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答网友一箩筐 |
 |
云儿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感恩节快到了,我后天大早就要出门,全家到维加斯、洛神集等地去度假,得一个多个星期后才能回来。家里一大堆事情要做,恐怕没空上网。今儿趁空先把积欠的旧债还了。
看到林思云先生的贴子,觉得很高兴。林先生消失多日,今日终于再上梁山,芦、马、林三大侠再聚首,论坛又热闹了,真是阿弥陀佛,菩萨显灵。^-^ 前日两贴对先生多有不敬,原有激将之意。既然把先生激了出来,赶紧向先生谢罪先。
林先生贴子我匆匆过了一遍,首先十分感谢林先生帮我澄清本岛均遇刺的时间。我读张纯如书,对前后文时间不一致非常困惑。看到张书中说本岛均在天皇去世后不到两周遇刺,我又记得天皇逝世是在1989年,所以在1990年后加了个注,“疑为1989年”,谁知道正确时间该当是1990年。网上讨论,有时懒得细查,难免出错。好在有各路大侠英雄盯着,有错也逃不过众位法眼,随时改正就是。
不过,林先生以此瑕疵,即全盘否定张纯如之为学为文,明显就是以偏概全,不是正常的批评。象这种瑕疵,由于记忆错位而产生,而且连续写作时人由于思维惯性,很难察觉。只是它不影响作者的任何论点,发现之后,改正就是。人常说写作是门遗憾的艺术,哪怕再仔细,发表之后再读,还是会发现有毛病。即使西方非常严谨的教科书,第一版里面也难免出现一些象本岛均遇刺时间那样的瑕疵,要到第二版、第三版才能纠正过来。我很少看到有人以此全盘否定人家著作的。说句不客气的话,象林先生那样的做法,那只能说明,批评者黔驴技穷,找不出别的毛病了,只好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令人伤心的是,张纯如再也不能亲自校正她的著作了。此书若是再版,这些瑕疵,恐怕就只能靠编辑者加注说明了。)
本来想驳斥林先生原贴中另外几点评论,现在没有时间,只好作罢。只想说明一点,我从一些国内学者了解到,90年代初,由于日本发生了右翼刺杀事件,国内有关学者受到告诫,尽量别去日本。张纯如关于当时“因为担心遭遇不测,中国很少允许学者访日”的说法,就反映了这样的事实。此种情况的改善,是后来的事情,张的说法并无一丝一毫的捏造。林先生诬蔑张纯如“造谣”,是非常让人生气的。
另外对郑若思先生说几句话。先生的大作,用来向网友介绍日本学者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现状,是极好的。然而用来批驳张纯如的书,则有偷梁换柱之嫌。张的书出版于1997年,写作时间则在1994至1996年左右。她说日本学界很少有研究南京大屠杀著作,针对的是这以前的状况。郑先生搬出的著作,有些是以前的著作,但是许多都是同时期甚至在这以后才出版的著作。以之来反驳张纯如当年的说法,我觉得说服力不强。
张纯如说的是表达真实中日战争观有可能受到事业上的甚至生命的威胁,并未说必然会发生这些情况。假如真是必然,恐怕日本就是不再是一个民主国家了。日本政治家向南京大屠杀记念馆献花,就象家永三郎、东史郎和许多为中国受害者说话的律师一样,是非常令我感动的事。这些事使我对日本抱有好感,觉得它毕竟是一个民主国家。但是我觉得不能否认张纯如说的那些压力,也是确实存在的。最近的漫画风波,就是一个相反的例子。
我非常理解诸位不希望仇日情绪激化的心情,也欣赏诸位的认真态度。然而我认为,仇恨的消解,须得建立尊重历史,尊重他人尊严的基础上。象日本右派任意诬蔑当年的受害人为捏造事实的“假证人”,适足以加剧仇恨。而一些网友以偏概全地攻击诬蔑死者,只会导致更多人反感。
最后,说几句方舟子。网友BSN转了方先生一篇对我进行造谣谩骂的文字联接,我把它除了骂街以外的主要论点附在后面,简单评几点:
1、方舟子大约比李洪志还神,自以为有厉害的“天眼通”,大牙一张就造谣说我没看过梁实秋那篇《文学批评辩》,“不过是看了《鲁迅全集》的注释”。只可惜他的神通还欠点火候,我不仅读过梁的文章,而且还碰巧知道方舟子的引文,与鲁迅全集注释引文和别的版本不一致,把“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后面的句号变成了逗号。方舟子把这点差别当宝贝,我却只觉得可笑。呵呵。
2、我正是看到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辩》之后,才写的《鲁迅如何误人子弟》。此文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篇在论坛上与人抬杠掐架的文字,并不打算发表,所以并不十分认真,梁的原文也未保留。现在手头没有书,大概也没有功夫再去图书馆借。只好凭记忆仔细回想,还好梁文我还有印象。他的意思,可以总结如下:
a) 普遍人性使得伟大的文学作品得以流传,使之经得住时间和地域的检验;
b) 纯正的普遍人性是衡量作品是否伟大的唯一固定标准,它提供了一个至善至美的共同中心;距它近的是一流作品,远的是二三流作品,背道而驰的是下乘作品;
c) 文学批评的任务是叙说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离这个共同中心的距离。
整篇文章,梁实秋只说普遍人性使得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经受时间和地域的检验,没说“得以流传的作品就是伟大作品”。梁文甚至没有排除不伟大的二三流作品也会流传的可能。例如梁认为大众的文学品位并不总与至善至美的中心标准相合。在别的地方,他还说过,大众的品位不够纯正,使得许多二三流作品也能广泛流传,例如通俗小说等,但它们并非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实上面的c)点也暗含“流传下来的并不总是伟大作品”的意思,这样批评家才需要根据他所见到的作品,评判不同时代的文学距离纯正人性这个中心标准的远近。
另外,梁说普遍人性是一切伟大作品的基础,却没说只要是写普遍人性的,就是伟大作品,就可以流传。事实上,即使是写普遍人性,还有作品好坏之分,还有距离至善至美中心的远近不同,并不必然就能经受时代和地域的考验。至于不流传的作品究竟写了些什么,有多少写普遍人性,多少没写,梁的命题保持中立,没有下任何断言。无论失传作品都写普遍人性,还是它们都没写普遍人性,或者它们是写普遍人性与不写普遍人性按某种比例混合,都不影响梁的命题成立与否。
上面是我的总结,哪位网友手头有梁实秋原文,请帮个忙,贴上来对照一下。
这个总结与我原贴有些不一致。原贴以举例子抬杠为主,重在指出鲁爷的逻辑错误,于梁实秋命题的含义则比较马虎,几个地方总结得并不准确,好在这并不影响我的主要论点。
3、方舟子与鲁爷一样,逻辑不通却以故意歪曲他人论点为能事。梁的那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最多只蕴含“伟大作品是得以流传作品的一个子集”,未排除不伟大的作品有些也能流传,方舟子却弱智到把这当等价关系,断言这意味着“伟大的作品等价于得以流传的作品”,其昏头昏脑可见。至于把梁实秋命题中并未蕴含的“作品消失乃因为没描写人性”,硬塞进梁实秋口中,不仅逻辑不通,亦且卑鄙。即使是随笔,靠肆意歪曲对方论点来批驳挖苦,也是比较可耻的。不过,看起来方舟子倒是习以为常,丝毫不以为意。君不见他毫无惭色地宣扬歪曲有理,声称在这个地方“进行逻辑分析,本来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
4、我最佩服新青年时期的鲁迅,也佩服他的语言天赋写作才能,还敬佩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却讨厌他左倾以后的乱打棍子,何况他的逻辑不通的棍子文章长期被用来毒害下一代。我指出鲁爷逻辑不通,不过说了句皇帝一直未穿衣服而已,竟也惹得方舟子出来骂街。他这种人,自诩为鲁爷传人,在我眼中却不过是画虎类犬的妄人一个。
附录:方舟子的论点
《文学于出汗》不过是一篇随笔,以对待学术论文的态度对它进行逻辑分
析,本来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而一脑子浆糊的人偏偏要以逻辑家自居,那就
更为可笑。为了说明这位逻辑家是如何一脑子浆糊的,我们先来看看梁实秋究
竟说了什么。云儿自诩看过“鲁迅论敌的原文”因而知道事实真相,其实她不
过是看了《鲁迅全集》的注释,而该注释对梁实秋的原文是做了删改的:梁的
最后一句话被删掉了一半。原文是:
“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缘闹仕厥瞧毡榈模?
文学的品位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依里
亚特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
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所以文学作品的伟大,无论其属于什么时代或什么国
土,完全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之下衡量起来。”(梁实秋《文学批评辩》,
见黎照编《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华龄出版社)
梁实秋说话有些颠三倒四,不过他想要表述的意思还是清楚,即:
一、伟大的作品等价于得以流传的作品。(所以鲁迅后面还讽刺他:“只
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
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二、描写普遍的人性是衡量文学作品是否伟大的固定标准。
由这两点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描写普遍人性的文学作品才是伟大的文学
作品,才能流传。
由这个结论又可以得出一个推论:有许多文学作品由于没有描写普遍人性,
因此消灭了。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