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钏影楼回忆录》自序、缘起、我的母亲、上学之始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钏影楼回忆录》自序、缘起、我的母亲、上学之始
六者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950
经验值: 816
标题:
《钏影楼回忆录》自序、缘起、我的母亲、上学之始
(623 reads)
时间:
2005-3-23 周三, 上午6:07
作者:
六者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钏影楼回忆录
作者:包天笑
自序
距今二十余年前,清夜梦回,思潮起伏,因想到年逾七十,蹉跎一生,试把这个在前半生所经历的事,写些出来,也足以自娱,且足以自警。先从儿童时代,写了家庭间事,成数万字。既而兴之所至,从青年时代到中年时代,断断续续,一直写下去,又成了若干万字。後经流离转徙,意兴阑珊,也遂搁笔了。实在说来,那时的记忆力更不如前了。此种记载,原不足存,更不足以问世,或存之为儿孙辈观感而已。伹我鼙既生存於这个时代,又薰染於这个境界,以欲留此鸿爪的一痕,又何足怪。古人有五十而知非之说,我已耄矣,应更知既往之非,有以自忏。伹友朋辈却说我所记述,既可以作近代史的参证,又可以观世变的遗蜕,那就益增我的惭感了。这个回忆录,先曾登载於「大华杂志」,後又连载於「晶报」,今又承柯荣欣先生的不弃,为之印行成书,而高伯雨先生则为我订正,感何可言。回想旧游,常萦梦寐,亦思追忆前麈,而时不我予。今者衰病侵寻,神思滞塞,眼花手颤,惮於握管,因掇数语,叙其颠末。
一九七一年二月在香港,吴县包天笑时年九十六。
缘起
我写此稿,在一九四九年五月,我那时七十四岁了。我的记忆力已日渐衰退,大不及从前,有许多经历的故事,忘了它的头绪,有许多结交的朋友,忘了他的名字,恐怕以後,更不如现在了吧?有时我的儿孙辈,问起我幼时的事,有些是茫然莫知所答了,有些也只是片羽残鳞。虽然仅是个人的事,也好像是古人所说,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了呀?
昨天夜里,忽得一梦,梦着我已变成了一个八九岁的儿童,依依在慈母之侧。我的母亲,还是那样的年青,还是那样的慈爱,可惜那不过一刹那之间,我便醒了。母亲不曾和我说过什么话,也没有什么表示,我醒後却不能忘怀。其时已是天将微明的时候,窗外的白雄鸡,已在喔喔啼了,我再也不能重续残梦了,我双目烱烱,至於天晓。
我以行将就木之年,我比中国人最尊敬的孔夫子,已多活了一年,而忽然得了此梦,虽然我对於幼年的梦,常常做的。为了睡不着,引起了我枕上的种种回忆,但是那种回忆,也是一瞥即逝,似春梦无痕。因此我便把此刻还可以记忆的事迹,随便的写点出来,给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看看,以时代变迁的神速,他们也许为了追思往事,而增添一些兴味吧?
一、我的母亲
在五岁以前,我是完全不能记忆了,我的知识,就算是从五岁开始了吧。因为我是五岁就上学了。
我的出生,是在苏州城内西花桥巷一个宅子里。这宅子并不是我家所有,我家只是租着住居而已。及至我略知事物,以及五岁上学的年龄,我家已迁到阊门内的刘家浜房子里了。我所出生的花桥巷房子,直到如今,没有进去看过。仅在十二岁那年跟随父亲,走过西花桥巷,父亲指点给我看:「这是你生出的地方!」我只在门口望了一望。
我们只有姊弟二人,姊姊长我三岁。我家不用奶妈,都是我母亲乳养大的。自从我生出以後,姊姊是祖母领去同睡了,我是专依恋着母亲了。我记得我是常常捧着母亲的面颊,勾着母亲的头颈而睡的。
在我七八岁的时侯,母亲吐过一次血,那时西医还不曾流行到中国内地来,但是中国也知道有些吐血是一种肺捞病,而且要传染给人的,母亲便不许我向她面对面睡在一床了。我因此哭了几场,母亲忍不住了,另设一被,另具一枕,只许我睡在床的另一头,不许和她亲近。
有一天早晨,天还没有大亮,我便醒了,爬到母亲身上去。那时帐外残灯未灭。在晨光熹微中,我看见母亲面容掺白,似乎是另一个人。我便哭喊道:「嗳呀!你不是我的母亲呀!你是谁呀?」
母亲被我闹醒,拍我的肩头说道:「痴孩子!怎的不是你的母亲呢?你认认清楚呀!」便对我展开了笑容,迟之又久,我才认清了母亲的面容,紧紧的搂着她,惟恐失去了她。後来母亲垂泪向父亲道:「我的病恐怕是不起的了,孩子已不认得我了。」但是後来母亲的病,却也渐渐的愈了。
我在七八岁以前依恋母亲,没有一时间离开了她。凡是母亲回到外祖家去,我总是跟了去。有一次,母亲一个人去了,事前不给我知道。我放学回来(那时我是六岁吧),不见了母亲,大发脾气。祖母说:「母亲今天就要回来的,吵什么呢?」便命家中男佣人黄福,掮在肩头上,到门口迎接母亲去。我一定要黄福送我到外祖家,黄福不肯,只有掮了我兜圈子。见一顶轿子迎面来了(那时苏州中上阶层人家妇女,出门必坐轿子),便骗我说:「母亲回来了。」我见轿中端坐的不是母亲,又哭。直到吃夜饭时,母亲方才回来,我心中方安定。她告诉我说:「因为外祖家的小妹妹,正在出痧子,所以不带你去。」
我祖母的母家姓吴,我母亲的母家亦姓吴。外祖家叫我母亲为六小姐,或六姑奶奶,但她并不排行第六。在兄弟辈,她没有长兄,仅有一弟。在姊妹间,她有一姊,嫁蔡家,已经故世了,此外仅有一妹,一弟一妹,均异母所出,无论如何,均不会排行第六。我曾问过母亲,母亲说:「他们从小就这样叫我,大概是大排行吧?」(按,大排行者,连堂房的兄弟姊妹,都排列进去,中国的大家庭,有这样的风俗。)
但我对於母亲的被呼为六小姐,始终不明。因为我从未听说外祖有兄弟,亦未见过母亲有堂房姊妹呀。後来我问母亲,「也许是一个小名,声音与六字相同,并非排行第六吧?」於是写了许多在吴音中与六字相同的字,请母亲选择一个(那时我已经十五六岁了)。母亲说:「我又不识字,不必要一个名字。」(当时中国妇女十分之八九不读书,没有名字)我再三要求母亲选一个名,母亲徇爱儿之请,随便在我所写的许多字上,指了一个,乃是「菉」字,於是便定了菉字。後来直到母亲去世时,我写她的行述,也用了这个名字。
这个菉字,诗经上有一句「菉竹猗猗」,是与竹有关系的,恰好我父亲号「韵竹」,也可以算得有些巧合咧。
我的母亲,在我的内心中,在我的敬爱中,直到如今,我颂她是圣者。我未见世上女人道德之高,过於吾母者。她不认字,不读书,未受何等敬育,然而事姑,相夫,子乎,可以说是旧时代里女界的完人。这不独是她儿子如此说,所有亲戚朋友中,没有一人不称赞她贤德的。
二、上学之始
我五岁就上学,可算是太早了,但近代在五岁时,入幼稚园的,也不是没有。况且我是在旧历二月初二生的,也可以算得足四十八个月了。在未上学之先,祖母教我识几个笔画简单的字,我都认识。又以我的父亲,在幼年时,适逢太平天国之战,随着祖母,奔走逃难,深恨自己从小失学,希望我成一读书种子。
我家那时住在城西刘家浜一个老宅子里,这宅子是一个巨宅,里面住了三家人家。除我家外,一家姓赖。福建人,汉军籍。一家姓谭似为安徽人,有些忘了。因为当时苏州是个江苏省城,别省来此做官候补的人很多(清制,本省人不能做本省官)。这赖谭两家,都是到江苏来候补的,而在苏州作寓公。後来赖家有一位叫赖丰熙,谭家有一位叫谭泰来,一个做了吴县知县,一个做了苏州府知府,都是前清时代的地方官,伹那时候,他们两家和我的一家,都已迁出刘家浜这个宅子了。
我的上学动机,和赖家有关系。这一宅子中,谭家住正屋,谭家住花厅,而我们住在花厅对面几幢楼房中,也有大小八九间房子。虽然花厅前面的庭院很大,院中花木扶疏,还有假山,可是我们和赖家,总是望衡对宇。他们女眷中有一位三太太,和我祖母、母亲极为客气,以邻居关系,常常互相馈赠食物。这位三太太,有时穿长袍,作旗装;有时短袄长裙,作汉装;因为她是汉军的关系也。(汉军可与满人通婚,亦可与汉人通婚,成为满汉通婚的桥梁。)
因为三太太有个儿子约摸十三四岁,要请一位西席先生。他们都能说苏州话,又感於苏州文风之盛,要请一位苏州先生。商之於我祖母,我祖母本来预备我要上学,也要请一位开学先生,那就来得正好,便商量两家合请一位先生。
祖母就托了她的第一女婿,就是我的姑丈尤巽甫先生。巽甫姑丈又托了他的堂兄鼎孚先生,也是我的表姑丈,介绍了一位陈少甫先生(名恩梓),这算是我家与赖家合请的。陈先生朝出暮归,好在他的家,离馆极近,他住在回龙阁,就在刘家浜南面的一条街,不过是咫尺之间。当时订明,赖家供一餐午钣,我家供一顿晚点,夜饭是陈先生回家吃了。
我上学的仪式,颇为隆重。大概那是正月二十日吧?先已通知了外祖家。外祖家的男佣人沈寿,到了那天的清早,便挑了一担东西来。一头是一只小书箱,一部四书,一匣方块字,还有文房四宝、笔筒、笔架、墨牀、水盂,一应俱全。这些东西,在七十年後的今日,我还保存着一只古铜笔架,和一只古瓷的水盂咧。那一头是一盘定胜糕和一盘粽子,上学时送糕粽,谐音是「高中」,那都是科举时代的言语。而且这一盘粽子很特别,里面有一只粽子,裹得四方型的,名为「印粽」;有两只粽子,裹成笔管型的,名为「笔粽」,谐音是「必中」,苏州的糕饼店,他们早有此种技巧咧。
停一刻儿,我的母舅坐轿子来了,他是来送学堂的。苏俗:父亲不送学堂,有母舅的母舅送,没有母舅的叔伯送,或其他长辈送。在从前送学堂,要穿礼服来的,现在简便得多了,只戴一顶红缨帽,伹若是绅士人家,还是要穿礼服的。
书房就在赖家花厅的一个耳房里,有一个天井,天井里三面都是高大的墙。有六扇长窗,长窗外有一个花砌,有几枝天竹之类的小树。学生只有两人,就是我和赖家的这位世兄。这位赖世兄,他们家里叫他大少爷,我当面虽然叫他赖世兄,背後也叫他一声赖大少爷。
母舅一来,送入书房,便要行拜师礼了。佣人们在书房正中,点上红烛,母舅拈了香,然後教我朝上拜了四拜,这是先拜至圣先师的孔子。然後在正中摆上一张椅子,然後地上铺卞红毡单,请先生坐在椅子上,受学生拜师之礼。但我们的陈先生,却不肯坐,只站在上首,而且在我跪下去的时候,他便双手把我扶了起来,这便算是师礼成了。
我的坐位,就在先生的书桌傍边。可怜的是我身体太小,因此在椅子上,放了几个垫子,还衬上那条红毡单,便抱了上去了。一面家里又送上「和气汤」,这也是苏州的风俗,希望师生们,同学们,和和气气,喝一杯和气汤。这和气汤是什么呢?实在是白糖汤,加上一些梧桐子(梧与和和音近),青豆(青与亲音相同),好在那些糖汤,是儿童们所欢迎的。
母舅给先生作了一个揖,说了「拜托拜托」两句,他的任务完成,便即去了,我就感到单独。先生早巳预备,用红纸方块,给我写了六个字:「大富贵,亦寿考」,教我认识。这六个字中,第一个「大」字,早就认识了,其余五个,都不认识。先生教了约摸四五遍,其余的五个字,也都认识了。这一天下午本来也就放假,大概不到两小时的光景,我也就放学了。
在放学之前,我们这位陈先生是非常道地的,他把我的字版,安放在书包里。最奇怪的,把我的书包翻转来包了。说起来我的书包,也大为考究,这也是外祖家送来的。书包是绿绸面子的,桃红细布的夹里,面子上还绣了一位红袍纱帽的状元及第,骑着一匹白马,书包角上,还有一条红丝带,系上一个金钱。
临出书房时,先生还把粽子盘里的一颗四方的印粽,教我捧了回去,家里已在迎侯了。捧了这印粽回去,这是先生企望他的学生,将来抓着一个印把子的意思。为什么把书包翻转来呢,後经祖母解释,苏州有一句俗语:一个读书人飞黄腾达,称之为「书包翻身」,都是科举时代祝颂之意。
作者:
六者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5892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