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战史回顾:回忆9.1海战!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战史回顾:回忆9.1海战!
元昊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战史回顾:回忆9.1海战!
(379 reads)
时间:
2001-11-14 周三, 下午3:56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1958年9月1日夜至9月2日晨,海军鱼雷艇和护卫艇突击群协同作战,在金门岛以南海域,再次攻击国民党海军运输编队。由于风大浪高,鱼雷艇攻击未获战果。护卫艇采用集中兵力,分割包围,近战夜战的战术,重创国民党海军“沱江”号猎潜舰,获得了重要战果。
八·二三炮击和八·二四海战,彻底打乱了台湾当局对金门的运输补给计划,对国民党军的打击和震动很大。慑于人民解放军的打击,国民党的运输舰船编队退缩自保,行动谨慎。为抗击解放军陆、海军的联合封锁,继续运补金门,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反封锁措施。停止派遣体形庞大、行动迟缓、易遭攻击的“中”字号坦克登陆舰运补金门,改派吨位较小、吃小较浅、相对灵活的“美”字号中型登陆舰到金门运补。白天运补易遭岸炮攻击,夜间运补易遭鱼雷攻击,权衡利弊以后,决定主要在夜间运补,但加强了护航兵力和防备措施,行动更为谨慎。
每批运输舰船编队除配备1至2艘“美”字号登陆舰,还有3至4艘“永”字号或“江”字号小型舰艇作为护航舰。这类舰艇吨位小,吃水浅,舰身短,鱼雷攻击难度较大,命中概率较低。这类舰艇火力配备比较强,特别是小口径近距离速射炮比较多,可以说是鱼雷艇的“克星”。这期间,福建沿海先后遭遇两次强台风的袭击,海上气象恶劣,给海上作战带来了巨大困难。
总之,八·二四海战之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国民党海军遭人民海军鱼雷艇第一次突然打击,损失惨重。因此变得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处处设防,以防再遭打击;人民海军鱼雷艇部队首战获胜,士气高昂,但已经丧失了再次获胜的两个重要条件:隐蔽作战的突然性和易于攻击的大型目标。下一仗面对有充分准备,机动灵活的小型舰艇,获胜的难度大增。
9月1日16时30分,国民党海军“美坚”号中型登陆舰在“维源”号护航炮舰(“永”字号系列,舷号42),“沱江”号和“柳江”号猎潜舰(“江”字号系列,舷号分别为104和123)护航下,自马公驶往金门,输送台湾及国外记者37人组成的金门战地采访团、休假返回金门的美军顾问团成员和金门驻军士兵以及运补金门的一部分军事物资。
20时52分,镇海观通站距离27海里发现国民党海军护航运输队,成单纵队向金门料罗湾方向航行,观察查明为“美”字号、“永”字号1艘,“江”字号2艘,航行序列为:“江”字号、“永”字号、“江”字号、“美”字号。指挥所决定海上作战兵力立即出击,打击国民党海军护航运输队,不让其进入料罗湾。
执行这次海上封锁任务的作战兵力包括快艇1大队的6艘鱼雷艇,其中有雷达装置的K型艇4艘,无雷达装置的了B型艇2艘,护卫艇31大队的3艘75吨护卫艇和4艘50吨护卫艇。以上兵力均由镇海指挥所统一指挥,指挥方法仍以岸上雷达引导鱼雷艇群实施海上突击为主。
此次战斗,岸上指挥员是快艇6支队副支队长兼1大队大队长刘建廷,鱼雷艇突击群海上指挥员是快艇1大队参谋张逸民,护卫艇战斗群海上指挥员是护卫艇31大队大队长魏垣武。指挥所决定以6艘鱼雷艇为主要打击兵力,在护卫艇和岸炮掩护下,坚决击沉敌“美”字号1艘,争取2艘。7艘护卫艇作为保障兵力。作战海区为第二次台风到来的前夜,风力7~8级,海面风大浪险。国民党海军护航运输队正是选择恶劣的气象条件,认为鱼雷艇不便出击,才冒险运补金门。
19时10分,7艘护卫艇由厦门港起航,21时20分,6艘鱼雷艇从虎屿起航。22时03分,各艇群分别由待机点出击,计划在料罗湾以东5海里处攻击敌舰,主要攻击目标是航行在编队最后的“美坚”号中型登陆舰。
人民海军突击兵力出击后,国民党海军护航运输队连续转向271度和215度,行动可疑。为查明敌舰编队企图,镇海指挥所命令各突击编队停止前进,鱼雷艇群返至镇海角以南2海里处漂泊待命,护卫艇群原地停车待命。22时48分,镇海雷达站发现敌“维源”号出列(雷达误判,实为“美坚”号进港卸载),离开编队,向料罗湾航行。据此,镇海指挥所误判对我海上突击兵力威胁最大的“维源”号已离开编队,对攻击“美坚”号极为有利,故决定向“美坚”号实施鱼雷攻击(实为“维源”号)。战斗初始阶段的这一误判对尔后战局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误判造成指挥员决心上的失误。“美坚”号单独出列,正好与接敌的鱼雷艇群相遇,因误判为“维源”号,岸上指挥所恐一旦交战鱼雷艇受损,便命令鱼雷艇转向110度避开“维源”号(实为“美坚”号),错过了攻击这一主要目标的绝好战机。
误判还带来战术上的失误。鱼雷艇突击群把600吨的“维源”号当成900吨的“美坚”号,将鱼雷定深3米(攻击“维源”号应定深2米),发射8颗鱼雷,无一命中
误断还带来不应有的损失。“维源”号是一艘炮舰,火力配备很强,鱼雷艇群向其攻击时,“维源”舰向鱼雷艇群实施拦阻射击,形成一道道弹幕,阻挡我艇队通过,指挥艇就是在这时被击中舵机,使舵机失灵,为后来碰撞沉没埋下了隐患。
对目标的误判是鱼雷艇攻击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3个重要原因:一是气象条件恶劣。镇海雷达站的误判本身就与天气恶劣、观察识别困难有关。由于风浪的影响,指挥艇雷达和报话机先后发生故障,没有及时发现距离很近的“美”字号。接敌过程中,3中队连续2次报告前方和左舷发现大目标(“美”字号),可惜指挥艇报话机发生故障没有收到,继续执行岸上指挥所引导,避开“美”坚号迂回接敌;二是接敌速度太高。指挥为了阻止“美”坚号进料罗湾,命令鱼雷艇群以36节高速接敌。海面涌浪很大,敌舰火力猛烈,加上高速航渡,很难保持战斗队形,结果形成单艇作战。单艇攻击受炮火威胁大,鱼雷命中率低。大风浪中开高速,阻力太大,快艇和涌浪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巨大惰性把鱼雷从发射管中拉了出去,有2条鱼雷自动出管,掉入海中,另有2条鱼雷出来小半截,等于自动点火,报废了。战斗还未爆发,就失去了4条雷,丧失了三分之一的战斗力;三是丧失了攻击的突然性。国民党海军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轻型舰艇运输编队,“永”字号标准排水量650吨,“江”字号标准排水量280吨,舰艇机动能力强,火炮威力大,鱼雷艇队是攻击有防备之敌,不同于8月24日是攻击无防备之敌,大大增加了攻击的难度。鱼雷艇群从虎屿出发,经过敌占岛屿青屿,就遭到敌炮火拦截,在待机点梧屿,快艇前后左右不断有炮弹爆炸掀起的水柱。就是说,鱼雷艇群起航接敌的全过程,始终处在敌人的监视之下,已无偷袭的可能,只能强攻。
这些不利因素同时出现在九·一海战中,为鱼雷艇出击蒙上了一层阴影。指挥所误判“维源”号出列,认为是攻击“美坚”号的最好战机,遂令各艇群第二次出击。
23时,指挥所命令各艇群打开雷达,经过一段准备鱼雷艇于23时7分,护卫艇于23时10分开始行动。6艘鱼雷艇成单纵队,航速36节(后增在到40节),3艘75吨护卫艇和4艘50吨护卫艇随后行动,位于鱼雷艇右侧接敌。
距离约30链,敌舰向鱼雷艇群实施拦阻射击,密集的炮弹在海面形成一道道弹幕,快艇群冲越弹幕时不同程度受损,指挥艇从艇首被打中5发炮弹。加之艇速过高,海上涌浪又大,艇只逐次掉队,未能保持队形。大队指挥艇在距敌8链时,见后续艇未跟上,一面令加速跟上,一面实施单艇攻击。此时发现当面3艘敌舰只有2艘“江”字号,1艘“永”字号,没有“美”字号,重新寻找接敌已不可能,遂决心集中攻击“永”字号。
23时48分,1中队各艇开始攻击。指挥艇接近至敌“永”字号约1.5链,在剧烈的颠簸中发射2雷,敌舰进行规避,没有命中。放雷后以右舵退出战斗,因左主机中弹加不上速。随后赶到的8号艇距敌1链左右发射1雷(左管雷出来一半报废),敌舰规避亦未命中。5号艇空过敌“永”字号航向距敌2.5链发射1雷(右管雷因风浪大颠入海中),敌舰没有规避,也没命中。
23时49分至50分,3中队各艇射距1.5~3链向敌“永”字号实施鱼雷攻击,相继发射4雷(3号艇左管雷出来一半,7号链右管雷颠入海中),敌舰进行规避,无一命中,其中7号艇右主机中弹加不上速。6艘鱼雷艇在3分钟内先后对敌“永”字号发射8雷,从技术角度分析,鱼雷没有命中的主要原因:一是单艇攻击,敌舰容易规避。6艘艇有5艘艇攻击时敌舰都进行了规避,即以舰首对着鱼雷艇,使鱼雷从两舷通过;二是目标较小,攻击难度大。“维源”号标准排水量650吨,长度67米。条令规定,鱼雷艇只能攻击载重1000吨以上,舰长100米以上的目标。从理论上说,目标越大,命中率越高;目标越重,吃水越深,鱼雷命中的可能性越大。目标越小,机动能力越强,鱼雷命中的概率越低;三是风浪太大,艇身失去平衡,很难瞄准目标,也很难测定准确的敌向角。
大队指挥艇实施鱼雷攻击后,以右舵撤出战斗,约3分钟,发现左后方有1艇(4号艇)高速接近,相距仅1链。大队指挥员急令左舵避让以免碰撞,不料舵机失灵。由于4号艇速度很高,即在瞬间发生碰撞事件。指挥艇碰撞后,艇首严重破损,前机舱底龙骨被撞断裂,加上艇身多处中弹,前进十几米后,艇尾翘起当即沉没,人员落水。
4号艇左舷水线以上被压坏,机舱部分破损严重,左舷机舱前甲板被撞破3米多长的大裂口。该艇相撞后继续航行,因机舱灯光外露,敌舰集中炮火对其射击,中弹数发,前后机舱大量进水,8分钟后艇尾翘沉没,人员落水。
两艇相撞后,人员全部落水。指挥艇人员落水的地方距敌“维源”舰只有100米,随时可能被敌舰发现。海上指挥员、大队参谋长张逸民号召大家把救生衣脱下来,革命战士决不当俘虏。无线电班长汪维元第一个响应:“我们响应参谋长号召,决不当俘虏”,带头脱下救生衣,战士们纷纷效法。大家警惕地注视着海面敌舰的动向,一旦被敌舰发现,就立即沉海。后来知敌舰逐渐远离,大家才重新穿上救生衣。落海人员吸取八.二四海战鱼雷艇沉没人员失踪的教训,围成一圈,保持体力,在海上漂泊等待救援。两艇沉没人员落水后,指挥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命令7艘护卫艇在8架飞机掩护下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战区进行海上寻找急救,同时沿海各县动员400艘渔船出海协助寻找。担任海上急救任务的75吨护卫艇在出事海区严密观察,反复搜寻,天亮以后仍在继续寻找。全体人员只有一个信念:不找回落海人员,决不返航。终于在8小时之内将两艇落海人员25人全部安全救回。
九·一海战中,作为主要突击兵力的鱼雷艇战斗群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击沉敌舰;作为支援保障兵力的护卫艇战斗群却取得了重创国民党海军“沱江”号猎潜舰的胜利
23时10分,厦门水警区护卫艇31大队7艘护卫艇接到镇海指挥所“立即出击”的命令,即尾随鱼雷艇战斗群接敌。3艘55甲型75吨护卫艇以20节航速接敌,4艘53甲型50吨护卫艇以18节航速接敌。55甲型护卫艇中队组建刚1个月(7月25日成立,7月31日奉命由上海南下厦门前线),全中队军官9人,参加过海战的6人;士兵86人,只有2人参加过海上战斗,全中队三分之一是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技术水平低,战术素质差,进驻厦门前线后,厦门水警区司令员高立忠每天亲赴中队驻地督促战前突击训练约1个月,战术技术基础有所提高。
正是凭借这1个月临战训练的基础,该中队参加了封锁金门作战中的3次海上战斗。8月24日海战,75吨护卫艇配合鱼雷艇作战,由于通令联络不通而未打上;9月19日海战,该中队作为支援兵力已经出击,因编队运动耽误战机也未打上;9月1日海战75吨护卫艇不仅打上了,而且打得很精彩。
75吨护卫艇中队由待机点出击后,航行约25分钟,指挥艇雷达在左舷15度约5海里处(料罗湾方向)发现1艘执行左翼警戒任务的国民党海军“江”字号猎潜舰(104舰“沱江”号,标准排水量280吨,满载排水量460吨)。此时鱼雷艇突击群尚未向敌护航运输队发起攻击。为争取提前打响战斗,吸引左舷之敌,配合鱼雷艇实施海上突击,护卫艇编队指挥员决心使用3艘75吨护卫艇插入敌护航运输队编队序列,单独攻击左舷敌“沱江”号猎潜舰。
3艇组成左梯队,高速接敌。距“沱江”号约3000米时,敌舰装备的1门40毫米舰炮和5门20毫米舰炮率先向我护卫艇群猛烈射击,我3艘护卫艇的6座双管37毫米炮同时开火还击。敌我火力对比是6门炮对12门炮,我军在火力上占绝对优势。双方对射不到2分钟,敌舰火力即被我护卫艇强大炮火压制下去。密集的弹雨将“沱江”舰上无线电天线及桅杆上的旗绳全部打断。
3艘护卫艇密切配合,逼近猛打,从距离3000米一直打到距离500米左右,持续射击15分钟,直到舱面弹药打光为止,因炮弹一时供应不上,不得不暂时停止射击。这种情况是不应该发生的。海上战斗一旦打响,应组织专门队伍运弹,保证炮弹供应源源不断,否则,就可能受制于敌。“沱江”号乘我艇射击暂停之机,又以20毫米舰炮向我艇队射击,致使指挥艇中弹3发,大队通信业务长受伤。
弹药供应中断的主要原因是战斗计划不严密,战斗组织不健全。战斗打响后,各艇均无人运弹,待发现舱面炮弹告罄,临时紧急组织人员下到弹药舱搬弹,已经来不及了。此后虽恢复射击,临时从底舱搬上来的炮弹也只能保证一座双管37毫米炮的射击,减少了一半的火炮威力。75吨护卫艇装备的37毫米炮是速射炮,火炮射速很快,弹药消耗很大,战前艇上指挥员对此性能缺乏彻底了解,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炮弹供应,造成战斗中出现被动局面。
另外,由于缺乏训练,艇上炮手不知道夏季南方沿海湿热气候条件下怎样保养武器器材,枪炮机件生锈较多,影响了战斗中机器的正常运转;不熟悉艇上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及各开关的作用,炮手错把炮管冷却装置的“关”当成“开”,使6号、7号两艇前主炮炮管因未能及时冷却而影响连续射击;不了解火炮瞄准射击的技术要领,发射炮弹准确性较差,往往是一发上天一发落水,命中率较低,3艘艇共发射近4400发炮弹,只命中不到200发。
3艘护卫艇紧急补充弹药恢复射击以后,把“沱江”号围在核心,越打越近,越打越猛,打得敌舰甲板上空无一人,打得“沱江”号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敌舰见逃不脱我猛烈火网,便依仗其舰重体大,加速向558艇冲撞,企图突围。指挥艇以右舵避让,6号、7号两艇迅速跟进,敌舰仍处于我3艇包围之中,打得“沱江”号只是乱转。敌舰无奈,转换目标高速向7号艇冲撞,7号艇避让后,另2艇集火猛打,打得敌舰失去了机动能力。辅机舱进水,右主机停车。“沱江”号欲打打不赢,想逃逃不掉,不得已向海面发出求救信号,同时闭灯熄火,中断射击,隐蔽在夜色中,丧失了战斗力。
在搜寻“沱江”号时,指挥艇在左前方发现1艘敌舰,误判是“沱江”号,实为前来拖救“沱江”号的另1艘敌舰,我艇队立即组织火力转向攻击,敌舰不战而逃。我艇队因追击新目标,丢失了“沱江”号,未能当场将“沱江”号击沉。这是在夜晚视距较差的情况下,观察不严密,行动不严谨所致。1时08分战斗结束,3艘75吨护卫艇遵令返航。约3分钟后在海面发现鱼雷艇指挥艇落水人员,抢救约10分钟,该艇16名落水人员全部营救上艇,包括快艇1大队政委和参谋长。此后,4艘50吨护卫艇接镇海指挥所命令,去东碇岛以东25海里海区寻找4号鱼雷艇失事人员,于9月2日8时10分左右将该艇9名落水人员全部救起。此次海战,鱼雷艇虽有2艇因碰撞沉没,但人员无一伤亡。
此次海战,人民海军首创75吨护卫艇以37毫米舰炮重创敌舰的先例,鼓舞了士气,对提高护卫艇单独遂行海上战斗任务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但整个战斗消耗及损失较大,鱼雷艇突击群损失K-123型鱼雷艇2艘,战斗消耗鱼雷10条,12.7毫米枪弹493发,人员没有伤亡;护卫艇战斗群消耗37毫米炮弹4399发,人员伤11人。快艇突击群主要因海上风浪太大,岸上指挥所雷达错判目标,没有完成预定击沉“美坚”号中型登陆舰的作战任务。“沱江”舰被人民海军护卫艇重创,亡11人,伤25人,多处舱室进水,舰体下沉,随时可能沉没。9月2日5时10分,“沱江”舰由“维源”、“柳江”2舰合力拖救,脱离战场,途中几番告急。7时10分,台湾当局令“丹阳”、“信阳”2艘驱逐舰靠帮抢救。下午因进水增多,抽水不及,再度告急。适美国驱逐舰ATP-48携械赶到,方转危为安。
9月3日上午9时30分,“沱江”舰在数艘大舰的前后夹护和拖带下,勉强停靠澎湖马公码头。只见舰体中弹累累,千疮百孔,到处破损,面目全非。“沱江”舰完全失去战斗力,已无修复可能,3个月后解体。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11053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