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美国总统是什么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美国总统是什么   
丁林文章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美国总统是什么 (301 reads)      时间: 2002-6-05 周三, 下午8:0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作者:丁林













              美国总统是什么







卢兄:你好!





  很长时间没有给你写信了,前一阵干活实在太忙,这儿人人都忙忙乎乎地在忙

着谋生,这是美国所有普通人的生活基调,我们这样的新移民当然更不可能例外了。



  但是,一边在迢迢长途上奔驰,我还是一直惦着你信中的那句话。去年年底,

你在来信中说:“明年是美国大选年,你可别忘了给我聊聊大选。”当时我不加思

索,顺口就答应了。可是后来一想起来,就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应承得太快太简单

了。我琢磨着,如果单单是叙述美国大选的过程,那么,你只要在大洋的那头看报

纸就全解决了。你所想要了解的,分明是透过大选所反应出来的美国政府的权力结

构和运作,以及美国社会更广泛更深层的内容。这样,那个候选的总统在我手里就

成了一个细小的线头,如果顺着这线头随意拖去,天晓得会拖出何等混乱的一团乱

麻来。所以,我一方面小心翼翼地捏着这根线头,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一有空就

在脑子里慢慢地梳理这团乱麻。这也是我好几个月来没有动笔的另一个原因。



  我想了想,实际上,每一个大选年确实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因为它会非常直接

地反映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但是,所有的大选也都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因为

“大选”本身,也是美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个集中反应。整个美国社会制度就是大

选的一个大背景。所以,我寻思着,如果我能尽量把这个大选年的普遍背景结合它

的“与众不同之处”写给你,大概就能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提起大选,我脑子里出现的总是这么一个场面。在一个小镇上,一个清寒的夜

晚,在投票站外面的小空地上,默默地排着一长串等候投票的美国老百姓。



  那是我来到美国遇到的第一个大选年。说实话,那时,我对大选这么个新鲜事

儿还是一脑袋浆子,稀里糊涂。脑袋里各种从小逐步生长起来的概念,象花色不同

的蘑菇一样,已经塞得满满的。唯一清醒的地方是,我想,不管它是“虚假的民主”

也罢,它是“金钱操纵的”也罢,好歹我现在是站在这块叫做美国的新大陆上了,

我总得用自己的眼睛好好看个明白吧。



  当时,我看到了不同党派的代表大会为竞选所制造的声势,看到了总统候选人

的辩论,等等。对我来说,这都是这辈子第一次看到的“西洋镜”。共和,民主两

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我们习惯的党代会有天壤之别,那是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

节日聚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人是严肃地板着脸的,比看马戏有过之无

不及。在这些西洋镜里,有许多够热闹的场面。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确确

实实还是我在上面所提到的小镇上的这一幕。因为,我对这个小镇实在太了解了。



  这个小镇,你大概可以说是美国最小的行政单位之一了。除了一个小小的邮局,

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值得一提的营业的地方。原来有个破破烂烂的叫做“古董店”的

小铺子,(在美国,“古董”这个词具有最大的包容量。从价值连城的古物,到一

文不名的旧货,统统在其范围之内。我说的这个“古董店”当然属于后者。)还有

一个出租录象带的小店,后来全都关了门。可见这个地方之不景气。



  那天我们看到他们投票的地方,是一所非常简易但是收拾得很干净的平房,象

大城市的类似性质的建筑物一样,它的上方横额有一个辉煌的名称:某某市城市大

厦〔意思和国内的市政府大楼差不多)。但是,它同时还有一块牌子,那是救火会。

小镇的行政机构只在这幢“大厦”里屈居一隅,“大厦”的首席主人是两辆保养得

极好,锃亮锃亮的救火车。(救火员都是义务的,经费有一大部分都是居民们捐赠

的。)在这样一个木结构房屋盛行的地区,这种安排倒是很体现了小镇领导人的思

路清楚。尽管这是一个衰落中的小镇,但是,和美国其他成千上万的小镇一样,它

的居民依然住在收拾得干干净净,象花园一样的环境里。这么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地

方,还是有好几个非常入画的小教堂。



  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的美国人,是地道的平民百姓。从我去年给你写的信中你也

早就知道了,美国的平民都是自己管自己过日子的,很少有什么来自外部的压力。

他们都是一个个分散的,只要交税和不犯法,根本就没有人去管他们,也不可能有

人管得了他们。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人会督促他们去选举。平时他们关心的也远不是

政治之类的玩意儿。



  他们的生活并不悠闲,住在这样一个萧条的小镇上,最简单的逻辑就是,他们

必须到一个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去工作以养活自己和家人,在生活的这个基本点上,

他们丝毫不比我们这样的新移民优越。我当然知道他们有语言上的优势,还有对这

个社会熟悉程度上的优势,但是,由于他们很多人对于科学技术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比较低,他们甚至比很多留学的新移民们还要更难找到一个高薪的工作,更难在一

个崇尚高科技的社会里如鱼得水。(小镇上灵活的后代都已经远走高飞了)。他们

之所以在黑夜里站在寒冷的秋风里等候选举,可以断定,他们也是和我一样,刚刚

从二,三十英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下班回来。



  我不是美国公民,自然也就没有选举权。所以,我只是开着车,慢慢地从他们

身边驶过。然后,回家看电视去。记得那晚,我顾不上已经疲惫不堪,也顾不上第

二天还要早早起来赶去打工,一直在电视机前守到了那年的大选结果出来。美国有

不同的时区,我们所居住的东海岸比西海岸要早三个小时,比夏威夷要早大概六,

七个小时。好在那年大选的超半数不必等出夏威夷的结果来就已经决定,否则那晚

我就睡不成了。



  我没有选举权也就没有什么责任的负担,只能等着别人把我们天天生活其中的

这个国家的总统给选出来。好在,正如我已经告诉你的,我当时来的时间并不长,

对这个国家的一切都还不甚了了,对美国主要的两大政党,即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认

识也都十分肤浅,他们各自所宣传的各项施政纲领,对我来说都一样地“不得要领”。

所以,我们既没有非想要什么人当选的紧张,也没有太大的失去选择权利的痛苦。



  更何况,从小到大,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保障较强的社会里,细数一下,也记

不得有多少重大事情是必须由我们自己操心选择而决定的,因此,当时我们也并不

对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权利耿耿于怀。这样一来,我大概就成了美国社会里大选年头

心情最轻松的一些人中的一个了。



  可是,既然如此,回想那个晚上,我干吗还非要在电视机前守出个大选结果来,

才肯善罢甘休上床睡觉呢?我发现,自己那天居然是让选举这件事本身给迷住了。



  在计算机和通讯如此发达的年代,这里的选举结果,是马上就通过计算机联网

自动计算,并且很快就在电视屏幕上跳出来的。一个一个州的结果,就不断在电视

屏幕上增加着双方的选票数字。时而甲的票数领先,时而又是乙的票数领先。我充

满惊讶地盯着电视屏幕,那两组抽象的数字就像是具有生命的什么活物一样,竞争

着它们的生长速度和生命力。它们之间力量的角逐,就在决定哪一个候选人即将在

这未来的四年里,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总统。



  我在屏幕上也看到了这些候选人,虽然他们曾经为宣传自己的政见发表过无数

场演说,为了能够当选而尽了一切努力。此刻他们却只能和我一样,也只不过是静

静地坐在屏幕前,眼看着这些数字所代表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决定他们的命运。这

股力量正在接纳他们中间的一个人的思想,同时也在明确地否定其他人的主张。不

论结果如何,他们此刻都已经无能为力。他们只能等待一个强大力量对他们作出的

判定。



  这时候,我没法不一次次地想起刚刚路过的小镇投票站。黑暗中静默的队伍在

我的脑子里定格下来,成了我眼前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跳跃数字抹不去的背景。而这

两个景象的重叠使我象喝醉了一样觉得不解和迷茫。我开始觉得,我并没有真正了

解我以为是十分简单的美国百姓,即使他们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小镇,即使他们每天

和我一样,只不过是打工糊口,忙于生计。



  这就是我们刚来时,美国大选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随着这些印象,也在我们心

里引出了一串串问号。这些问号成了我们想去了解美国的最初动力之一。



  由美国人选总统而引出的第一个问号,居然是“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古

怪的问题。你先不要感到奇怪,也不要以为我在故弄玄虚,我确实是在遇到一堆难

题之后,才发现我必须先解决“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才有可能

在了解美国大选和向你作介绍时有所作为,否则实在是寸步难行。你想想,我要是

连他们选出来的总统“是什么”都没搞清楚,还谈什么别的呢?



  在我原来的印象中,美国总统也就是美国的一国之首,或者准确地说,是美国

的政府首脑。他是一个在白宫一拍桌子,全美国都得打颤的重量级人物。可是,我

很快发现,我想当然的理解,距离事实很远。我不知道现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是不

是巴不得有我所想象的这般威力和权力。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他的

许多抱负连连受挫之后,对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他一定比我的体会深

得多。



  我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的呢?最初,是从一个英语的汉译问题开始的。



  你在中国的广播电视里和报纸上,一定常常听到“克林顿政府”这个词。在美

国,也有汉语报纸,在这样的报纸上,“克林顿政府”这个词也是一个高频率出现

的词,它在汉语世界中通用。它的意思几乎是等同于“美国政府”,或者至少是意

味着“以克林顿为首的美国政府”。我也没有去考证过,这样的用词在汉语世界是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使用了多多少少年。我想,大概自从东西方的政府们开始

打交道,这个词就应运而生了,至少对于你我这样的中国人,觉得它完全天经地义,

几乎不可能去异想天开地对它的准确性提出什么质疑。因为,在我们所习惯的文

化背景中,它完全是符合逻辑,滴水不漏的。



  在中国,通英语的人可谓无数,你我也算是学过点英语的。几乎所有这些人都

知道,在汉译的“美国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是“GOVERNMENT”,而

在汉译的所谓的“克林顿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中却是

“ADMINISTRATION”。这显然是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完全不同的英语单词。那么,

它们怎么一翻译成中文,就突然都变成一模一样的“政府”了呢?



  我在学英语遇到这两个词的时候,也在英汉词典上探过究竟,发现在英汉词典

上往往这样解释。“美国政府”的“政府”原文“GOVERNMENT”,它的主要含义是

“政府”,“政体”,但是,也有“行政管理”和“管理机构”的意思。而“克林

顿政府”中“政府”原文“ADMINISTRATION”,它的主要含义是“管理”,“行政

机构”。但是,英汉词典里特地作了说明,当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时,也就是

当它成为专有名词的时候,它就是指“总统制国家的政府”。



  这样,我和你一样,也和所有通过查英汉词典学英语的中国人一样,得出了这

样一个结论。就是说,第一,“GOVERNMENT”是一个泛泛的“政府”大词,也就是

说,在英语中,国家政府是“政府”,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是“政府”。第二,

“ADMINISTRATION”一词,在总统制的国家,比如,象美国这样的国家里,它就是

前面那个“政府(GOVERNMENT)的同义词。说白了,就是在美国这样的总统制国家

里,也许是由于某种习惯用法的缘故,也许仅仅是愚蠢,他们居然自找麻烦地用了

两个不同的单词,去表达同一个简简单单的概念:“政府”。这样的结论和理解一

经查明,就自动成了我阅读和思维的一部分。



  来到美国以后,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卫星接收中文的,乃至发自中国的电视节目。

也可以阅读到不同的中文报纸。当然,更多的是铺天盖地而来的英语信息。我们就

这样身不由己晕晕乎乎地夹在中间。有很长时间,我们延续着多少年来在国内形成

的理解和思维习惯。听着中文的“美国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十分地耳顺,每当

从英语新闻中听到克林顿“ADMINISTRATION”,也总是条件反射一般,自动在脑子

里把它变成“克林顿政府”,从来不假思索。



  听多了之后,我们发现了这两个英语单词的一个使用规律。那就是,尽管英汉

词典里头说这两个单词的意义相同,都代表“政府”。但是,在英语里面,至少在

美国,他们从来不随意混用这两个词。因为我们从来也没有在克林顿的名字后面,

听到过“GOVERNMENT”这个“政府”,跟在他后头的,一直是那个绕口的

“ADMINISTRATION”。即便如此,我们也以为这是使用语言的习惯问题,属于语言

学家们研究和探讨的范畴。我们这样的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只需死记硬背这个

“洋习惯”,使用时不要“出洋相”就可以了。



  使我们终于对这两个英语单词的含义产生疑惑的,是在看到美国和其他国家时

而发生一些不大不小的外交纠纷之后。这样的外交纠纷,我们以前在中国时,也常

常在报纸上读到,读了也不以为然。通常这样的纠纷都是由“美国政府”的“言行

不一”引起的。然而,现在我们是生活在这个国家了,当然对这样的纠纷就开始注

意起来,试图探究这种纠纷的一些产生原因。



  我们看到,在“克林顿政府”作出一个什么外交承诺,或者是作出什么温和外

交表态,强调两国的“求同”,尽可能去“存异”,或者说尽量去试图忽略这个

“异”之后,往往,属于“美国政府”另一个部分的国会就会通过一项完全不同的

决议。在这样的决议中,凸现的常常是总统试图暂时忽略掩盖的“两国之异”。这

样,同一个“政府”就几乎是在同时表达不同的信息,这种公然地不顾及自己对外

形象的行为,令人十分不解,尤其令我们这样最重视“脸面”的东方人百思而不得

其解。想来想去,好象除了“口是心非”之外,实在想不出其他词去形容“克林顿

政府”的这种行为了。



  至于对方国家,在短短的时间内,接到“克林顿政府”所发出的这样前后完全

不一致的信息,只可能产生一种被欺骗和被愚弄的感觉。于是,抗议和外交上的僵

局随之而来。不仅如此,甚至还会激起对方国家的民愤,激起他们的强烈的反美情

绪。这样的情况,远比官方外交僵局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官方外交,

总是有大量出于利益的理性思考。所以,僵局说形成就形成,说打破也就打破了。

世界上所有的政府之间,好象一直在进行这类游戏,乐此不疲。



  但是,对于两个本来就彼此陌生的国家的民众,对于他们之间感情隔阂和文化

隔阂的加深,就决不是政治家们能够轻易挥之而去的了。所以,当政治家们重新握

手言欢的时候,老百姓却还正冷着一张脸斜视他们呢。这种阴影笼罩所产生的影响

往往更为深远。



  当这样的情况发生,对方国家朝野一片强烈反应的时候,这时的美国总统总是

一张非常尴尬的面孔。尽管这样,他很难博得同情,逻辑是非常简单的。



  因为,你倒是说说,什么叫作美国总统?不就是美国这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吗?

难道这还会有错?什么是政府首脑呢?那还不是一国之首,四年执政期内由他领导

着这个国家和政府吗?所以,“克林顿政府”当然就是以克林顿为首的美国政府。

现在,你克林顿在外面说的是一套,才一转身的功夫,你领导的政府下面的国会就

完全做的是另外一套。这说轻了是出尔反尔,说重了当初的表态根本就是假的。我

实在看不出这样的逻辑有什么问题。我也和大家一样愤愤不平。



  直到我在这里住了一阵子之后,我才开始怀疑,这一切的发生似乎并不那么简

单。



  我第一次开始对“克林顿政府”这个译词疑疑惑惑,怀疑它的可靠性。因为我

终于发现,克林顿在这个国家里,远非我所想象的那么了不起。他根本就既管不了

国会,甚至也不是什么政府首脑。于是,我终于顺藤摸瓜,拖出了英语中那两个长

相完全不同的“政府”单词,隐隐约约地觉得,这两个不同的单词,在变魔术似地

合二而一的过程中,好象偷换了什么概念,出了什么岔子。



  于是,我奇怪自己怎么没有早早就去做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就是查一查英语

世界出的词典,看一看他们对这两个单词所作的原汁原味的解释。我先查了最让我

不放心的那个总是跟在克林顿后面的“政府”(ADMINISTRATION)。我看到,除了

类似英汉词典的“管理”,“行政机构”之外,它在作为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大

写)时,其解释,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英汉词典上的注解,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明

确指出,这只是指政府的“执行分支”的官员和他们的政策及原则。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也就是说,既然这个词根本没有“政府”的含义,美国人

也就从来没有所谓“克林顿政府”这一说,而只有“克林顿行政机构”,“克林顿

行政分支”这样的称呼和概念。你也一定看到了,这么一来,“美国总统是什么”,

对于我原先的理解显然就成了问题。他肯定不是美国政府的首脑,他只是美国政府

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个分支中,“行政”这一分支的主管。照通俗化的说

法,他只是美国联邦政府“大行政办公室”的主任,是一个“大管家”一类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夹在“主人”和“外人”中间,两面不讨好是经常的事儿。



  在对外打交道的时候,鉴于总统的角色是政府日常事务的执行主管,他常常被

推到前沿,去代表这个国家表示各种意见。但是,这个国家并不是他说了算的。也

正是由于他的职务性质,他在不违背整个国家利益,不违背联邦政府整体态度的前

提下,会有一些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的权力,以便他所主持的行政一摊,更方便

地和各个国家和地区继续把交道打下去。但是,这种权力常常让后面的“主人”感

到不安,生怕这个“办公室主任”为了自己的工作方便而丧失了原则,或者越了权。



  因此,与总统相比,属于美国的立法分支的国会,似乎就更具有美国的主人的

味道了。国会的议员们都是从各州直接选出来的“民意代表”。他们管立法,也就

是说,大原则是他们给定的,只不过让总统这个“办公室主任”领着他的那套行政

班子去执行。对外打交道,当然也是总统领着这班人去干。一旦干得国会不满意了,

他们往往当下就不给总统一个好脸色。这种情况,总是由国会通过一项什么决议,

表达他们对总统某个做法的愤怒。这时候,总统和国会就表现得完全南辕北辙。这

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许多外交纠纷的起因。



  顺便提一下,作为美国政府司法分支的法院,又相当于什么样的角色呢?我印

象最深的是这个分支中的最高法院,他们好象有点象“婆婆”。他们平时很少抛头

露面。但是,一旦出现什么争执不休的立法问题,他们会出来给个“说法”。一旦

他们出来宣布某项立法“违宪”,那么,立马作废,毫无二话。



  当然,这只是我十分形象化的描述。美国政府的三个分支实际上还有更严密的

相互制约的机制,以避免单纯的一层高于一层的简单构架,因为对于美国人来讲,

高高在上的权力总是非常危险的。正是为了避免某一个分支爬上权力的顶端,所以

美国政府的三个分支是相对独立的,互相之间始终存在着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花

了大力气,硬是把原来可以建成个宝塔的三大块给拖倒了,拉开后齐齐地放在平地

上。这些,我想留在以后再慢慢向你介绍。



  你看,我真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刚刚大致搞清楚“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

个看上去十分简单的问题。一度我曾觉得颇为窝囊,想不通一个简单的英汉翻译问

题怎么会就把大家引向一片云山雾沼。后来,我觉得,这也许也是必然的。一个小

小的翻译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两大文化背景之间深深的鸿沟。



  东西方各个历史久远的国家,尽管走的道路各不相同,可是它们毕竟走过不少

相似的历史路径。它们在最初遭遇时虽然彼此陌生,但是,那些相似的地方又使它

们产生似曾相识的微微惊喜。至少,你有一个皇上,我也有一个皇上,你的皇上管

着一大群百姓,我这儿的皇上也管着一大群百姓。它们之间战也罢,和也罢,做买

卖也罢,它们有文化沟通上的困难,至少不那么完全“隔路”。尽管此后它们各自

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这种初次遭遇的经验仍然十分重要,它起码使得双方今后

的相互了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而美国却比较特殊。美国是一个历史非常短的崭新的国家。在建国的时候,它

相对来说比其他任何国家的历史包袱都更轻一些。但是,它自行其是所搞的一套,

也就更难被一些历史悠久而又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国家所理解。



  美国建国只有二百多年。我有时想,在二百年前,一个如初生牛犊一样的大洋

彼岸的新国家,行事风格面貌作派样样都很“摩登”,一下子撞上一个历史悠久的

东方大帝国,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滑稽的事情之一了。



  美国是刚刚从一块英国殖民地独立出来的,皇帝皇朝一类的东西当然见得很多,

但是,对方内涵截然不同的深厚文化积淀,肯定使这个本来一提传统文化就气短的

新国家,久久摸不着头脑。



  从二百年前的清朝政府那一头来说,英国法国等等的洋人也见得多了,那美国

佬还不是一回事。当时,听说那头没有皇上而只有总统的时候,这大清国上上下下,

准是觉得这个叫美国的地界,是出了个什么新花样,楞要把他们的皇上叫作总统。

除此之外,你说还能有什么别的理解吗?



  可是,毛病很快就出来了。那头的总统常常说了不算,还经常狡辩说是他作不

了主。你想想,我这个当皇上的能作得了主,以前打交道的那些英国法国的皇上他

们也作得了主,你这个叫作总统的皇上却说你作不了主,谁信呀!



  两国误解的种子,一开始就自然地种下了。从英译汉的工作一开始,就不仅仅

是一个文字工作,而是文化的对应和比照。在美国总统的后面跟的那个词,如果不

是“政府”,难道还可能跟出什么其他的东西来吗?尽管,有大量的证据证明,这

个词只是意味着一个“行政分支”,“执行机构”,可是,说是他们的皇上只管一

个“行政机构”?这可能吗?



  我们可以想象,最初的翻译者和词典编写者,是何等痛苦地挣扎在两种风马牛

不相及的文化思路之间。



  挣扎的结果,是他们彻底地放弃了自信,放弃了他们所收集的一大堆现成的资

料。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个根深叶茂,郁郁苍苍的文化大树上结的一个果子。还能

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这棵大树上摘下来不成?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翻译上的问题呢?最后只能作一个变通的技术处理,就是

把这个“政府的行政机构”改为“政府”。由于他们和我一样,也早早就发现一个

事实,就是这个“政府”一词,从来就只是死死地跟在“总统”一词的后面。所以,

他们又加了一个诠释。结果,我们说看到的这个词的注解:“(总统制国家的)政

府”,也就这么顺应逻辑地出来了。这一下,大家的心里都踏实了。在自己的逻辑

系统里,终于达到圆满了。



  这个小小的翻译就这样以讹传讹地代代相传,“克林顿政府”一词就堂而皇之

地出现了,而且还出现在包括美国本土在内的中文报纸上。看报纸的人也都习惯了。

也许,在深层次里,与这种文字所相连系的古老的文化逻辑,还在悄悄地起着作用。

然而,今天,如果你想了解,进而理解美国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运作的话,你首先

要记住,我们所读到的所有“克林顿政府”的地方都应该解读作“克林顿行政分支”,

在读到“美国政府”的地方,你必须确证,那是指包括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分

支的联邦政府,或者还是总统领导下的行政分支。我的经验是,大部分的场合,那

还只是指行政分支。把“克林顿政府”读成“克林顿行政分支”,而且知道什么时

候要把“美国政府”也读成“美国政府行政分支”,这是理解美国政治制度和权力

结构的入门之课。



  作为美国,自二百年前一开始,就令它摸不着头脑的那份华丽而厚重的大洋彼

岸文化,至今依然使它困惑不解。比如说,在克林顿之前,就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位

美国总统,有幸被冠在“政府”二字之前,被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误以为他们在美国

有无边的权力,堪称“政府首脑”。但是,我敢跟你打个赌,你信不信,不仅以前

的美国总统,就是今天的克林顿,对此也是一无所知。他以为全世界的人都清清楚

楚地理解,他只是这个国家的一个“行政主管”。



  对于美国人,要了解东方文化最难的起点,也同样是如何了解对方的逻辑。如

何把自己已经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暂时放一放,顺着对方的思维轨迹先走走看。这

样,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对话起点。



  两个大国之间的对话是无法避免的,躲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我有时想想,

何苦自寻烦恼,非要早早地在那里讨论,是要东方西化还是要西方东化。从我们自

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来说,我们首先看到的只是双方之间文化陌生,以及以此产

生的几乎一触即发的误解。一旦产生争执,双方都已经气急败坏了,谈的还不一定

是一回事,让人看了只可能产生荒诞感。还不如先想办法多去掉一点“陌生”和

“荒诞”,然后再考虑要不要“化”的问题不迟。



  所以对于我们来自大洋彼岸平民来说,一踏上这块新大陆,自然感觉新鲜事就

特别多。你就想想吧,就连“美国总统是什么”,都会成为一个问题,需要去了解

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在开始向你介绍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之前,先讲清楚他们选的到底“是什么”,

相信你一定也会觉得这是必要的。这封信先到此打住。



  祝好!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92468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