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邋遢打油诀》当然是如假包换的打油“诗”。
它看起来像“五律”,这当然是故意的。
原因有三:
老道比较喜欢五律;掌握了五律的诀窍,七律就不成问题,
只要依样画葫芦,每句开头加多两个平声或仄声字就行了;
此外,清楚了五律,面对五绝就是小菜一碟,
打起油来,必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的。
不信的话,请把《打油诀》的首联和尾联截去,
剩下来的中间四行不就成为五绝(或五言截句)了吗?
《五绝打油诀》
颔颈求工对,邻联贵密粘。
一三随意拗,二四细心研。
这中间四行的二十字“截句”,所谈的正是律诗的“对、粘”和“平仄”处理规矩,想强调的便是诗不得不照顾到的音乐性素质:声和韵。
老实说,诗的所谓“格律”,关注的也不外是句式和声韵而已。
关于“句式”,老芦的《五字真经》已经解释得十分透彻了。
链接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不久之前,老鹰也很仔细地把28种近体诗的“格式”都展列出来过。
链接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因此老道无意多赘。
关于“声韵”,不能不从平仄的“编排”次序说起。
这里仅举几首家喻户晓的唐代五律,当为“平仄处理”的现成例子。括号里的“平平仄仄”格式,只是比较刻板的标准“定式”。
(应该趁机指出,“诗词格律”都允许每句的第一字“可平可仄”,因此,例诗里的一些“第一字”未必都符合括号里的定式,
这一例外的“状态”,下面还会谈到;至于为了拗救而出现的
某些“不合格式”之处,当然也暂时不谈。)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例一:首句不用韵,仄起仄收。(最常见的五律格式)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二:首句不用韵,平起仄收。(也是相当常见的五律格式)
韦应物:送榆次林明府
无嗟千里远,亦是宰王畿。(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策马雨中去,逢人关外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邑传榆石在,路绕晋山微。(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别思方萧索,秋风一叶飞。(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三:首句用韵,仄起平收。(比较少见的五律格式)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四:首句用韵,平起平收。(相当少见的五律格式)
张巡:闻笛
〖山+兆〗〖山+尧〗试一临,虏骑附城阴。(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五:用仄韵的五律。(更为少见的格式)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注:这是老杜的“拗律”之一,和一般的格式颇不一致,
为了不搞昏一部分读者,就暂时不附列“平仄”表啦!)
从抄录的这几首唐人五律,大家可以看出格律诗处理平仄的最原始方式,
无非是平平和仄仄之间的轮流排列,用邋遢话说就是:排排坐!
这也就是邋遢打油第一诀窍:起句排排坐。
愿意打油的人,可以随意按照“排排坐”的办法,
去安排第一句的文字次序。即: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喜欢用“平平”起句的就用:平平仄仄平,
喜欢用“仄仄”起句的就用:仄仄平平仄。
“声韵”是诗的灵魂,打油诗也不能有例外。
于是,邋遢打油的第二诀窍应是:用什么韵?怎样用?
关于用韵,老道建议:不会掌握“阴、阳、上、去、入”的打油诗人,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的“新诗韵”;有把握之后再试用“平水韵”。
其次:单数句不必用韵,双数句不能不用韵。
那么,第二句和其余的打油句子如何“编排”呢?
很简单,采用第三和第四邋遢打油诀窍!
第三诀窍是:“颔颈求工对”;第四诀窍是:“邻联贵密粘”。
这就是上头说到的“粘”(平仄相同)和“对”(平仄相反)。
关于粘对,老杜也曾经提纲挈领地解释过。
链接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如果大家愿意回头再读一遍上面那五首唐夫子祖先称帝时的“五律”,请特别留意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这三组“邻近”的句子。你会发现同组句子的第二个字的平仄都完全相同,第四个字的平仄也没两样。(这在“律诗”中是绝无例外的。)
这都是“粘”得非常“紧密”的好邻居。
(请别理会第一字和第三字,那是下一篇要谈的题目!)
接着,再麻烦大家留意一下这些例诗的颔联(第三和第四句)
和颈联(第五和第六句);原来它们整句的平仄却是完全相反的。
这就“对”了!
它们都具备了“对偶”(对仗)的基本条件:平仄相反。
(是否工整,当可另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