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谈谈东汉以来全国和四川人口变化及其他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谈谈东汉以来全国和四川人口变化及其他   
资料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文章标题: 谈谈东汉以来全国和四川人口变化及其他 (420 reads)      时间: 2002-8-22 周四, 上午2:53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贴者 愚人 on March 17, 2001 at 07:09:15:



易兄命我答复黄叶君帖《请问四川在明朝的人口到底是多少?》里提出的

有关四川人口在明史中记录的数字问题。对这个问题,我身边的资料不齐

全(我的《明史》是托不懂的人买的延边出版社的烂货,偷工减料,其中

的“食货志”被省略了),所以只能就我身边有限的资料试着猜测问题之

所在,还望网上高人鉴之。



中国的历朝人口记录当以两汉、西晋和唐、清为最准,特别以两汉记载的

各地数字为最准。这是因为两汉承西周、春秋、秦以来的制度,对地方建

设甚为重视。从周世以来,各侯国(秦以后的郡、国)、县政府里都设有专

门记录各地地理、人物的吏员,这些吏员也记录当地的由乡、里每年汇报

一次的户数和人口。“汉法:每年八月算人”(《东汉会要。卷三十一》

引《汉书。皇后纪》),这就是说,为了计算按人头计算田赋,两汉在每

八月要统计一次各地的人口,又据《汉官仪注》。从每个年满七岁的人头

上就开始算赋了,这个赋税、田租制度迫使下自亭保,上至郡、国、州,

直到管理天下赋税的大司农,在每月旦都要检查和核查下面呈上来的数字

(《东汉会要》引已佚的荀悦《东观汉志》)。地方官每年规定要下乡视察

工作几次,为选举做准备工作的吏员“记正”定期要访查和记录下面的好

人好事,月旦做评议(包括各级官吏的月旦评),由此可见,两汉的社会数

据记录的收集之比较严格是有原故的,特别因为光武帝勤于吏事,在他的

表率和督促下,东汉的数据更准、更即时一些。两汉的这一制度沿袭到西

晋永嘉以前,都还坚持得不错,可是东晋南渡至隋一统,由于战乱和变动,

这样的工作没有能很好地继承下来。自从北魏的九品中正,到隋的科举实

施以后,定期举荐制度被废除,使得地方不再重视各地的风物人情的记录,

当然,人口统计还是做下去了的,但因为各地不再重视自己的特点,结果,

由东汉蓬勃开展起来的各地方志的写作和研究工作中断了,因而想看见各

地的户数、口数就成了问题,只能看少数从中央户部透出来的资料,万一

户部官僚倦于对资料的兴趣,或者遭遇战争以及资料的遗失,各地的具体

数据就成了问题。所以,从这里的叙述,我们看见了两汉的地方制度比隋

唐更为灵活,更有板有眼得多,也就是说,对于大家夸口不绝的盛唐,不

过把地方看成不同的收租粮仓而已,虽然偶然发出一点要什么“野有遗贤”

的叹息,由于地方没有一个制度,也就只好靠科举,或者某官的推荐了。

宋以后,地方志的写作又繁茂起来,但有点乱七八糟的,良莠不齐。元的

倒退(这就是苍狼等人鼓吹的蒙古伟大地方)使地方志的写作完全中断,幸

好不到一百年,明清开始恢复地方志的写作和研究,并且蓬勃起来,只是

在地方的数据上比之于两汉,还是个弱点。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大抵两汉的人口数据精度不算太差。



据应劭的《汉官仪》载,东汉顺帝永和中(AD 136-AD 141)的全国总户数

是1,078万,总人口是53,869,588人。由此知,平均每户约为5人。



又据皇甫谧(西晋著名历史学家,皇甫嵩的曾孙)的《帝王世纪》载,东汉

桓帝元嘉二年(AD 152)的全国总户数为11,785,751,总人口为61,086,224

人,平均每户约为5.2人。



我根据东晋司马彪的《后汉志》的数据,算得东汉桓帝永兴二年(AD 154)

的益州九郡(去掉汉中地区和广汉地区里的武都郡、阴平郡等不属于元以

后四川的地区)的四川总户数为99.3万,如果按照上面平均每户为5人的比

例去计算总人口,则汉末四川总人口约为496.5万,约为五百万人。约占

当时全国人口的十二分之一。



据《通鉴。唐纪三十三》,唐玄宗天宝十三载(AD 754)的全国总户数为:

9,069,154户,人口52,880,488人,平均每户约为5.8人。这个人口数当为

唐代人口总数之最。



又据《续通鉴。宋纪九十四》,北宋徽宗宣和四年(AD 1122)的全国总户数

为20,882,358户,丁数为 46,734,784人。但是注意:这里得到的丁口数,

而不是人头数,“丁”当指男成年劳动力,因此,这个数字不是总人口。

因为我没有资料说明“丁”的年龄范围,所以只能用总户数进行估计,如

果以下限5作为平均每户的人数,则北宋极盛时期的人口约为一亿零四百万

人,超过汉唐,而且这个数字不包括被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和云南大理国。



那么,北宋时候的四川人口是多少呢?一般来说,四川人口约占全国人口

的十分之一,这个比例比汉末的十二分之一高,是因为考虑到经济南移后

的结果(据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宋神宗元丰八年,即AD 1085年,

四川和江南地区户数加在一起,占全国总户数的三分之二,因此,我们可

把汉桓帝时的比例加高到十分之一),这样,这时的四川人口大约为一千万

人左右。



南宋末,由于四川军民奋起抵抗蒙古的侵略最为激烈,蒙古人对四川人民

反复屠杀,使得四川残破,几成丘墟,四川人口极大地减少了下来,我没

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而元史上数据又厥缺(这又看出了蒙古治国之无典章)

只能利用黄叶君提供的明初数据,想是基本上合符元时的数据。这就是洪武

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九,口一百四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八,

平均每户约6.8人,每户的人有所增加的原因殊不可解。



从明天熹奢崇明之乱前的整个二百五十年间,四川人口应该有所增长,但增

长要受到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生产力的限制,如果我们认为,从西汉到明末的

生产力和医疗条件对四川来说变化不大,则以黄叶君的数字,从洪武二十六

年(AD 1393)到万历六年(AD 1578)的185年间,四川人口从147万增加到310

万,增长了一倍多。



光武中元二年(AD 57)的全国总人口约为2100万人,而桓帝元嘉二年(AD 152)

年的总人口为61,086,224人,也就是说,在整个约100年间,人口增长为大约

2.9倍,这就说明了四川在明时的人口增长明显小于同样是承平时期的东汉,

但还不是不可能的。有一点需要强调:



由于蒙古的屠杀,四川人口几乎减少到两宋繁荣期的八分之一(见前面四川人

口一千万的估计),四川在两汉和唐宋时期比较全国的相对人材济济和文化经

济繁荣,可以说是被蒙古人搞垮的。元以后,虽然有明朝的一百五十年承平,

从经济到文化,都远远赶不上她在汉、唐、宋时期的辉煌。



然而,就在四川人口慢慢向东汉数字靠近的时候,张献忠部队的先后五次入川

与四川乡绅的战争把四川的人口数字进一步向零压缩,据杨国强《百年嬗蜕。

二百年人口西迁的历史因果》载:西南三省的总丁数从万历六年占全国总丁的

百分之十降至康熙二十四年(AD 1685)的百分之一点六,其中,四川的丁数比

例还要减少得更多,以至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鉴于湖广地区的人口过剩,清政府才组织了对四川地区的中国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移民运动到1851年结束,这时的四川人口大约增至二

千三百万人(参刘洪康主编《中国人口。四川人口》)。



随着人口的爆长,四川的经济繁荣起来了,清雍正时期,四川已锓锓乎成了全

国最大的余粮地区,“于是川米贯于东西,视楚米尤多”,遂使“东南各省均

赖其利”(王庆云:《石渠余记》,乾隆上谕)。1870年,来华的德国旅行家李

希霍芬惊讶于四川的富庶,说:“正常情况下,四川显得处处存在着对生活物

质充裕的满足和幸福,这在中国其他省份是看不到的”,他向海外钩画出四川

的一派田园安宁的生活(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然而,四川清代的经济繁荣并未带来相应的文化繁荣,整个清代,四川的文人

极大地减少下来,书院寥寥无几(早期仅有芙蓉书院一两所,晚期张之洞督川

后,始有锦江书院也是一两家),和西汉文翁建全国第一所官学,以后才人并

出,文星灿烂,和北宋蜀学之盛比起来,宛若云泥之差。



李宗吾在他的《六十晋一文》里讲到了四川文化在明末以后一蹶不整的原因之

一:“四川自汉朝文翁兴学而后,文化比诸齐鲁,历晋唐以迄有明,蜀学之盛,

足与江浙诸省相埒。明季献贼贱蜀,杀戮之惨,亘古未有。秀杰之士,起而习

武,蔚为风气。有清一代,名将辈出,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无一不有,嘉

道时,全国提镇,川籍占十之七八,于是四川武功特盛,而文学则蹶焉不振。”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资料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7622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