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 作者 | 
		 戴晴:聪明伶俐童玩土——看李禄传记电影《移山》 | 
		    
  | 
	 
		
		 
		64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聪明伶俐童玩土
 
 
             ——看李禄传记电影《移山》
 
 
 
 
                 ·戴晴·
 
 
 
 
  前些天,人权观察1994年国际电影节开幕,放的是由很有点名气的英国导演和美
 
 
国制片制作的关于一名中国大陆青年李禄的传记电影:《移山》。
 
 
 
 
  开映前,纽约洛埃司剧院大厅人头躜动,大都金发碧眼;有数的几个黑头,大陆背景
 
 
者寥寥——笔者并无资格混迹其中,只因觉得事关重大,按记者不成文的规矩,必亲历亲
 
 
见才放心,加之友人一再怂恿,故自掏腰包购票入场。
 
 
 
 
  电影的体裁很难定义:不能算是实录片,因为有一些演员客串其中;也不能算是故事
 
 
片,因为从头到尾,由活着的主角本人以及他的也是活着的朋友或亮相、或旁白,无疑告
 
 
诉观众:这全是真的。在长达近两个小时的片子里,除了面色红润、衣着入时、操着漂亮
 
 
英文的主角和他的朋友们之外,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大家熟悉的天安门广场和后来的声援活
 
 
动的镜头。主配角们活跃其中,好不英武洒脱。
 
 
 
 
  我先是有点奇怪。因为,假若只从影片看,1989年春夏发生在中国首都后来又遍
 
 
及全国的那场大波动,参与者好象只有学生;而学生中的领袖人物,又只有为影片作旁白
 
 
的这几个人。不见四月份最早的一批学生运动组织者们,不见项小吉(“谈判团”团长)
 
 
,不见自称也很了得的沈彤,不见同为领袖、现在还在狱中的刘刚,不见关键的“六·四
 
 
”凌晨谈判“四君子”,不见“黑手”王军涛、陈子明,也不见被称颂为“知识分子的光
 
 
辉榜样”,“天安门上最鲜为人知的领袖人物”,“首先向王丹推荐绝食斗争方式、组织
 
 
了作家和知识份子的几次最重要的游行”,其“热诚的奋不顾身,超过所有知识份子”,
 
 
“所起的作用也超过所有的人”的小说家郑义。
 
 
 
 
  这倒也罢了。但五年过去了,对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继而推进到全国乃至世界的这场探
 
 
索中国改革之途的大挫折、大教训,借影片给出的结论似乎仍是如儿童“过家家”般简单
 
 
:生活在中共暴政下的人民渴求民主,民主的达到主要靠运动,运动的主人不外学生,而
 
 
领袖么,还是这几块料——他们自己和世界也渴望着这一天。
 
 
 
 
  这未免有点欺人太甚。我做为亲历者——天安门事件和大陆改革实践的亲历者——和
 
 
研究者,确实应该说点什么,只因将谎言戳破的证据正在收集之中,还没有到时候。无奈
 
 
有朋友告诉我报上发表了我去看电影的事,在外人看来很象是捧角儿的,故不得不先说两
 
 
句了。
 
 
 
 
  这电影按伟大领袖毛某所推荐不畏艰难的愚公精神,取名《移山》,言外之意,主人
 
 
公正在如此对待中国的民主事业。
 
 
 
 
  情节在李禄的自述中推进。我忍受着细节的虚假和重大情节的疏漏(无意还是有意?
 
 
),就算看不到观念上的进步——主人公们在美国忙于交际,怕没有时间思索国内的事—
 
 
—难道也没有一点反省、一点自责:
 
 
 
 
  第一,作为热心关注并全力投身中国政治的领袖人物,诸伶俐童对中国这百年、这四
 
 
十年、这十多年到底有多少了解?除了自己的纯洁英勇(权且这么说)之外,还有没有别
 
 
人,包括底层的劳动者和上层的改革家,一直默默地努力,并且已使中国在原有的底子上
 
 
出现了极难得的改变?
 
 
 
 
  第二,如果这种缓慢的推进令热血青年不耐烦,按照党历来教导,非大干不可;那么
 
 
,作为领袖,把事情哄起来之后如何了结,事先是不是应该有所考虑?因为不肯或没有能
 
 
力想好而收不了场,作为组织者有没有责任?没有负起责任,造成了损失(他人的和事业
 
 
的),旁人以“年轻的孩子”予以原谅,自己是不是也该作如是想,而且永远这么想下去
 
 
?
 
 
 
 
  第三,事情闹起来,压迫来了,领袖们,特别如影片所表明的主要的领袖们,对广场
 
 
流血究竟持什么态度?如果认为非流血不能救中国,流谁的?该不该将幼弱无助的响应者
 
 
抛下自己逃命(逃不逃与逃不逃得掉是两回事)?就算大家以“能逃出一个也是好的”予
 
 
以原谅,自己日后难道也没有一点不安?
 
 
 
 
  电影以愚公移山的场面收尾,象征着主人公为中国的民主契而不舍地奋斗的决心。坐
 
 
在观众席的议员们、亿万富翁们、影星们鼓起掌,预示了上帝将被感动。
 
 
 
 
  包装得很漂亮,可惜包装终归包装。
 
 
 
 
  电影是以那位站在坦克面前的青年开场的。主人公的旁白是“我们”,“我们这代人
 
 
”。这是一名无名青年,至今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他不曾被选进常委、不曾在镜头前发
 
 
表过高论、不曾接受过捐款、也不曾号召指挥过旁人。在坦克面前,他只有一个念头:停
 
 
下来!否则从我身上轧过去。主人公这“我们、我们”里,难道没有一点心虚?
 
 
 
 
  李禄今年不过二十几岁吧。据说读书成绩非常好,虽然还没有毕业,已经在政坛炙手
 
 
可热。不但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上层,就连欧洲、澳洲和台湾的头面人物,也已将他看
 
 
做未来中国政治领袖。政客非同小可,好相貌、好口才、强文博记、谦恭好礼——这是面
 
 
上的;内里的就难说了。不可忘记的是,他将搏击其中的,哪怕在中国,也是资讯日渐发
 
 
达、民众参与日渐增多的多元与开放的政治局面。这时,对政治家人格的深层要求会日渐
 
 
苛刻。伶俐童玩土与愚公移山毕竟不是一码事,献出自己积蓄的民众也没有情绪老是陪着
 
 
玩儿。
 
 
 
 
  李禄传记只有英文本。不知为什么,这样重要的民主斗士的著作不见中文版。如果中
 
 
国人,特别大陆中国人不能透彻了解自己的领袖,“斗”的根基与目标又何在?北京人对
 
 
这类伶俐童现象好有一比:苏联最爱替中国革命选领袖,选一次错一次。这会儿,“革命
 
 
”改成“民主”了,扬基大叔还打算喂个小王明吗?
 
 
 
 
  所以,五年前冒出来的年轻的政治家们,如果真的志向远大,顶好诚实一点。虽然就
 
 
内心深处的博大仁慈而言,对这班人可能是过奢的期待了。
 
 
 
 
(《枫华园》9409C)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 返回顶端 |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