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在美国以悲壮的决心同意自己承认投降的这个议案的4天后即1月17日,周恩来总理给予了回答。。。”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在美国以悲壮的决心同意自己承认投降的这个议案的4天后即1月17日,周恩来总理给予了回答。。。”
安魂曲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2787
经验值: 0
标题:
“在美国以悲壮的决心同意自己承认投降的这个议案的4天后即1月17日,周恩来总理给予了回答。。。”
(241 reads)
时间:
2005-7-17 周日, 上午1:31
作者:
安魂曲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安魂曲注:谁说周恩来是外交天才?我看他才是世界上天字第一号大傻瓜!硬是把本来全胜的一场对美战争变成了“惨和”)
国际政治
中朝军队的新年攻势开始后,每次从南朝鲜和东京带来令人忧虑的报告,在西欧各国之间妥协论就会再次高涨起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了无论付出多大牺牲也要讲和的冲击,而且尽管周恩来总理刚发表了严厉拒绝的声明,也都再次开始摸索那个时候实行“体面的停战”的条款。
当时作为这种气氛的具体反应是,以英、法两国为首的西欧各国于1月13日向安理会提出了以下停战条款:
1.建议立即停战。但必须保障这种停战不得用于准备新的进攻和隐蔽下次军事行动。
2.停战期间,双方要互相寻求永远解决朝鲜问题的方法。
3.外国军队要在适当的阶段撤兵。
4.停战期间整个朝鲜的管理,由联合国批准的委员会负责。
5.为了解决台湾的将来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等,建立包括中国、苏联、英国、美国等4个国家在内的特别机构。 [ 注:这项议案中的第1项和第2项成了1953年停战条款的基础。第3项以后各项没有提到议题上。 ]
很明显,这个议案对于已经倾注了几万人的生命和巨大战争费用的美国来说,哪里是“体面的停战”,完全是屈辱性的投降。
第2项只是把问题留待今后解决,什么期待也没有;第3项的适当时期撤兵也只是把纠纷留到今后了,联合国的目的即“击退侵入韩国的敌人”不但永远不能达到,而且不得不作为战败的象征只确保南朝鲜的几分之一。第4项中国也不会接受,南朝鲜国民也一定会对为什么而战持怀疑、反对的态度。第5项很明显是要美国自己承认失败的条款。如果是在一个月之前,美国岂止付之一笑,甚至会发怒。
但是,战局完全变了。估计在1月13日的那个时候,渡过汉江的中国军队准备再次发动怒涛般的进攻,中线的要冲原州已经失陷,渗透到太白山脉的北朝鲜军队威胁着大邱和庆州。
而且,已后退到北纬37度线一带的第8集团军正在考虑再次向锦江一线撤退。人们认为,美国从未象那时那样失去过自信。据R·M·波特说:
“美国对于同拥有几亿人口和广阔土地的中国相对抗失去了自信,即使向日本撤退也是迫不得已,它已开始丧失在韩国继续战斗的意志;既然已经这样,就倾向于通过赞成西欧各国的提案换取支持的消极方针。”
所以,美国在投票表决这个议案时,为了表示“合众国希望和平,尊重西欧各国的意见”的意志,饮泣投了赞成票。投票表决的结果是,5票对7票通过了。如果美国投反对票,就以6票对6票被否决了,因此可以大体上看出美国当时的苦衷。
当然,在美国国内也引起了反对的论调。塔夫特参议员把这个议案说成是“合众国同意的最完全的投降”,共和党不用说,连民主党也公开地批评艾奇逊外交。但是,美国对这些责难早有精神准备,敢于下决心这么干。关于这个问题,《朝鲜战争的战略争论》一书的作者约翰W·斯帕涅尔解释说:“美国已经丧失了斗志。从对在远东的小半岛继续流血的事情本身的怀疑、西欧国家的意图、自己的世界战略和对国内舆论动向及战局发展的估计来看,美国已经达到了极限,再不承受更大力量消耗和牺牲了。”
在美国以悲壮的决心同意自己承认投降的这个议案的4天后即1月17日,周恩来总理给予了回答。其条件是:
1.谈判的结果,同意停战。
2.在开始谈判的同时,承认中国为联合国成员国。
3.参加谈判的国家为苏联、英国、美国、法国、印度、埃及和中国,地点在中国领土内。
这些条件是西方各国所没有预料到的。
据认为,其第1项“谈判的结果,停战”,是意味深长的。
即从正面否定了联合国议案中的“首先停战,然后进行谈判,即在联合国军驻在韩国期间进行谈判的原则”,其目的是一边继续作战——把联合国军追到釜山或者赶下海去,一边进行谈判,并且将其军事上的优势原封不动地反映到停战条款里去。第2项是明显地要求美国表示投降的意思。第3项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是4对3,其构成为共产党方面占优势。
这个事实表明,联合国和美国都想忍受屈辱以政治来弥补军事上的劣势,而对方刚想将军事上的优势充分地反映到政治方面。这种军事优势大概就是指他们坚信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攻占釜山。这些事实和双方的意图充分说明,停战条件即所谓政策是如何受军事形势的右左,和军事力量的分量是怎样直接影响到国际间的谈判和关系的。
约翰·斯帕涅尔评论说:
“如果中国在那个时候同意谈判,战后的政治地理和国际形势就会同现实有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对中国来说一定会更加有利。这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能够作为不败的胜利者使美国怀有中国强大的印象来到会议的座位上。但是,过低估计美国的北京政府,希望继续进行战斗以争取彻底的胜利。”
在这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例,即政治目的是如何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不管好坏,政治目的具有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质,军事上的胜利关系着政治目的的扩大,或者军事上的劣势关系到政治目的的缩小和丧失。这种事例,自古以来是很多的。这次在朝鲜,也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性质。
政治目的是必要性,军事是可能性,这种说法的理由就在这里。不服务于政治目的的军事是没有的,但没有军事保障的政治目的不但确立不起来,连目的本身也是难以存在的。
把周恩来总理1月17日的回答解释为完全拒绝的艾奇逊国务卿,为了表明联合国的决心,建议联合国做出决议“把中国定为侵略者”。但是,这个决议如果得到通过,那么经过香港连接西欧的细细的贸易渠道就会被堵塞。这是害怕战争升级,在同中国的贸易中找到一条活路的西欧各国和印度集团所不愿意的事情。这些国家回避把周恩来总理的回答看成是拒绝,继续同北京进行谈判,但北京的回答仍然是冷淡的。作为谈判的第一个议题是同意讨论停战的问题,但其代价仍然是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西欧各国的希望没有达到,其忍耐也逐渐接近限度了。
但是,不久就开始收到来自现场的好消息。如后所述,第8集团军进行的地面侦察结果证明,以往的谍报和航空侦察完全是误解,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很低,他们正在转入防御。这一军事形势的急变,很敏感地影响到联合国大会。
因此,军事形势的急变再一次改变了联合国的政治目的。政治控制军事,但是,政治要以军事为后盾来制定、实行和改变。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不管多么伟大的政治家,没有力量作后盾,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尼赫鲁总理就是一个例子。
1月25日,第8集团军小心而慎重地再次开始北进。钟摆,又一次摆向北方了。
作者:
安魂曲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当这一场战争结束的时候,一个朝鲜人民军军官趴在汽车方向盘上痛苦.一个志愿军以为他
--
日夜心
- (128 Byte) 2005-7-17 周日, 下午4:58
(80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77679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