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运用未来学研究成果完全彻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运用未来学研究成果完全彻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看好戏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运用未来学研究成果完全彻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127 reads)      时间: 2002-5-06 周一, 上午7:45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运用未来学研究成果完全彻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今天是5月5日。今天,是全人类的伟大导师马克思184岁诞辰,盛世逢圣

事,宇宙庆神瑞(1818—2000—公平11201),让我们牢记这时空同庆的日

子。



尊敬的江总书记:



  您好!



  您日理万机,日以继夜为国家大事操劳,为民族复兴呕心沥血,为世界持

久和平鞠躬尽瘁,我不应打扰和占有您的宝贵时间。但是,作为一位共和国的

同龄人,一位与中华民族同安乐共忧患的公民,一个深情热爱自己祖国和同胞

的中国人,我还是冒昧写了这封信。



  23年前,乘着全国科学大会的春风,迎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借着全国

出现自学热的大势,我自选了一项研究课题,向科学险峰开始了攀登。



  13年前,在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坎坷之后,当我克服种种困难曲折

终于证明和发现了1+1原理及有关定律(“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高峰领略

到了无限风光的时候,满怀喜悦地向有关科研院所、机构、大学相关部门寄出

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和方法,但总是因为我没有相应的文凭学位、

资历关系和经济地位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递呈学术论文需几位专业权威推

荐等)。当我碰了无数钉子、遇到重重障碍后,我并不气馁,我对自己的成果

充满信心,我实在不愿这份尖端成果就这样被埋没,我要让时间和事实来验证

我已完全彻底地证明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于是我又开

始到各个社会领域中去反复验证此成果(1+1原理、定律),至今历经十几年仍

然确证无误。



  今天,当祖国的建设发展绽放出一个又一个亮点,当世人瞩目着东方巨人

的崛起,当全球聚焦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之际,我的这一成果,在实践中摸

爬滚打了十三年,反复验证了十三年,理论体系已相当成熟和完善,经得起海

内外学术权威机构的答辩、论证和检验,向党向祖国向人民献出的条件已经充

分具备。



  然而,海内外学术界的一些既定程序、规定、条件、要求,使得这一成果

的鉴定困难重重、阻力巨大。的确,一个几乎被诸多权威专家判了“死刑”的

课题竟然被一个初中毕业的自学者救活并攻克是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胜于雄

辩,真理经得起千锤百炼,就像马克思主义学说年代愈久愈坚不可摧一样,实

践已证明了一切并将继续证明一切。



  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实事求是乃科学研究之魂。我不愿看到因为我没有文

凭学历、金钱地位、背景关系,而使这项成果失去为祖国发展、为世界和平、

为人类造福所产生的巨大价值。为此,特向您求助,恳请在您力所能及的范围

内,促成此项成果的鉴定,让科学圣殿的大门向一切有志攀登者开放,让中国

人为自己再自豪一次。



此致

  改革者的敬礼



  同志:李自新                          

     2002年3月15日网址:www.gongpingera.com



此件同时寄往:中共中央书记处江泽民总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李鹏委员长

       国务院朱镕基总理

       政协全国委员会李瑞环主席

       中科院路甬祥院长、中科协周光召主席、航天之父钱学森教授



运用未来学研究成果完全彻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前言



  未来学研究既是尖端,又是前沿,她的研究几乎涉及、交叉到人类现有的

全部学科以及将要出现的学科。同时,由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惯性,已知

科学的局限性,社会架构的偏重性,大部分人漠不关心和思维的僵化性,使得

她的研究步履沉重、压力巨大。然而,人类天生知难而进的本质,酷爱科学与

探索的精神,使得一大批甘愿献身于此项事业的人们前仆后继、愈挫愈奋,取

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笔者多年来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运用“科学与宗教深层

次交叉、高密度嫁接”的方法,一步步接近目标,直至发现真理并在实践中验

证了十余年。



  本人八岁起就立志探求一条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道路,并愿献身于全人类

共同的伟大的和平事业。这个愿望,现在初步开始实现了。



一、“哥德巴赫猜想”的由来



  1742年6月7日,德国一位中学教师哥德巴赫给欧拉写了一封请教的信,信

中提到“不管检验多大的数都可以发现,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

和,大于7的奇数总能写成三个奇素数之和”。6月30日,欧拉回信说:“任何

大于4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这是完全正

确的定理”。由于欧拉是当时最伟大的数学家,他的信心吸引了许多数学家试

图证明它们,但直到19世纪末都无任何进展,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以下简称“哥氏猜想”)。



  我认为,“日心说”的问世诱发并推动了近代工业革命。近代的科技昌

明,使人类文明不断进化,而科技的发展必将提出许多猜想与假说,“哥氏猜

想”正是这种大背景下的必然。但是,我们的思维切不可走“一减一”的模

式,“地心说”在古代千年思想史的地位中,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同样

诞生了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一批璀璨群星。



  我同时还认为,由于数学在科学领域尤其是基础领域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哥氏猜想”虽然诞生于1742年,但它的存在和孕育却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

数学是天文学的骄子,它既是一个年轻的猜想又是一个古老的命题,甚至牵涉

到地球多届文明之谜。



  现在,人类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化又到了一个质变的前夜,“哥氏猜

想”也像一个待分娩的“胎儿”,躁动于母腹,等待技术高超的“接生员”。



二、艰难的历程



  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首先采取的方法是:检验每一个自然数,看“猜

想”是否对每一个数都成立。但困难在于,自然数无限,不管验证多少个自然

数,也不能下结论说下一个数还是这样。因此,一位著名数学家说“猜想的困

难程度,可以和任何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相匹敌”。因此,又有人把“猜想”

比做数学王冠的“明珠”。



  为了摘取这颗“明珠”,科学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1937年,前苏联科

学家证明了每个大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数之和,这个大奇数比10的400万次

方还要大,而目前已知的素数比这小得多,离结论仍然很远,况且也没能证明

奇数能否表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因此,科学家们采用分步走的办法,即先证明

一个类似于“猜想”的问题。但,此路也没有走通。



  与此同时,数学家们还在试走另一条路,即每一个大偶数均可表示为a个数

与b个数之和,即(a+b)。这样,猜想基本上要证明的就是1+1是正确的。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首先证明了(9+9);



1957年,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



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后

又有人证明了(1+3)。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并于1973年发表,立即轰动了国际数学界,一位

英国数学家称“陈景润移动了群山”。



  尽管离(1+1)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有难以想象的艰难。许多数学家认

为:要想证明(1+1),很可能必须创造新的方法,以往的路都是走不通的。



三、有关“数”的定义



  在全体自然数中,数学家把它分为三类



  (1)“1”,没有被赋予任何定义



  (2)“素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如2、3、5、7、11……,也

称为“质数”。



  (3)“合数”,既能被1和自身整除,又能被别的自然数整除,又叫“复合

数”,如4、9、12、15、21……。



  由于每一个合数都能表示成一些素数的乘积,因此素数是整个自然数大厦

的“建材”。现已发现的素数相当少,而且当一个数很大时,检验它是否素数

很困难,素数研究是数论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四、希望的曙光



  1900年至1930年的数学危机,使许多数学家卷入了一场大辩论。正当数学

家们确信已获得真理时,悖论接踵出现,逻辑处于失效状态。悖论造成了深刻

的数学基础危机,震惊了整个数学界、哲学界、逻辑学界,一向认为严密的基

础开始动摇。 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中国,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召

开,这既是我国科技界的盛典,也是世界科技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从此,十亿中

国人民开始真正享受科学的恩惠,中华民族开始向世界充分展示东方科学的魅

力,中国民间强大的潜科技界开始亮相并活跃于国内外科技舞台。



五、“哥德巴赫猜想”总定理及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数理模型



  “猜想”一分为二,其一:偶数猜想;其二:奇数猜想



  ㈠凡大于4的偶数总能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1742.6.7---1742.6.30)



“偶数猜想”的证明---按照“偶数定理”,在跳跃式状态下,分两步来完成此

证明。



  第一步:奇素数有序递进,不断被证明的偶数从6开始稳动三级跳。



  方法:设两个奇素数的基因数分别为A1、A2,基因对为B,证明过程中,

公式中出现(合数)时,由定数2和2的倍数来化解。



已知:1+5=6,即A1+A2=B



1—1,(A1+2)+(A2+2)=B+2×2                  3+7=10



1—2,(A1+2+2)+(A2+2+2)=B+2×4                5+(9)=14



化解(1):(A1+2)+(A2+2+2+2)=B+2×4               3+11=14



  (2):(A1+2+2+2)+(A2+2)=B+2×4               7+7=14



1—3,(A1+2+2+2)+(A2+2+2+2)=B+2×6              

7+11=18



1—4,(A1+2+2+2+2)+(A2+2+2+2+2)=B+2×8            

(9)+13=22



化解:(A1+2+2+2+2+2)+(A2+2+2+2)=B+2×8            

11+11=22



                       或(化解过程省略)

3+19=22



                       或(化解过程省略)

5+17=22



  设,n代表从0开始递增的偶数,得(A1+n)+(A2+n)=B+2n



  设,无穷递进的两个奇素数为X1、X2,无穷不断被证明的偶数为b,那么



1-无穷,(A1+n)= X1,(A2+n)=X2,X1+X2=b,b= X2+X1



  第二步:克隆素数5,呈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之态,巍然屹立在实数世界中

心,不断被证明的偶数从12开始稳动三级跳。



  设5为两个奇素数的基因素,10为基因总督(二进位制之源)。证明过程中,

公式中出现(合数)时,由定数2和2的倍数来化解。



  依第一步:已知A1+A2=B,即5+5=10,第二步中A1、A2不分彼此。



2—1,(A1+2)+A2=B+2×1                     

7+5=12



2—2,(A1+2)+(A2+2+2)=B+2×3                  

7+(9)=16



化解:A1+(A2+2+2+2)=B+2×3                   

5+11=16



2—3,(A1+2+2)+(A2+2+2+2)=B+2×5                

(9)+11=20



化解:(A1+2)+(A2+2+2+2+2)=B+2×5                

7+13=20



2—4,(A1+2+2+2)+(A2+2+2+2+2)=B+2×7              

11+13=24



  设,(n+1)为A1、A2共享的变数(即定数2的奇序列组),得(A1+A2)+2

(n+1)=B+2(n+1)



  设,无穷递进的两个奇素数的基因素(A1+A2)代表X1,2(n+1)为X2,

无穷不断被证明的偶数为b,那么2-无穷,(A1+A2)= X1,2(n+1)=X2,

X1+X2=b,b=X2+X1



  结论:在跳跃式状态下,“偶数猜想”迈开双脚,交叉前进,稳动三级跳

被证明。其定理公式为:1+1=1,安祥、和谐。



  ㈡凡大于7的奇数总能表为三个奇素数之和(1742.6.7—1742.6.30)



  “奇数猜想”的证明---按照“奇数定理”,在飞跃式状态下,“二生

三”,三



步五飞来完成此证明。



  第一步,奇素数有序地步步为营递进,不断被证明的奇数从9开始稳动五步

飞。



  设,三个奇素数的基因数为A1、A2、A3,基因组为D。已知1+3+5=9,即

A1+A2+A3=D。证明过程中,公式中若出现(合数)时,甚至出现(合数)公式,且

接连出现,除由定数2及其倍数来化解外,必要时可调整战略布局。详情见附件

“说明与声明”。



1—1,(A1+2)+(A2+2)+(A3+2)=D+3×2              3+5+7=15



1—2,(A1+2+2)+(A2+2+2)+(A3+2+2)=D+3×4           

5+7+(9)=21



化解:(A1+2+2)+(A2+2)+(A3+2+2+2)=D+3×4           

5+5+11=21



                      或(化解过程省略)

3+7+11=21



                      或(化解过程省略)

3+5+13=21



                      或(化解过程省略)

7+7+7=21



1—3,(A1+2+2+2)+(A2+2+2+2)+(A3+2+2+2)=D+3×6        

7+(9)+11=27



化解:(A1+2+2+2)+(A2+2+2)+(A3+2+2+2+2)=D+3×6        

7+7+13=27



                      或(化解过程省略)

3+11+13=27



                      或(化解过程省略)

3+7+17=27



                      或(化解过程省略)

3+5+19=27



                      或(化解过程省略)

5+5+17=27



                      或(化解过程省略)

5+11+11=27



1—4,(A1+2+2+2+2)+(A2+2+2+2+2)+(A3+2+2+2+2)=D+3×8    

(9)+11+13=33



化解:(A1+2+2+2)+(A2+2+2+2+2+2)+(A3+2+2+2+2)=D+3×8     

7+13+13=33



以下过程与公式不再列出,全部省略,化解方法原则不变。



  设,n代表从0开始递增的偶数,得(A1+n)+(A2+n)+(A3+n)=D+3n



  设,无穷递进的三个奇素数为X1、X2、X3,无穷不断被证明的奇数为d,

那么1—无穷,(A1+n)=X1,(A2+n)=X2,(A3+n)=X3,X1+X2+X3=d,d=

X3+X2+X1



  第二步,奇素数看似无序实则有序递进,不断被证明的奇数从11开始稳动

五步飞。



  设,三个奇素数的基因数为A1、A2、A3,基因组为D,已知1+3+7=11,即

A1+A2+A3=D,方法同前。



2—1,(A1+2)+(A2+2)+(A3+2)=D+3×2              

3+5+(9)=17



化解:(A1+2+2)+(A2+2)+A3=D+3×2               5+5+7=17



                       或(化解过程省略)

3+7+7=17



                       或(化解过程省略)

3+3+11=17



2—2,(A1+2+2)+(A2+2+2)+(A3+2+2)=D+3×4           

5+7+11=23



2—3,(A1+2+2+2)+(A2+2+2+2)+(A3+2+2+2)=D+3×6        

7+(9)+13=29



化解:(A1+2+2)+(A2+2+2+2+2)+(A3+2+2+2)=D+3×6        

5+11+13=29



2—4,(A1+2+2+2+2)+(A2+2+2+2+2)+(A3+2+2+2+2)=D+3×8   

(9)+11+(15)=35



化解:(A1+2+2+2+2+2)+(A2+2+2+2+2)+(A3+2+2+2)=D+3×8    

11+11+13=35



  设,n代表从0开始递增的偶数,得(A1+n)+(A2+n)+(A3+n)=D+3n



  设,无穷递进的三个奇素数为X1、X2、X3,无穷不断被证明的奇数为d,

那么2—无穷,(A1+n)=X1,(A2+n)=X2,(A3+n)=X3,X1+X2+X3=d,d=

X2+X2+X1



  第三步,奇素数看似无序实则有序递进,不断被证明的奇数从13开始稳动

五步飞。



  设,三个奇素数的基因数为A1、A2、A3,基因组为D,已知1+3+9=13,即

A1+A2+A3=D,方法同前。



3—1,(A1+2)+(A2+2)+(A3+2)=D+3×2              

3+5+11=19



3—2,(A1+2+2)+(A2+2+2)+(A3+2+2)=D+3×4           

5+7+13=25



3—3,(A1+2+2+2)+(A2+2+2+2)+(A3+2+2+2)=D+3×6      

7+(9)+(15)=31



化解:(A1+2+2+2)+(A2+2+2+2+2)+(A3+2+2)=D+3×6      7+11+13=31



3—4,(A1+2+2+2+2)+(A2+2+2+2+2)+(A3+2+2+2+2)=D+3×8   

(9)+11+17=37



化解:(A1+2+2+2)+(A2+2+2+2+2+2)+(A3+2+2+2+2)=D+3×8    

7+13+17=37



  设,n代表从0开始递增的偶数,得(A1+n)+(A2+n)+(A3+n)=D+3n



  设,无穷递进的三个奇素数为X1、X2、X3,无穷不断被证明的奇数为d,

那么3—无穷,(A1+n)=X1,(A2+n)=X2,(A3+n)=X3,X1+X2+X3=d,

d=X3+X2+X1



结论:在飞跃式状态下,“奇数猜想”展开双翅,手、脚、脑三者并用,作稳

动五步飞被证明。其定理公式为:1+1+1=1,安祥、和谐、公平、坦顺,令人

产生无限遐想与神思。



  整个“猜想”从一分为二到合二而一:



  1、偶数定理两步完成:1+1=1 1=1+1



  2、奇数定理三步完成:1+1+1=1 1=1+1+1



    总定理两步完成:〔(1+1=1)+(1+1+1=1)〕=〔(1)+(1)〕=1



1=〔(1)+(1)〕=〔(1=1+1+1)+(1=1+1)〕



  此方法我起名为“宏集合”,相对“微积分”而言。运用之妙,存乎一

心,数中有术,术中有数,变化无穷,涵盖百科。具体操作即先从宏观上发现

中心,掌握住重心,一层层向外延伸,去认识局部。直觉、逻辑、形式三者并

举,演绎、推理自然在其中。再拿至实践中反复验证,不唯书本也不弃书本,

不拒权威也不惧权威,最终发现真理,革除盲人摸象之弊。 原证明于1989年11

月,发表于2001年11月18日,2002年元旦出信息库。



关于“1+1数理模型”的说明与声明



  一、该模型完全吻合“哥氏猜想”,为探索宇宙奇点的轨迹与有序态,展示

平衡律并运用三·三法和五·五法造福整个人类,我有意让整个自然数参加证

明过程。



  二、考虑到数学界还没有接受“纯奇素数”概念,遇到此类“合数”时,

我采取了“整体进行,总量递增,局部暂停、后撤、激进三种方式,用定数2化

解”的办法。由于素数的分布相当稀疏,若遇到整个公式连续出现合数时,可

再辅助以“局部大踏步后撤或激进,任意调整布局,直至公式成立”的策略,

将证明进行下去。此时,整体证明还在平衡进行,局部将暂时失衡,但不致脱

轨或无法、无律。



  三、“偶数猜想”的证明,完全可以一步二步互用、换着用,我克隆“5”

的寓意如下:



  ⑴展示宇宙信息中奇序列组的基本规律



  ⑵“纯奇素数”概念认可与否均不影响证明



  ⑶显示数字克隆后的巨大威力与作用。



上述一切已隐隐显现1+1覆盖面之广、交叉度之深,启明号角已吹响,1+1原理

呼之欲出。



李自新



2002马年初一至初三



附件一:“偶数猜想”证明的平面演示



  以"数理模型"中第一步为例,依此类推,或用克隆法,完成整个证明

上列所示符号,代表含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

3  24     



      25   26  27  28  29   30   3

1...   





基因数      基因对  (  )合数



代表两个奇素数在有序递进



代表已被证明的偶数



 代表已被证明的偶数向下一个将被证明的

偶数跳跃



代表偶数在无穷不断被证明



代表奇素数在无穷有序递进



结论:每一个被证明的偶数均等于跳跃状态下递进的两个奇素数之

和。





附件二:"奇数猜想"证明的平面演示

  以"数理模型"中第一步为例,依此类推第二步第三步,完成整个

证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 3

5)   36  





上列所示符号,代表含义如下:



基因数     基因组   (  ) 合数



代表已被证明的奇数



代表已被证明的奇数向下一个将被证明的奇数飞跃



代表奇数在无穷不断被证明



代表三个奇素数在有序递进





代表奇素数在无穷有序递进



术语释义



  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并建立“1+1数理模型”过程中,新创的

概念、定义、亮点提示如下:



(1)“纯奇素数”:尚未引入,一旦引入,势入破竹,直臻妙境。



(2)“从一分为二到合二为一”:总纲,哲学术语。



(3)“平衡律、失衡律”:天体物理概念、内涵。



(4)“三级跳,跳跃式状态,五飞,飞跃式”:体育术语,代表奥运

精神的体现。



(5)“三·三法、五·五法”:宇宙编码、星球星系史。



(6)“基因素、基因数、基因对、基因组、基因总督”:微生物领

域,渺观宇宙。



(7)“克隆”:生物尖端技术,宇宙生命工程。



(8)“定数、变数”:玄学、术数,定中有变,变中大定。



(9)“步步为营,调整布局”:兵法、谋略、战术。



(10)“无序、有序”:宇宙之态。



(11)“阴阳、虚实”:自然之道。



(12)“平面演示”:阴爻、阳爻,卦象



(13)“n与n对等与否,公式均成立”:整体推进时对等,遇到合

数须化解、间接对等,证明不中断。



(14)“手、脚、脑三者并用”:体力、脑力各有所用,互不可缺,

电脑时代亦如此。



(15)“公式、定理,安祥和谐”:本来如此,如其本来。



以上亮点既有与现成学科的交叉,又有与潜科学的焊接,还有与未来

学的溶和。



2002年元月
http://www.gongpingera.com/star/yy.htm >运用未来学研究成果完全彻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39272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