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高寒论台湾问题之三:台北与北京较量的政治实力在哪里?(1996.12.) |
 |
高寒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提要
本来,政治上的大小、强弱、优劣等等因素均无不是相对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优点。所谓
“四两能拨千斤”,就在于其有着合适的着力点。如此看来,,台湾之能否在今天的两岸关系上争
得主动权,便全赖于它能否发掘出自己的政治优势,能否找到自己的那“四两拨千斤”的着力点了。
台湾这些年来将与中共较量的着力点摆在国际上,尽管钱花了不少,气力也没少费,但迄今则收效
甚微。从大格局上看,固然这是由于过去那让台湾实际处于美国保护伞下之持续了几十年的两大阵
营的冷战局面已不复存在所致。然而从国际的视角比较两岸政权,其强弱态势可说是不言而喻、显
而易见。眼下的中共政权,毕竟获有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握有否决权;
又是核俱乐部成员。大陆中国目前有着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最大、也最诱人的市场;同时它还潜
藏着最具爆炸性的超级人口武器,等等。以上诸因素的综合,便使得强大如美国、日本、俄国、欧
盟,都得谨慎与之打交道,有时甚至还得对它有所安抚,以期换取其它方面的战略利益。因此小小
台湾要在这样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纵横捭阖,合纵连横,以自己不成比例的劣势去对抗中共的不成
比例的优势,除了那“向不可能挑战”的勇气其情可佩可佳外,应当说是在战略上选错了主战场。
台湾若要挑战中共政权的合法性,其擂台就肯定不应摆在国际上而应当摆在“一个中国”之国内;
它也就肯定不应当首先跑到到非洲、南美去寻求盟友而应高度重视与海峡对岸的大陆民主运动结盟
以相互支持了。
如果说仅仅控制着中国台彭金马地区的中华民国政府,要在国际上去向控制着中国大陆
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争自己的国际法人资格的合法性,是以不成比例的劣势去挑战对手那不
成比例的优势的话,那么,倘若前者作为“一个中国”之国内某一区域的获得人民授权的民主政府,
去向后者即本国内之另一部分的那个缺乏人民授权的政府挑战其政府的合法性,其结果便会是整个
优劣态势对比完全地、彻底地颠倒了过来,即劣势得不成比例的反倒是表面气壮如牛的中共政权了。
其实,这不就正是足以显示台湾政治实力的“四两拨千斤”的着力点吗?
于是,摆在台湾面前的,还可以有第四方案“民主中国论”,即:质疑中共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支
持大陆的民主运动,催生大陆的民主政权,在大陆本土对中共保持强大的政治压力。其结果,或因
中共为减轻自身压力而寻求妥协从而实现“一国两府”;或因大陆实现民主政体而自然尊重台湾的
选择。
台湾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手中握有当今世界唯有它才具备的那“四两拨千斤”的巨大政治
实力,即: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政府中,只有中华民国政府才具有无论怎样挑战中共政权的合法
性这一致命弱点均可被免于“干涉内政”之豁免权。这一巨大政治优势恰是台湾可摆脱自己被夹在
美、中(共)间当着筹码危险的唯一法宝,因为既然连美国都不具备此实力,它又凭什么小瞧了台
湾呢?更何况,向中共政权的合法性挑战本身就意味着台湾的政治实力地位已远超出了小小的台湾
地区,既然如此,谁还会再仅仅从孤悬于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小岛政权的视角去看待中华民国政府、
谁还敢再将台湾当着什么筹码了呢?
(一)
最近台湾的对外关系方面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美国克林顿政府与中共政权关系的急速改善;
另一则是南非宣布一年后将与中共建交。
对于第一点,李登辉先生终于打破许久以来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沉默,分别于11月2日和11
月5日明确强调:“一个中国”是指中华民国,我们绝对不接受中华民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
个省的说法。(分别见《联合报》国外版1996.11.3和11.6.)他的这番话,从表面上看,既象是
对中共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10月24日的点名批判--“李登辉最近再次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
则”--的反驳;又象是对中共海协会副会长唐树备于10月31日伸出的橄榄枝--“‘一个中国
原则’并不意味着两岸政治谈判要以中央对地方名义谈”--的回应,但实际上则是在克林顿当
选似成定局的时刻,向台湾的老朋友喊话:不要在两岸关系中打台湾牌,台湾不是美中(共)间
的筹码!
前一段时间,围绕着美国总统大选中克林顿续任新一届总统的可能性的升高,台湾也渐渐生
出一种日益明显的忧虑。台湾的担忧在于,鉴于美国总统第二任期内已无第一任期时那种寻求连
任的压力,因而通常会由第一任期的稳健持平政策转为倾向于对建立个人历史地位有利的带突破
性的政策。这就使得美国无论是在推动建立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新秩序,还是在争夺巨大的中国市
场的竞争中都不得不寻求与中共的合作。毕竟,美国与大陆中国的关系,是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
而美国与台湾的关系,则是大国与小国的关系。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便有可能使台湾在不知不觉
中被作为两强谈判的筹码,从而使其在自身所无法左右的国际战略格局中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如
果说这类担忧在美国大选揭晓前还只是台湾政界的一种隐忧的话,那么,在大选揭晓之后。这种
不安全感便一下子涌到台面,出现在台湾的多种媒体上了。
对于第二点,台湾反应的激烈则令世人惊愕。12月5日国府外长章孝严在与南非第二轮谈判一结束,
即马上宣布:将立即召回驻非大使;全面中止所有合作项目,冻结一切条约,并不给南非留一点面
子,中止冻结决定即刻生效。凡是清楚台湾在南非的援建规模有多大--譬如,今秋国府行政院副
院长徐立德访非期间,一个协议的金额就是35亿美元--的人,都能明白该决定对南非造成何等沉
重的打击。台湾此举显然是为防骨牌效应,专门做给它的不多的其它一些友邦看的。事实上,自上
次台海危机之后,中共已一改它过去实际并不太重视与台湾有邦交的那些个非洲、南美小国的作法,
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一场与台湾拼金钱、拼消耗的外交围堵战。大陆经济尽管平均国民生产总
值大大低于台湾,但因这些年来经济实力毕竟有大幅增长,且因国家大,又是集权,故在政府手中
可调动的资源的绝对值肯定远远优于台湾。中共外交部近来的口号是:“台湾的足迹到哪里,我们
就跟到哪里。”可见台湾对骨牌效应的担忧确非洞穴来风。这就怪不得最近一个才一万多人口的小
岛国帛琉谈到要与台湾建交,竟会被台湾媒体称之为“倍受鼓舞”了。
然而,台湾的实力究竟在哪里?它的实力、它的尊严、它的国际地位就真应表现在要不惜一切代价
地去与中共争夺象帛琉一类区区小国的承认、以增加一丁点为数有限的友邦之数量吗?不!在我看
来,台湾当局若还不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战略上改弦更张,它将遭遇的,岂止是被当作筹码的无奈,
还很有可能某一天早晨起来,环顾世界将不得不面临一个“零”友邦的窘境。
其实,在今天这个世界上,国家不分大小,只有自己手中握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在国际上讲得起话。
事实上,这些年,台湾在全球的经济舞台上发言权大增,不正是与它的经济实力成正比的吗?同理,
台湾至今几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毫无发言权,堂堂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却要捧着金饭碗到南美、到
非洲去乞求几个穷小国家在世界政治讲坛上帮忙给说几句话,这个中缘由,不也应当从自己的政治
实力上去探源吗?
(二)
这许多年来,不少台湾的政治学者是这样地来思考台湾的国际政治地位的:就构成现代国家的四大
要件即土地、人口、政府、主权而言,台湾实际上是一样不缺,凭什么台湾在国际上竟无立锥之地?
这不都得怪国民党要去与中共争什么“一个中国”之正统所铸成的大错吗?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现
在干脆来个向世界宣布“对‘一个中国’,我不争了,全让给中共”,不就一切迎刃而解了吗?然
而事与愿违,对于台湾的慷概,中共一方面照单全收,另一方面却毫不领情:不争了,那好,这就
更说明你那边是我这边的一个省了。更出乎台湾意料的是,这些年来台湾虽经派员在全世界满到处
跑的辛苦劳顿,但偌大一个地球上,能认真看待台湾“双重承认”说帖的,还曾只有南非总统蔓德
拉一人。而现连蔓德拉也顶不住了。然则中共这边厢则因台湾的主动撤退,便轻而易举地独霸了
“一个中国”之政治制高点,即“一个中国”中那由历史所累积成的法理优势,并凭借着国际法中
“无争议即成立”的原则,居高临下地穷追猛打起台湾来似乎更顺手了。君不见,当年尼克松-周
恩来上海公报中所特意标明的那有争议的“一个中国”概念,不就是在这多年的“无争议”中--
或似有争议似无争议的模糊中--被偷换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了的吗?倘若台湾再这
么对“一个中国”的国际法意义--注意:这里不是指台湾所热衷于表述的“历史的、文化的意义”
--“无争议”或“模糊”下去,那么不知不觉地,所谓“‘一个中国’即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便真会成为世界各国的约定俗成了。而这,岂不正中中共下怀?
在台湾,维持现状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其决不退让的底线是誓死也不会接受台湾系中共政权的一
个省。然而,在台湾不隶属于中共政权这一大前提下,理论上大致又可以有如下三种方案:1)中华
民国论:根本排斥中共政权代表中国,坚持一个中国是指中华民国。2)一国两府论:将谁代表全中
国的问题挂起来,承认中共政权代表中国之大陆部分;国府则代表中国之台彭金马部分;两个中国
人政权互相承认、互不隶属。这亦即所谓两德、两韩模式。3)台独论:台湾独立建国,国号不拘,
甚至可考虑保留原“中华民国”国号。倘若对这几种方案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其第一方案即“中华
民国论”在今天的意义仅止于象征着法律上不承认中共政权代表中国;表示着对“一个中国”之国
际法内涵并非无争议而已;而第二方案即“一国两府论”则在否定中共政权代表中国这点上与第一
方案相通,并又在不放弃“一个中国”这点上与第三方案即台独论区别开来。然而,第二方案与第
三方案的区别也仅在于此。倘若放弃了“一个中国”,放弃了为两岸统一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方案与第三方案的区别也就模糊了起来。
而中共不管耍多少花招,其战略目标则简单明了,吃掉台湾。倘台湾宣布独立,则急吃;倘台湾维
持现状,则缓吃。至于实际吃不吃得下,那又另当别论。总之,必须压台湾俯首称臣,这在中共所
谓的“祖国统一大业”棋盘上则是从未有过动摇的。于是,吃掉与反吃掉,吞并与反吞并,便是海
峡两岸近年来全部明争暗斗的要害。在此格局中,中共始终居于战略攻势;台湾则一直处于战略守
势。其所以如此,在我看来,是由于台湾犯了兵家大忌,“扬短避长”地主动撤出了它本可以干得
很主动、很漂亮的内线作战,而单单去突击外线即国际作战之故。
不错,台湾若能维持现状应是再好不过,但问题恰恰出在许多台湾人太过一厢情愿。他们似乎忘记
了,这台海两岸几十年来的大体相安无事,则恰是由于“一个中国”的法理优势并未被任何一方所
独占,从而造成了一种国际法意义上的有争议之相持性平衡所致。无论是50年代美国与国府的协防
条约,还是80年代美国的台湾关系法,尽管其具体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均以此种平衡为前提则是
毫无疑义的。对这种相持性平衡的“经典”表述就是基辛格设计的见之于72年上海公报中的那段著
名的话:“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对此,美国不表示异议。”其实,对此
“不表异议”的,又岂止美国,世界那个国家不如此?至少在表面上,谁都不愿卷入两岸中国人的
这种谁代表正统的“内争”。但是,倘若台湾长期没能让国际上听到自己关于“一个中国”的声音,
放弃或模糊自己与中共间对“一个中国”的争议,任由“一个中国”之内涵在国际上向着有利于中
共的方向倾斜,这就无异于将“一个中国”之国际法意义的解释权拱手让给了中共。而这么一来,
双方基于对“一个中国”之争议而建立的国际法意义上的相持性平衡便终将会被打破,没有了这个
对台湾来说象护身符一般的国际法平衡,维持台海现状就只能是一厢情愿了。质言之,倘若没有了
“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这一前提,倘若台湾要以哪怕仅是“名义”独立的
方式来突破这个前提,那么,退一万步说,即使全世界的同情心都在台湾一边,包括美国在内的任
何国家在法理上都实际很难伸出援手。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的台湾关系法只是为维持现状而不是
为台湾独立而设计的。
无庸讳言,在前述三种方案中,现在的台北当局是坚持的第二方案,即“一国两府论”。尽管该论
在理论上并不绝对排斥第一方案,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还以它为逻辑前提,但是,鉴于它无论在基本
法理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均坚守决不去挑战中共政权在大陆上之合法性这个界限,于是,它便逻辑
地导致出如下一些结果;1)其实现的可能性唯一只能建立在大陆政权认可的基础上;而一旦得不到
对岸的善意回应,那么便有2)不再强调中华民国代表全中国,其结果便必然是;界只能听到中共的
“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声音。由此又引出3)在中共的刻意误导下,有可能让世界不是象
以往一样从对“一个中国”之有争议的角度,而是从一国内之某一小块要独立,而另一主要部分不
允许之的角度来看待两岸的争议。而这种对台海两岸关系的“解读”,在国际法意义上可说对台湾
相当不利,因为它有可能导致束缚、甚至剥夺必要时国际奥援台湾的法律手段。4)这将不仅在实际
上,而且在法理上;也不仅在现实上,而且在未来的可能性上,均把目前设都台北的中华民国摆在
了一种区区政治小国的位置,而既然如此,台湾要想摆脱自己被当着美国与中共间筹码的窘境又怎
么有其可能?5)台湾便只能与中共在国际舞台上较量,从而失去了它本应与中共在“一个中国”范
围内较量的国内战场。然而实际上,台湾的政治实力,它与中共相较的政治优势,它之能摆脱小国
“筹码”地位的唯一法宝,均统统存在于“一个中国”的国内。质言之,中华民国政府倘若不能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一个中国”的国内政治斗争中战出自己的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实力地位,那
么,它在世界上也就不可能有其应得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国际尊严。因为倘若不背靠着自己本有着巨
大政治优势的“一个中国”之国内政治舞台,而单单只在国际上去与中共政权过招,那么,台湾与
连美国都要让三分的中共政权比起来,便几乎是处于简直不成比例的劣势地位了。这也是迄今大多
数国家权衡自身利益而不愿公开与台湾有官方交往的一大主因。
(三)
那么,台湾的巨大政治实力优势在哪里呢?
本来,政治上的大小、强弱、优劣等等因素均无不是相对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优点。所谓
“四两能拨千斤”,就在于其有着合适的着力点。如此看来,,台湾之能否在今天的两岸关系上争
得主动权,便全赖于它能否发掘出自己的政治优势,能否找到自己的那“四两拨千斤”的着力点了。
台湾这些年来将与中共较量的着力点摆在国际上,尽管钱花了不少,气力也没少费,但迄今则收效
甚微。从大格局上看,固然这是由于过去那让台湾实际处于美国保护伞下之持续了几十年的两大阵
营的冷战局面已不复存在所致。然而从国际的视角比较两岸政权,其强弱态势可说是不言而喻、显
而易见。眼下的中共政权,毕竟获有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握有否决权;
又是核俱乐部成员。大陆中国目前有着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最大、也最诱人的市场;同时它还潜
藏着最具爆炸性的超级人口武器,等等。以上诸因素的综合,便使得强大如美国、日本、俄国、欧
盟,都得谨慎与之打交道,有时甚至还得对它有所安抚,以期换取其它方面的战略利益。因此小小
台湾要在这样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纵横捭阖,合纵连横,以自己不成比例的劣势去对抗中共的不成
比例的优势,除了那“向不可能挑战”的勇气其情可佩可佳外,应当说是在战略上选错了主战场。
台湾这些年在处理两岸关系上的悖论在于:今天世界上构成对李登辉政府所欲追求的“一国两府”
之唯一障碍的只有中共政权;而中共用以否定“一国两府”的法理依据则是它所谓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台湾的“一国两府论”又恰恰以不挑战中共政权的这一合法
性为基本前提。是的,台湾会辩解道,我的“一国两府论”,只专攻中共那“唯一合法政府”中的
“唯一”二字。但是,除非这个以“唯一合法”自居的大陆政权愿自动放弃它的“唯一”性,否则
你就免不了只有通过挑战它的“合法性”才可能达成你否定其“唯一”性的目标。因为它的所谓
“合法性”中,是自然含有“台湾(中华民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的意义的。有中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种“合法性”,就绝无中华民国之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反之亦然。
既然如此,以不挑战视中华民国为它属下之一省的那中共政权的合法性来作为中华民国独立于这个
政权的法理前提,不是自相矛盾吗?
台湾若要挑战中共政权的合法性,其擂台就肯定不应摆在国际上而应当摆在“一个中国”之国内;
它也就肯定不应当首先跑到到非洲、南美去寻求盟友而应高度重视与海峡对岸的大陆民主运动结盟
以相互支持了。
无独有偶,今天的中共也恰恰是从国际上去为它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寻找论据的。中共压台湾的
一句口头禅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
法政府,这已经是由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所承认了的。其实,细心的人应会注意到,中共在论证自
己政权的合法性上,不知从何时起便有意无意地玩弄了一个偷换概念的小把戏,即:将其合法性来
源从国内转移到了国外。人们还记得,在五、六十年代,中共是从不以给予其政权外交承认之国家
的多少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基础的,因为那时世界上承认它的国家实在不多。当时,倘要用它
今天使劲地宣扬的国际承认的众多来论证其政权的“唯一合法”性,那结论便只能是自己的政治对
手即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全中国了。不过,那时中共也说自己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也说要
统一祖国,但彼时的中共则是从它获得国内人民的拥护而非外国承认的多寡上去论证其政权的合法
性、是从要将人民在大陆上所获得的“解放”推及于台湾来号召统一祖国的。不管历史最终将如何
评价中共的奋斗史和建政史,但至少中共第一代在其建政前以及建政后一段时期,心目中还多少有
点自以为代表着人民大众的自信力,倒是无须怀疑的。那么在今天,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共第三代,
还敢于从是否获得本国人民的拥护这点上来论证他们执政的合法性、从解放台湾人民于水深火热之
中去阐述统一的正义性吗?否!它显然是既不能,也不敢了。于是,剩下的,便只好求助于偷换概
念。
其实,这正好暴露了中共政权的一个基于制度的致命弱点:其权力缺乏人民授权。在现代文明制度
中的任何政府,倘无人民的授权,其政府的合法性本身便是欺人之谈,既然如此,这个政府还有什
么资格去谈论自己是“唯一合法政府”呢?这是无论举出其在国外获得多少外交承认都是最终救不
了它命的,即使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一时还是庞然大物。一国政府在国际上所获外交承认之国家的
多寡,固然可以被视为其国际地位的一个指标,但这却不能被用来作为其政府的合法性根据;同理,
一个政府对所属国家的代表权,固然有赖于它国的外交承认,但它却并非产生于这种承认。这是由
于任何政府的合法性源泉只能植根于它所属之国家内部。可见在此,事情的因果关系总是:其具合
法性是因,而被承认是果;其获授权在先,而被认可在后。因此,用它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来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不过是同义反
复,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证明。
由此可见,如果说仅仅控制着中国台彭金马地区的中华民国政府,要在国际上去向控制着中国大陆
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争自己的国际法人资格的合法性,是以不成比例的劣势去挑战对手那不
成比例的优势的话,那么,倘若前者作为“一个中国”之国内某一区域的获得人民授权的民主政府,
去向后者即本国内之另一部分的那个缺乏人民授权的政府挑战其政府的合法性,其结果便会是整个
优劣态势对比完全地、彻底地颠倒了过来,即劣势得不成比例的反倒是表面气壮如牛的中共政权了。
其实,这不就正是足以显示台湾政治实力的“四两拨千斤”的着力点吗?
(四)
可见,台湾这些年来与中共较量之所以倍感吃力,其实就在于它对自己的政治实力、对两岸政权在
不同的领域所呈现的不同的优劣态势缺乏较清醒的认识。这除了多少对中共抱有某种不实际的幻想
外,主要还是源于对大陆民心、大陆政局、大陆的民主运动缺乏深入透彻的了解,从而缺乏与中共
作国内政治斗争的自信力。台湾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手中握有当今世界唯有它才具备的那
“四两拨千斤”的巨大政治实力,即: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政府中,只有中华民国政府才具有无
论怎样挑战中共政权的合法性这一致命弱点均可被免于“干涉内政”之豁免权。这一巨大政治优势
恰是台湾可摆脱自己被夹在美、中(共)间当着筹码危险的唯一法宝,因为既然连美国都不具备此
实力,它又凭什么小瞧了台湾呢?更何况,向中共政权的合法性挑战本身就意味着台湾的政治实力
地位已远超出了小小的台湾地区,既然如此,谁还会再仅仅从孤悬于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小岛政权的
视角去看待中华民国政府、谁还敢再将台湾当着什么筹码了呢?
于是,摆在台湾面前的,还可以有第四方案“民主中国论”,即:质疑中共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支
持大陆的民主运动,催生大陆的民主政权,在大陆本土对中共保持强大的政治压力。其结果,或因
中共为减轻自身压力而寻求妥协从而实现“一国两府”;或因大陆实现民主政体而自然尊重台湾的
选择。
政治与战争一样,是实力的较量。所谓和谈,所谓对恃,所谓冷战……,其实均是以对立双方实力
大体相当为前提的。倘强弱太过悬殊,吞并便迟早会发生。譬如这些年一直为台湾所津津乐道的两
德、两韩模式,其之所以成立,前提是分裂对立的双方在国土、资源、人口、军力等诸方面均成大
体均势。既然国府在这些方面无法与中共政权相比,那么,它就只能在其它方面打主意了。即使国
府的基本战略仍旧是维持现状,仅仅是为了相持,为了妥协,为了双赢,但适度的政治进攻还是必
要的。质言之,你不在政治上显示出让你的对手有所畏惧的实力,你就是喊“双赢”把嗓子喊破了,
它中共也不会理你的。道理很简单,对于力量太过悬殊的敌手,谁都只想战而胜之,哪还有心谋和
呢?然而倘若台湾能倾力打中共政权的无人民授权、从而缺乏合法性这个致命弱点,即:接过“一
个中国”、“国家统一”的旗帜,把中国应统一于民主、统一于自由、统一于法制、统一于均富写
在“一个中国”的旗帜上;竭尽全力支持和推动大陆的民主运动;在全中国,包括港澳、海外的中
国民主力量的通力配合下,胸有成竹地在政治谈判桌上与中共去交锋,变被动为主动,理直气壮地
打“民主中国牌”,即要求中共只有实施政治民主化才有资格谈统一;只有获人民授权的政府才是
合法的政府,因而才有资格代表全中国,等等,那么,如此一来,中共的政治攻势便会顷刻转为守
势。这既可让中共面对大陆如火如荼的民主运动东奔西突、穷于应付,以减轻其对台湾的压力;也
可展示台湾虽小、却站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制高点、代表着当今中国的方向,主导着中国的统
一。不如此,台湾便不能遏止住中共在两岸关系上那咄咄逼人的政治进攻态势,便不能迫使中共寻
求适度妥协,以达成国府第一步所欲实现的阶段性均势目标即两德、两韩模式。可见,国府越是高
举起“一个中国”之大旗,它就越是有可能达成自己所孜孜欲求的以两德、两韩模式来建构两岸关
系之近期战略目标。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却蕴含着深刻而内在的辩证统一机理:以“一个
(民主)中国”求“两德(韩)模式”,“两德(韩)模式”存;以“两德(韩)模式”求“两德
(韩)模式”,“两德(韩)模式”亡。
完稿于1996.12.20. 布达佩斯
http://chinaway.org >中国民运刊物:《中国之路》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