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莫斯科迪纳莫1945年访英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莫斯科迪纳莫1945年访英
雷震子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04
经验值: 0
标题:
莫斯科迪纳莫1945年访英
(505 reads)
时间:
2005-1-10 周一, 上午2:44
作者:
雷震子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俄国人来了
2003年夏天,俄国巨富罗曼·阿布罗姆维奇突降伦敦收购切尔西,他的出现在英国刮起一股旋风,可和60年前相比,造成的轰动还不及其同胞来访的一半……
那是1945年的9月末,二战终于结束了。英国各地挂满了庆祝战争胜利的彩旗,战时女歌星——“战士女神”——薇拉·林恩的歌声仍在伦敦的大街小巷飘荡,经历了6年的灯火管制,英国人终于可以重建被炮火蹂躏,被硝烟侵蚀的民心和士气。为了助兴,操控英国足坛决策大权的几位绅士聚首伦敦,襄举一桩盛事,庆祝足球的回归。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足球联盟和足总的高官们达成共识:盛大的汇演非11名英格兰精英球员登场献技,不足以满足大众的胃口。但对手该是谁才合适?
没几天,候选人就送上门来了。10月1日,苏联红军选拔队在一场友谊赛上2比0击败了英军选拔队,消息在英国足坛引起震动。一周后,苏军选拔队又在同样性质的比赛中,以相同比分击败了法军,英国国内要求和俄国人比试比试的呼声开始高涨。一位苏联政府发言人也不失时机毛遂自荐:“我们俄国人喜爱足球,每个男孩10岁起就会踢球了。红军的每个团和每个营都有自己的足球队。”可英国人向来对斯大林治下的苏联满腹疑虑,该如何对待这个战时结交的“盟友”,还有那位蓄着八字胡髭的独裁者,他们把握不定。若以足球论道,很多人认为和俄国人比赛有辱门风——50年代的英格兰如此强大,即使苏军选拔队的胜利证明他们不是豆腐做的,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英国著名记者,《每日快报》的弗兰克·巴特勒对俄国人的水平嗤之以鼻,他很有远见地指出:“可能俄国人压根儿不曾考虑:在这样一场比赛中他们有否打出水平的机会。”巴特勒此时此刻的优越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可以理解的。俄国足球在二战前寂寂无为,要说给外界留下过什么印象,也是他们在国际赛事中连连惨败造成的,比如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俄国被德国16比0打得落花流水。二战结束时,英格兰仍然保持主场不败的纪录,拥有世界一流的球员。简言之,足球还没有离开故乡。
俄国足球的水平“太低”,让英国人对安排几场友谊赛很是犹豫,但在10月末,足总还是宣布:俄国的一流劲旅——莫斯科迪纳摩队获邀访英,将与英国最好的几家俱乐部切磋球艺。不难想象公众对此的翘盼和兴奋——英国还从未接待过来自俄国的足球队,专家和球迷为此展开了经久不息的辩论:苏联的足球队会如何展示协会足球那庄严崇高的技巧?10年后,英国体育记者的泰斗格伦威尔在其专著《足球的报应》中,如此描绘英国人对俄国足球的浓厚兴趣和“同情”:
“你也许会怀疑,混杂在这些情感中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对俄国足球的好奇,这份好奇由于俄国古老的神话而倍加持久。共产主义并没有驱散笼罩在俄国人身上的神秘感,在英国人眼里,俄国从来都是蒙着一层面纱——当年彼得大帝驾临伦敦让人生厌,他向翘首期待的女士们眉目传情,暗送秋波,俄国士兵踏上英国国土时,靴子上的积雪尚未融化,现在,又来了一支俄国的足球队。”
好奇和兴奋并非英国人专有。这次访英也给了俄国人一个机会,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球踢得不错,哪里能比得上去足球的故乡?迪纳摩队主教练米哈伊尔·雅库辛非常清楚这不可多得的机会是何等重要:“英格兰是足球的诞生地,毫无疑问,世界上最好的球员(曾)是英格兰人。”
不清楚雅库辛话里的“曾”字(原文用的是过去时),是否意味着某种对抗和挑战,又或者是预示世界足坛正逐渐建立的一个新秩序。有一点很清楚,迪纳摩是最理想的挑战者,最能代表俄国足球的水平。那一年,该队在全苏联赛上遥遥领先,早早地拿下了冠军(在苏联,运动员可以免除现役),23场比赛胜了19场,共打进了73个球。
苏联政府也急于利用这次访英达到自己的目的,既要球队取得好成绩,最终还要满足政治需要。在迪纳摩抵英前,该队官员给足总发来一份内含14点纲要的公函,公函中的诸多要求导致这次国际交往还没开始就急剧降温,俄国人强调:为确保他们的访问公平和有意义,必须满足这些条件。足总看了气不打一处来,但箭在弦上,还是答应大部分照办。
迪纳摩不能和英国的四支国家队交锋,本来,让迪纳摩在温布利和英格兰对垒绝对能让足总狠赚一笔,但迪纳摩是一家俱乐部,只能和英国地位相当的俱乐部对垒,其中必得有阿森纳才算得上门当户对。在赫伯特·查普曼治下,阿森纳在两次大战期间垄断了英格兰足坛,亚力克斯·詹姆斯、克利夫·巴斯丁和泰德·德雷克等名宿将为海布里赢得了大小十几个锦标,给阿森纳的荣誉大理石墙抹上了第一道冠军的光泽。
阿森纳打遍国内无敌手,事迹蜚声海外,1933年击败名噪一时的奥地利选拔队,更让人见识了该队的超群实力。一年前,奥地利曾在温布利让英格兰费尽周折险胜4比3。足总规定英格兰俱乐部不得与别国的国家队对垒,奥地利国家队便以维也纳选拔队为名,改头换面和阿森纳切磋,输了个2比4。俄国人要挑战最强,阿森纳责无旁贷。雅库辛甚至断言:“造访伦敦而不和阿森纳交手,就像访问开罗没有参观金字塔。”
迪纳摩的公函还突出了俄国人非常关心比赛规则的理解差异,特别是涉及“合理冲撞”——在英格兰司空见惯,完全合法,但在俄国则必遭吹罚。客队还强调换人天经地义,但对英格兰人则有如天方夜谭。俄国人甚至要照会英方:我们有自己的裁判随队,他们至少要吹一场比赛!俄方一些无关痛痒的要求,诸如每顿饭必在苏联大使馆吃等等,并未遇到过多刁难,但有一件事让迪纳摩非常不快——只有和丙级队卡迪夫的比赛在周六下午进行,别的比赛一律不得影响周六的联赛。迪纳摩觉得受了怠慢,他们争辩:如果一家英格兰俱乐部访问苏联,所有其它赛事将一律取消。
当该队抵达英国后,俱乐部官员立刻向足总秘书长斯坦利·劳斯(该职位即是今天颇为新潮的“CEO”)交涉,其中一位怒气冲冲地质问:“哪一天是英格兰足球的大日子?”劳斯声称:“哪一天都是!”这可不是实话,俄国人并没有被劳斯的搪塞糊弄住:“重要比赛在哪一天举行?所有球迷都什么时候去球场?”“周六……。”劳斯态度一软。“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周六和对手比赛呢?!”劳斯和足总狼狈不堪,但始终没有在这一原则上放弃立场。
足总的担心是:如果这样一场比赛在周六的伦敦举行,对其它同城的赛事上座率将是灾难性的打击。足总的固执颇为费解,不说45-46赛季只是战后联赛的过渡期,许多球星仍未从部队转业复员,就是联赛本身也离全面铺开差得很远,可足总一意孤行。原本意在促进两国邦交和鼓舞民心的巡回赛,一开始就磕磕绊绊,全无祝福。《每日邮报》的克利斯普质疑究竟有无必要安排这么一场比赛。在他看来,大战甫一结束就举办这样一桩盛事,时机欠妥之余,遗祸无穷。他援引1936年柏林奥运的例子:希特勒到场观摩后认为英国人的竞技能力“非常可怜”;两年后,墨索里尼目睹英格兰在米兰被意大利2比2打平(原文为1938年,多处资料显示日期是1939年5月13日),也得出类似的结论:“英国人是彻头彻尾颓废衰败的种族。”克利斯普断言:将体育作为改善邦交的工具是危险的,他在专栏中警告:“体育扮演的角色在欧洲日益重要,已经超出了其真实的范畴。”
迪纳摩终于踏上了伦敦的地面,英方的接待却是冷冰冰的,既不铺张也没有大肆宣传,访客和足总都对对方满腹怨怼,招待俄国人下榻的军营亦绝非舒适奢华的所在。《每日邮报》头一个指出“安排给俄国人的住宿褴褛破旧,还是克里米亚战争时期遗产,那个年头爷儿们个个都是男子汉,士兵们连热水澡都没得洗。”随队的苏联电台播音员也向国内同志汇报迪纳摩遭到冷遇:
“在英格兰,足球的故乡,我们受到的是典型的英国式接待:冷淡,没有旌旗,没有音乐,没有鲜花。英国足联(俄国人不知道英足总不能代表本土其他三家足总说话)的官员只是和我们冷冷地握了握手,就把我们扔给记者,等着我们被媒体撕得粉碎。我们也有自己的传统,我们不喜欢空谈,暂时保持缄默。队员们被带去近卫军的营盘下榻,我们在那里发现墙上霉迹斑斑,挂满了蜘蛛网,床上没有枕头,只有硬邦邦的垫子。我们对此很有意见,于是决定搬去苏联驻英使馆,今晚就在那里休息。”
既然对来访的嘉宾招呼得如此刻薄,足总还是希望比赛能让双边关系变得轻松悠闲起来,迪纳摩的访英由斯坦福桥开始,对手是切尔西,他们在“白城”体育场进行赛前训练。说起白城体育场还有一段古,英国的球场绝大部分没有跑道,白城并非球场,而是为1908年奥运会兴建的综合性体育场,1924年体育场的主人想变卖球场但不成功,之后一直作为多功能体育场保留,英国奥运田径队曾在此训练,著名的灰狗赛跑也在这里举行,1984年,该体育场被拆掉,部分地产被BBC购去,如今只能在图书馆中才能找到白城当年的风姿。安排俄国人去白城训练,又多少有些投闲置散的味道。
要说迪纳摩抵达当天遭到冷遇,首次公开训练遭到部分英国媒体更加冷漠的报道,《星期日快报》(《每日快报》的周日版)的记者保罗·埃尔文是将客队贬得一无是处最强烈的一个:“他们连和咱们职业队比赛都不配,该队队员不过是一群热情极高的业余选手,……我完全有信心这么说。3个小时的训练下来,他们看上去很一般。有人会说他们把状态保留到和切尔西的比赛,我可不信,没有哪个球员有那么聪明,能敷衍3个小时不露马脚。也许某一刹那确实有灵光乍现,但都不是俄国人所为。他们对传球有点概念,但大部分动作都是站着完成的,动作慢得你可以听见他们思考。”
尽管报道如此负面,在11月13日这一天,斯坦福桥还是人如潮涌。切尔西已经开始了战后的球队重建,和今天阿布时代非常相似,该队董事会也迫切希望打造一个黄金阵容,取代阿森纳首都第一俱乐部的地位。他们在三名球星身上花了2.5万英镑,三人中汤米·劳顿(TommyLawton)绝非等闲之辈。共有8.5万多名球迷兴高采烈地挤进球场,看台上坐不下,观众蔓延到了场边,还有好几百人爬上了主看台的屋顶。
劳顿乃英格兰足坛响当当的人物,他在一周前由埃弗顿转会切尔西,成了“怀疑一切”的俄国人指责对手舞弊的焦点,前苏联政府机关报《消息报》称切尔西:“加强了球队的实力,为了击败迪纳摩不惜代价,花了几万英镑买下英国最好的球员,例如,他们在大牌球星劳顿身上就花了1.4万,这样他们就可以让他上场和迪纳摩比赛了。”劳顿对这些指责嗤之以鼻,回答自己转会南下是因为太座不适宜在北方生活,南方的空气要清新得多。
除了(揪住切尔西的)新球员不放,神秘的俄国人还在赛前以令人吃惊的公关手段将切尔西的支持者迷得神魂颠倒。首先是开球前10分钟,球员们带着几个足球上场热身,破天荒的事情!在列队向国歌致敬时,迪纳摩球员又人手一束鲜花,献给他们的对手。这个充满异国风情的友善之举,赢得了看台上如雷的欢呼,足总的官员见状,坐卧不安,十分尴尬——主人没有尽东道之谊,示好的风头被客人抢走了。
切尔西在主场比赛,居然没有穿他们的传统蓝球衣,而是红色间条衫,穿蓝色的是迪纳摩,球衣胸前绣着巨大的拉丁字母“D”,球裤则是肥大的裤衩,即使按照当年的时尚标准,裤衩也肥大得过分。迪纳摩训练时慢吞吞不起眼,可一旦真刀真枪打起来,马上拿出自己的体魄、技术和速度,精确的传球往往不费吹灰之力,劳顿在对方中卫队长维塔利·塞米查斯特尼(VitaliSemichastny)的盯防下动弹不得,机会不多。尽管迪纳摩的个人技术不错,球迷的心也逐渐向着他们,可他们两次被对手打了个冷不防,古尔登(LenGoulden,和劳顿一道加盟)和威廉斯(RegWilliams)的进球让主队2比0领先了。
这对迪纳摩是残酷了点,他们在半场前还射失了一记点球。但下半时仍是上半时的重演,俄国人占据主动,进攻一浪接一浪,终场前20分钟,迪纳摩扳回了一球,内锋卡尔采夫抽射打进了死角。对于千千万万收音机旁的莫斯科听众来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进球,现场播音员弗拉吉姆·西尼雅夫斯基(VladimSinyavsky)在迪纳摩即将进球前激动地尖声高叫:“冷静一点,同志们,冷静点,……喝口水,好球!好球!他进去了!一对一!他进球了!没错,同志们,你们可以亲亲他了。”7分钟后,又是卡尔采夫,他给队友,右边锋叶夫盖尼·亚尔昌格尔斯基(EvegenyArchangelski)做了个好球,后者将比分扳平了,自然又是一阵疯狂的拥吻,收音机里又是一阵高呼。
好戏还在后头。劳顿以一记独有的头槌再次领先,可迪纳摩的弗塞沃洛德·鲍布罗夫(VsevolodBorbrov)又扳平了,但明显越位,可裁判判此球有效,让8万多观众乐不可支,即使越位,迪纳摩的表现也绝对值得比3个进球多得多的回报。他们来到足球的故乡,证明自己完全可以和现代足球的鼻祖们一较高下,格伦威尔总结道:“自始至终,他们的足球都踢得有勇有谋,力量足,渗透能力强,这是一场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的辉煌胜利,球很少被某个球员控制太久,而是很有预谋,很快捷地交给自己的队友。”苏联电台的播音员也急切地向国人宣布迪纳摩的表现是多么地出色:“听啊,远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柏林的同志们,我们光荣地通过了第一场考试!”
他们确实通过了考试。队长塞米查斯特尼让人眼前一亮,卡尔采夫证明自己防不胜防,守门员阿历克谢·霍米奇绰号“老虎”,他的古怪发型和杂耍般的技巧让观众大开眼界。英国媒体只好把当初的妄断吃下去,《每日快报》的巴特勒承认:“这是有史以来英格兰足坛最富观赏性的一场比赛。”享受着媒体的赞美,迪纳摩移师卡迪夫,与一帮业余球员对垒,他们中的许多人从矿井上来后就直奔球场。球迷们凌晨4点就开始排队买票,街头的小混混以两倍于官价的价钱兜售盗版的《比赛指南》。可6万多观众看到的,是一场差距悬殊的比赛,俄国人以10比1大胜对手。卡迪夫主教练斯皮尔斯多年后回忆:“迪纳摩是我见过最好的球队,可以匹敌英国任何一支球队,他们是一架机器,不是一支普通的球队。”
这架机器轰隆隆滚进了舰队街,震撼着大众的知觉,很快就有人提出来让某支国家队和这帮“陌生但技术好的新人”打上一场,《每日画报》(1971年5月停刊)的曼宁说:“他们是多年来访问我国最强的俱乐部,他们此次访英必将以凯旋告终,我怀疑即使让四大足总的任意一支选拔队与之交手,他们也不见得会输。无论有多困难,必须让国脚和他们交锋,地点最好在温布利或者汉普顿公园(苏格兰主场)。”
但迪纳摩不吃这一套,坚持只和俱乐部球队比赛,击溃卡迪夫后,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对手——阿森纳的身上。由于海布里在战时作为空袭预警中心,不能用作比赛场地,俄国人又一次觉得受到了冒犯:他们提出来要在温布利挑战阿森纳,但英方以温布利将举行灰狗赛跑为由,拒绝了这个要求,比赛改在热刺的主场白鹿巷进行。
阿森纳接受足总的邀请迎战俄国人也很不容易,大部分主力仍在部队服役,主教练乔治·艾利森无法召回英格兰队长哈普古德和康普顿家的兄弟俩备战这场友谊赛。看来只能采取措施应急了,阿森纳向其它俱乐部“借枪”,从布莱克浦借来了默滕森(英格兰中锋),从斯托克城借来了斯坦利·马修斯(英格兰右边锋)。这个玩法让迪纳摩很不高兴:“怎么回事?为什么在最后一分钟决定让英格兰最好的球员上场?!”艾利森的反应很快:“我将这次比赛视为体育界的邂逅,我希望俄国人欢迎这么一个机会:挑战一队经验丰富的英格兰球员,而不是在击败一群不成熟的选手中沾沾自喜。”
由于双方都对对方没有好感,11月21日的比赛注定要蜕变为一场闹剧。也许是为了配合这次访英互不信任和神秘兮兮的特性,比赛当天,一场浓雾降临北伦敦,看来比赛踢不成了。难以置信的是,当值俄国主裁判,尼古拉·拉蒂谢夫硬是将双方队员赶上场,大约有5.4万人前来捧场,但谁也休想看清对面球门前发生什么事情,比赛仅哨响30秒钟,俄国人就门前抢点领先了。和在场的许多人一样,身处记者席的曼宁也没有看到进球,他只能描述观众的反应:“一千个人点燃了一千支香烟,看上去好像是一千座篝火。”阿森纳的火焰马上高涨起来,默滕森和马修斯很快让主队3比1领先,但贝斯科夫在半场前将比分追成3比2。
看球的和踢球的都认为比赛将被腰斩,但下半时仍然进行,结果成了两队魅影互相追逐的搞笑大全。谢尔盖·索洛维耶夫将比分扳平,他越位得太离谱,即使大雾也不会判错。奇怪的是,俄籍主裁判将两名英格兰边旗统统安排在场地同一侧,自己负责另一侧,他的判罚让主队球员困惑不解,不久,迪纳摩就打进了致胜的一球——仍是通过鲍布罗夫明目张胆的越位打进去的。看到己队一个完全合法的进球被吹掉,艾利森向观战的苏联使馆一秘建议:阿森纳认输好了,但求结束这场胡闹。对方很礼貌地拒绝了。阿森纳找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们发现俄国人在场上多了一个,可能是在换人时搞错了,结果迪纳摩在20多分钟内一直是以众凌寡。当多余的俄国人被请出场后,客队坚守至终场哨响,确保4比3的胜利到手。
赛后的新闻发布会,阿森纳队长巴斯丁声称:“只要迪纳摩的队员将球弄到球门里,即使是用手放进去,主裁判也会判定进球有效。”艾利森也忿忿地指责俄国人玩赖,他声称半场时——当时比赛应该被腰斩,他听到迪纳摩教练勒令主裁判如果阿森纳继续保持领先就腰斩比赛,如果俄国人领先,比赛必须进行到底。俄国人可不管艾利森怎么说,他们反过来指责艾利森坚持比赛必须打足90分钟,因为赌注已经押上了,看到自己人领先了,艾利森就建议在那个时候结束比赛。
带着满腹怨气,迪纳摩准备打道回府。但在回国前,他们必须和格拉斯哥流浪者打上一场,9.2万人涌进了埃布洛克斯球场,此次访英行程中入场人数最高的,双方在粗野的气氛中言和。这场比赛身体接触非常多,流浪者队的球员在多名俄国队员的胫骨上留下了印记,但迪纳摩也在英国足球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一页。俄国人在球技上屡胜英国对手一筹,本应该引起足总的留意,但对于许多人而言,英国仍是足球蛋糕顶端的那颗樱桃——外国人有什么资格来教训现代足球的始祖?10年后,以普什卡什为首的匈牙利人在温布利狠狠的教训了英格兰人一把。
至于迪纳摩,他们回国后成了英雄,政府马上出版了一份图文并茂,附有球员签名和漫画的90页宣传册子,这次访英虽未成为一次外交胜利,但至少苏联政府的宣传需求得到了满足。整体而言,英苏之间互不信任反倒成了迪纳摩历史性访英的后遗症,乔治·奥维尔在《论坛报》上写道:“既然迪纳摩短暂的访英已经结束,现在可以公开讨论,许多智者在迪纳摩来访之前就私下里谈论的话题。那就是,体育是友好往来的不朽载体,如果这次访问对英苏关系有任何影响的话,只能是让两国的关系比以往更糟。”
作者:
雷震子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5076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