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休息在家,没事找到萨苏的博客看了一下。萨真还是个不折不扣地京嘴子。俺不知道的当然辩不明真假,凡是知道的,都是胡扯的居多。今天看到的“蟋蟀”文,根本上就是胡吹,估计这小子没有弄过蟋蟀。可能也就是道听途说,却拿来卖弄。忽悠那些没有抓过蟋蟀的幼稚青少年。看在白MM的面子上,就不去踢场子了---其实俺对踢场子一直没有兴趣。打人不打脸嘛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言归正传,说起蟋蟀的事儿萨某人说蛐蛐儿“差别细微,比如青头和棺材盖儿“,纯粹是胡说。棺材盖儿又名饭铲子。头部前面扁平如同平板。卖相难看,所以起名为“棺材盖儿“,“饭铲子“与尾须3根的油葫芦1样,属于不准上场的类型。并不是萨某人声称的斗不了而不能上场,而是不准上场。棺材盖儿不准上场的理由不是很清楚,卖相恶心大概是个理由。另外好像斗志不高也是原因。因为从来没有看到过棺材盖儿上场过,所以并不是很确切。而油葫芦不能上场的理由很明确:不是一个种类(并非萨某说的是雌蛐蛐儿),而且个大。比赛不公平。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所以,俺那地段斗蛐蛐儿都是在青头之间。其他地方也大致如此。决不会将油葫芦与青头对阵的。除非一些不上路的野路子小P孩斗着玩斗蟋蟀当然首先要找蟋蟀。蟋蟀“出产“的地方很重要。一般认为辣椒地里产的蟋蟀凶猛无匹。俺那地头没有见过辣椒地,根据个人的经验,干燥田地的土块下的蟋蟀质量要好一些,个大凶猛。潮湿地带,砖缝墙角出产的质量要差许多。
抓蟋蟀并不是乱翻土块石块,那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才能找到1匹2匹。一般根据蛐蛐儿的叫声顺藤摸瓜一举擒获。叫声宏亮的说不定是个矬子。低沉有力的才是优良品种。特别低又断续的,那是蟋蟀2口子在抓革命促生产。1桶水灌下去必定跳出2只来。那雌蟋蟀分辨得标志,确实是3支尾须,但绝对不会与油葫芦搞错的 --- 体形差异太大。一般采用水漫金山的战术,赶其出洞。如果是乱砖乱石地带,那就只能翻了。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俺们那时候装蟋蟀用的是纸或竹子做的筒子。纸做的筒子简单,折起来就是了但容易压扁,辛辛苦苦抓来的蟋蟀出师未捷身先死。许多都准备几只竹子的蟋蟀桶。一边的竹节锯掉,再将侧面开一道口子,一方面让蟋蟀透气,一方面可以简单地将蟋蟀赶出来。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斗蟋蟀本身觉得很简单。无非是撩拨得开牙,引诱其争斗。一般很快就见分晓。跳出盆外或夹着翅膀乱跑的就是失败。对失败者,许多人的惩罚就是一脚踩死因为蟋蟀一旦斗败,再无重振雄风的可能(这点萨某人也是不知道啊)。俺比较心慈脚软,一般都败的蟋蟀都放生了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蟋蟀一般寿命不长,除了战死疆场外,老死冻死的更多。许多老手有办法将蟋蟀养过冬天。俺就没有哪个本事。有天,发现养的2只蟋蟀死在瓶子里后,就彻底放弃了这项爱好现在的青少年,漫画动画电影玩具,很少有俺们那少年时代那种在大自然中的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