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样板戏(4):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我看芦、杜之争(上)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金唢呐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看到老芦和老杜讨论样板戏和传统京剧的帖子,我想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比较一下:宣传功能、娱乐功能和艺术性。对传统京剧我是个连票友都算不上的外行,按说不该置喙,后来发现猛批京剧的民国文人们很多比我也强不了多少,比如鲁迅自称在1902年至1922年的20年间,总共看过两回京剧,写下几句感想,人们至今还奉为圭皋。我至少比他老人家还多看过几场折子戏,也来说几句。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传统京剧的宣传功能很弱,这方面根本没法和样板戏比,这可能也是江青要改造京剧的重要原因。传统京剧有些没什么内容,很像西方的“无标题音乐”,像武戏《三岔口》《十八罗汉斗悟空》,基本就是表演杂技、舞蹈和武术,还有像“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完全是看“角儿”的即兴发挥。有些虽然有点故事情节,无非就是宣传忠孝仁义礼智信,与革命理想相距甚远(现在搞和谐社会倒是用的上)。虽然也有几部写农民起义、鼓动造反的,但节奏太慢,语言难懂,看多少遍才能看出点名堂来,很难用它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就指望这些去打土豪分田地,我看悬。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清末民初,中国“进步”文人知道京剧在中国观众多、影响大,所以对京剧的宣传功能看得很重,文化精英们认为要革命,就要先革文艺的命。那个时候他们其实已经有了宣传阵地的概念,“文化精英不去占领,民间艺人就会去占领”。像陈独秀、柳亚子就对传统京剧提出批判,他们认为京剧的内容大都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脱离现实生活太远,没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形式上也陈旧迂腐,也就是现在说的“软、懒、散”。于是谭鑫培、梅兰芳等当红艺人也都为适应局势编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新戏。辛亥革命开始以后,很多艺人也不甘落后投身革命,试图通过戏曲给老百姓进行革命的启蒙,用戏曲救国,像编快板书、数来宝一样,逮着什么唱什么,把当时当地的时事新闻、政治事件都搬进戏曲中来,以戏曲的形式大讲革命道理,通过大量地编演新戏来宣传革命。当人们都被革命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的时候,旗手鲁迅的眼光很毒,心也很冷,他认为根本不可能。根据郁达夫回忆:“在上海,我有一次谈到了茅盾、田汉诸君想改良京剧,鲁迅根本就不赞成,并很幽默地说,以京剧来救国,那就是‘我们救国啊啊啊’了,这行吗?”。我甚至闭上眼就能想像出绍兴师爷说话的样子来,一定很滑稽,肯定有喷饭的效果。结果就是鲁迅预测的那样,戏迷不喜欢“宣传版”的京剧,这些“新剧”慢慢地就销声匿迹了。对传统文化、戏曲的批判,在知识界里影响很大,但是对观众影响不大。批归批,演员照演,观众照看。京剧又恢复原来的样子,仍旧和以前一样,管你是什么专制、共和,脸谱照勾、兰花指照翘,还是依依呀呀地唱自己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几个“以批判传统文化为己任”激进文人不但没成什么气候,而且二、三十年代还成了京剧发展的黄金时代,捧角儿的风气就是那个年代逐渐出现的:在京剧史上产生了以梅、程、尚、荀为代表的四大名旦,以余、言、高、马为代表的四大须生。很多名角都是那个时代唱红的,几个“角儿”们,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传统京剧,把传统京剧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很多精品也是那个年代问世的。可以说,那时候真正做到了提高与普及的统一,总统百姓、文人墨客、武夫军棍都看,连重点扶贫对象阿Q也能哼几句“我手持钢鞭将你打”。可见文艺批评不可怕,怕的是政府参与。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至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的任务,就交给了话剧。像30年代的《放下你的鞭子》效果就非常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直截了当,用不着再玩哐啋哐啋哐哐啋,“我们救国啊啊啊……”。写到这儿,我想到了当代以鲁迅传人自居的方舟子,没学会鲁老夫子这套“幽默”(实际上是刻薄),实在算不得鲁迅的传人。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中共方面对流行大江南北京剧当然不会放过,我党(国民党也是一样)高层不管什么文化层次,都有一帮铁杆戏迷。比如说,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就爱看京剧,尤其是京剧里面的“造反戏”,像《打渔杀家》就最爱看,还爱引用。他曾经对一位起义的原国民党将领讲,“肖桂英(《打渔杀家》里的人物)一度动摇过,后来醒悟过来了,终于一起去复仇,这就好嘛!我把你比作肖桂英,肖桂英终于是革命了。”,借此向国民党降将说明,革命不分前后,造反不分早晚。据官方报道,红军长征到延安后,有一回看戏,演的是唐僧取经的内容。毛泽东突然对身边的一个民主人士说:“唐僧西天取经谁最坚定?唐僧。谁最动摇?猪八戒。”接着他指着坐在他左边只隔一个座位的张国焘,说:“他就是长征路上的猪八戒。”张国焘闻言大怒,哐啷一下站起来,向剧场外走去,骂了句:“无耻。”毛泽东面不改色。只听见哐啷又一声响,一个身材高挑的人拔地而起。他对张国焘厉声道:“你住嘴!”,他就是刘少奇。50年代观看《白蛇传》时,面对白娘子的遭遇伟大领袖竟流下眼泪,不顾身份,在剧场上站起来大喊:“不革命行吗?”。演出结束后,他仍余气未消,不肯与饰法海的演员握手。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平剧研究院对旧剧的“推陈出新”,走的是借古喻今的路子。他们根据《水浒传》中的故事,于1943年和1944年分别创作演出了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这两出戏的问世,据党的文件说是“为旧剧的改革树立了典范,为京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伟大领袖看了平剧(即京剧)《逼上梁山》后,极为兴奋,欣然命笔,写信给宣传干部杨绍萱、齐燕铭:“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都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一开始,共产党方面就是遵循这个路子,即利用、改造、提高的方式,利用历史剧,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按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利用京剧反党(国民党)颂党(共产党),是一大发明”。后来吴晗又遵循这个路子搞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没想到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实际上,利用传统京剧为政治服务,中共也没搞出什么名堂。主要问题在于人们的联想能力有限:普通百姓看《逼上梁山》,怎么也看不出伟大领袖说的那些道理来。若这就算“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恐怕轮不到延安文艺工作者,原创施耐庵往哪儿放?而且,传统戏曲不光都是“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写小人物的有的是。大概看《白蛇传》能流涕而起,得出“不革命行吗?”结论的,普天下只有伟大领袖一人。人们看得是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说白了是人妖恋、三角恋、生死恋,年轻人看完回去后不自慰就算意志坚定了,谁也不会想到“不革命行吗?”,只会得出“不恋(乱)爱行吗?”、“不泡妞行吗?”的结论来。看《西游记》猴戏,完全就是看热闹,最多是联想到动物园的“真猴”,是“人像猴还是猴像人”,谁还没事还想路线斗争中谁是孙悟空、猪八戒,谁是唐僧。再说,您按照伟大领袖的思路发挥一个试试:“唐僧西天取经谁最坚定?唐僧。”接着指着墙上的主席像说:“您老人家就是长征路上的唐僧。”,后面发生的事情大概是:革命群众闻言大怒,哐啷一下站起来,不是什么“向剧场外走去”,而是立刻砸烂狗头。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所以,中共搞宣传也不用这些,知道要想“组织起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大军”,靠传统京剧根本不行,最后真派上用场的还是《白毛女》之类的我党独创的东西。那玩意确实管用,据说部队演《白毛女》的时候,看一半就有战士端着枪往台上冲,要枪毙黄世仁,解救喜儿,这样的战士到战场上不打胜仗才怪。样板戏这点确实了得,把京剧的宣传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几部戏过后就叫人血管贲张,爱党爱领袖爱到海枯石烂,恨阶级敌人恨得牙根发痒,完全是“咬住仇,咬住恨,咬住仇恨强咽下”的感觉。我自己当年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几遍过后我居然慢慢也有了这种渴望:什么时候“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好一起跟着去“打土匪、进深山、救穷人、脱苦难”,后悔自己没有赶上那战争的好时代。所以就希望世界大战早日爆发,而且希望“大打、早打、打核战争”,那真可以说是“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还很好笑:说起来那时候也是十七、八岁的人了,怎么就没想到战争会死人,而且很可能就是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这可能就是我们宣传的威力,让人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我觉得老芦常用的“common sense”就是这个意思,这么翻译可能比“常识”更靠谱),甚至是本能。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待到我后来下乡,有一天真的“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是两个穿四个兜的年轻部队干部(估计是瞎参谋、烂干事一类的角色),传说是来招文艺兵的,公社宣传队的几个“角儿”很是兴奋了一番,吊嗓的吊嗓,拉琴的拉琴,把看家绝活整整折腾了一晚上。准备第二天一见面,马上“动听的歌儿飞出心窝窝”。谁料想人家是来给一个“革军”子弟办入伍手续的,不是来“救穷人、脱苦难”的。弄得那几个准戏子直呼上当,“亲人那,我不该青红不分皂白不辨,我不该将亲人当考官羞愧难言”。这些都是闲话,扯起来太多了,暂且不表。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
趣谈样板戏(5):
我看芦、杜之争(中)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金唢呐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就样板戏和传统京剧的娱乐性和艺术性而言,依我看,样板戏的娱乐性很强,通俗易懂,人物背景简单清楚,容易上道;但传统京剧的艺术性要超过样板戏,也就是说“耐看”:可以坐下来慢慢反复品味、把玩,一旦入门,就可以把人搞得如痴如醉,爱不释手。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传统京剧没有资金和人才上的优势,戏班子基本上是投资大、效益差的项目,戏班子的优势是有时间和自由。对戏班子来说,增加成本的事情都要非常慎重。自己怎么折腾自己都行,压腿窝腰吊嗓子,照着死里折腾,为得就是吊起观众的胃口。但千万别提增人添设备,增加一个人意味着增加一张嘴,几个角儿靠着身上这点功夫,要多买道具、多养活人,不是个容易事儿。所以老芦举例《空城计》,说唱词粗糙确实不假,因为艺人们掏不起那份稿费,再加上文人不肯屈就,有相当数量的京剧是没什么文化基础的演员和民间作家编写出来的。二、三十年代以后,传统京剧之所以有较大发展,一个是因为黄金十年经济发展(那也是京剧的黄金十年),另一个原因就是一些文化精英开始参与创作,戏子们(演创人员)逐渐脱离了王八和吹鼓手的行列。像老杜提到的《锁麟囊》就是三十年代末由职业剧作家翁偶虹(后来创作红灯记那位)搞出来的,现在不提程派青衣则已,一提保准拿《锁麟囊》说事,水平确实不错。如剧中人薛湘灵的这段长短句唱词:“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一看就是文化人写出来的。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五十年代初的京剧繁荣也是这个背景,一是因为不打仗了,饱经战火蹂躏的百姓要看戏,中国老百姓对生活的要求据说就是“一要吃饭,二要看戏”;再是由于国家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民营公助以及民间职业剧团,加大了资金和人员的投入,更多剧作家相继参加了京剧创作行列,对传统戏进行了整理、改编,并编创了一批新剧目,出现了《将相和》、《野猪林》等大批优秀剧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调动整合资源,集中精力办大事的特点。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投资少、规模小的戏班子怎么办?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玩“象征艺术”。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像“两三步万水千山,四五人千军万马”,实际上是无奈之举。对这种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鲁迅很不以为然:“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其实还真有:像传统京剧中万能的“一桌二椅”,就这么三个道具,有时是皇帝的龙书案,有时是官府的审案桌,有时是普通人家里的桌椅;有时还代表一条船、一座桥、一座山或者什么其他的障碍物。“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不是什么也是什么”。他们也知道真家伙好看,但置办不起,只好玩象征。但是艺人们大多是苦水里泡大的孩子,能吃苦,折磨自己不含糊。像韵白要念得有滋有味,吐字发音还得有个性,为了吸引观众,标新立异,尽量把戏唱得与别人不一样,让人感到有新意,有“玩意儿”。还有举手抬足,包括老芦说的抖胡子、抡头发、甩袖子、晃帽翅、摇扇子都属于“不花钱,也办事”,可以可着劲的折腾,最后到了“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境界,算是折腾到了极限。唱腔也是属于“折腾自己”的活,所以排练时要反复推敲,以便在舞台上做到“声声入耳、句句动听”,让观众可以在烂熟故事情节的情况下反复看,不厌其烦地看。可以说,老艺人的家产都是这么一字一句、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挣来的。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昨天(2008年1月8号)晚上,中央六台上演传统京剧派成的电影《对花枪》,我一边吃饭,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瞅几眼。忽然屏幕上传来了姜桂芝老太太(剧中女主角儿,六十郎当岁)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我这个外行也就罢了,真要是碰到老戏迷,恐怕又得品味一番。这种笑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听不到,所以显得格外艺术。而传统京剧把“大笑”也发挥到了极致,恐怕不同角色、情景,怎么笑都有讲究,不同流派的强弱、高低、长短,是来自丹田还是脑后,也有区别。据说名角尚长荣在《贞观盛世》哈哈哈哈哈哈——,由弱渐强,开怀大笑,持续了20多秒,《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也有精彩表现。因为是过去童家班的底子,在这方面就功夫了得。在《甘洒热血写春秋》的一段大笑,就足以“让魔鬼的宫殿在我这笑声中动摇”(革命烈士诗抄)。下面就把它写在下面: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甘洒热血写春秋》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撒热血写春秋。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音乐过后,随之出现的一阵胜利的大笑,哈哈哈哈…。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说起来,这段《甘洒热血写春秋》也许是实用价值最高的一段京剧唱段。这段唱不光在京剧演唱会上唱,因为歌词相对中性,还在各种晚会上唱,而且几乎所有的卡拉OK的曲目单子上都有,这段唱还时常做为安可曲(即加唱曲,encore)或最后一首保留曲目,把气氛推向高潮。和文艺界一起喝酒,在酒桌上劝酒也有用它的。我们学校前年评估得了优秀,学校开庆祝晚会第一个节目大合唱就是它。虽然唱的都不错,只是我听着还少点什么,思来想去,就是缺后面的哈哈哈哈…,由弱渐强,持续了数秒种的开怀大笑。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连留学生也不忘这段,漂洋过海还带着它,还翻成了英语,后面还不忘Ha,ha,ha…。只是我试着唱过几次,根本无法随字行腔,估计是恶搞,不信诸位试试:
Big cheers to my promotion.
Resolution's got to be fulfilled.
I will reveal my own skill
to write history with my blood!
Ha, ha, ha...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象征艺术还可以给人无限遐想:往前伸手,可以是“举手推开窗前月”,也可以是“投石冲开水底天”。时间长了,就成了一定的程式,不懂行就不知道在干什么。像鲁迅看京剧后给他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咣咣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鲁迅甚至不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而在老戏迷看来,那一招一式,都暗藏着气象万千,令人着迷。鲁迅说的也不差,京剧就是吸收了很多杂技和武术的东西,像走边(行夜路)、旋子(凌空翻转身体)、铁门槛(单手提脚,反复跳跃)、矮子功(屈膝快步走)等特技都是,有些京剧武生比专门练武术的功夫还好。像矮子功,即所谓“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在我这个外行看来就是“行走着的骑马蹲裆”,完全就是高难度武术动作。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有句话叫“好武功打不过烂戏子”,辛亥革命时,伶界敢死队的京剧演员还以武功翻墙攻入专制枪炮的江南制造局,立下战功。孙中山亲到公所慰问,并书赠一匾“现身说法”。原来我对戏子的武功还不太相信,后来有一次武斗(初级阶段,还没动用枪炮),学生造反派去到我们市的剧团去找茬,剧团就在我们家旁边,看热闹看的那叫过瘾。剧团里戏子不多,看上去也不是施瓦辛格那样的大块头,怎么看也不像“孔武有力”者,用老毛的话来说,就是干巴巴的几条筋,像个瘪三,瘦得难看。学生雄赳赳气昂昂的去了十几个,还带着家伙像板带、木枪(是木头步枪,学校训练民兵用的,现在看不到了,那时候常用),一开始学生娃和人家练嘴皮子,猛背语录。没想到戏子们激情来了,进入了角色,用戏曲唱语录,现编现唱,而且越唱越来劲,“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首接一首地唱,一板一眼地唱,根本不听你说什么,把辩论场当成了舞台。文革辩论我看过不少,这是我看到的最“戏剧性”的辩论。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据我观察,文革辩论中(网上辩论也是一样),对手最怵的就是就是这手:不管你说什么,我就念语录,讲大道理,不回答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后来一个小保姆告诉我,说她们也有这个经验:这叫“闭眼哭的孩子不好哄”。找工作的时候先把孩子抱过来,手在底下偷偷掐一下,把孩子弄哭,看看孩子哭的时候是睁眼还是闭眼,如果是闭眼,给再多的报酬也不干。因为睁眼哭的孩子,拿个玩具晃晃就管用,闭眼哭的孩子怎么哄都不行,工作量等于翻好几倍。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那些学生造反派果然被“闭眼哭的孩子不好哄”这招给激怒了,抄起家伙要跟那几个戏子动粗,我当时看到的场面很滑稽,人家不慌不忙,还是像演戏一样一招一式,脸上好像还笑呵呵的,几分钟以后就有了结果:“别看他武器好,生铁碰上了钢,我撂倒一个,俘虏一个,撂倒一个,俘虏一个,缴获它几支木头枪,嘿!我缴获几支木头枪!”(改编自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的主题歌:《战斗进行曲》,俗称《我擦好了三八枪》)。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
趣谈样板戏(6):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我看芦、杜之争(下)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金唢呐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传统京剧再就是在花钱少、见效明显的地方搞些名堂,首先人们想到的就是脸谱。花几块大洋买上几盒油彩,虽然实际价格我没查过,估计太贵不了。在人民群众中确实蕴藏看戏演戏的积极性,只要能演戏,逮着什么用什么,我下乡的地方以前还用锅灰、烟袋油画脸谱,按照现在的说法,统统都是一级致癌物质。记得当年演胡传葵,就是从妄图让革命人民吃混毛猪的张屠夫那儿找来了猪髓泡(又称猪尿泡,厨师叫猪小肚,解剖学上叫膀胱,不知道在南方叫什么)戴在头上,这样一来演员可以不剃光头,保住一头青丝,留下六欲;再者还可以显得演员稍胖一些,更显示出土匪胡传葵政治上反动,能力上草包,脑满肠肥,不打鬼子,又找不到新四军,只会忙着找媳妇的丑恶嘴脸来。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大概艺人们也和小芦当年一样,“真想有一盒油彩,满满一盒、五十颜六十色、画家用的真正的油彩”。有了油彩,就可以在脸上恣意挥洒,“一张黄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试图用这些油彩勾勒出人物的外部特点和内心世界来,抹来抹去,就玩成了学问。在传统文化中,学问和玩意、把戏,很多情况下是一个意思。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京剧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脸谱、唱腔、神态和服装行头,不懂行根本看不懂。所谓“懂行”,第一步先要把这些脸谱和行头整明白。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为的是远离舞台的观众,看的清表演。脸谱用这种以写实与象征相合的艺术夸张手法,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气度、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在构图上有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脸谱的颜色一般以某一种颜色为“主色”,每个脸谱至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各种色彩显示不同的作用与象征,把人物的忠、奸、善、恶,写在脸上,“谁个劣、谁个不劣”,让观众一目了然。一般来说,脸谱主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京剧脸谱主要有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生、旦画脸谱的少,多是略施脂粉,这种化妆称为“千人一面”,主要看服装的变化。脸谱尤其要折腾净角,所以净行亦叫花脸;丑行涂的马虎点,只是在鼻颊之间,勾绘一片象豆腐块又象一个桃子或者一个蝙蝠的形状,所以丑行又叫小花脸。折腾净角的原因是净角性格上大开大合,一般都是性格粗犷刚毅、或者是残暴、诡诈的人物。文革结束后流传过赵朴初的《反听曲》:听话听反话,不会当傻瓜。可爱唤做“可憎”,亲人唤做“冤家”。夜里演戏叫做“旦”,叫做“净”的恰是满脸大黑花。圣明的王爷偏偏要称“孤”道“寡”,你说他还是谦虚还是自夸?君不见,“小小小小的老百姓”,却是大大大大的野心家,哈哈!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里面的那句“叫做‘净’的恰是满脸大黑花”,在京剧里这叫“反喻”,确实有一种说法,因为净角的脸上涂的最邪乎,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脸谱的颜色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说法不完全一样。就拿三国戏来说,关公的红脸表示忠勇,赤胆忠心,“一颗红心似火焰,化作利剑斩凶顽”,这倒是通用;可张飞的黑脸代表刚烈鲁莽,并不表示“黑心”;典韦黄脸代表凶狠残暴,与好色无关,不属于扫黄打非的对象;曹操粉白脸表明奸诈,既不是勾引军阀九姨太的小白脸,更不是营养不良、弱不禁风的意思。再比如西楚霸王项羽的脸谱,画的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表明是悲剧英雄,横竖都是要死,而且死得必须悲壮。至于后来的兵败垓下,虞姬自刎,乌骓马跳江,都是“偶然中的必然(或是必然中的偶然)”,在老戏迷眼里,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林彪注定要自我爆炸,摔死在外蒙没什么区别。在舞台上的“角儿”们唱词尚未脱口时,懂行的戏迷们大概要先猜出人物性格与身份,要做什么动作、唱什么曲调。而且要按这些标准在台下“时刻准备着”,“角儿”们稍有闪失,立刻叫倒好,如果想发泄一下,还可以将茶壶、瓜果砸上台去伺候,“角儿”们这时候也都认账,甚至暗喜觅到知音,并不责怪这些懂行的戏迷,从此小心谨慎便是。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用脸谱和服装行头说明人物的年龄、性格、脾气、地位甚至政治立场,虽然有简单化的嫌疑,但毕竟颜色有橙红黄绿青蓝紫,每一种颜色又有深、浅、大、微,彼此之间还可以互相掺合,所以算下来,也能表现不少东西。除了颜色外,还可以有线条、布局的变化。再加上那时候没有中宣部,每个戏班子都有自己灵活发挥的自由,所以画出脸谱来是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光是京剧脸谱本身,就是艺术。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即便是这么多脸谱,恐怕表现力还是有限。忠臣奸臣好说,碰到那些半忠半奸、先忠后奸、时忠时奸的人物就不好办,只好以牺牲人物或故事情节为代价。这就是老芦说的,传统京剧的故事情节、人物都很简单。“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发起人,比如钱玄同、陈独秀等对中国戏曲及脸谱是持否定态度的。“五四”骁将钱玄同教授认为,京剧缺乏理想,文章不通,称不上是戏剧;脸谱离奇、舞台设备幼稚,“无一足以动人情感”。认为脸谱艺术是“粪谱”。被后人奉为“国学大师”的历史学家傅斯年称中国戏曲是“各种把戏的集合品”,“就技术而论,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之价值”。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到了样板戏,复杂的脸谱全没了,可是还是要玩脸谱文化,只是把千百种脸谱简化成了好人、坏蛋,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和传统京剧比起来,样板戏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人物塑造上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抹杀人性和个性。本来我们的戏剧观随着形势的发展就非常独特(或曰革命):好人和坏人界限必须分明,而且要掐得死去活来,否则就会觉得不好看。看电影看戏,也要先界定好人坏蛋,要弄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等等这些革命的首要问题。而样板戏及时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要求,所以说样板戏是时代的产物。样板戏的出现,“好像那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呀,小苗儿挂满了露水珠啊”,真是让人们足足地过了一把瘾。那时候一说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司令部,中间道路是没有的,有一首歌曲里说的很明白,“要革命就跟着毛主席,不革命就滚他妈的蛋”。样板戏中的好人都是一个模子扣出来的,谁能说出郭建光、少剑波、杨子荣、李玉和、洪常青之间有什么区别?只是革命分工不同,一样的赤胆红心,一样的智勇双全,一样为革命赴汤蹈火,一样的高大全。坏人要么矮胖(如胡传葵),要么瘦长(如刁德一),要么獐头鼠目,猥琐不堪(如刁小三、小炉匠)。或者是某些疾病如天花、小儿脊髓灰质炎的后遗症,如《夺印》(革命现代戏,样板戏的前身)里的阶级敌人就是个瘸子,最可笑的是《红灯记》里的叛徒王连举,居然是个六指。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虽然传统京剧艺术也有很多规矩,念唱做打,手眼身法步,都讲究规范,甚至连翘兰花指的姿势、迈四方步的角度差一点都不行。但在严格的程式和规范中,各流派都要想办法表演出个性来,要有“绝活”、“玩意儿”。这表现在各个流派都是有自己的看家和擅长的剧目,像前边提到的《锁麟囊》,就是程派青衣的拿手戏。即使大家共演的剧目,也都会根据自己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唱腔,只要被观众认可,就成了流派。这也是传统京剧艺术特有的魅力之一。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像《野猪林》林冲的唱腔,不同人唱的风格不同,有人唱的悲壮,有人唱的悲凉,有人唱的悲愤,有人唱的悲怆。再比如《甘露寺》中经典唱腔“劝千岁…”一段,马(连良)派唱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潇洒飘逸;而奚(啸伯)派唱来则是抑扬顿挫,行腔委婉,吐字归韵严谨。同样是念白,在“抒豪情、立壮志”的时候,有人铿锵有力,有人讲究“嘎、嘣、脆”。 据说京剧念白的最高境界为“说似唱”,马连良是达到这个境界的典范,其念白有板眼有调门有韵律。只有听了他的念,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才会明白说的有时真就比唱的还好听。文革前,许多学播音的人,把照着他的录音练念白当作必修功课。这样竞争的结果就是所谓“流派纷呈,争奇斗艳”,甚至连周信芳的沙哑嗓音也能创出一个流派来。不同流派的唱腔比较去听,便可以像艺术品一样把玩,令人回味无穷。现在的新生代唱的虽然好(甚至比老艺人唱得还好),但由于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竞争生存的气氛,内在的生命力萎缩了,最后只剩一个躯壳。只是模仿,没有了个性,就出现了有派无流的局面。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而样板戏没有什么流派,什么人唱风格都差不多,区别就是看谁嗓门大,声调高,拖腔长,看谁更生猛。所谓唱得好,就是唱杨子荣像童祥玲,唱阿庆嫂像洪雪飞,唱郭建光像谭元寿,唱柯湘像杨春霞,否则就是失败。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人唱得也是“真他妈的好”,几乎就是顶峰。我下乡那个地方的县剧团,演《红灯记》时很失败,演员虽然唱得不错,无奈当地老百姓不买账,都说李玉和演的不像。不像谁?饰演李玉和的演员浩亮;哪不像?腮帮子上一边缺少一块疙瘩肉!据我所知,当时浩亮腮帮子的疙瘩肉,一时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传统京剧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时代变了,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做为一种娱乐方式,普通百姓对这种“软懒散”、“慢拖腻”的东西看不下去了。八十年前胡适就把京剧叫做“遗形物”。他比喻说,京剧犹如男子的乳房,形式虽存,作用已失;本可废去,总没废去;故叫做“遗形物”。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怎么办?无非就是加入一些西洋元素(如管弦乐、美声唱法等)和流行元素(如声光电、短透漏等,也包括流行政治元素)。这把戏其实以前有人这么做过,文革的样板戏和现在的新潮男旦李玉刚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尚小云入选“四大名旦”。诸位可知他入选的剧目是什么,打死你可能也不信,是洋味十足的《摩登伽女》。《摩登伽女》内容虽然是讲佛教故事,可尚小云演的摩登伽女却是烫发,穿时装,足蹬玻璃丝袜、高跟鞋,最后还跳英格兰舞。拉京胡的琴师杨宝忠还要换上西服革履,拿起小提琴上场为尚小云的英格兰舞伴奏,好一派洋场风光。台下的观众“女人看男人扮”,“男人看扮女人”(鲁迅语),各得其所,快哉快哉。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二十年代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摩登伽女》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二十一世纪新潮男旦李玉刚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