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青黄杂糅〕 休 假 归 来 讲 一 段 薄 网 绸 的 故 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青黄杂糅〕 休 假 归 来 讲 一 段 薄 网 绸 的 故 事   
皇甫茹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青黄杂糅〕 休 假 归 来 讲 一 段 薄 网 绸 的 故 事 (1101 reads)      时间: 2002-12-03 周二, 上午3:4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感恩节朋友聚会,听几位女士谈论爱情婚姻,无非是说难人越来越小气。

1969年英国改写婚姻法,受了女权主义的影响,明文规定订婚戒指可以不

退,哪怕是女方赖婚。法律一公布,成千上万的难人排着长队先去店里退戒指。

现在的老中难人来美国多年,还搞不清Tiffany的门是朝那个方向。等

等,等等。



  突然有女士问:哎,腐儒听什么呀,你知道什么是Tiffany吗?那

是北美的名牌珠宝店,奥黛丽·赫尔本还拍过个爱情喜剧片《在铁夫尼早餐》

呢,那个辉煌,那个浪漫!



  俺嘴上唯唯,心里却不服。就这么小看咱腐儒?兄弟对各类名牌毫无印象,

Tiffany却偏偏是知道的。咱读英文原版小说时碰到过多次,这是法语

嘛,是指那种薄而稀疏近乎透明的网状丝绸,模特穿了“踢死”(tease)

男人的。真的脱光了,兄弟不敢看,祖传道德曰“非礼勿视”;但包得太严实

又毕竟少点气色。渔网装在露与不露之间,咱还满欣赏的哩。



  说起tiffany,这事与中国还有点关系。



  大唐帝国借回纥的兵马平定“安史之乱”以后,每年要“赠予”回纥大量

丝绸。江南织工不堪负荷,只能偷工减料,织得又薄又稀。一匹绸的长度是对

的,重量却不到从前一半。白居易《新乐府·阴山道》云,「藕丝蛛网三丈余,

回鹘诉称无用处;咸安公主号可敦,远为可汉频奏论。」那回纥是要骑马的,

这样的丝绸怎么穿?嫁出去和亲的咸安公主(“可敦”为可汗之妻)也帮他们

投诉。后来只能转卖给波斯商人。波斯商人运到欧洲,大受宫廷贵妇的青睐,

穿着那叫性感!要说穿了衣服吧,明明是镂空透光see-through;

要说没穿吧,绸上的凤尾图纹悠闪悠闪的,艺术美感驱除了亵玩之心。薄网绸

一时成了洋妞竞相追逐的珍品。当时,新疆西部的丝绸集散站在吐蕃手里,法

国人就称这种绸为tiffany,即从“吐蕃”转音而来。



  到了七十年代,西方先锋画家搞人体艺术、表演艺术,他们从贵族妇女穿

着Tiffany的古画里汲取了灵感,在裸体女人身上画“衣服”,以此突

破不准在公共场所裸体的禁令。如今的时装展览里,有时还能看到这样的“作

品”。



  八十年代中期兄弟做唐诗论文时,为弄清楚李商隐诗里的「凤尾香罗薄几

重」指的到底是什么丝绸,查阅了大量古籍洋书,才发掘出这一段典故。私心

里还有点疑惑,因为吐蕃的“蕃”古音念“波”,觉得这转音的事还要再查一

查。但是审批的教授都读“番”,一致称赞俺的论文很有意义,对民族关系史

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作出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贡献:不是我们汉人偷工减料、言而

无信,而是古代劳动人民充份显示了令西方人也要低头叹服的艺术才能。



  俺论文通过后,用这题材写了部历史幻想小说,当时在大陆还算文学新品

种。写的是咸安公主在回纥搞改革,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那些“赠予”的丝

绸,名义上是换马的,在回纥牧民因丝绸不合标准而群情汹汹要对大唐开战时,

咸安公主说服波斯商人把丝绸都买了下来,维护了祖国的安定团结。咸安公主

穿着薄网绸出游欧洲,到一国倾一国,做成了几笔一本万利的生意。很多艺术

家震慑于她的丰采,但又买不起薄网绸,反而因穷得福,发明了人体彩绘。等

等,等等。



  当时陈国军和刘晓庆正闹得红火。受了电影《末代皇帝》大轰动的启示,

陈导想为晓庆改变戏路,总不能让当年一起演《小花》的陈冲压她一头吧。他

在朋友处见到俺的小说,非常喜欢,跑来商量改编成电影的事。为了笼络兄弟,

许诺给俺一个马夫的干活,专为扮咸安公主的晓庆牵马。俺琢磨着,在前面牵

马,咱看不到晓庆裹在薄网绸里的美妙胴体啊。不过笔在咱手里,加点两人的

对话,扭头看看晓庆,谅你也不能反对。我就问:陈导你呢,给你在晓庆身边

写段戏吧。陈导说他早想好了,公主上马时要有个太监趴在地上作踏脚石的,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演好这个角色,让晓庆踩着他的脊梁爬上去。俺听了大吃一

惊,不由对陈导刮目相看。陈导还是有点文化的嘛,这种男人不想知道的掌故

他都知道。



  陈国军大概觉得这不属于《不得不说的故事》,俺今天给他补上一段。



  俺那剧本后来送到中宣部审批。中宣部一看,不但牵涉到维吾尔人和藏人,

还牵涉到洋人,周总理说的,“外交无小事”,他们就送给外交部和民族事务

委员会审查。人家倒也懒得管,但这时恰逢中央提出清理“精神污染”,正是

中宣部的同志们挣取更大顶戴花红的好机会,一官员就提笔批道:



  “该剧的服装,极可能被没有改造好的个体裁缝和私有服装店大量仿造,

从而在全国掀起年轻人穿奇装异服的新高潮。但是,我们国家的服装潮流,是

由以‘一个普通党员’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所直接领导的,是以灰西装和

红领带为主体的。党中央与年轻一代在服装上的阶级分化,会给政治战线和思

想战线的工作带来严重损害。搞得不好,就会亡党亡国,‘和平演变’就要成

功,资本主义就要复辟,千百万人头就要落地了。请同志们想一想,这是一种

多么危险的情景啊!尽管这是一部歌颂改革开放的电影,我们的意见,还是以

不拍为好。”



  俺一气之下,申请了一笔奖学金出国读理工。如今女士们叫到俺都是为了

修车子,以至于她们以为俺连Tiffany都不知道。









http://www.hjclub.com/TextBody/106264.asp?od=1 >〔青黄杂糅〕遍地猪食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773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