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日关系 (ZT) |
 |
peacemaker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676
经验值: 24408
|
|
|
作者:peacemak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日关系
12月9日,陈铁源先生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中国人“厌日情结”增长,日本对华外交为何失败?》,文中语气激昂,将中国人对日本的不信任情绪完全归结于日本的缺乏沟通诚意和缺乏反省意识,并要求日本就历史认识问题进行彻底的检讨。
文中所引用的调查数据或许是正确的,但原因恐怕并没有这么简单。
1
对于半个多世纪之前的那场战争,以及中日之间绵延一个多世纪的纠葛,想用一个简单的单词来盖棺定论,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智力范围。
应该承认,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了解,要远远逊色于日本对中国的了解。在潜意识中,还有很多中国人把日本看成中国唐宋文化的后裔,甚至在玩笑中说日本无非是山东人的后代而已。
即便8-12世纪的日本,几乎完全笼罩在中华文化的光泽之下,但现在的日本毕竟已经不再是唐宋和山东了。经过5个多世纪的自我发展和100多年的欧美文化侵蚀之后,日本已经具备了很多自我的文化和社会特质,不认识到这一点,就容易使得中日之间出现诸多的误读。
在14世纪后期,日本开始不再向中国派遣时节,此后,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就开始减退。及至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开始全盘转向欧洲文化,虽然最早打开日本门户的是一个美国人,但当时日本主要仍然是学习欧洲。而进入20世纪之后,日本才把学习的对象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当然,日本师法欧美,和中世纪的时候师法中国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替代关系。只是这三种文化的互相渗透,加上日本本土文化的沉淀,就形成了日本民族相当复杂而独特的性格。
其中最重要的性格就是公家文化和武家文化的演变。前者讲究优雅,推崇权谋,代表形象是菊花;后者讲究强力,推崇格斗,代表形象是东洋刀。这两种文化在日本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只不过在某些特定的阶段表现形式不同。
在一些学者看来,这两种文化的最初渊源仍然是中国。武家文化主要是受到强悍的盛唐文化的影响,而公家文化则是受到相对孱弱的宋代文化影响。虽然从历史沿革来说,宋在唐后,但由于在宋朝的时候,中日之间的交往就已经相对衰落了,因此反而是盛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更大一些。
与公家文化推崇道德相比,武家文化更推崇强者。因此,前者强调道德崇拜,而后者则强调英雄崇拜;前者强调道德上的负罪感,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实利。
因为注重实利而不是所谓的道德优越性,这就使得日本有更好的学习性,有些人甚至把日本人的一些学习精神形容为不顾一切。这种武家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渗透进了日本普通人的历史观,并影响到其对历史的认识。
2
130多年前,美国人佩里将军用炮舰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使得“江户时代”彻底终结。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肯定是把佩里定义为殖民者。但日本历史却给予佩里以很高的评价,认为正是佩里让日本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使得日本有机会重新改变自己的社会制度,从而开启了日本进入现代社会的大门。
对于二战后的占领者麦克阿瑟,日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如果没有麦克阿瑟对日本传统的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的改造,以及土地制度的改造,就没有日本战后持续的经济繁荣。
日本是一个崇拜强者的民族,它在崇拜强者的时候是非常虔诚的。因此,它会在唐朝的时候派出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到当时最强大的中国学习,并且在明治维新之后又义无返顾地学习欧美现代化的理念。它不会在学习最强者的时候,摆出“日本特色”的口实。
但是,日本并没有完全放弃公家文化,茶道、和服和佛教仍然影响着整个社会。它会对原有文化中与最新的理念相冲突的地方加以变革,而对并不存在冲突的地方则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不是说一现代化了,不管原来的东西是否有冲突,都三下五除二先贴上一个现代化的标签再说。
这样就使得日本以一个奇怪的状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日本现代化的地方,比中国更现代化;日本古老的地方,反而比中国更加古老。
在奈良和京都这些日本曾经的都城,很多建筑的风格仍然是唐代的,在中国国内,就连西安这个曾经的长安已经不存在的很多文化的痕迹,都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或许只有云南大理这样远避动荡的地方,有些古建筑的风格从年代上才可以与奈良和京都相比。
同样,日本的神道教也保留了很多中国原始宗教的痕迹,即使神道教不是起源自道教的传递,但很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在日本的神社中,除了一些历史人物之外,日、月、山、川,帮助日本逃过了蒙古铁骑洗掠的神风,甚至树木,都可以是崇拜的对象,这种宗教传统在中国早已失落了。
3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应该要求日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国?目前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现在既不是唐朝,也不是1930年代。
因此,再以天朝大国的心态来要求日本人在中国面前保持虔诚,已经是不再现实的时候了。因为中国已经不再是最强者了,要恢复到那种光荣还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而且也许还需要些运气。
中国人对于日本有太多过于沉重的感情诉求。很多人甚至把中国在近代以来衰落的原因,主要归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但实际上,客观来看,马关条约并不是中国衰落的原因,而是中国衰落的结果。
即使没有1840年以来的多次战争,中国人或许仍然可以保持那种天朝大国的心态,但事实上,中国都不可能再维系以前的强盛地位了。因为国家的体制和经济的内部结构已经开始衰败了,而自我更新的动力却仍然没有具备。
但中日甲午战争却的确是一个民族心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不相信日本可以获胜,大众的记忆仍然停留在唐朝和倭寇时代,而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所取得的成就却一无所知。这种盲目的自大从而使得甲午战争的失败变得已经无法避免。
30年代的那场战争,对于中国留下太多惨痛的记忆。中国人要求日本必须彻底厘清这段历史,这当然是合理的要求。但是,日本和德国不同,德国是一个浸淫在道德哲学框架中的国度,虽然这偶尔会导致极端哲学思潮的泛滥,比如排犹思潮,但哲学仍然给这个国家以很强的人文色彩。在这种色彩的指引下,表达对曾经损害过的弱者的内疚感容易在国民中间形成共鸣,如果缺乏广泛的民间基础,很难想象勃兰登会在波兰一跪。
但在日本的价值体系中,一直没有形成类似基督教的根深蒂固的负罪感,和中国一样,日本就文化传统上而言是缺乏深刻的反省性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说日本是一个习惯于淡忘的民族并不为过。因此,日本不习惯于向弱者道歉,日本只习惯于虔诚地跪在强者的面前,能够引起日本民众关注的唯一方式就是,使你变得足够强大,它只习惯于尊敬,而不是同情。
因此,实际上,对于太平洋战争,强烈主张忏悔和强烈反对忏悔的日本人都是很少的,淡忘是主流。日本青年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暧昧,并不是故意的羞辱,战后的这一代人日本人已经完全不同于战前,对于他们而言,美国才是世界的中心,和美国相关的问题自然都是中心问题,而与亚洲国家的历史问题,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边缘化。在他们看来,那场战争已经恍如隔世,距离他们的世界已经过于遥远了。与其去思考这些问题,要不如在地铁上玩玩ONETOUCH游戏。
4
但是对于那些惨痛的历史,失败者自然不会这么快就淡忘。尤其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崛起,人们担心再次强大的日本,会在淡忘的面具之下重新挥舞起战旗。加上日本的“脱亚入欧”的趋势,更增强了人们对日本的“亚洲责任感”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观念上的冲突自然难以避免。
其中尤以与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冲突最为激烈。朝鲜半岛曾经受到日本的奴化教育,由于距离很近,日本在历史上一直就担心会被动地受到朝鲜文化的影响,因此一强大起来之后,日本就迅速挥师朝鲜半岛,希望通过把朝鲜文化日本化,从而在与亚洲大陆的主体文化之间建立起一个缓冲区,使得日本能够从容地面对亚洲大陆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复杂了。有人把中日之间的交恶追溯到倭寇时代,这个并不现实,因为当时的倭寇并不直接受到日本天皇政府的节制,就象不能把流窜到金三角一带的国民党残部看成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一样。在15世纪之前,日本对中国一直是敬畏的成分多一些;从15世纪到19世纪后半期,曾经在朝鲜半岛上有一些试探,但总体而言,日本对中国仍然以观望的态度为主。
但明治维新之后的三十年改变了整个中日关系的走向,日本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分割中,闻到了“人人可以得而食之”的野性。尤其在日本逐渐强大的过程中,现代科技的进步成功地压缩了中日之间的地理距离,使得日本的野心开始具备现实可行性。但即使如此,日本对中国的进攻仍然是相当有节制的,他们要测量中国可能的反击力度,然后才能决定步骤。从朝鲜半岛,到东北以及山东地区,日本的试探并没有遭到太强有力的阻击,唯一的阻击来自沙俄,但显然这时日本已经把极度衰落的沙俄当成了试金石,而不是绊脚石。
在经过三十多年的试探后,日本已经初步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加上日本1930年代面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使得日本骤然加快了对中国作战的步伐。这也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争虽然打断了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但并没有彻底改变这种格局对比。虽然在战后,日本的GDP已经低于中国,但日本已经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工业产业结构,虽然在战时遭到破坏,但并没有被废弃;加上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日本民众的承受力和开放性也没有被战争彻底毁灭,日本整个教育水平仍然是整个亚洲最高的,在1950年,日本也是亚洲唯一一个消灭了青壮年文盲的国家。
正是这些土壤,加上美国战后政策的调整,才使得日本成为了亚洲唯一一个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单纯地把日本战后的崛起归因于美国的扶持,而无视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数十年的社会和经济积累,是不足以解释这种奇迹的。因为在当时,菲律宾等国家也同样得到了美国的扶持,但却没有能够获得相应的发展。
5
无疑,在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对于中国犯下了严重的战争和反人类暴行,这应该是我们必须清晰认知的;但是,日本并不是中国衰落的唯一原因,或者说是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把日本问题当成逃避历史的借口,而不是激励自己的标尺的话,这对于重建中日关系并没有多大好处。
重新梳理一下中国的近现代史,或许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自我封闭和盲目自大,以及拒绝学习的态度,实际上一直是比日本更为危险的敌人。中国一直在被动、激动和盲动的怪圈中徘徊,一直到很久之后,才很勉强地开始理性地对待欧美的现代化理念。
回顾历史,在谴责“殖民地万能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反思“殖民地万恶论”。应该承认,中国很多现代化的萌芽,都来自这种略微有些残酷的被动接纳过程,资本主义逐利的本性,并不是其唯一的特征。
有些人曾经虚幻地认为,中国具有自我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能力,但黄仁宇在其系列书籍中,已经清晰地表明,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下内生资本主义规制的可能性是相当渺茫的,所谓的原始性质的萌芽和真正的资本主义之间,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因此,那些认为如果不是西方国家的入侵,中国就可以不间断地从一个封建帝国,平滑地过渡到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帝国的看法,显得过于乐观了一些。
因此,我们在谴责西方国家在中国所犯下的种种暴行的同时,也要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肯定,就象日本人肯定佩里和麦克阿瑟一样。不管当时的初衷如何,但其客观上对于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新的经济结构的出现,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工业现代化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启动,都与西方国家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承认其曾经或多或少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并不会损害中华文明的伟大,反而更加凸显中国的自信和开放。
一个把成功归结于内因,却把任何失败都归因于外因的民族,从本质上而言是极其脆弱的,也是缺乏进取动力的。
6
“东京是不是和北京差不多?”这是一个被经常问到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个上海朋友的回答我认为是最恰当的:“如果从东方明珠的某一个方向看过去,也许上海和东京差不多;但在东京塔上,不管你选择任何方向望过去,都比上海最为繁荣的方向更加目眩神迷。”
这也许就是真相:可能就某一方面而言,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已经大为缩小,但从全方位而言,中国目前首先要做的还是学习日本,而不是三天之内就超过日本。
这是我们必须有的清醒认识,毕竟,现在日本的GDP总量还是中国的5倍,人均差距更为巨大,而中国的整个工业化进程仍然在路上。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中国也都正在,或许即将经历,也许有些代价可能还会更加惨烈。所谓超越某些发展阶段,有些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因此,从这种角度来看,日本是中国的一面镜子,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也有助于减轻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的阵痛。
即使从自私一点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应该对日本多一些了解,不是对历史上的日本,而应该是现实中的日本。因为很多时候,历史我们已经无法改变,但未来还可以重写。我们应该把历史问题当成牵制日本的工具,而不应该把历史问题当成我们重新构建中日关系的终极目标。
不要把任何问题都上升到不恰当的高度,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既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现实的经济利益的原因。中国和索马里之间是没有贸易摩擦,这是因为两个国家之间根本就没有贸易可言,而不是由于索马里人民对中国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在1950-1970年代,中日之间也没有贸易摩擦,但谁能说那个时候的中日关系就是最理想化的中日关系?
距离太近了,才会有摩擦,而且贸易摩擦也并没有那么可怕。美日之间,美欧之间,中美之间,也都存在贸易摩擦,应该站在国际贸易规则的角度来看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而不是动辄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问题叠加起来。否则,一激动起来,就是耸人听闻的标题漫天飞了。
既然中日之间都无法重新选择自己的大国近邻,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务实而积极的。就经济层面而言,中日之间完全存在建立互补性的竞争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不要因为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快了一点,就轻视日本的经济潜力。实际上,日本正在试探各种可能的突破转型困境的渠道,一旦获得突破,日本仍然有可能获得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况且,中国目前的高速增长,也有其阶段性和不确定性,如果就此断言20年内超过日本,似乎显得过于乐观了一些。
最起码到现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诸如丰田、索尼这样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竞争性企业,不管上汽还是一汽、二汽,不管长虹还是TCL,都要面对漫长的旅程;虽然很多人对日本的教育制度颇有微词,但日本的平均教育程度在亚洲仍然是领先的;虽然很多人还一厢情愿地认为日本只有工艺没有技术,但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两位数,而在中国本土的获奖者仍然是一个空白。
任何有利于缩小这种差距的中日关系,都应该是我们所赞成的;而任何会拉大这种差距的中日关系,不管口号多么响亮,都不会给中国带来持久的福音。
作者:peacemak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