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菊與刀13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菊與刀13
peacemaker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676
经验值: 24408
标题:
菊與刀13
(97 reads)
时间:
2005-4-17 周日, 下午9:23
作者:
peacemak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第七部分
第64節︰子女教育(1)
⊙由于日本兒童教育的不連貫,他們長大面對社會時會感到嚴重焦慮,導致日本男人行為的矛盾性……日本人自願放棄了基本的自由,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付出了極高的代價。而這些自由對美國人來講,猶如呼吸空氣一樣必不可少。
日本人教育子女的方式並不向那些細心的西方人想象的那樣。美國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遠不及日本人那樣謹慎和嚴格,而且,美國人也從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每個願望都是世界上最高的命令。他們在養小孩時嚴格地按著規定的授乳時間和睡眠時間表,在時間未到之前,不管嬰兒怎樣哭鬧也無濟于事。如果嬰兒吮吸自己的手指或抓自己身上的某個部位,母親們就會敲敲嬰兒的小手來加以制止。而且,母親也常常不在孩子身邊。母親外出時,嬰兒必須得留在家里。在嬰兒還不願吃其他食物時,美國的家長也要讓他斷奶,如果小孩還習慣用奶瓶,那就不給他奶瓶,讓他自己吃。有些對身體有益的食物,不論孩子喜歡與否,都必須吃。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因而,美國人就會很自然地設想是不是日本的小孩從小就受到更加嚴格的管制呢?因為只有這樣,他們長大後才能學著克制自己的欲望,並在為人處事時也要中規中矩、小心謹慎。
然而,日本人的作法並非如此。日本的人生曲線與美國的人生曲線正好相反。日本的人生曲線就像一個淺杯一樣的U字,非常嚴格,隨著孩子日益成長,父母對孩子的管制會逐漸放寬,當他找到工作能自食其力、並且有了自己的家庭後,他就幾乎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來決定了。在美國,人生的鼎盛期應該是充滿自由和主動性的時期。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日益減退以至成為他人的負擔時,這時就又會受到約束了。美國人從未想過要用日本人的那種模式來安排人生,因為對美國人來說這簡直就是與現實背道而馳的,是非常不可理喻的。
不論是美國的還是日本的人生安排,他們間的共同點就是要在事實上確保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己的人生鼎盛期盡可能多地融入該國的文化。在美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社會給每個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在人生鼎盛期自由選擇;而在日本,人們則通過最大限度地約束個人的方式來達到使公民更好的融入主流文化的目的。盡管人的青壯年時期是體力最充沛、權利欲望最強的時期,但對日本人來說這並不意味著從此你就能主宰自己的生活。日本人深信,只有對個人的約束才能起到修身養性的效果,而過度自由散漫是干不成大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人的一生都是在各種管制之中度過的。往往日本人是在人生的鼎盛時期會受到最大的約束,而在幼年和老年時期則是“自由的領地”。
那些對小孩很溺愛的民族都非常希望能有自己的孩子。日本人就是這樣。當然,與美國的父母一樣,他們要孩子首先是覺得寵著小孩是一種快樂。但日本人要孩子卻不僅僅只是為了獲得某種情感上的滿足,更主要的是因為如果因為沒有小孩而斷了家里的香火的話,自己就會成為人生的失敗者。每個日本男人至少都得要一個兒子,以便自己死後有人能在廳堂供上自己的靈牌,每天都上香祭拜;使家族的香火能夠綿延;能有人來維護家族的名譽和財產。由于傳統的社會原因,父親需要兒子,就跟幼兒需要父親一樣。兒子將來也是要作父親的,但這並不是說從此就撇下父親不管,而是為了讓父親能更加放心。在一段時間內,父親仍然是家里“當家的”,等到兒子長大後家里重要的事就是兒子說了算了。如果兒子長大後父親還把持“當家權”的話,世人就會說是父親沒有擺正自己的角色。正是日本人這種根深蒂固的使命感才使成年的兒子都不再依靠父親,因為和西方國家人們的思想一樣,依靠父母是可恥的、不體面的。在日本,這種羞恥感的出現可能比美國人還早。
日本女人也非常想生個兒子,這不僅僅只是為了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同時也是因為婦女只有當了母親後才有地位。未能給整個家族留下一男半女的的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穩定的。即使沒被休掉,也別指望哪天能當上婆婆,對兒子的婚姻指手劃腳、或是對兒媳頤指氣使。為了家族的香火,她的丈夫可能會收養一個兒子。但按照日本人的觀念,不能為丈夫生孩子的妻子仍然是個失敗者。日本的婦女都希望能多生小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半期,日本的人口平均出生率是千分之三十一點七,遠遠高于東歐那些人口出生率較高的國家,而美國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出生率是千分之十七點六。日本女人懷小孩的年齡一般都很早,多數是在十九歲就生孩子。
在日本,分娩與性交一樣是非常私人的事情。在分娩時,婦女在產房不能大聲尖叫因為這樣會讓外人知道。母親要提前給嬰兒準備新被褥和小床,因為,新生嬰兒睡上新床才會吉利。家庭條件差的人家如果買不起新床,也要把被單和棉絮整理干淨,看上去像“新”的一樣。小孩的被褥一般都非常輕,而且也不像大人的那樣硬。所以,人們都說小孩只有在自己的娃娃床上才會睡得更香,但潛意識里人們讓嬰兒與大人分床而睡恐怕還是一種心理上的作用,認為一個新的生命應該睡在“新”的床上。嬰兒的睡床一般都和母親的床靠得很近,但嬰兒並不和母親同床睡,只有在小孩長大一點懂得自己要求後他才可以與母親同床睡。日本人說,一般到小孩滿周歲後,他就知道自己伸出雙手要大人抱了,這時母親才會摟著嬰兒慢慢入睡。
第七部分
第65節︰子女教育(2)
在日本,嬰兒出生後的頭三天是不許吃奶的,因為他們覺得那不是真正的奶汁。三天後,嬰兒就可以隨時含著奶頭了,有時可能是真的在吃奶,有時可能只是因為喜歡這樣。日本女人也喜歡給孩子喂奶,她們將哺奶視為女人最大的生理快樂之一。同時,通過這種方式嬰兒也最容易感受到母親的這種樂趣。乳汁不僅能供給小孩營養,同時它還能傳遞喜悅和快樂。嬰兒出生後的頭一個月,不是放在小床上睡覺,就是由母親抱著。只有在滿月了以後,才能抱著嬰兒去參拜當地神社。拜過神社後小孩的靈魂才與身體合一了,這時才能帶著他在外邊自由出走。一個月後,母親就會用一根雙重的帶子把嬰兒背在自己的背上,她們通常是用帶子系住孩子的腋下和臀部,然後再繞過雙肩,在胸前打個結前來固定。天冷時,母親就用自己的外罩把孩子全部裹上。家里年齡大點的小孩,不管是哥哥還是姐姐,都要負責看管嬰兒,甚至玩壘球或踢石子時也要背著嬰兒一起玩。尤其是農民家庭和貧困家庭,多數是靠小孩來看小孩。這樣,“由于日本的嬰兒從小就生活在孩子圈中,因而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顯得非常聰明、有趣,似乎也能享受那些大孩子玩的游戲的樂趣一樣”。日本人在綁嬰兒的時候都是讓他們四肢伸開的,這種方式與太平洋諸島及其他地方流行用披肩裹嬰兒的方式非常相似。人們習慣把孩子看成被動的,認為用這種方法包裹嬰兒,長大後他們就能夠隨時隨地、不拘姿勢地睡覺。日本人就是這樣。但是,日本人在用布帶裹嬰兒的時候並不是像用披肩或包袱裹嬰兒那樣,完全將嬰兒至于被動狀態的。嬰兒“會像小貓一樣趴在你的背上,……為了安全起見背上的繃綁也是足夠緊的,但嬰兒……他們自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來尋找自己覺得最舒服的姿勢;很快,他就能找到一種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而不只是被動地綁在別人肩上。”
母親工作的時候就把嬰兒放在他自己的寶寶床上,當要上街外出時就把嬰兒背在自己的肩上。母親會邊走邊跟嬰兒講話,自己哼著小曲,教他和別人禮貌性地打招呼。如果她自己向別人還禮時,她也會晃著嬰兒的小頭和小手向別人致意。總之,養小孩是要費很多心思的。每天下午,母親都要帶著嬰兒一起洗熱水澡,然後抱著他在膝上逗他玩。
三、四個月大的嬰兒都要用尿布,而且布質非常粗厚。因而日本人常抱怨說他們的羅圈腿是尿布造成的。再大一點,母親就會教小孩自己撒尿。覺得小孩要上廁所的時候,母親就把小孩抱出門去,嘴里吹著口哨,等著孩子撒尿。而小孩听到這口哨聲就知道該撒尿了。人們都覺得,不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嬰兒都很早就會學會了如何撒尿。如果嬰兒尿床了,有時母親就會打小孩的屁股,但更多情況下是首先對小孩嚴厲訓斥一番,然後再更加頻繁地帶他到戶外教他撒尿。當嬰兒拉不出大便的時候就要給他洗腸,或給他服瀉藥。母親們說這樣是為了讓嬰兒舒服些。學會大小便後嬰兒就可以不用帶那種不舒服的尿布了。這種尿布之所以不舒服,不僅僅是因為它粗厚,更主要的是因為每次尿濕後日本人沒有及時給小孩換尿布的習慣。而嬰兒還太小,當然不懂得自己學會撒尿與摘除不舒服的尿布之間的關系。他們只知道這是每天不能逃避的任務。而且母親在讓小孩撒尿的時候都會盡量讓嬰兒的身體離得遠點,把他抱得緊點。這種從小就必須服從的習慣使日本人長大後更易于接受日本文化中的繁文縟節。
日本的嬰兒通常都是先講話,後走路。人們是不鼓勵爬的。傳統的習慣是,嬰兒不滿周歲不能叫他站立或走路。以前所有的母親都不準自己的小孩在未滿周歲的時候走路。近十幾年來,由于一份官方名叫《母親雜志》的刊物大力宣傳母親應鼓勵嬰兒早走路,再加上這份雜志價位低、普及面廣,這種思想才逐漸被普及。母親們一般會在剛剛學走路的小孩的胳膊下系根帶子,或者用手扶著嬰兒以防他摔交。但是,相對而言,嬰兒還是想早點學會說話的。當人們在逗嬰兒講話的時候,他所用的每一個單詞其實都在逐漸起著教育的目的了。人們並不是要讓嬰兒從平日的講話中模仿談話,而是教他們單詞、語法和敬語,這是小孩和大人們都易于接受的方式。
日本的小孩在學會走路後,往往就會干出各種惡作劇。例如他們會用手指捅破窗戶紙,或者會自己掉到地板中間的火爐里去等等。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大人就夸大室內的危險。在日本,人們認為踩門檻是非常“危險”的,是日本人的禁忌。因為日本的房子沒有地下室,主要是靠梁和柱把房子支起來的。小孩踩了門檻,家里人就會很認真地認為整個房屋都會坍塌變形。不僅如此,孩子們不能在兩張榻榻米的聯接處嬉戲玩耍。榻榻米的尺寸是固定的,房間會按它實際的面積大小分為 “三鋪席房間”或“十二鋪席房間”。孩子們經常听到這種故事︰古代的武士會從鋪底下抽出刀劍把坐臥在鋪席連接處的人剌死。只有厚厚的、柔軟的榻榻米才是最安全的,有間逢的鋪席則是危險的。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情感,母親才會在讓自己的小孩不要干某事的時候說“危險”或“不行”。另一個人們在讓小孩不要干某事時常用的詞語是“髒”。日本人的家庭是以整潔而出名的,因而他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也要求他們要注意整潔。
日本小孩在下一個孩子出生以前都一直是不斷奶的。近來政府在《母親雜志》上提倡嬰兒最好在八個月以上斷奶,少數中等階級的女性已經在按這種做法辦了,而大多數的日本人仍然是保留著過去的傳統做法。日本女性打心眼里認為給孩子喂奶是母親最大的快樂,即使是那些新出現的、縮短孩子哺乳期的母親們也認為這樣做是為孩子的幸福而必須做出的犧牲。她們接受新的理論,認為“長期喂奶對孩子身體不好”,並說那些不給孩子斷奶的母親是自我放縱,沒有自制力。她們批評道︰“那些母親們說沒法讓孩子斷奶,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那是因為她下不了決心”;“她就是想讓孩子一直吃她的奶”;“她就是為了自己愉悅”。正是這樣一大批不願斷奶的母親的存在,八個月斷奶的做法當然不可能普及。不能普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在日本還沒有一種專門給剛斷奶幼兒特制的代替食品。斷奶的孩子應該吃些粥狀的食品,而在日本大部分都是從吃母奶一下子就轉到吃成人普通食品。日本人很少喝牛奶,也沒有為嬰兒特制的蔬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當然有理由懷疑政府所說的 “長時間哺乳對孩子身體不好”的理論是否正確。
第七部分
第66節︰子女教育(3)
在嬰兒能夠听懂大人說話以後他就可以斷奶了。這時,吃飯的時候母親就抱著嬰兒與全家人一起進餐,邊吃邊喂給嬰兒一點食物。斷奶後嬰兒的食量開始增加。由于小孩從一出生就沒斷過奶,因而現在有些孩子還是比較戀奶、不愛吃東西。這時母親就時不時地給他們一些點心吃,讓他不要戀奶。有時母親們甚至在奶頭上涂上胡椒面。但所有的母親都會嘲弄幼兒說,如果要吃奶,那就永遠都只是個小娃娃。她們說︰“看你表弟,他才是個大人哩!他的年紀和你一樣小,卻不要吃奶”; “瞧!那小孩在笑話你呢。你已經當哥哥了還要吃奶。”兩歲、三歲、甚至四歲大還戀奶的小孩們,如果听到比自己年紀大一點的孩子走過來了的話,就會馬上放開媽媽的奶頭,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不僅在斷奶的時候,在其他的很多事情上家長都會用這種激將的辦法來鼓勵小孩們早點長大。從孩子能听懂說話時起,在很多場合家長都用這種方法。例如當男孩哭鼻子時,母親就會說︰“你又不是個女孩子”,“你是個男子漢呀!”或者說︰“你看,那個小孩都不哭,你干嘛老哭。”當客人帶小孩來串門時,母親就會當著自己孩子的面,摸著那個小孩的頭說︰“你給我當兒子吧,我一直都想要一個你這樣聰明伶俐的好寶寶。比我們家的那個乖多了,不像他都長大了還盡淘氣。”這時,她自家的孩子就會飛奔到她的面前,一邊用拳頭打母親,一邊哭著說︰“我不樂意,我不樂意,我不喜歡這個寶寶,我听媽媽的話。”當一、二歲的孩子特別愛鬧或者大人說話不認真听時,這時母親就會對男客人說︰“哎呀,求你把我這孩子帶走吧,我們家實在不想要他了。”客人也會跟家長逢場作戲起來,站起身來就要把孩子從家里帶走。于是孩子就像瘋了一樣,哭著喊著要媽媽救救他。母親看到差不多達到了效果,就和顏悅色地把孩子帶到自己跟前,並要求仍在抽泣的孩子發誓,今後再也不調皮搗蛋了。當然,對五、六歲的孩子有時也會用這種滑稽劇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大人們還會用其他的方式來嘲弄小孩。比如,母親會抱著孩子的父親說︰“我不愛你,我愛你爸爸,因為你爸爸比你好。”這時,孩子就會萬分嫉妒,一個勁地要把父親和母親分開。然後母親就說“你爸爸又不像你,他從來不在家里亂喊亂叫,也不亂跑”。于是,孩子立即回答說︰“不對,你弄錯了,我根本就不是那樣的,我不亂喊亂叫,也不亂跑。我是一個好孩子。現在,你喜歡我了嗎?”玩笑開得差不多了的時候,父母就會雙目相對、暗自竊喜。不論男孩女孩,他們都用這種嘲弄的辦法。
小時候的這種經歷滋生了日本人普遍害怕受嘲笑和輕蔑的心理。我們不敢確定小孩多大後會明白大人們是在拿他開玩笑,但他早晚會懂得的。當他懂得了以後,他就會把這種受人嘲弄的感覺與害怕失去安全和親近的恐懼感交織在一起。以後一旦受到別人的嘲笑時,他就會有心理上的陰影,他就會感到恐懼。
二至五歲間的小孩之所以會在心理上對這種嘲弄產生恐懼,主要是因為對那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家的確是個安全與自由的天堂。父親與母親之間,無論在體力上還是在感情上都有明確的分工,在孩子面前,他們很少以競爭者的姿態出現。一般由母親或祖母來承擔家務,教育小孩。對父親則是畢恭畢敬、無限崇拜。家庭中的等級制度也十分明確。孩子們漸漸明白,在家中年長者有特權,男人的特權比女人多,兄長的特權比弟弟多。但是,一個人在他的孩提時代是會受到全家人的嬌寵的,尤其是男孩子。在孩子們的眼中,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媽媽永遠是一個最容易欺負發泄的對象。一個三歲男孩可以向母親發泄無名怒火,但對父親卻不敢有任何的反抗。如果他覺得自己受到了父親的嘲弄或者對要把自己“送給別人”的話感到很憤恨,他就會把所有的委屈、郁悶一股腦地發泄到母親的身上。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男孩都會脾氣暴躁。但是,在所有的農村和上流家庭中,脾氣暴躁是三到六歲間孩子的通病。小孩往往是對他母親又哭又鬧、用他的小拳頭捶、用他的小手抓、總之是用盡其粗暴之能事。母親畢竟只是女人。而當他三歲的時候無疑就是個男子漢了。通過種種粗魯的作法,他也獲得了一種作為男子漢的滿足感。
而孩子對父親則只能表現尊敬。因為對孩子而言,父親在等級制上是高于他的。用日本人的常用術語來說,就是僅僅只是“為了訓練”,孩子也必須學習如何對父親表示應有的尊敬。在日本,父親承擔的教育子女的任務要比任何西方國家都少。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給婦女。父親對孩子有什麼要求,一般只是用眼神示意或者簡單地講幾句訓誡的話就可以了。而且,由于這種機會很少,孩子們都會立刻听從。在空閑時間他也會給孩子作點玩具。在孩子會走路以後,父親才偶爾抱抱孩子。這以前都是母親抱的。在這個階段,父親有時也會作些育兒的工作。而在美國,這個任務全部是由母親來完成的。
雖然孩子也必須對祖父母表示尊敬,但他們通常都是在祖父母面前縱情撒嬌。祖父母並不承當教育孩子的角色。雖然有時祖父母也會覺得對小孩的管教太松了,想自己插手來管管小孩,但這樣做畢竟會產生一大堆的矛盾。祖母通常一天到晚守在孩子旁邊。而且,在日本,婆婆與媳婦爭奪孩子的事極為普遍。從孩子的角度看,他可以獲得雙方的寵愛。從祖母的角度看,這樣她就可以用孫子來抑制兒媳了。而年輕的母親呢,她一生中最大的義務就是要討取婆婆的歡心。因而,不管祖父母如何嬌縱孫子,媳婦也不敢說半個“不”字。常常是,媽媽對小孩說不能再吃糖了,而祖母卻馬上又給他,還要非常刻薄地說“奶奶給的點心沒有毒”。在日本的許多家庭里,祖母給孩子的禮物都是母親無法給的,並且祖母比母親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來陪孩子玩耍。
第七部分
第67節︰子女教育(4)
在日本,家長都教育做哥哥和姐姐的要寵愛弟妹。在媽媽生下另一個孩子時,日本的小孩往往會有一種強烈的被“忽視”的感覺。失寵的孩子很容易聯想到自己媽媽的乳汁和母親的床榻就要讓給新生的嬰兒了。新寶寶誕生之前,母親就會告訴孩子︰這次,你會有一個活的洋娃娃而不是“假”玩具了。以後你就不是跟媽媽睡覺,而是跟爸爸睡了,而且把這描繪成是大孩子才享有的一種特權。小孩對家里為新寶寶出生做的各種準備都很感興趣。新嬰兒出生時,小孩也會由衷地感到激動和喜悅,但很快這種感覺就消失了。對于其後發生的一切事實,小孩都不會覺得特別難受,因為一切都是預料之中的。失寵的幼兒經常想把嬰兒抱走。他對母親說,“把這個寶寶送給別人吧”。母親回答說︰“不行啊,這是我們家的寶寶呀!我們應該對他好才是呀!你應該喜歡他才對嘛!你得幫媽媽照顧小寶寶,好嗎!”可能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都會是這種情況,因而母親對此也並不特別在意。出現這種情況後,孩子多的家庭里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一種協調的辦法。孩子們會按間隔次序來安排照料嬰兒︰老大會比較願意照顧老三,而老二則比較願意照顧老四。弟妹們也是與隔一個次序的兄姐關系更親密些。直到七八歲之前,性別上的差異對這種按間隔次序來定親疏遠近的做法影響不大。
日本的孩子都有玩具。父母親、親戚朋友們都送孩子們布娃娃或其他玩具作為禮物,有的是自己做,有的則是買。窮人們則幾乎都是不花錢,自己做。小孩們就拿布娃娃和其他的玩具來作游戲,如擺家家、當新娘、過節日等等。在玩游戲之前先定規則,看看大人在真的干這些事時是怎麼做的?有時雙方都拿不準,就請母親來定奪。當孩子們吵架時,母親就說︰“貴人度量大”,要大孩子讓著小的。母親還常常教育小孩“退一步海闊天空”。意思是說在玩游戲時,大的把玩具先讓給小孩子玩,過一會兒他玩膩了,自然就想玩別的,那這玩具還是你的。母親這麼講,三歲大的小孩很快就明白了。在玩主僕游戲時,母親也是讓年齡大點的小孩當僕人,說這樣大家都高興,大點的小孩自己也能得到樂趣。在日本人生活中,即使是成年人也對這種“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原則非常尊重。
除了訓誡與嘲弄之外,日本人在訓育孩子時還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就是將孩子的注意力從他正在關注的事情上轉移開來。有時人們甚至用糖果來誘使孩子們不干某事。當小孩到了上學的年齡後,人們就會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治療”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如果一個小男孩非常調皮、極不听話、還特別鬧的話,母親就把他們帶到神社或寺院里去。母親對世人宣告︰“求神佛救救這個小孩吧”。于是就帶著小孩大老遠地來到寺廟,然後寺廟里的神官或僧侶就非常嚴肅地找孩子談話,問他的出生日期以及他現在有什麼不如意的地方。然後僧侶就開始祈禱,並說不久小孩就會沒事的。有時僧侶則說孩子淘氣是因為肚子里有蟲子,于是,他就給小孩作法潔身,清除蟲子,然後小孩就可以平安無事地回家了。日本人說這種方法“很見效、能治本”。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日本小孩受到了最不人道的治療方法,他們也覺得這種治療是“苦口良藥利于病”。僧侶們會把一種盛滿干粉的小型圓錐形容器放在小孩的皮膚上,點火燃燒,叫作“拔罐子”。然後這個容器的斑痕就會在小孩身上留一輩子。“拔罐子”是東亞一帶古老的流行療法。日本也有這種傳統,人們愛用它來治療各種疾患。“拔罐子”還可以治脾氣暴躁和固執,母親或祖母們經常用這種方法給六、七歲的小孩治一些壞毛病。情節嚴重的可能要拔二次,但很少有那種特別淘氣要拔三次的孩子。 “拔罐子”並不是一種懲罰,意思不像美國人說的“你要這麼干,我非揍你不可!”那樣。但“拔罐子”遠遠要比挨打痛苦,因而孩子們就記住了不能淘氣,否則就會被家長“拔罐子”。
除了那些對付調皮孩子的方法外,日本人還有很多培養孩子基本生理機能的比較普遍的作法。日本的教師都是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做動作,而小孩則是老老實實地學。兩歲之前,父親就教小孩如何用正確的姿勢盤腿端坐,小孩要兩腿盤起來,腿的背面要貼著地板。剛開始時孩子很難做到不向後倒。尤其是,端坐的時候身子要直,不能到處亂晃。日本人說,掌握端坐的訣竅就是全身放松,父親會親自幫小孩糾正腿的姿勢,而小孩則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狀態即可。小孩不僅要學坐姿,而且還要學睡姿。日本婦女非常重視睡覺的姿勢是否優美,這就像美國婦女在乎自己是否被人看到裸體一樣。日本人本來是並不以公開裸浴為羞的,只是後來日本政府為了贏得外國政府的承認,才對內宣布裸浴是陋習,必須加以制止。但日本人卻對婦女的睡姿十分在乎。男人怎麼睡都沒關系,而婦女則必須雙腳並攏,正面朝上地睡。這也是最早的規定男女有別的規則這一。和其他所有的規則一樣,上層階級比下層階級更加嚴格地遵守這個規則。杉本夫人(悅子)出生于一個武士家庭,在她回憶自己從小受的教養時說︰“自我記事時起,我晚上總是小心靜靜地躺在小小的木枕上……武士的女兒不論在什麼場合都應該是從容鎮定、身心不亂的,即使在睡覺時也是如此。男孩子睡覺可以四肢叉開,呈‘大’字形,手足亂放。但是女孩子睡覺必須規規矩矩的,身體呈現出 ‘kinoji(日文‘自制’的讀音)’的樣子,反映出這個人的自制能力還是挺強的”。日本婦女告訴我,晚上睡覺時,母親或奶媽會親自督察她們把手腳都放規矩。
在學習書法時,也是老師手把手地教學生練習,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親自“體會和感受”。在孩子還不會寫字甚至還不認字之前,老師就會讓他們去體會那種有張有弛、行文流暢的運筆方法。現代教育由于都是大班上課,人數眾多,因而這種教課方法也不像以前那麼常見了,但仍然可以見到。行禮、用箸、射箭乃至系個背嬰兒的小枕頭,老師都是手把手地教孩子應如何做,怎樣才是正確的姿勢。
第七部分
第68節︰子女教育(5)
除了上等人家的小孩外,日本的小孩子們都是在還沒上學以前就與左鄰右舍的小孩們一起自由玩耍了。在農村,孩子們不滿三歲就開始有個小小的游戲圈子。在鄉鎮和城市里,他們甚至還在行人擁擠、車水馬龍的街頭自由嬉戲。在日本,他們是“特權階層”。他們可以在商鋪邊偷听大人們說話,或是玩踢石子和橡皮球的游戲。他們還一起跑到村社去玩耍嬉戲,而神祗也會保護他們的安全。在上學之前到二、三年級這段時間內,男孩和女孩都是打成一片的。但更多情況下還是同性之間更親近一些,特別是同年齡的孩子最容易成為真心朋友。這種從小就培養起來的友誼是非常穩固和持久的,在農村更是這樣。在須惠村,上了年紀的人,“由于夫妻間性關系的逐漸減退,人們更願意與同齡人在一起分享人生的真正樂趣。須惠村有句俗話叫‘同齡密友比老婆還要親。’”
學齡前的兒童在一起玩時是無拘無束的。他們在一起玩的很多游戲在西方人看來簡直就是毫不害臊地干一些下流的事情。由于大人們談話時不太注意,也由于日本家庭居室狹窄,孩子們已經懂得了一些很淺顯的性知識。而且,母親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也常常指著小孩的生殖器來逗他。因而,只要能注意場合和對象,日本人一般不會對小孩的性游戲加以責備。手淫也不會被認為是什麼危險的事情。小孩之間可以隨便的相互揭丑或是相互炫耀,而大人如果也這樣做的話肯定會被認為是悔辱,要麼也會因這種自炫引起恥辱感。小孩子則無所謂,日本人會眯著兩個小眼楮說,“孩子們知道什麼是羞恥呀”,並補充說,“也正因為這樣他們才是幸福的呀”。這是幼兒與成人間無法跨越的鴻溝。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人罵哪位成年人“不知羞恥”的話,那就等于說那個人沒有人格、不值得尊重。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都喜歡相互攀比家庭情況和財產狀況,他們還特別喜歡炫耀自己的父親。比如他們會比︰“我爸爸比你爸爸有本事”,“我爸爸比你爸爸聰明”,他們甚至會比誰的父親更會打架。所有的這些,在美國人看來都是不值一提的事情。而在日本,孩子們關注的東西與社會上大人經常說的是完全兩樣的。因為大人都會謙稱自己家是“敝宅”,尊稱鄰居的家為“府上”;稱自己的家庭為“寒舍”,稱鄰居家庭為“貴府”。而小孩從幼兒期形成游伴起到小學三年級,亦即九歲左右的時候,所有的小孩都是非常個性張揚的。這點日本人也是承認的。你會經常听到一個小孩說“我當主君,你當家臣”,而另一個說“不行,我不當家臣,我要當主君”。有時小孩們還愛炫耀自己,貶低別人。總之,小孩們是怎麼想的就可以怎麼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就知道有些話是不能說的。于是,他們是不問就不說了,而且再也不愛炫耀了。
孩子們對超自然的神靈的觀點和想法最早都是在家里學到的。神官和僧侶是不會“教”孩子們這些的。一般來說,孩子們最早接觸這種有組織的宗教的機會是參加盛大的民族節日或祭日。他們和其他的參拜者們一起去那里接受神官的洗禮。有時孩子也在特別的祭祀日和家人們一起去參加佛教儀式。小孩們經歷的最頻繁也是最深刻的宗教儀式是以自家佛壇和神龕為中心而舉行的家庭祭祀活動。在所有的靈位中,最氣勢磅礡的要數祭祀家族祖先牌位的佛壇了,那里供著鮮花、香火及樹枝。每天還會供奉新鮮的食品。首先,由家中的年長者向祖先報告今天家里發生的一切大事,然後大家再跪拜。晚上還要點上小小的油燈。日本人一般都不願意在外面過夜,因為離開家里這一套祭告他們心里也覺得不踏實。神龕由一個簡單的架子組成,中間供奉著從伊勢神宮請來的神符之類的東西,也可擺放其他的供品。在廚房里還有被煙灰燻的漆黑的灶神,窗戶和牆壁上也要貼上護符。這些都是保證全家平安的。同樣,村里的鎮守神殿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因為那兒有大慈大悲的眾神鎮守陣地。母親們都喜歡帶孩子去神殿內玩耍,孩子們也不怕神,而且也沒有想要特意取悅眾神的意思。神靈們受到眾人的崇拜,然後他們又賜福人間,他們與當權者是不同的。
男孩入學二、三年之後,學校才開始訓練他們如何從一個幼兒慢慢向成年人的生活軌跡轉變。這時,小孩得學著要自我控制了。如果太淘氣,就會有人來“治療”他的淘氣,讓他能慢慢從他正在入迷的事情中抽出身來。人們會和藹可親地勸誡他,有時甚至還會嘲笑他。但仍然可以由著他的性子來,有時甚至可以對他的母親動武。他的那種小時候的自命不凡感再次得到了滿足,即使在他上學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觀。小學的頭三年是男女同班,對每個小孩,不論男女,老師都是非常喜愛的,簡直就是與孩子們打成了一片。然而,家長和學校的有關領導卻一再強調不要讓小孩們陷入非常“難堪”的境地。雖然孩子們年齡尚小,還不知道什麼是“羞恥”,但老師們必須教育孩子們,讓他們不要做出讓自己“難堪”的事情。比如,就像狼故事里的那個小男孩一樣,本來沒有狼,可他卻喊“狼來了!狼來了!”,以此來“愚弄別人。如果每個小孩都這樣,那就不會有人再相信你了,這是一件多麼讓人難為情的事呀。”許多日本人都說,當他們犯錯誤的時候,第一個嘲笑他的不是老師或家長,而是他的同學。確實如此。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這個階段,家長的工作不是嘲笑自己的孩子,而是要以這種難堪的事情為例,向小孩逐漸灌輸個人對社會負有的責任和義務等等道德價值觀。孩子六歲左右時,通過給他們講一系列以忠、義、獻身為主旨思想的故事,可以潛移默化地督促他們自覺地用這種思想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比如前文我們所引六歲兒童讀本中義犬報恩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長輩對孩子說,“如此下去,世人會恥笑你”。這些規矩大多都是因時因事而異的,表現的如何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人的禮節如何。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他對鄰居、家庭及國家的責任也有所增加,因而人必須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約束,必須學會自我抑制,必須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債務”。慢慢的,小孩的角色就發生了變化。作為一個“債務人”,如果他還想還清恩情的話,在現實中他就必須謹慎處世。
作者:
peacemak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08268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