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他是一个悲剧” 悼念陈逸飞(ZT)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他是一个悲剧” 悼念陈逸飞(ZT)
诚灵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4/10/08
文章: 1835
经验值: 27019
标题:
“他是一个悲剧” 悼念陈逸飞(ZT)
(218 reads)
时间:
2005-4-14 周四, 上午4:05
作者:
诚灵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他是一个悲剧”
斯人已逝,情何以堪。以前对陈逸飞有看法的艺术家对他的评价也比较客气
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油画家说:“没想到他的生命会戛然而止,他太不注
意自己的身体了,他在《理发师》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对他的伤害太大了,可
能是致命的。自从他涉足时尚产业后,画家的身份就暧昧起来,再也走回不到
当年英雄主义画家的状态了。多重角色的承当是累人的,他在超负荷工作。就
好比一个轻量级的拳击手偏偏要做泰森,结果倒在拳台上。”还有一个同样不
愿透露姓名的画家说:“陈逸飞是一个矛盾体,他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和完美
主义者,他原本可以画得更好,但躲不开名利场的各种诱惑。他向上帝要得太
多,上帝却过于吝啬,连六十虚岁的生日也不给他,这确实太悲惨了。陈逸飞
是一个悲剧。”
还有一个画家说:“他走了,国内的一些画家会舒一口气。他是一个强势的
人,对同行客观上的压迫是明显的,市场上、艺术上都逃不了这种感觉。很多
人不喜欢他的处事为人,认为他很会炒作自己,运作上也有一套,生意场上不
够朋友的事也不少,他不能算艺术界道德的楷范。”这位画家还提起一个很有
意思的话题:“在上海,被外省人当作上海文化界代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陈
逸飞,另一个是余秋雨,都是争议不断的人物,一直处于新闻焦点中。但他们
一个远离文学圈,一个远离美术圈,都有点意气用事的。陈逸飞这几年从来不
参加上海组织的画展,宁肯参加浙江的画展。但陈先生比较会做人,不像余秋
雨那样咄咄逼人。当然也可以反思一下,这样的文化环境正常不正常?”
曾被陈逸飞聘为《青年视觉》主编的赵滨先生对记者说:“陈逸飞是青年人的
榜样,他对青年人向来鼓励多、关心多,他对自己的事业很专注,事无巨细,
事必躬亲,但干预太多肯定会出现矛盾,他不可能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嘛。后
来与他合作的青年人都离他而去,逸飞之家的总经理走了,女装设计师也走
了,我也走了,姜文也走了,这说明陈逸飞在人事方面是有点问题的。特别可
惜的是《青年视觉》没了陈逸飞,就没了灵魂。”
陈逸飞的作品成了一种符号,代表时尚和财富,有人收藏他的画作为投资,有
人则买他的画当作礼品,因为在拍卖会的图录上可以看到起拍价,接受者可以
据此估出礼品的含金量。有一个温州企业家就只认陈逸飞的画,因为政府官员
知道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家实在是屈指可数。尽管还有一种说法对收藏者形
成干扰:陈逸飞的画有不少是他请别人代笔的,最后由他添几笔完成,但这种
传说并不能遏止飞涨的势头。一位在拍卖行里的“老法师”肯定地说:现在斯
人已去,他的画肯定会出现一个快速的上窜,这几乎是艺术市场铁的规律。
今天是黑白的世界
4月10日,天不蓝,叶子不绿。一位艺术家走了——陈逸飞,英年,五十九
岁。
一个没有争论的作品不是好作品,一个不被人议论的人是个庸人。绘画界可以
议论他的画作,电影界可以针砭他的电影,服装界可以质疑他的服装,出版界
可以藐视他的刊物,商业界可以轻言他的业绩,但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怀疑陈逸
飞是当今中国涉历文化艺术领域最为广泛的人,也是把文化和商业二者结合得
颇为成功的人。由于他的出现,人们对上海的文化艺术和商业市场有了一个感
知参照,是他让上海人的艺术和商业之间出现了“方程式”的模糊概念,他对
当代中国文化、文化产业的探索功不可没。是当今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重
要人物。
4月10日午时,阴天。
我和儿子正在父亲胡伟民的墓前祭奠,北京的一位朋友发来信息:“陈逸飞去
世”,心中一惊。
他此时应该在《理发师》的拍摄现场。一个月前,我们还讲好,等忙完这一阵
一起“聚聚”,怎么就突然撒手人寰了?墓地里刮起了寒风,天像是又要下
雨。多变的4月。“天不蓝,叶子不绿。”我想起了十八年前在赴美的飞机上
逸飞对我说过的话——我是出国读书,他是探亲返美。同机的还有孙道临、丁
荫南和王学圻组成的中国电影代表团,途经美国去加拿大蒙特利尔。我第一次
出国门,对未来的一切充满憧憬和忐忑,就向在美生活了六七年的大画家讨教
美国和中国的区别。画家想了想,说:“这次回国,感到天不蓝,叶子不
绿。”
虽然有点答非所问,我心中却暗暗佩服:到底是画家,眼里只有色彩。在旧金
山转机时,我想给旧金山大剧院的艺术总监乔依卡林打个电话(她曾给上海青年
话剧团排过名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也是我的好友)。可是,我没有硬币,
打不了投币电话。正在为难,逸飞走来,掏出了一把25美分的硬币塞到我手
里,用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拿去,我正好清清口袋。”给乔依卡林的
电话是否打通我已经记不清了,却记住了“清清口袋”这句话。
再见到逸飞,是一年半后在音乐家谭盾位于亨利大街 “豪华”地下室的聚会
上。他穿着一身中西合璧的黑衣装,一条真丝的白围巾,风度翩翩,当年我们
这些穷学生对这位老大哥是刮目相看的。
自1983年起,他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数次个人画展。他的作品先后还在纽约国
际画展、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和克伦
艺术博物馆展出。大家都尊称他“大画家”,他总笑眯眯地纠正:“陈逸飞,
陈逸飞。” 那天,他身边站着一位丽人,是我在北京就认识的朋友,初到纽
约。她告诉我得到了陈逸飞的很多关照。
之后的几年里
作者:
诚灵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28323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