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古代屠杀的“工作量”委实大得吓死人──兼论古人是否会数数 |
 |
信天翁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古代屠杀的“工作量”委实大得吓死人
──兼论古人是否会数数
信天翁
刚才看见马弟弟又收“人头税”,还跟老非梗着脖子争,笑死我了。
先说马弟弟的错误吧:
老马说:
“始皇帐下的秦将王翦倾全国兵力六十万灭楚时,秦虽未统一天下,
但其全国兵力肯定远胜庄襄王时代的赵军。可白起坑杀的赵军据说
就有四十万。此数甚不可信。若不是多算了一个零,也应想象成
“十四万人齐解甲”才比较可信。”
我实在看不明白马弟弟这里的推理有何道理。他似乎是说,秦国到了始皇灭六国时,倾全国兵力也才有60万人,那此前的秦昭王时代兵力肯定比这少,因为秦比赵强,所以赵国军队不可能有40万人。是不是这个意思阿?
如果是,我不知道你说的“60万兵力”究竟有何根据,我刚才在国学网上查了半天,也没找到始皇统一全国动用的兵力是多少。前古史也就只有《史记》可查,而司马迁这老东西从来忘记报出兵力来,这乃是他的老毛病了,例如白起攻赵投入了多少兵力他就没说,这也不在话下。所以,我不知道你凭什么认定白起率领的秦军人数不会在40万或以上。
其次,“秦比赵强,则兵力必然比赵多”,恐怕不见得成立吧?正因为秦比赵强,赵国才更可能出动更多的人,指望靠数量对付人家的质量,正如咱们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似的。此乃弱国的一向招数。
值得注意的是白起在长平坑卒前就是个杀人魔王,请看《史记。白起列传》的记录:
“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
将公孙喜,拔五城。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
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从秦昭王14年到43年这30年中,白起多次指挥了侵略战争,可惜不是每次都有死亡记录,上面是有记录的3次战役,每次的死亡人数都大得可怕,第一次斩首24万,第2次15万(包括淹死了2万赵军),第3次5万,加起来一共44万,跟我党3大战役的死亡人数也差不多了。
至于长平坑卒,《史记》的记载是: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
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
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
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
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
人。赵人大震。”
这记录我认为可信,理由是:第一,那是已经解除了武装的战俘。第二,那是“挟诈而尽坑杀之”,采用的是欺骗入陷阱的办法(例如可以分队骗入某山谷,使用滚木擂石坑杀之,事后连掩埋尸体的必要都没有)。第三,长平坑卒后,赵国丁壮一空,基本没什么常备军了,国势一蹶不振,这在《史记》中多处反映出来,前后非常一致。第四,前些年国内考古发现了现场。
总之,我不同意老马的轻率否定。
下面再看老马的其他错误:
“王翦倾全国兵力六十万统一天下,统一之后的全国总兵力当在此
数之上,故到了章邯手里,四十兵力无论如何是有的。”
据《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可以想见,全国统一后,秦始皇大概搞了个裁军活动。常备军主要用于边防,内地并没有什么军队。所以,等到陈胜部将周文(我在前文中误记为周市)率数十万众打进关中时,二世才会大惊:
“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
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
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
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
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
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这在《陈涉世家》中再次谈到:
“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
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
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
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
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所以,章邯率领的乃是由苦力和奴隶之子临时组建的军队,并非从王翦那儿传下来的大军。老马犯了刻舟求剑之错。
老马还说:
“项羽杀卿子冠军自代,破釜沉舟时的楚军兵力应该是两万。但当
时做壁上观的各路诸侯很多。其后项羽九战章邯时,估计用的是这
些见胜兆纷纷附庸的诸侯兵力。当时的情况和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有
些相象。各路诸侯都战不过华雄。关云长酒尚温时斩华雄,又来了
温侯。直到刘关张战退吕布,诸侯才蜂拥而上。
其后项羽九败章邯,估计秦军损失一半,降楚时还剩二十万。就如
中央红军以九万出瑞金,到突破四道封锁线时只剩一半了,再在到
和四方面军川北会师时,仅余九千。十停里去了九停。”
这就是胡说八道了,那“九战章邯”乃是巨鹿之战的过程,并不是发生在巨鹿之战之后。项羽九战之时,诸侯正作壁上观,哪有什么“蜂拥而上”?《史记》说得很清楚: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
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
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
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
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
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细玩此段文意,那所谓“九战”乃是同一战役(巨鹿之战)的九次遭遇,并不是九次战役。项羽在此役中主要的作战对象其实并非章邯而是他的部将王离。此后章邯和项羽打了两仗,都打败了,但并非什么“九战”。
老马还说: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降卒的心理因素估计是降卒数目已经接近或超
过楚军数了。楚军怕降卒哗变,无力应付,才趁暗夜杀降的。所以
估计楚军当时的兵力也在二十万上下。”
但《史记》记录的可不是这么回事: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
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
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
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
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
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
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
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
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
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这儿说得明明白白,第一,秦军不是战俘,而是阵前起义,加入了人民解放军,作为入关前锋。第二,坑杀的原因乃是诸侯吏卒折辱他们,以致军心摇动,项羽怕他们入关后造起反来,决定下毒手。第三,那不是白起式“挟诈而尽坑杀之”,而是靠夜袭武力解决。
不过老马也有蒙对了的地方,那便是诸侯军队果然有附庸于项羽者,这可以从上文看出来。不过,等项羽最后进了关中,也才有40万大军。那当然大部分是沿途招募来的,坑卒时绝对不会有此数。
这就出来个问题:坑杀的不是战俘,也没使用诈骗,而是夜里发动突袭,一夜之间便杀了具有战斗力的20多万秦军,这是否也太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哪怕是正规战斗,白起也用实践证明过这是可能的。他不是“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么?妈妈米呀,光砍下24万人头来,那劳动量和技术含量都大到不可思议,比用滚木擂石、箭矢解决要求高多了。既然有白起的光辉先例在那儿,似不便轻易怀疑霸王的神武:难道西方资产阶级能做到的,南方无产阶级就作不到?
随网说了,或许古人的“万”相当于如今的“千”,正如古代的度量衡比现在小得多一样,又如古代的“金”其实是铜,云云。
随网此说有一定道理。例如上面引文说的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为12金人,那其实是铜人。当时的兵器是青铜作的。古文中的“金”很含混,如果是货币,那可以通指“金银”,赏“千金”可以是黄金或白金(银子),但如果是前者,一般都说明,《史记》中就有此类明确记载。而五行里的“金”则是泛指“金属”,并不限于金子。
古代的度量衡也比现在小。这道理非常简单:历代都想加赋税,又不想背骂名,于是便把量器和衡器作得越来越大,积累下来,今天的一尺和一斤比过去都大到不可比拟了。
但古代的“万”是现代的“千”则根本说不过去。因为那是自然数而非计量单位。在《史记》中,不同位数多次出现。例如垓下之战,项羽原来率军10万,突围出去的仅是八百余人,而汉军派了5千骑兵去追,到最后项羽只有28骑追随,这里,“十”、“百”、“千”、“万”都出现了。如果硬要说古代的位数比现在低一级,则必须假定那28骑兵其实是2.8骑,等项羽发表最后的演讲之后再度突围,“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则再度聚合起来的骑士当只剩0.8人了。这不是笑话么?
所以,从古到今,自然数的位数名称并无变动。剩下来便只有两种可能:
一、历史上的人数死亡记录是可信的,古代战争确实非常残暴,现代人根本无法想像。
二、那些记录不可信。或是因为古人不会数数,多数了一个零,或是古人不诚实,乱放高产卫星。
两者必居其一。
“不会数数”历来是我那马弟弟的观点,他不但认为古人不会数数,甚至认为现代文人包括苏联学者也不会数数,所以统计死亡人数时多数了一个零。
这笑话我早在4年前就驳过了。记得我跟他说,打仗最要紧的就是查明对方的兵力,岂有不会数的道理?例如孙庞斗智时,孙膑率军攻入魏国后,用了减灶之计,头天留下五万灶,次日便减半。庞涓在后追击,为了查明对方虚实,便去数灶,见了大喜,以为齐兵大量逃跑,于是放胆猛追,最后中了埋伏被射杀。此计被后人多次抄袭,发展出“增兵减灶”、“减兵增灶”的不同版本来。
更何况阿拉伯数字是西学东渐之后才引入中国的。中式计数从来也就没有“多数一个零”的可能。例如汉字“三十万”和300,000写法完全不一样,怎么可能因多数一个零而将数字升了一位?
不诚实则当然有可能。例如曹操南击孙权,就诈称83万大军。但还是被对方识破了。白起也可能虚报斩首数以夸大战果,但死亡人数双方都有统计,记录不光是一边拥有。秦灭六国之后,六国原来的史书都给抢到咸阳去了。如果没毁,司马迁修史时就应能看到双方的记录,加以比较,最后记录的数字应该比较可信。如果毁灭了,则那些数字只会是他的创作。但从其一贯风格来看,马迁对数字缺乏兴趣,常常忘记给出重大战役的双方投入兵力,只喜欢创作戏剧性情节和根本不可能记录下来的对话,还写得特别生动。所以,我实在看不出这么一个天才的文学家何以会去创作枯燥无味的数字。起码是否定的证据不足。
因此,说到底,看来还是只有相信那些吓死人的数字。古代战争的确不是一般的残酷,怪不得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内部讲话中英明指出:谁说原子弹厉害?我看原子弹还没有关云长的大刀厉害!接着就给出了历代战乱后人口剧减的统计资料,那的确是触目惊心,我模糊记忆似乎是每次改朝换代,人口都要从原来的10停减为1、2停。无怪乎野心勃勃的中国政治家们从来热心攻读24史,而且个个都是毫不珍惜人命的铁血人物。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