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曹思源:总论----人类进步史就是文明发展史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曹思源:总论----人类进步史就是文明发展史   
海川书讯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曹思源:总论----人类进步史就是文明发展史 (857 reads)      时间: 2003-2-03 周一, 上午12:2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人类进步史就是文明发展史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借鉴人 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

中国共产党在其历史上第 一次正式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



政治文明的提法早已有之,比如1844年11月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

草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238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中就提到

了政治文明,他是 把政治文明作为集权制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在21世纪的今天,政

治文明第一次写进了中国共 产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十六大报告,

这自然就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 人们广泛的兴趣,大家都想知道究竟什么是政治

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今天的 改革开放有什么关系,对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有什么重要作用。



本书就是想就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认真研究研究,细心探讨探讨,为读者认识和

理解政治文明提供一个鲜活的参考--既非老生常谈,也不是本本教条。



要弄清楚政治文明这个概念,首先得先明白什么是文明。



文明这个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很多。例如,年轻人乘车让座给老弱病残孕

的乘客, 人们就说这位年轻人讲文明,这是对人的行为举止的评价。再例如,以前

的结婚仪式,要抬 轿子、吹喇叭、拜天地;后来,婚礼简单了一些,新娘新郎戴上

大红花,给大家发点糖果, 热闹热闹就行了,人们说这是文明婚礼,此是针对习俗

而言。



但是,要从一般意义上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文明却不太容易。翻遍现在常用的

字典辞典 ,几乎很难找到关于文明的定义,要么是把文明等同于文化,要么只有区

别性的解释。



前者如《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修订版)》。它对文明的释义有三项,1,文化;2,

社会发展到 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3,旧时指有西方现代色彩的风俗、习惯、

事物。



后者如《辞海(1989年版)》。它对文明的释义也是三项,1,犹言文化。如物质文

明、精神文 明;2,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3,光明,有文采。



文明与野蛮相对立,只是说出了文明与野蛮相区别,并没有说清楚文明本身是什么。

这好比 说A不是B,A不是C,A也不是D,但A本身是什么呢?还是没有给出明确的定

义。这样看来, 人们几乎天天都在使用的文明一词,它的准确定义尚是一个空白。

很有必要填补这个空白, 否则我们如何能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政治文明呢?



一个定义,不仅要深刻透彻,而且还要简明扼要。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得出

这样一个 定义:文明是"文雅、光明"。文雅是指超越野蛮、落后,进入了文质彬彬

的状态;光明是指 走出蒙昧、黑暗,进入了正义与希望的境况。显而易见,"文雅、

光明"就是"进步"的具体体 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进步史就是文明发展史"。

概而言之,文明即进步。



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文明有三个基本特性:



第一、文明的正向性



文明既然是人类进步的标志,那它就总是正向的,没有负向性。负向的东西正是文

明的对立 面。从词义学的角度来看,文明始终是个褒义词。例如,有"民主文明",

但绝无"专制文明" ,绝无"法西斯文明";有"科学文明",但绝无"迷信文明",绝无

"盲目文明",等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文明与文化两者之间固然有某些相近之处,

但它们有一个重要的区别: 文明只有正向性,而文化具有双向性,可以有好的文化,也

会出现不好的文化、坏的文化、 落后的文化、腐朽的文化,等等。千万不要把文化

与文明混为一谈了。



第二、文明的阶段性



人类的进步是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经历了若干阶段。所以,

文明的 形成和文明的成果是有阶段性的。比如,有史前文明--人类很早很早以前那

个阶段产生的文 明,有原始文明,有古代文明,然后有中世纪文明,一直发展到现

代社会的现代文明。 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是我国对人类古

代技术文明宝库作出的贡献; 量子理论、相对论、基因技术等则是现代科技文明的

重要组成部分。仁的观念是我国古代贤 人有关政治文明的思想萌芽,属于古代文明

的范畴;宪政民主则是现代文明的主要内容。政 治文明的主体属于现代文明。 文

明的阶段性,体现出文明的历史积累性。后一历史阶段的文明,总是在前一历史阶

段的基 础上发扬光大,不断升华。因此,现代文明是人类发展到目前为止的最高文

明。



第三、文明的普适性



普适性就是普遍适用的特性。文明的普适性,说的是文明具有普遍适用的特性。既

然文明是 人类进步的标志,所以不可能这项文明观念在此是高尚的,在彼就变成了

卑鄙的;某种文明 行为在这里是文雅的,在那里却成了粗野的。例如,"绝对的权

力绝对产生腐败"是现代文明 的一个基本概念,这在哪个种族、哪个阶级、哪个国

家、哪个地区都是如此,概莫能外。 文明的普适性,表明了文明与种族、阶级、地

域、国家的不同无关,是社会成员尽其能尽其 力所创造而且应当由全人类共同拥有

的宝贵财富。



文明清楚了,政治文明就容易明白了--政治文明是政治领域的文明,是政治领域的

进步。政 治,它所反映的是人类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

间的关系。它有 先进与落后的差别,有光明与黑暗的区分,也就是说存在政治文明

与政治不文明的分野。文 明的政治,是进步的政治,是光明的政治。政治文明包括

哪些内涵呢?这需要仔细来考察一 番。



有一种说法,认为政治文明就是民主。民主属于政治文明范畴,而且是其中的重要

内容,这 毫无疑问。但是,民主只是政治文明中的一个部分,至少民主无法涵盖法

制,而法制同样是 政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用民主来概括政治文明,无

法反映政治文明的全部内 涵。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可以用民主与法制来概括政治文明。诚然,民主与法制都属于

政治文明 范畴,但是,这仍然不能涵盖政治文明的全部内涵。有了法制并不等于就

有了法治。法制指 的是一种政治体制,而法治则是在健全法制基础上依法行事的一

种政治行为。所以,如果用 民主与法制来概括政治文明,也不全面。



比较深入的探讨会发现,政治文明的内涵包含政治观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

行为文明 等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政治观念文明



政治观念是指政治概念、政治认识。比如,国家的治理应当人治还是应当法治,这

属于政治 概念的不同;当官是为民作主还是为民服务,这是政治认识的相异。人治

是政治不文明的观 念,法治则是政治文明的观念;把官作为统治者而把老百姓视为

被统治者,是政治不文明的 认识,官是公仆而老百姓是公仆的服务对象,则是政治

文明的认识。 政治观念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判断。它主要包括文明的经济与政治

的观念、公民与公仆的 观念、人类普遍需求与特殊国情的观念,等等。



第二,政治制度文明



政治制度包括宪政制度、分权制衡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文化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 的总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主体,是政治

文明中的刚性部分,是政治观念文明表现出来的可 见可触可依的规范。



第三,政治行为文明



观念文明、制度文明,最终要体现在行为文明上。政治观念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也

是这样, 最终都得落实在政治行为文明上。



依法办事的政治行为,当然是文明的;无法无天的政治行为,显然是野蛮的。中国

"文化大 革命"十年浩劫,四面文攻武卫,八方打砸抢抄,是典型的野蛮政治行为大

泛滥。



文明的政治行为包括非暴力、宽容、对话、协商、依法办事和公民参政议政等等方

面。



借用中国传统语言简练地来表达政治文明,只需一字足矣,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寓

意深厚的 字:仁。



于是,政治文明的三个内涵就可表述为--

政治观念文明:仁爱;

政治制度文明:仁政;

政治行为文明:仁厚。



孔子早就说过:仁者爱人。仁爱,用后世的语言来讲就是博爱。博爱的观念,很好

地体现了 人权、人性、人道的涵义,而这些正是政治观念文明的核心;仁政,著重

体现的是政治制度 合理、充分保护老百姓的权利;而仁厚,则表现为在政治行为中

与人为善、待人厚道、遇事 好商量等。可见,用仁爱、仁政、仁厚来表述政治观念

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 是比较恰当的。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种宗教,它们在历史上各自占有一定的地位。人

们可以清 楚地看到,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主张人间博爱,相互平等。就拿现在世界三

大宗教即佛教、基 督教和伊斯兰教来说,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基督教主

张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伊斯 兰教主张施舍济贫、和平安宁。



实际上,仁爱、博爱、自由、平等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制度与行为方式,是人类在自

身的发展 历史中创造出来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人类进步的显著标志。在中国"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时代 ,主流意识形态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资产阶级的虚伪口号,是历

史的糟粕,大批特批,把人们 的思想搅得一塌糊涂,把人们的行为弄得疯狂荒唐,

好像只有"阶级斗争,你死我活"才是人 间大义。然而,真理就是真理,文明就是文

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986年9月28 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通

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 指出:"在人类历史上,

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民主 和自由、平等、

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充分肯定了以仁为目标的人类文 明。可

见,把政治文明提炼为仁,并以仁爱、仁政和仁厚分别概括其三个内涵,是与到目

前 为止的人类文明相通、相吻合的。



仁爱--政治观念文明、仁政--政治制度文明、仁厚--政治行为文明,三者相互依存,

相互促 进。在仁爱精神的指导下,产生仁政;在仁政的约束与培育下,形成仁厚。

在三者之中,仁 政即政治制度文明是关键。因为,仁政影响人的政治行为方式,使

仁厚、仁爱逐步推广,进 而创造文明程度更高的仁政。可以说,今天中国要建设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政治制 度文明的建设,即政治体制改革。



人类创造的文明类型,不仅仅是政治文明。对文明的分类,有不同的方式,以便于

人们从不 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文明。这里需要谈一谈从物质、精神和政治三方面来

分类的各个文明之 间的相互关系。



物质文明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是指人类物质财富的丰富,比如人们拥有的衣、食、

住、行、 玩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它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思

想、意识、心理方 面的进步,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科学研究、文学艺术、道德风尚、

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人道 主义化和多元化的发展。精神文明中有部分内容是与政治文

明相重合的,如有关政治观念的 一些内容,但在外延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这三大文明,都是人类所需求的,缺一不可。它们

三者相互 支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是三个

文明基本同步地变 革和发展,就必然出现畸形的结果。数学上有一个定理:等边三

角形所围的面积最大且最具 有稳定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好比构成人

类文明三角形的三条边。因此,无论 哪个文明跟不上其他文明的发展,都会使总体

的文明程度降低,都会使社会出现不稳定。社 会真正的稳定不是一个静态结果,而

是三个文明协调变革与共同推进的动态平衡。中国二十 多年来在经济改革即物质文

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而在政治体制改革即建设政治文 明方面却进展甚小,

这就破坏了三个文明的动态平衡,因而潜伏著极大的危机。现在老百姓 深恶痛绝的

贪污腐败问题,就是这种危机的一个显现。



当今的中国,从官方到老百姓有两点基本的共识。第一点是,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

放,中国 初步建立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物质文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第

二点是,相应的以 民主化为取向的政治体制远远未能形成,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已

经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1976年粉碎"四人帮",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而后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确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和政

权濒临法西斯边缘 转危为安的分水岭。



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教训,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

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文化大革命"前就有过把阶级斗争扩

大化和在经济建 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

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 损失。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

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 ,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

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 退。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 重灾难的内乱。 在"文

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上至国家主席刘少奇,开国元勋彭德怀、贺龙等元帅,下

至 基层共产党员如张志新等许多普通知识分子,都被惨无人道地迫害致死,全国上

下笼罩在红 色恐怖之中!所以,结束"文化大革命",人们在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

时,就迫切地提出了 政治体制的改革。



1980年8月31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制度的

改革》 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32~33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

他总结道:"解 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

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 很不受重视"。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发生各种错误

的原因,更为重要的问题在组织制 度和工作制度上,他说:"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

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 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

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会受到一些不好的 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

国家对他个人造成了很大的不幸。"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强调:" 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

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 1982年9月1日,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 面开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领导机构的改革",

并明确指出"主要是消除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



权力过分集中以至于一个人说了算,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中国的政治制度健康的话,

"文化 大革命"不会一搞就是十年,不会从"反右"斗争一直往"左"跑,直至跑到法西

斯边缘。如果 中国有良好的政治制度的话,就能及时发现毛病及时纠正毛病找到解

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 非得等到毛泽东去世以后才得以纠正"左"的路线。由此可见,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不是 可有可无、可快可慢的事情了。



1986年9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说:"现在我们的经济

体制改革 进行得基本顺利。但是随著改革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障碍。对于改

革,在党内、国家 内有一部分人反对,但是真正反对的并不多。重要的是政治体制

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 求。



"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

感到政治 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不能使经济体制改 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现在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

很广泛, 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

《邓小平文选》第三 卷17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十天后,邓小平在听取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时说:"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 于贯彻。""政

治体制改革包括什么内容,应该议一下,理出个头绪。""改革总要有一个期限 ,不

能太迟,明年党的代表大会要有一个蓝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77~178页,

人 民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1987年10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

会报告《 沿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

开和深入,对政治 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他就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进

一步提出:"党应当在宪法和 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

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

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 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

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政 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

不同,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不同。应当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划清党 组织和国家政权

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 单位和

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



1992年10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

会报告《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

利》中提出:"同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

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

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 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又一次提出:"继续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

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并提出

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 民

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由以上引证可以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可是

人们对政 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感受和印象是什么呢,是"雷声大,雨声小",甚至有时

候是"雷声雨声皆 无"了。政治体制改革实际做起来为什么就这么难?



究竟难在何处呢?



深入研究发现,政治体制改革难于真正起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们的思想认识。

不少人 至今仍然仅仅是把政治看作为经济服务的工具而已,认为只要经济能上去,

政治体制改革搞 不搞无关紧要。结果政治改革说归说,做归做,始终都是两张皮。

虽然一再提出政治体制改 革,却一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部署和具体措施。

如果对政治老是停留在只是经济的 工具的认识上,不能上升到人类价值的高度,中国

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很难有真正的突破。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正式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第一次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升到

了人类价 值高度来认识,这有助于现行政治体制的实质性改革,将是中国走向政治

文明的一个起点。 与文明相悖的政治体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野蛮的、落后的政治

行为,由此人们不难得出以 下结论: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既不是可有可无,也不能慢慢来,先放一放,以后

再说。从 逻辑上讲,谁也不能主张在政治上继续野蛮一段时期,以后再讲文明;从

实践上看,不把现 行政治制度变革成为文明的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悲剧

完全有可能重演。正如毛泽 东在分析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时所说:"这样

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 不可能发生。"(《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33页,

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为什么呢?就是 因为这些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符合

政治文明。邓小平在评价毛泽东的上述判断时说:" 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

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 致了'文化大革命'的

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 度、组织制度

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 家是

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33页,人民出

版社 1994年第二版)谁能保证在我国永远不再出现自称是"无法无天"的毛泽东式的

人物呢!



第二,政治体制不改革,政治文明就建立不起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取得的成果就

可能毁于 一旦。这些年来,国家下了很大的决心惩治贪官污吏,确实也惩治了不少;

可是不管如何惩 治,贪官污吏的数量仍然是越来越多,而且贪官污吏的官位还越来

越高。原因何在呢?在于 现行政治体制尚未变革,这是产生贪官污吏的源头。如同治

理河流污染,不是在上游治理污 染源,而是在下游治理,怎么可能从根本上奏效呢!

贪官污吏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必 然财富被盗,民怨鼎沸,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之毁于一旦,决非危言耸听。 第三,如果不能及时地改革现行的

政治体制,加速走向政治文明,何谈社会稳定,何谈社会 发展,何谈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由以上三点,人们不难理解,研究政治文明绝非咬文嚼字,而是一件有利于中国发

展进步、 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事情。



转自“政治文明ABC----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纲要”


http://www.hjclub.com/HJAuthor.asp?ID=4175 >海川书讯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41538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