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鲁迅的最后十年(十二)--改革为大众,非为政府贴金 zt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鲁迅的最后十年(十二)--改革为大众,非为政府贴金 zt   
CAOGEN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03/12
文章: 886

经验值: 920


文章标题: 鲁迅的最后十年(十二)--改革为大众,非为政府贴金 zt (617 reads)      时间: 2005-7-02 周六, 上午7:38

作者:CAOGEN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鲁迅的最后十年(十二)--改革为大众,非为政府贴金 zt

摘录自:林贤治
chinatown.coolfreepage.com

现代化变革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损害最惨重的无疑是社会底层,广大的劳动阶级,尤其是农民。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都市化。在农村,没有完整的变革方案,没有建设项目,惟以廉价出卖土地和劳动力换取城市的畸形发展。1930年颁布的“土地法”长期得不到实行,苛捐杂税有增无减,可谓民不堪命。

鲁迅利用当时典型的新闻消息,让都市的人们也能关注那个被遗忘的世界。像《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我要骗人》等文章,行文中流布着他的愤懑与伤痛。他写过七绝赠人,描述农村少女,

“华灯照宴敞豪门,
娇女严装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
佯看罗袜掩啼痕。”

豪奢与困苦,生存与死亡,都有着色彩鲜明的比照。

国民党时期的现代化,一个很突出的特征是沿岸城市的市场化、商业化,资本同权力一样,其扩充力量是无法遏止的。物质第一,金钱至上,自私,虚伪,势利,机会主义,追逐时髦和享乐,鲁迅统称之为“商人气”。

官商合流,钱权交易,成了东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现象不只见于商人和工人里面,而且已经进入知识界里了。鲁迅描述说:“上海的文场,正如商场,也是你枪我刀的世界,倘不是有流氓手段,除受伤以外,并不会落得什么。”他指出,北京多官,上海多商,所以文人在京者近官,近官者使官得名,没海者近商,近商者使商获利,总之“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

鲁迅一生不遗余力地宣传改革,而革命,自然也包括在这里面。老调子已经唱完,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鲁迅指出,“维持现状”的论调听来好像很稳健,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历史也在不断地证明着“并无其事”。

中国二十世纪的改革,已经不可能封闭式地进行。鲁迅提倡“拿来主义”的态度是一贯的。他鼓动说,要放开眼光,大胆地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先拿来再说。

鲁迅把民众当作为改革的主体,他是不相信脱离民众的“精英主义”可以解决问题的。他认为,中国过去的许多改革,每次都是新的敌不过旧的,大的方面的原因是在新的一面要求很小,容易满足,没有坚决的广大的目的。

鲁迅的改革思想,完全落在社会上面;至于种种旨在增强国家权威的改革,是他不感兴趣的,甚至是反感的。这是鲁迅和胡适们大不同的地方。所谓“中国”,在他的心目中从来就是中国社会,也就是中国的人民大众,而不是中国政府。

由国家来改造社会,而不是由社会去改造国家,他以为是荒谬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不承认中国有所谓“好政府”。他对统治者总是保持怀疑的。


作者:CAOGEN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CAOGEN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1133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