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杨振宁其人其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杨振宁其人其事   
奇谈怪论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杨振宁其人其事 (246 reads)      时间: 2004-12-31 周五, 上午9:20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文章提交者:谈笑风生 加贴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杨振宁和父亲杨克纯教授

以下是杨先生的原话:

“父亲三次来日内瓦,尤其后两次,都带有使命感,觉得他应当劝我回国。这当然是统战部或明或暗的建议,不过一方面也是父亲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可是他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愿望,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我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有一个晚上,父亲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那时还没有制成原子弹,父亲也不知道中国已在研制原子弹)。”
“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读者评论:还评论什么,他父亲已经全说过了。到目前为止,杨先生还不是中国公民(见北京民政局)

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

杨夫人杜致礼女士,出生名门,为杜聿明将军掌珠,专攻文学,中英文造诣均佳,曾在台湾教过英文,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言谈举止富书卷气,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千金,当年 17岁。1949年,杨振宁转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在普林斯顿的一家中国餐馆邂逅杜致礼。不久,杨振宁与杜致礼彼此倾慕,难舍难分,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他俩于1950年结婚。育子女三人。杜致礼女士于2003年10月过世,“我这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娶了我太太,我最爱的人是我母亲,我最感激的人是我父亲……”杨振宁在谈到与他关系最亲密的家人时如是评价。

读者评论:“53年的婚姻”,“最大的收获”,结果确是一年的哀思,是否有哀思呢?或者应该把53年减去10年,换成43年的婚姻,但是43年时间也不能争得一点杨先生对故人的尊重么?“还好,她走得并不痛苦。”,

但是不知道杜女士在天堂中听到杨先生的再婚消息痛苦不痛苦?。

43年的夫妻都不能相信,除了父母孩子,我还能将我的灵魂寄托在谁的身上呢?

杨振宁 与翁帆

1995年夏天,杨振宁和杜致礼到汕头大学参加一项国际物理学家会议时首次见翁帆,当时她还是大一学生,负责接待杨振宁夫妇等人。

2003年10月杜致礼女士逝世。

2004年2月翁帆寄了一封信到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给杨振宁,但杨振宁当时在香港,信转到香港。之后几个月时间,杨振宁与翁帆有了密切联络,两人逐渐熟识。

2004年7月17日,杨振宁在北大通过家庭电影表达了对夫人杜致礼的怀念。

2004年11月5日两人在北京订婚。

2004年12月24日两人在汕头结婚。

读者评论:对于翁帆,我们确实不应该说些什么,因为她不承担着名人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纯粹个人的事情而已,但是希望是出于爱情,至少不应该象翁云光所说的牺牲,“我们完全理解和支持女儿的选择,小帆愿意为照顾杨教授的晚年生活作出牺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光荣”。

杨振宁和李政道

决裂的原因

1、在《杨振宁传》中提到的原因,包括李政道不满诺贝尔奖颁奖时杨振宁住最好的房间、 杨振宁的太太被安排和瑞典国王走在一起等。而李政道对杨振宁提议颁奖典礼时按年龄大小领奖,"觉得意外,但勉强同意了他的要求"。

读者评论:有没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啊。后面一句话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某些注重名利的人的行为。

2、杨振宁、李政道同是前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的得意门生两人决裂多年后,杨振宁在1989 年写信给吴大猷,首次向恩师说明他和李政道决裂的大致经过。信中杨振宁形容李政道"是一个极聪明的物理学家,吸收能力强,工作十分努力 。可是洞察力与数学能力略逊一筹"。
读者再评论:信中的有些话是这样讲的“可是洞察力与数学能力略逊我杨振宁一筹,所以李政道吸收了我的研究思想,加上他的工作努力,所以我俩合作出了成果”

3、在《李政道论文选集》中一篇名为"破坏了的宇称"文章中,也提到两人关系恶化的原因。文章写到两人交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杨振宁向李政道要求,两人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题目、宣布得奖者名字以及领奖时,杨振宁的名字都要排在李政道前面 。

4、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

答:《杨振宁传》对我和杨振宁在物理研究上的合作,以及对我本人人格的很多描述都与事实不相符合。杨振宁是想通过此书重写历史,通过对我进行诬蔑和贬低来索取根本不属于他的荣誉。在一本传记中对别人进行如此集中的歪曲和诬蔑是非常罕见的。我读了之后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

此书用了耸人听闻的煽动性的手法,篡改历史。杨振宁利用此书,制造不真实的故事,企图抹煞国际科学界早已公认的、我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特别是,书中关于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的叙述,更是采取了歪曲事实、制造谎言的手法来抬高杨振宁,贬低我本人。这样的行为在世界科学史上很可能是空前的;这样的传记写作手法在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因此,该书当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实,这都是杨振宁和传记作者共同谋划的。这一点传记作者在后记里也已经讲了。他们这样做是各有各的目的。

读者再再评论:侧面来一个,看看名利是什么?象李和杨,你相信谁?

杨振宁 与邓稼先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邓稼先和杨振宁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曾住同屋,获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就与杨振宁 分道扬镳。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1984年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2004 年9月16日下午,杨振宁教授在外交学院演讲完毕,回答同学提问时表示,是杜鲁门当时采取的限制华人博士归国政策最终导致了他没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回国。杨振宁说,当时中国人在日美等国家想留下来都很困难,“一个不是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根本是无法留在美国的”。然而在杨振宁获得博士学位时,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一道命令,不准在美国读到理工博士的中国人回国。杨振宁说,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现象,“从我这一代人开始,就出现了中国人滞留在美国。” 因为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华移民政策上有数额限制,一年只能允许105个华人加入美国国籍。但杜鲁门又不让读到理工博士的中国人回来,于是有成千的中国人滞留在美国,“这样的情况下,我也不能够回国。”

一九四八年邓稼先比杨振宁晚三年也到美国留学,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回国。
读者评论:晚去的也能回,先去的却有太多的人可以指责,杜鲁门啊杜鲁门,你是别人的替罪羊。

说的太多了,该结尾了,你也就是一个让最后一根
羽毛压垮的老骆驼。或者我不应该指责你,我应该指责这个社会,包括清华大学————是谁添了虚伪小人的脚后跟?

以一句歌词来结尾,撕下你的面具或赤裸裸。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3.417814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