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答:安魂曲和奥兰多--盎格鲁萨克逊文明一样恶心! |
 |
锦绣河山
加入时间: 2005/04/26 文章: 45
经验值: 0
|
|
|
作者:锦绣河山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答:安魂曲和奥兰多
“也只有英国人的殖民地独立后相对稳定。所谓西方文明,其实也就是盎格鲁萨克逊这一支真正值得敬仰”
“英国撤离殖民地时,受过英式教育的本地精英,马上就有能力接管,所以当地社会不会发生大的动荡。”
1947年8月15日前,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均署英国的殖民地。在十几个世纪中,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秩序,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元气大丧,维持其庞大殖民统治的基础受到了严重削弱。1945年7月26日,丘吉尔保守党政府被工党政府取代。工党政府针对新形势下殖民统治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的现实情况,决定加快推行英帝国非殖民地计划,他们认为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从印度开始。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由此种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冲突的祸根。
英国人占领印度期间,为了便于他们的统治,甚至不惜利用两大教派的矛盾,最后终于在他们之间保持住微弱的平衡。起初,一小撮才华出众的知识分子,献身于为印度独立而斗争的事业。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置种族和宗教偏见于不顾,肩并肩地一起进行斗争。令人困惑不解的是,正是甘地破坏了这一亲密无间的团结。
在宗教影响无孔不入的印度,甘地在领导解放运动的过程中,自由之战不可避免地带有圣战色彩。因而他所发起的独立运动必然披上一层印度教色彩。随着敌手不断在地方政权中霸占他们应占有的职位,穆斯林对印度教徒愈发猜忌:“一旦印度获得独立,穆斯林将再次身陷印度教徒的统治之下,他们将沦为手无寸铁的少数民族”。唯有分治,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穆斯林才有可能逃脱如此悲惨的命运。
建立穆斯林自治国的方案,著名穆斯林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于1930年第一次提出了穆斯林建立自己的国家——“巴基斯坦”的主张。一九三三年,印度穆斯林大学生拉赫马特·阿里起草了一份文件,称“必须统一印度穆斯林人口最多的西北地区诸省,如旁遮普、克什米尔、信德、西北边省和俾路支。”穆斯林联盟的民族主义领袖们一致通过拉赫马特·阿里的建议,广大印度穆斯林群众为之情绪振奋。国大党的印度教徒领导人推行沙文主义,顽固拒绝对其穆斯林敌手作出任何政治让步,从而促使阿里方案进一步发展。
1942年,英国教授科帕兰在《印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对印度“分而治之”的治印大纲。他主张把印度分为三个统治区,即印度教徒区、伊斯兰教徒区和土邦。这一计划正符合英国当局的想法,因而很快被采纳。但是,“圣雄”甘地和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始终坚持印度是一个民族的理论,反对印巴分治,反对巴基斯坦单独组成一个民族国家。1942年3月,英国政府曾派掌玺大臣、下院领袖克里普斯前往印度,提出了英国对印提案,也就是“克里普斯提案”。其内容是:英国与印度磋商后,决定发表使印度在最短时期内成立自治政府的提案,提案的内容是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及其他自治领各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但方案中又提出,英属印度的土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也意味着,拟议中的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有可能单独立国。“克里普斯提案”成为后来“蒙巴顿方案”的雏形。
1946年2月,英国政府派出由印度事务大臣劳伦斯勋爵、商务大臣克里浦斯和海军大臣阿·维·亚历山大先生组成的一个内阁大臣特别使团前往印度。4月27日,劳伦斯爵士与国大党和穆盟就印度独立问题谈判协商。因印度两大政党无法达成协调而破裂。最后英国代表团于5月16日宣布了他们自己的方案,其要点是:英属印度各省组成联邦政府,掌管外交、国防、交通与财政,各省享有完全的自治,掌管除联邦权利以外的一切事务。印度教占多数的省区组成印度教联区,穆斯林占多数的省区则组成穆斯林区。各省完全自治和基于联区组织的规定意味着给予穆盟以“巴基斯坦”之实。
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加尔各答发生骚乱事件,一大群穆斯林狂热分子无情地屠杀印度教徒,印度教徒的商店付之一炬。数小时后,印度教徒涌上街头,到处杀戮穆斯林。大屠杀持续24小时之久,殖民政府听任其发展,没有警察出来维持秩序,甚至连交通警也消失了。加尔各答城内,遗下残缺不全的六千具尸体。加尔各答大屠杀后,诺阿卡利县也爆发了流血冲突,印度教徒随之在附近的比哈尔省掀起了残酷的复仇行动。内战阴影笼罩在印度。这些暴力事件规模巨大,致使英国首相局促不安,决定紧急派遣蒙巴顿前往新德里。
1947年3月24日,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抵达印度,接替已被宗教仇杀搅得焦头烂额的魏菲尔。路易斯·蒙巴顿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当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堂兄弟,此前曾任东南亚盟军总司令。4月蒙巴顿将印度分治的方案分别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导人进行了多次关键性的会晤,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蒙巴顿按照他们的意愿修改了方案,最后,6月2日,总督蒙巴顿勋爵与经与各方代表磋商后达成协议。随即,一位对印度一无所知的英国勋爵西里尔·拉德克里夫被蒙巴顿连蒙带骗地请到印度,要求他在36天之内为印巴两国划定边界。1947年6月3日,各派领袖集会,再三表明他们赞成分治的态度。当日晚上,总督蒙巴顿和各教派代表走进新德里广播电台播音室,向各自代表的人民宣布,印度已划分为2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按照蒙巴顿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克什米尔地区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500万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占20%。但是,由于英国为在印巴两国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的主权交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王公。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公里。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这种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极易为内部分裂和外来干涉势力所利用。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使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悬而未决,造成印巴两国独立后立即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兵戎相见。
最后,蒙巴顿选择了与他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紧密相联的日期———8月15日。正是这一天,他在缅甸丛林中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以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蒙巴顿高声宣布:“1947年8月15日,印度将正式获得独立!”而巴基斯坦则在前一天——8月14日宣告独立。
蒙巴顿方案”的后患: 印巴分治和印巴三次战争及近年来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
1947年8月16日清晨,蒙巴顿把新的国家边界走向结果交给了双方的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和列雅格林·阿里汗。新国家边界的公布乃成为各种悲惨事件总爆发的引火线,各种难以想象的过火行为顷刻之间在这两个新生的国家爆发出来,印度北部为之陷入了一场持续一个半月的疯狂厮杀和混乱之中,到处是少数袭击多数,报复报之以反报复。政府对局势完全失去了控制,警察部队瓦解了,行政机构的权威消失了,它们甚至不能指望部队效忠。滥杀造成50万无辜平民丧生,不到半年,从印巴两自治领相互逃亡的人数达1200万之多,这次空前的逃难造成的难民比“二战”造成的流离失所者还要多4倍。
1947年8月,克什米尔境内的穆斯林土邦蓬齐发生起义,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尔”政府,加入巴基斯坦。巴方对此表示欣然接受。但查谟王公随即对蓬齐采取高压政策,致使50万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10月20日,“自由克什米尔”义军逼近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尔土邦向印度政府求援。27日,印度伞兵部队在斯利那加空降,第一次印巴战争随之爆发。1948年两国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停火,根据随后划定的停火线,印度占有克什米尔面积的70%,巴基斯坦占有30%。战争最终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按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最终归属应取决于公民投票,巴基斯坦认为对己有利,因此长期坚持联合国的解决方案。但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已经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与印度签署的协议解决,而反对由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
1965年8月,印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再度发生反对印度政府的武装斗争。起义后的穆斯林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发表宣言,号召克什米尔人民“摆脱印度军队的枷锁”,要求克什米尔政府释放在押的克什米尔独立运动领袖。9月6日,印巴双方为克什米尔问题再次发生战争。后来经过苏美两国向印巴分别施压,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从中斡旋,双方于次年1月签订《塔什干协定》,各自退回1965年8月前的控制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12月,战争扩大到西巴基斯坦,发展成全面战争。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印军仍持续大举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于12月16日攻占达卡。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历时27天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守军全线停火宣告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此外印度还占领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1947-1973年的三次印巴战争,造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军民共计伤亡近20万人。
1984年,印度突然发兵,夺取了印巴克什米尔边界的最高点锡亚琴冰川。锡亚琴冰川位于世界屋脊之上,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气温长年在零下30—50摄氏度之间,可以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为寒冷的战场。从此,双方的数万大军便在此展开了没有尽头的拉锯战。巴方驻守锡亚琴冰川的巴士兵有近300人死于严寒和极为恶劣的气候,另有2000多人负伤。在战斗中伤亡的人数还不到这个数字的1/3。而占据更高据点的印军的情况更糟,有1万多名士兵残废,2000多人死亡。
1999年春夏之交,印度称,在印军春季恢复对实控线的巡逻时发现大约400多人的穆斯林武装“渗透者”占领了印境内靠近实控线的格尔吉尔—德拉斯一带的高地。克什米尔战火重燃。5月初,印度发动了旨在清除“渗透者”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在海拔8000—18000英尺的高山作战极为困难,穆斯林武装占有战略制高点,印方伤亡惨重。军事行动持续两个月,印方的死亡人数达500多人。最后,印军声明夺回了被占领的所有高地。
2002年5月14日印控克什米尔一辆公共汽车和一座军营遭到恐怖袭击,印巴关系再度紧张。双方剑拔弩张,调兵遣将。两国军队在印巴边界和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一带发生激烈交火,双方互有伤亡。最后,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6月1日,印巴双方几乎同时表示无意于战争,再度出现和缓。
可参考: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圣雄甘地
链接:http://www.cumt.edu.cn/campus/modify/zhuanji/gandi/001.htm
http://www.cumt.edu.cn/campus/modify/zhuanji/gandi/001.htm
作者:锦绣河山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