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ZT-旁观毛泽东时代(美国人写的) |
 |
所跟贴 |
那些数字是否对头,俺是没谱。不过倒也没见人驳它们 -- 随便 - (0 Byte) 2002-11-18 周一, 上午7:05 (64 reads) |
皇甫茹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原来是想当然耳
送交者: 秋实 于 June 23, 2000 03:04:31:[新观察/xgc2000.com 11415]
回答: 抄几段迈斯纳的原文(一) 由 皇甫茹 于 June 23, 2000 01:54:44:
俺一直纳闷,迈斯纳讲“大跃进”中硕果仅存的几个成功之一,是把28
00万农民变成了“农村工厂的工人”,究竟是什么意思。看到皇甫茹给出的
原文和后面的参考文献,恍然大悟:敢情他说的是1978年在社队企业就业的人
数呀!
没错,当时社队企业确实有2826万职工。不过迈斯纳把这2800万人都当做
农村工厂的工人,太过于想当然了。这些人里面,只有1734万人是在社队工厂
里干活;另外有高达609万人,是在所谓的社队农业企业----大多是种植场、
养殖场一类----里打工,跟工厂的工人是八杆子也打不到一块儿的;再有就是
236万人农村建筑队的干活,104万人跑运输;剩下的144万人,在社队开办的
商店、饮食点就业。美国人不懂得这些区别,整个煮一锅糊涂粥了。中国的事
情很复杂,一知半解的老外们,经常搞错。当初俺跟国际劳工组织的人打交道
时,就费了半天劲,才给他解释明白为什么社队企业并不都是工业,为什么其
中还有五分之一的人是搞农业的。
迈斯纳的书,出于1996年,而他引的那两本谈农村工业的书,都出版
于改革开放以前,不知他为什么不引比较新近的资料?那个时候,中国并没有
系统公布有关统计资料,国外汉学家多靠从报纸宣传中摘引数据,其中望文生
义,以讹传讹的东西比比皆是。
比如他引的两本书,以社队企业为重点谈农村工业。所谓社队企业,就是
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办的企业。顾名思义,它们当然是从1958年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才开始有的了。于是迈斯纳也就想当然地认为,农村工业化是“大
跃进”遗留下来的伟大成就了,似乎公社化之前中国就没有农村工业了。这是
一个很极其严重的误解,完全歪曲了历史。其实,中国与东亚其他地区一样,
农村人多地少,素有从事工业手工业的传统。除了半耕半织式的兼业外,一直
有一支不小的农村手工业大军,与散布各地的商业人员结合起来,成为沟通城
乡的纽带。正是建国后的公有化改造、特别是人民公社化,将这一城乡沟通纽
带被彻底打断了。农村工业被人为压制了近二十年,直到七十年代才重新起步。
只要翻一本新出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就可以避免上述错误。迈斯纳
为啥不这样作,是俺觉得特奇怪的事。
◆ 谈谈农村工业化,兼评莫里斯
送交者: 秋实 于 June 19, 2000 12:01:39:[新观察/xgc2000.com 11359]
回答: 关于莫里斯·迈斯纳的书(给牛二) 由 皇甫茹 于 June 19, 2000 08:40:33:
别的俺没工夫去验证,但他关于农村工业化运动的描述,正好触及到
俺五年以前研究过的题目,倒可以说上几句。
莫里斯提到,“大跃进”中硕果仅存的几个成功之一,就是把2800万
农民(当时农村总劳动力约达三亿)变成了农村工厂的工人。原话如下:
// 当然,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构成。尽
// 管大多数的中国人民依然是紧紧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到20世纪70年代
// 为止,城市无产阶级的人数却已从1952年的300万上升到了1800万。此
// 外,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大跃进”中硕果仅存的几个成
// 功之一———把2800万农民(当时农村总劳动力约达三亿)变成了农
// 村工厂的工人,尽管许多工厂的工作技术水平简单而原始。
这段话错得没影儿了,也不知他从哪儿看来的数据。事实上,新中国
建国后的最初二十年里,农村工业所受到的巨大摧残,恐怕在历史上也是
很少见的。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日本、台湾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其成功的关键
之一,就是农村工业化,也就是依托分散的中小企业,将工业化成果迅速
扩散到广大农村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同时又维持了收入分配不致恶化。
中国头二十年所采取的策略,正好与此相反,走了一段很大的弯路。追根
溯源,祸根就在公有化与“大跃进”。
1952年,中国农村有三百五十多万从事工业手工业的人员。这个
数字在1954-55年一度达到四百万人左右。此后在对手工业实行社
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归口管理,许多散布农村的手工业人员都
被集中到城镇。这是第一次强行将手工业从农村中分离出来,也是我国农
村工业化的第一次大倒退。其结果,农村工业就业减少了一百万人,就业
人数降低到了刚解放时的水平。
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梦想将农村人民公社建成
“工、农、兵、学、商”合而为一的组织,再加上全民大炼钢铁,农村从
事工业活动的人数一度上升到了1800多万(莫里斯说2800万,不知是否
1800万之误)。然而,公社化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急剧下降,以及接踵而
来的大饥荒的教训,使得中央决定大力压缩农村非农业劳力。中小城镇的
大批手工业者被驱赶回乡,而且回乡还不能从事本业,以便全力保证绝大
多数劳力都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这一次大调整,对农村工业的摧残尤其
严重。至1963年,农村工业人员只剩下九十来万人,只及解放初的五
分之一,远远低于旧中国早已达到的水准。这是我国农村工业化所受到的
第二次大摧残。
此后多年,农村工业一蹶不振,直到60年代末,都没恢复到195
2的水平。由此可见,莫里斯所谓“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大
跃进’中硕果仅存的几个成功之一———把2800万农民变成了农村工厂的
工人”,真是错得不能再错了。
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真正转折点,是1970年召开的“北方农业工作
会议”。当时提出了在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为实现这
一目标,决定大力发展社队办的农机修配业,开了社队办企业的口子。买
农机要钱,而靠剪刀差剥夺农民办起来的城市工业效率低下,自保不暇,
根本无法在资金方面支援农业。于是许多地方打着为农业机械化筹集资金
的旗号,办起了许多与农机修配没甚么关系、甚至与国营工业争原料、争
市场的企业,开创了我国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办企业,摆脱“脸朝黄土背朝
天”之命运的历程,也与东亚新兴工业化模式接上了轨。值得一提的是,
百万知青下乡,人力资本大转移,也给当时的农村工业化助了一臂之力。
至1978年,农村工业就业达到1700多万人。
70年代农村工业的大发展,并不是当时中央有意采取的策略,而是
在追求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的
副产品。中央对社队企业的范围划下了“三就地”“三服务”等等框框,
是中国农民以其特有的狡谲打破了这些限制。当农村工业在80年代对我
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时,邓小平感慨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出乎
我们意料之外的。
附录:农村工农业劳动力人数:1952-70
其中:
农村劳力 农业 工业
1952 18243 17293 353
1955 19526 18541 394
1958 21300 15118 1850
1963 22037 21379 92
1965 23534 22795 103
1969 27400 26309 337
1970 28120 26903 471
1975 29946 28236 991
1978 30342 27549 1734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