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旧作:站在巨人的胯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旧作:站在巨人的胯下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旧作:站在巨人的胯下 (613 reads)      时间: 2005-5-17 周二, 下午8:34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站在巨人的胯下


芦笛

这两天整理旧作,刨出了当初和网友的应答,又想起了往事。那时我在《多维》陆续抛出《丑陋系列》,这位仁弟总是摇头,说我太偏激。后来我看到另一位网友谈论文字的帖子,佩服之至,便把旧作《汉字改革小议》贴了出来,请那位网友指教。头一位网友看都没看那文章,就写了个跟帖驳我。那驳斥的理由是,梁启超与胡适也谈中国的事和中国的文化文字,可和我说的完全不一样,由此可见我偏激,最后赞美道:“我认为中文是世上最美的语言!”似乎他精通全世界的所有语言,有足够资格来作此判断。

后来和那位仁弟熟了,聊天时免不得要谈起惹是生非的话题来。每逢此时,他总是要引用梁胡来驳我,似乎那是上帝一样的终极权威。最后有一天我实在不耐烦,便说:“你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好像就完全是从他们两个人的书里获得的。所以人家说东,你就连世上有西、南、北方存在都不知道,对吧?”

那位仁弟当然听得出弦外之音来,有三分恼了,便说:“我这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你再聪明,总没有他们聪明吧?你看的书再多,总没有他们看过的多吧?是他们还是你懂中国?”

我啼笑皆非,却也无话可说。我当然没有梁胡的十分之一聪明,看的书也决没有人家十分之一多。但我敢说一句:我比梁胡更懂现代中国!至少,他们没有经过我经过的那些事,没在中国社会各阶层里从下到上地打过滚。而且,这世上比梁胡更聪明、更有学问的人多如恒河沙数。梁胡不过是个二道贩子,出名沾的是中国文化落后的光,所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而已。在世界思想史的长河中,他们连个水滴都算不上,根本就没留下属于自己的思想。就这样的二流权威,也能“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郭沫若词),为后来人划定了不可逾越的雷池(请教在线老金:这“雷池”是嘛玩意?和舞池有何区别?)。凡是梁胡拥护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梁胡反对的我们就要反对。如果咱们的知识分子都是这种态度,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出思想家?

后来才发现那位仁弟的态度颇有代表性。先是某位累疯同志(这里顺便跟大贼道歉,我是跟你开玩笑,并没敢指责你贪小便宜)把郑义的《自由鸟》贴在《说道》上,我一看就傻了眼:那上面全是名人语录,似乎文章的说服力就全靠那些不证自明的玩意,没想到这“语录战”竟然由民运人士打到海外来了。后来和樊弓先生争辩起来,他把《芦笛先生五招》再度贴出,逼得我只好仔细看了一遍,一看更是大吃一惊:做梦也没想到胡平竟然成了中国民主事业的理论权威!在我心目中,该同志和郑义一样,不过是和我同届的老知青,大家都是野狐禅出身的太乙散仙,入不得兜率宫的正籍,不料人家不知何时竟然成了与林肯、杰弗逊辈等重的革命权威,以至连“虚伪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这种屁话都成了煌煌论据!

等到后来北萧峰在奸坛批我,我看第一篇文章将胡平当成了他的启蒙师傅,第二篇文章便再没兴趣看了。“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师傅就是那点修行,徒弟的文章不看也罢。我倒不是说人不能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中获取思想的灵感,是觉得那种将别人的零言碎语当成神启一样供奉的态度实在没出息。便是林肯亲来又怎么样?难道他放的每个屁都有扑鼻异香?什么“民有民治民享”,难道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谎言?

于此悟出了我们那代人的长处,那就是绝不轻易相信任何权威,不管话从谁的口中说出来,总要先经自己苦苦咀嚼一番,再作出自己的判断取舍。这说起来也是时代造成的。咱们原来是世上最狂热、最虔诚的邪教教徒,比撞世贸中心那伙人恐怕也差不到哪儿去。后来发现上了人家的大当,从此吃一堑长一智,凡事决不盲从权威,只相信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许就是这种精神,才造就了“新”中国觉醒的第一代人,使得胡平、史铁生、郑义、张艺谋、陈凯歌等辈在改革开放后一下子便大批冒出来。

可惜这种态度似乎并不普遍,最常见的还是那种“站在巨人的肩上”的态度。“辩证”的是,说得刻薄些,这些同志的脑袋似乎只有个磁盘的功能,可他们讲起话来却每每斩钉截铁。不管你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都要高屋建瓴地出来作权威式的结论,论点和论据都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提出来的。这种勇气当然令人钦佩,只是免不得要让人想起神灵附身的巫师神汉来。不同的是,从后者口里出来的东西确有专利权,而前者传达的东西每个图书馆都查得到。与其去听他们走了样的传达,还不如直接去看第一手货。

这种风气,似乎说明咱们的背时传统是何等根深蒂固。自从孔孟之道定为国教来,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能做的事便只有一件:代圣贤立言,也就是“开讲用会”,交流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偏偏孔老夫子又不争气,枉作了一场“大成至圣先师”,却连起码的写作能力都没有,只能干干编辑的活,编辑点《诗经》、《春秋》什么的,还要藏拙,把写不出来说成是什么莫测高深的“述而不作”。本人的教导便只有些弟子记录下来的零碎言语,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系统的理论体系,无怪黑格尔看了《论语》要大失所望。

孔老夫子不成器没关系,问题是他把头给开糟了。因为他的教导全是些残缺不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语录,后人便养成了把那些零嘴下脚料当成丰盛齐全的圣餐加以崇拜的习惯。在传统社会,不写两句“子曰”“诗云”便不是文章。流风余韵至今,便不但哺育出了“小红书”那种新时代的语录,而且养成了普遍的“站在巨人肩上”的乞讨作风。

这种所谓“站在巨人肩上”,其实是对牛顿那句名言的嘲弄。西方的报刊中,你很少能看到人家引谁谁的名言,以此来作为颠扑不破的论据。这一点都不奇怪,自亚里士多德开始,人家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才真正地站在了他师傅的肩上,卓然而成一代鼻祖。要站在巨人肩上,你首先得踩在那些权威身上爬上去,这才能看到属于你自己的世界。巨人是让你踩的,不是让你俯匐在地,跪倒尘埃叩拜的。像咱们这种站法,其实是完全站错了位置,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胯下而已。如果全民族不从这种精神自阉术中摆脱出来,咱们便永远只能活在前人留下的阴影中。

2002年2月15日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3733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