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评说历史凭什么要“宜粗不宜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评说历史凭什么要“宜粗不宜细”!   
根源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3/17
文章: 522

经验值: 52


文章标题: 评说历史凭什么要“宜粗不宜细”! (758 reads)      时间: 2005-1-04 周二, 下午11:15

作者:根源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评说历史凭什么要“宜粗不宜细”!


总听到某些掌握着一言九鼎之话语权的人振振有词地说,评说历史、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应该“大处着眼”,“宜粗不宜细”。有时也能看到某些帮闲文人挖空心思用大块头裹脚布去跟着附和,说什么“宜粗不宜细”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对各方面才更有好处,云云。

每每听到这种煌言谠论,我就如咽了一盘泔水油凉拌绿头苍蝇般恶心,同时也打心里鄙视这帮一看就是害怕人们细究历史,担心被挖出历史阴暗面的家伙。


我一向认为,只有到了真正的民主社会,人民群众才可能通过选票等民主方式改写历史;在那些毫无民主的社会里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等等多半是些经不起稍加推敲的废话。翻开几千年的“正史”,记载的绝大多数还不都是些帝王将相的生平、政绩、事迹、逸闻,或者是些宫闱、王府内的权谋倾轧、明争暗斗,再或者就是王朝的兴衰更叠;厚厚的史册里头,又能有几页是真正完全属于“人民群众”的?正所谓匹夫之怒,形态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后果顶多“血溅五步”罢了,稀松平常得连“野史”都不屑于收录的,哪及天子们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之雷霆霹雳那么有“历史价值”,那么为古往今来治史者所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人民群众既然没多少缘份充当创造历史的“主角”,那么对历史评头品足的权利总该可以有吧!再说现在的中国,也不再是那些大兴文字之狱,连百姓评点一下历史也当成是“借古讽今”的残酷皇朝了。

人民群众既然有评价历史的权利,那么自然可以“粗评”也可以“细评”,你还操心他们的评价是“粗”还是“细”作甚?再说你管得了吗?真是多此一举。


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遣闲暇、觅求愉悦之需,更重要的还是探求古人治国安邦、为人处世之成败得失的前因后果,发掘经验和教训,供当今世代作参考用。所谓温故而知新,读史可鉴今,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历史,可以防止当今重蹈覆辙,这个道理千百年前的古人就已经知晓了。

唐朝的皇帝李世民,就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之哲言。试想,如果李世民对“古”之鉴,亦来个“宜粗不宜细”,那岂不相当于在说,用来正其衣冠之铜镜,表面亦越粗越好?那还不如拿块没磨过的大理石来对着看正衣冠呢。


问题更在于某些有能耐“创造历史”的人物的眼里,历史非但不是可以借鉴兴衰交替的镜子,反而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们在大手笔地“创造历史”的时候,决不虑及将来历史会如何评价自己;到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弥天大错的时候,又开始担心身后历史的清算,于是便开始强调对待历史要什么“宜粗不宜细”了。

一方面,他们是希望人们不要对历史深究,最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可,寄望于自己的丑史拖过了人们的关注期,渐渐淡忘之后,自己“光辉”的“形象”得以永久保存下去;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给那些帮闲史痞们赢得主动,在人们只能关注得着“粗”的层面之时,能及时在“细”的层面上多着油彩,多做手脚,将丑事坏事粉饰遮掩过去。


“宜粗不宜细”的评史原则,可能能够暂时帮某些历史上干了不少见不得光的丑事的人遮一遮丑,逃脱现世的历史审判,但终究瞒不长久的。历史一向都是公正的,而且时间过得越长久,其面目就越会显得清晰;决不会因为某些人当权时候可以一手遮天,将来公允的评判便会付诸阙如。正如一位外国哲人所言:你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欺骗住绝大部分的人,也可能长久地欺骗住一部分人,但不可能永远地欺骗住所有的人。

那些害怕历史评判的人,与其终日寻思怎么限制别人细究历史,还不如趁早反省一下当初何来包天之胆胡作非为来得更好呢。既然你当初手握天下生杀大权时,迫害别人从来都不提“宜轻不宜重”,从中还寻找到了无限的快感,为什么事后又那么害怕人家细细评价,非要徒劳地以“宜粗不宜细”什么的去限制人家呢?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评说,这才是一代枭雄应有之气魄嘛!


然而,正是这种某些人为了瞒天过海、欺世盗名而连哄带吓推销出去的“宜粗不宜细”评史原则,非但没有把自己的好事掩藏多久,反而引发了不少的副作用,导致了一种“双输”的局面。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早就无心栽柳柳成荫,“推广”到了几乎所有的历史领域;现在包括史界在内的学术界之浮躁心态,包括银幕、荧屏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说”历史的影视剧,包括那些以历史人物作主角,连每一个动作表情都描绘得亲临其境、每一个心理变化都刻划得栩栩如生的“纪实文学”,哪个不是来源于“宜粗不宜细”?粗略翻一下史书,然后就海阔天空地向壁虚构,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有的连最基本的史实都不顾,直把历史糟蹋得面目全非。


然则那些“戏说”、“纪实”恐怕还是次要的,这种“宜粗不宜细”的评史态度,再跟那些“唯上之喜好而治史”、“历史要为政治服务”的功利“历史学家”一拍即合,将一些原本早已板上钉钉的历史价值观完全颠倒,再动用其掌握的强势话语权强行灌输给祖国的花朵们,那恐怕还会贻误上好几代人呢!

例如,穷兵黩武、焚书坑儒、视民如草、二世即亡,一向为后人所不齿的暴秦,竟被捧为“英雄”;又如,根本就属于外族,率铁骑戮遍亚欧二洲,杀人逾两亿,即便妇孺也绝不放过,后代又入侵中原,将中原汉人分至末尾的三、四等来奴役的“成吉思汗”,竟被视为“民族英雄”;再如,那些行为乖戾(如分“男营”、“女营”数年,无论战争还是和平,夫妻不得相聚,私下偷偷相会则男女都要处死)、杀人如麻、官爵满天,连伟大导师马克思知道真相之后都痛斥不已的的太平军,则被奉为“农民起义”的典范;更不消说,那些盲目排外,扒毁好不容易才铺设下来的电线杆、铁轨,滥杀无辜,杀本国人比杀外国人多若干倍,甚至连在身上搜出一根火柴、一支铅笔的过路学生都要斩尽杀绝,就象排华暴乱中的印尼暴徒一样残暴,最后引来八国联军的义和拳,居然也被冠以“抵抗外侮”的美名……

反观那些真正抗击外侮,为了保卫本民族而出生入死、浴血征战,最后或壮志未酬即为奸人所害,或坚贞不屈壮烈殉国,其凛然的民族气节为千秋万代所讴歌的岳飞、文天祥,却竟落得个要被褫夺“民族英雄”的下场;从来都是抗战的主力,与日本侵略者在前线正面拼杀,舍生忘死打了正面大型战役二十余个(最大的一个武汉会战光兵力就投入百万),以付出无数优秀儿女生命的代价,最终在国际友军的支援帮助下取得抗战胜利的国军,也长期被视为“摘桃子”、“不抵抗”,得不到应有的正面评价。

这不都是那些“历史学家”、帮闲文人们“粗放”式、“有选择”的治史,所结出来的累累硕果嘛!

要还再这么“宜粗不宜细”下去,恐怕用不了多少年,这历史得头朝下脚朝上倒立起来,原本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全得来个正反大对调了。

作者:根源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根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014531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