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寻找残存的美与人性--- 获”北极音乐奖“的两位犹太人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寻找残存的美与人性--- 获”北极音乐奖“的两位犹太人
茉莉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寻找残存的美与人性--- 获”北极音乐奖“的两位犹太人
(423 reads)
时间:
2002-8-08 周四, 上午3:40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寻找残存的美与人性
--- 获”北极音乐奖“的两位犹太人
茉莉
在欧洲,音乐自古以来就伴随着盛筵。 一年一度的“北极音乐奖”( Polar Music Prize ) ,以其颁奖典礼之隆重,奖金之丰厚(高达一百万瑞典克朗 ) ,影响之广泛, 被人誉为“诺贝尔音乐奖”。 这项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音乐奖之一的国际性音乐奖,自1992 年以来已颁发九届,其基金系瑞典作曲家斯提格·安德森( Stig Anderson ) 捐赠,由瑞典皇家音乐院进行评选。
今年五月十五日, 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手中接受桂冠的,是美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艾萨克·斯特恩 ( Isaac Stern, 1920 - ) 和美国著名歌星和歌曲作家波布·迪兰 ( Bob Dylan ,1941-)。两位获奖者都是犹太人。 在二十世纪的音乐生活中,他们两人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用歌唱承担绝望的 命运
一生酷爱音乐的德国犹太哲学家阿多尔诺的一句著名格言是:“ 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这是二战后幸存的犹太人绝望的悲鸣。 从焚尸炉火中残留的一切都是灰烬的滋味,因此不少犹太诗人艺术家选择了死亡---他们以拒绝幸存来谴责这个残酷的世界。然而,也有不少犹太人坚持在他们的圣日里唱歌。在这个否定精神的世界上,他们用歌唱承担命运,以维护精神的权利。
“我们的责任是继续寻找美和人性,这是残存的东西。” 已是八十高龄的演奏家斯特恩经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 斯特恩生于前苏联乌克兰境内, 出生不久就被家人带到美国。 作为一个幸存的犹太人,战时的斯特恩不辞劳苦奔走各国 为盟军将士慰问演奏。出于对希特勒和纳粹的痛恨,出于对千百万被屠杀的同胞的同情,斯特恩曾经发誓绝不踏足德国。
斯特恩八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1935 年,他的独奏音乐会在美国引起轰动,其主要曲目从巴赫到贝多芬。这之后他开始周游世界,做了无数场光彩夺人的演出,被视为优秀的古典音乐家和作曲家。斯特恩的另一巨大成就是在音乐教育上的,他孜孜不倦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材,其桃李天下的学生也包括著名的中国人马友友。1943 年斯特恩在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一举成名。此后,在这一著名音乐厅面临被官方拆毁的危险时,斯特恩成功地发起并领导了一场 保护运动。他后来出任这一音乐厅的总监三十多年,与世界上无数交响乐团合作,担任首席小提琴演奏并教授小提琴。
1981 年斯特恩应邀到中国访问演出并讲学,当时,记录他的中国之行 的文献纪录片题为<<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斯特恩在中国 >> 获奖。影片报道中国人走出毛泽东的阴影,开始欣赏和接受西方古典音乐,以及斯特恩和中国音乐家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
在颁奖词中, 瑞典皇家音乐院指出斯特恩的获奖理由:“ 由于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以一种无可比拟的个人音乐事业为特征的无比圆熟的艺术技巧,由于他代表全世界青年的开拓性的成就,由于他以坚韧的充满活力的责任感保护了并且发展了那些演奏音乐的场所,由于他对音乐的人文主义力量的不屈不挠的关怀态度。”
音乐给了他信仰和力量,斯特恩后来终于改变其绝不踏足德国的誓言,前来欧洲访问了战后的德国。 德国有那么多令他景仰的音乐大师,如巴赫、贝多芬和门德尔松。他瞻仰大师的故居,并且与德国青年音乐家进行广泛的接触, 他特别关注的是:德国的人文主义传统在年轻一代身上 是否得到继承。今年79 岁的斯特恩说,他把音乐视为人类获得的一个珍贵礼物,音乐的任务是去陶冶人性。
在我们这个计算机统帅一切的时代里,斯特恩发现了一个看似寻常却并不寻常的真理:“论演奏,任何机器都可以演奏得比一个人更好。但是,只有一个人可以看着另一个人说:‘我爱你’。”
斯特恩的这句话,是北极音乐奖的评委极为赞赏的,因为它与评奖的宗旨相一致。瑞典文学院一位院士斯图热·阿连曾经和斯特恩所见略同地质疑道:“对于那些‘半人半神’的机器,我们能期待它们相恋并能做爱吗?考虑到真正的人类现象中所拥有的各种丰富的经验、细微的差异、感知、解释等社会财富,我想,答案应当是否定的。” 诺贝尔文学奖与北极音乐奖的评选,尽管其艺术门类不同,但其评选标准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却如此相会相通。
“音乐是生命,生命是音乐。” 斯特恩的生活信条可以这样表达,这个信条给予他长期的音乐生涯永不衰减的力量。年迈的斯特恩对生活毫无倦意,他最近出版的自传名为<< 我的第一个79 年>>。这位在三十年代就轰动旧金山的老音乐家,在新的千年里似乎毫无走进历史的打算。在瑞典一领完奖,他即动身去芬兰演出。
白发苍苍的斯特恩在颁奖典礼上演奏,他以目语和体语与为他伴奏的音乐学院的年轻人达成水乳相溶的默契。瑞典听众对他们报以长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在音乐里,犹太性已经离这位老人远去,他的使命是使这个世界充满人性。
迪兰---一个时代的良心
作为时代歌手和作曲家,迪兰在二十世纪拥有不可争议的地位。他创新了美国乡村音乐的传统,把摇滚乐队引进民歌演唱。在六十年代,他的曲调和歌词给予那一代人以声音,因此被视为那个时代的「良心」。 西方人至今认为,没有迪兰,这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将会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今天,迪兰的生平和创作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 迪兰学”( Dylanology ),
迪兰出身于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但他深受那个时代的美国乡村歌手影响。1961 年开始演出时,使他为人注目的是他的那奇特的歌词短语,如“风在冬天里吹”,“别犹豫一切都会好起来”,“上帝在我们一边”,“这是变化的时代”。
迪兰的出色才能是溶合诗歌与和谐的曲调,赋予他的演唱以社会意义。他的表演通常是挑衅的,但却俘获了这个世界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人们。他不是说教的,而是通过音乐的表现方式, 去质疑那些强大的政治势力,挑战所有的偏见和歧视,给予社会弱势人群以不动摇的支持。这一切都非常令人感动。甚至那些不赞同迪兰观点的人们,都承认他的音乐与表演具有很大的魅力。
在他的歌曲<< 美: 美 >> 中,歌手语出惊人地唱道:“我要以这些法则来判断美/ 只有当它是丑的才能接受它”。 他深切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美的内容与形式往往是不一致的。漂泊无依、踯躅在纽约街头的青年迪兰最初是以自惭形秽的“乡巴佬”的形象出现的:
“纽约镇冬天的时候
大雪飞旋狂风怒吼
此刻走向何处
有人冻得寒彻骨头。
我也冻得寒彻骨头
<< 纽约时报>> 说这是
十七年来最冷的时候;
我从没感到这样冷嗖嗖”
但是,如中国诗人杜甫一样“穷年忧黎元,叹惜肠中热”的迪兰并不停留在叹息,六十年代的愤怒青年开始他的抗争。
“我弹起我的旧吉它
劫掠了路边一辆车,
一阵摇晃、旋转、滚动坐骑
我驾车来到闹市区
停在格林威治村头
我走下车来走进
街区一家咖啡店里
走上台子边唱边弹奏,
老板说:”改天再来,
你的歌喉像个乡巴佬,
我们这里需要民歌手。”
-- << 旧式的迪兰谈论纽约>>
正如迪兰自己所说:“一首诗是一个裸体的人”( << 步行者>>)。这首诗完全是青年迪兰的裸体自画像,他不但裸露了自己的贫困,也不隐瞒自己“劫掠”的劣迹。他笔下的人物,歌中的主角,经常是那些 像他一样的穷困的“乡巴佬”,流浪的吉普赛人,被欺凌被侮辱的黑人。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那些残酷无情的权势者:“我听说一个人饿死,我听到许多人的笑声;/ 我听说一位诗人的歌死在贫民窟里”( << 笑声:暴力>>)。他谴责以吞噬了无数生命的“大海之链”为象征的“丛林法则”的兽性 ( << 大海:人性 >>)。
青年迪兰就由于他的这类抒情诗而作为诗人革命者蜚声美国,捕获了无数美国青年的心,并成为他们的象征。 因此,当这位革命诗人宣布他已“改宗 ”基督教时,在宗教信仰式微的美国,令那些原本不知道他是犹太人的迪兰迷们大吃一惊。 甚至在环球演出中,观众中 咒骂他“叛徒”、“犹大”的声音 一直跟随着他。 此后,迪兰一度从美国音乐主流中日渐销声匿迹。
“爱可以使一片草叶 伸直长高”
在西方犹太人的历史里, 改宗和同化曾经形成过一股潮流。身为犹太人的德国作家海涅就曾经说过:皈依基督教是为了获得“进入欧洲文化的入场券”。一些在欧洲国家的文化人,欧洲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远远大于犹太文化的影响。他们因此淡化了自己身上的犹太传统,不少人改换姓氏,接受基督教的洗礼。
而迪兰的归依基督教,却 是出于一种忏悔意识,他说:“在罚入地狱时我感到罪恶”。他不但要反对外来的非正义和非人道,而且也要与侵入他自己体内的病毒作斗争:“ 仿佛那战时的阵雨给土地撒下/ 炸开的四散的弹片/ ……当我的良心爆炸/ 诗琴在演奏骷髅键盘和阵雨/…… 我怜悯可怜的移民 / 他们的精力白白消耗/ 他们的天国像‘克伦威尔铁甲军 ’/ 他们的泪水像阵雨”。 尽管基督教像一切神学观点一样,把人看成神的秩序的一部分,但人文主义并不排除对神的秩序的宗教信仰。 著名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就曾想创立一种基督教人文主义。迪兰正是从基督教传统中吸取了“爱”的琼浆。
八十年代的迪兰带着他自编自谱的歌曲卷土重来,以他的“爱”的主题再次征服了广大歌迷。这根“爱 ”的琴弦“不只是“性爱”,而是一种“真正的爱”,这种“真正的爱可以使一片草叶/ 伸直长高”( << 叶片:武器>> ),它是欧洲启蒙运动所提出的人类解放诉求和基督教精神的揉合。在 << 镜子:毒品>> 一诗中,迪兰就曾把“平等、自由、 谦卑、质朴” 并列为四种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不论在美国和欧洲,迪兰拥有一大群追星族或迪兰迷。 瑞典皇家音乐院在颁奖词中特别提到他的歌曲将抒情诗、和声和旋律融为一体,“借助他的朴素的、诱人的音乐手段,他表现出一种巨大的感染力,激发我们去质疑最强硬的政治势力,去反对一切形式的偏见,同时对弱小的不幸者给予不断的支持。”
然而迪兰的此次斯德哥尔摩之行有些反常, 他对人发脾气,拒绝接受任何采访,也不肯为听众演唱。领奖时,他像一只鸭子一样蹒跚地走上台,甚至不和瑞典国王握手。他的无礼表现令人吃惊。也许,他的心中还有尚未痊愈的伤口。就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我们都是病人。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迪兰曾经说过:“人生是只有诗人能够解读的象形文字。” 才58 岁的迪兰已经老了,他本人也成了一首难以解读的诗。
热爱音乐的宽容的瑞典人为他的天才所折服,似乎没有人在意他的反常和无礼。 毕竟,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凡夫俗子,他们懂得礼貌并知道以适当的恭维去获得主人的欢心,可是他们能像这位犹太人一样唱出那么无与伦比的歌谣吗?
2000 年6 月于瑞典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在大陆好象多译为狄伦,也有许多歌迷
--
藏獒
- (276 Byte) 2002-8-08 周四, 上午4:15
(134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25404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