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哥迷论证遭专家冷遇 哥德巴赫猜想不轻松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哥迷论证遭专家冷遇 哥德巴赫猜想不轻松   
看好戏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哥迷论证遭专家冷遇 哥德巴赫猜想不轻松 (123 reads)      时间: 2002-5-06 周一, 上午8:0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哥迷论证遭专家冷遇 哥德巴赫猜想不轻松





  2002年3月3日和18日,《光明日报》两次用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罗翼云

先生的广告,内容都是讲他的“奇素数和定理”,声称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

(下称哥猜)问题。加上他在《汕头日报》刊登的广告,罗先生已经花了10

多万元。明眼人一看便知,罗先生之所以在这个时间刊登广告,主要是想抢

在3月18日之前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最大范围地公布出去。因为两年前,英美两

家出版社宣布,如果有人能在两年内解决哥猜问题,便要将100万美元奖给

他。



随着期限的临近,有关哥猜的消息多了起来。1月17日《中国青年报》第17版

刊登了著名教育家和评论家敢峰研究哥猜的论文《直取“1+1”之探

索———用演绎数论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1月22日,网上发布了中新社

消息,称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农民拖拉机手王来生耗费八年心血,完成了论证

哥猜的论文;1月28日,《法制日报》刊登记者文章《他真的证明了哥德巴赫

猜想吗?》,介绍一个叫宇文永权的人自称证明了哥猜;同日《中国青年

报》又刊登记者采访中科院数学专家的文章《哥德巴赫猜想不是想猜就

猜》,指出现有数学理论无法解决哥猜问题,农民已论证纯属虚妄之谈。



自从徐迟先生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后,国人在认识陈景润的同时,也知

道了哥猜。20多年来,报纸上几乎年年都刊登有人宣称自己攻克了哥猜的新

闻。只是数学专家们不承认,也不予以理睬。“攻克者”可以在报纸上向世

人昭示自己的“成果”,但没人捧场,连个批评自己的人都找不到,颇有一

番“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孤独感。



“哥迷”朋友





去年11月的一天晚上,老朋友宇文永权打电话告诉我一个十分吃惊的消息:

“我已经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我把话筒紧紧地贴在耳朵上:“您刚才说

什么?”“你不信吧?我确实已经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语气里充斥着掩

饰不住的激动。我尽力克服自己内心的不平静,问他研究哥猜多长时间了。

他说三个月。三个月就突破了人家200多年来没有解决的世界性数学难题?



宇文并不知道,我对那些业余研究哥猜的迷恋者非常感兴趣。我称他们为

“哥迷”。1998年初,鉴于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20周年,

我受人之邀,采访并撰写了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谁来摘珠》的报道,介绍了

当时哥猜研究的进展。文中我还如实反映了数学家们的观点:劝告没有经过

严格数学训练的人最好不要研究哥猜,否则便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没想到,

我遭到哥迷们的口诛笔伐,他们来信来电,纷纷驳斥我所报道的数学家的观

点,我只好代人受过。不过,在与哥迷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结交了个别

哥迷朋友。如今宇文也加入了哥迷的行列,我对他便多了一分兴趣。



宇文永权是我国的速算专家。1983年开始研究速算,目前已有10多项突破。

我见过宇文培训过的孩子,一般人都难以心算的计算,孩子们很快就算出来

了,使人感觉不可思议。



去年3月,某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将随陈景润去了

吗?》,提出哥猜可能是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也可能是一层窗户纸;谈到

为什么陈景润死后,中国的数学权威部门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哥猜?宇文看

后觉得很有道理,但当时他并没想研究哥猜。9月的一天,宇文与一些朋友聊

天,聊到速算时他说,只要把10以内的数的关系搞清了,所有的数都能解

决,抓住10以内的数就了抓住了速算的牛鼻子,这是速算的基本思想。他讲

着讲着忽然想到,如果同样也抓10以内的数,会不会也就抓住了哥猜的牛鼻

子?就这样,宇文“跳入”了在常人看来是无底洞的哥猜研究。几年前,我

采访国内一位著名的研究哥猜的数学家。他曾对我说过,哥猜的新突破必须

依赖于数学方法的新突破和发展。对此一位评论家指出:“有些复杂问题换

一个方式思考,也许就变得简单。所谓‘新方法’不就是改变思路吗?我们

至少应该关心有没有人试图利用‘新方法’证明这个问题。”宇文曾说过:

“俗话说,乱拳打死师傅,主要是徒弟没有束缚。”从哲学的观点看,宇文

用新方法找到了速算的规律,会不会也用新方法找到哥猜的规律呢?



走进怪圈





像宇文这样的哥迷全国到底有多少?没有人做过统计,但是中科院数学所每

年都收到大量的号称已经论证的来函,足以证明哥迷不是少数。20多年来,

数学专家们一直告诫这些业余研究哥猜的人,不要把精力和汗水浪费在徒劳

无益地证明哥猜的过程当中。然而,哥迷们却从不听劝告。



按说哥迷与数学专家互不搭界。但哥迷又似乎离不开数学专家。当哥迷们自

认为哥猜已被攻克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数学专家鉴定一下。许多哥迷告诉

我,他们都曾碰到过两种情况:一种是找到非数论的数学专家要求鉴定(哥

猜的研究属于数论范畴),人家总是说自己不是研究数论的,另请他人吧;

另一种情况是,找到研究数论的专家或相关机构的管理者,他们的回答是让

哥迷先写出论文,然后再向学术刊物投稿,“如果刊物认为稿件有价值会向

我们提出鉴定要求的”。于是哥迷们又开始找学术刊物,希望能够发表论

文。但刊物编辑都说必须有2-3位数论专家推荐才能刊登。这样哥迷们就掉

进了一个怪圈:找专家,专家让去找刊物;找到刊物,刊物让去找专家。哥

迷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并且还经常遭白眼,被讽刺、挖苦。一位哥迷这

样和我说:“研究不出来时,只是心里不舒服,而研究出来后只剩下生气

了。”



自谋出路





眼见着自己的论证没人搭理,哥迷们便自谋出路。河南新乡的李金国在经历

了一系列的碰壁之后,于2000年1月自行出版了一份“小报”:《哥德巴赫猜

想通讯》。不但刊登自己的研究结果,而且还设了一万元奖金,准备奖励对

他的结论提出异议且成立者。当然,由于影响太小,这份小报在出版了12期

之后便停刊了。



广东一位哥迷,在屡次向有关单位寄送自己的研究成果无望后,曾给某权威

单位写信说:“为使贵单位能够审看我的论文,我想出资委托贵单位举办有

关我的论文的答辩会。答辩会的规模为:邀请20名专家,每一专家审稿及出

场费200元;租场地、印刷、劳务及一切会务费均由我承担。望贵单位全力支

持,并给予答复。如半个月之内我未收到答复,则算贵单位已认可,我将带

资金和资料前往贵单位,届时望接洽。”该单位立刻复函,告之不会为他的

成果举办答辩会。



更多的哥迷把希望寄托在新闻媒体上,希望媒体能够刊登他们的论文或帮助

他们呼吁。然而,大多数媒体是不登他们的论文的,即使有媒体刊登,也是

毫无结果。九十年代初,香港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余新河先生曾经提出:以8

条满足特定条件的对偶数列求得一自然数列的方式,来证明哥猜的成立,并

悬赏100万港元征解此命题。1997年5月22日,香港《大公报》用了半个版的

篇幅,史无前例地刊登了一篇纯数学论文《梳法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

明》。作者是时年38岁的广东韶关人邹山中。他也是一位哥迷。《大公报》

为这篇论文做了一个醒目的大标题:《世界第一数学难题告破》,同时加了

一个前言,说明发表此文是为了“立此存照,广而告之,望能引起全球数学

界的注视,让数学权威一齐来评鉴,甚至‘打擂台’。”不过令《大公报》

尴尬的是,根本没有数学权威搭理邹氏的论证,更没有引起全球数学界的注

视。



当哥迷们的成果在国内难以见天日时,便纷纷将成果寄往国外研究机构或刊

物,希冀着“墙内开花墙外香”。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位哥迷能够香

飘万里。



反唇相讥





长期被骚扰的专家们就多次通过媒体告知哥迷们,不要再进行哥猜的研究

了。然而,专家们的劝诫理由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许多都被哥迷们“驳

斥”了。



其一,一位专家曾说过,业余研究哥猜的人都是没上过大学数学系的人,如

果他上过数学系,受到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就知道证明哥猜的难度,就不会

去证明了。但事有例外。2000年6月,一位叫倪家泰的哥迷给我寄来一封信,

并附带着他的论证过程。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之后一直在中学从

事数学教学,现已退休。他研究哥猜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这样的人研究哥

猜应该是具备了专家所说的资格了吧?然而倪家泰在给我的信中依然抱怨没

有专家和部门对他的成果予以鉴定。



其二,数学专家们指出,用现有的数学方法和工具是不可能破解哥猜的,并

且这也是为当今世界数学家所一致公认的。但一位哥迷告诉我,当年陈景润

在论证(1+2)之前,也有人持此观点进行反对。但陈景润顶住压力,刻苦

钻研,终于论证了(1+2)。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在为《陈景润

传》一书所作的序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来描述当时的情况:“在他用筛法证明

‘1+2’之前,数论专家曾普遍认为,要想沿用已有的方法(包括筛法)来

证明‘1+2’是不可能的。而陈景润居然对筛法敲骨吸髓,作了重大改进,

使其效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震撼了国际数学界。”数学专家们在劝诫哥

迷时是从不举这个例子的。



其三,许多数学专家在劝诫哥迷不要再研究哥猜时都说用初等数论是不可能

证明哥猜的。然而倪家泰却指出:“专家们认为用初等数论方法证明哥氏问

题就像是骑自行车上月球,用改锥、刨子造航天飞机,一句话业余研究者没

有科学的态度。恰恰相反,用初等数论方法不能证明哥氏问题这一论断至今

有谁证明了?没有证明的东西就不一定正确。用尺规不能三等分一个角,数

学上有证明,所以被大家公认正确。专家们如果不能证明‘用初等数论不能

证明哥氏猜想’就不要说这句话。”学数学出身的倪家泰的理论功底到底比

其他的哥迷要高一筹。



症结何在





哥迷的论证遭冷遇,数学专家的告诫又不被理解,双方成见很深。其症结何

在?就此笔者采访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张利华。她认为,哥迷们是

不可能攻克哥猜的,理由是那些业余研究哥猜的人不可能一步登天。“他们

平时就对数学问题没有什么研究,在数学研究的刊物上看不到他们的论文,

忽然间他说他的第一篇论文就论证了哥猜,解决了世界难题,谁信呢?”



我采访了一位高校数学系的教授。他说,他曾见过一些业余数学爱好者号称

攻克哥猜的论证,“那些论证往往是有问题的。数学方法讲究的是严格的逻

辑论证和推导,而那些号称攻克哥猜的论证往往是想当然的推理:因为今天

上午阴天,所以下午肯定要下雨。从数学上讲,这个结论是不能被承认的。

而他们自己却根本看不出来。”



张利华说,哥迷不要埋怨数学专家不为你的成果鉴定,“每年有关费马定

理、哥猜证明的稿件成千上万,仅中科院数学所收到的信件一年就以几麻袋

计,作者都称自己解决了世界重大数学问题。而全中国的数论专家总数也不

超过五十人(正式发表过5篇论文以上)。任何一个从事科研的单位都无法做

这样大工作量的审查工作,除非有专门的机构处理此事。”



张利华认为,哥迷们的论文发表不了主要是由我国的科研体制决定的。现有

的科研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在对不同的学术观点保护方面更存在着一些问

题。不入流的学术观点不但拿不到资助,而且也得不到承认。



为什么在国外非主流的科学论文或学说要比在国内容易为专业刊物登载?张

利华认为主要是由于国外有许多科学研究的投资是非政府行为。“在美国非

政府的科学投入对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对一些私

立研究机构的运行起着关键的作用。政府对科学的投入目的是实现国家目

标,与国家目标无密切关系的科研活动一般得不到政府的资助。同时,政府

为了鼓励科学创新活动,吸引民间资金投入科学研究,制定了一些包括税收

减免等的各种优惠政策或法律,如美国的《企业反垄断法》中规定,企业利

润的10%必须投资与公司方向无关的领域,这样,一些不被科学主流认同的

‘异类’科学也有生存的空间。而在中国,这样的东西很难在学术刊物上发

表。从根本上说,是不同的社会科技体制在起作用,而并非两国的科学家对

某种观点的评价不同。”



如何解决





哥迷们的成果难见天日,因此怨声载道,把矛头直指数学专家。这一问题如

何解决?恐怕不能让数学专家们逐个审阅哥迷们的稿件。记者在中科院数学

所采访时见到业余数学研究者寄来的各式各样的信件,有人写了不到半页的

纸就“推翻”了现在公认的圆周率,而算出等于“3”。这样的“成果”如何

为他鉴定?能和他讲清道理吗?



记者曾想过是否可用商业化的办法解决。比如组织一批研究数论或懂得哥猜

问题的已退休的专家、教师、数学杂志的编辑以及大学生、研究生或其他人

员,对哥迷们的论证予以鉴定,指出错误。每次鉴定都收取一定的费用,以

杜绝那些不严肃的研究者。这样鉴定者能够按劳取酬,被鉴定者也可能真正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明智地退出攻关者的行列。笔者把这个想法传达给

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他们马上问到:“谁来组织这些鉴定者?哪个单位

管这事?你收多少钱合适?”



对于像哥迷这样的非主流的业余研究者,国家是否考虑给其中一些人一个发

表论文的机会。张利华研究员认为:“由于科学本身不是完美和万能的,它

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也许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吸引了众多的优秀分子

为之奋斗,甚至献身。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批判与怀疑的精神成为勇于创

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因此对于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挑战从未间断过,这些挑

战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假如科学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了

生命力。至于这些挑战将来能否成为科学主流,倒不是特别重要。因此对这

些挑战宜采取宽容的态度。”前面提到,在美国这些富于挑战的观点之所以

能面世,主要是由于美国有大量的非政府机构出资办的刊物乐于刊登。在我

国由非政府机构出资办的学术刊物没有或不多的情况下,国家是否可以考虑

为富有挑战的学术观点出一两本刊物,以促进学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抑或是要求一些由政府资助的刊物定期地发表一些非主流学术观点的文章?



对哥迷们来讲,在四处申诉、鉴定无门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组织

起来相互交流。可以组织一个业余研究哥猜的研究会,大家目标一致,有共

同语言,互相切磋,纠正错误,促进哥猜的学术研究。既可像李金国先生那

样出版一个内部的通讯刊物,也可充分利用现在互联网的优势,办个研究哥

猜的网站。如果哥迷通过这种交流真的促进了哥猜的研究,那不也是为国争

光了吗?(欢迎各位朋友对本文发表意见,作者E-mail:guess@

stdaily.com)



(摘自:东方网)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17174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