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深刻”与“思想家”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深刻”与“思想家”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深刻”与“思想家” (1195 reads)      时间: 2004-11-22 周一, 上午2:17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深刻”与“思想家”


芦笛


打这么大个标题,只说明老芦“彩笔昔曾干气象”,于今则江郎才尽了。其实不过是昨天看见老马“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硬要和云儿去练逻辑,引起来一点小感想。所谓“大题目小文章”是也。

云儿批鲁的大作(或芳作)我没细看,老马的则简直没看,只看见其中“集合逻辑”一语便肆意嘲笑他一番。此乃老芦一贯的疲赖作法,不足为训。不过我知道,这遭肯定又是“死诸葛惊走生仲达”,马师弟肯定吓出一声汗来,以为接下来的便是碎纸飘飘外加毒语纷纷了,殊不知我连他说了些什么都不甚了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觉得云儿那文字其实没什么太大意义。当然她指出的逻辑错误我也同意,就是那么回事,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该看得出来。不过我觉得那有点“茶杯里的风暴”的感觉,似乎没太大意思。

云儿的思路很清晰:通过举例指出鲁迅连这种劣等的逻辑错误都会犯,证明他根本不是什么“思想家”。奇怪的是旁观众人中似乎没谁看出她这中心思想来,反倒去争把这文字选入教科书误人子弟到底是谁的错。

即使扣住了云文的指向,我觉得仍然没什么太大意义。因为通过一个逻辑错误去证明鲁迅根本不是什么思想家,虽然确有道理,但此举似乎只说明云儿没有看到,老鲁在崇拜者心目的“至圣先师”地位,决不是靠披露这种劣等马脚可以动摇的。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以下事实:

第一、中国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思想家,中国人从小就没有受过阅读大思想家著作的训练,因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思想家。

第二、因此,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鉴定思想家。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把“深刻”当成思想家的判别特征,全然不知道思想家的判别特征应该是思想的原创性、抽象性、系统性与自洽性。

云儿的芳作当然也不错,因为要具有后面三个特征,思维必须遵循严格规律,也就是形式逻辑。做不到这点,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什么思想体系。这其实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通病。我早在旧作中说过了,中国古人的思想固然不乏原创性,但从来没谁能建立庞大、深邃、明晰、井然有序而又能自圆其说的思想体系来,其主要原因乃是古代中国人乃至现代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懂逻辑思维。

正因为如此,国人才会闹出把鲁迅当成思想家这种笑话来。这说来再自然不过:既然那些思维混乱的古圣贤都能荣任“思想家”,鲁迅又胡为乎不可?

可惜云儿见不及此,却去跟大家讲逻辑。这种事老芦早干过了,当初撕《老子》就是牛刀小试之一例,可惜人家自有回敬你的法宝,那便是“逻辑无用论”。到了这步,便是秀才遇到兵了,你便是写下一万篇文字也无法让顽石点头。

正因为知道这点,我才觉得云儿有如去花那些时间,还不如逮住一个拜鲁教徒死问:“请问,鲁爷究竟有些什么原创的宝贵思想,能指导中国的社会改革或推动社会进步?”

不过那其实也没什么用,人家照样可以用“思想原创性并非思想家的必备特征”来回敬你。哪怕山穷水尽,对方照样可以说“有无思想并非判别思想家的标准”。到了这步,我看您还有什么招?

所以,说到底,最后还是如何理解“思想家”的问题。捍卫鲁迅的同志关心的并不是鲁迅是否真是思想家。使用这个头衔,无非是抒发他们对鲁爷的崇拜心情,那其实是一种荣誉称号,并非事实陈述。拜鲁其实是一种信仰,谈不上什么理性可言。尊鲁爷为“思想家”,跟咱们当初尊伟大领袖为“天才”是一个道理,只反映了同志们朴素的阶级感情。云儿如此聪明,竟然会悟不出这点来,大概是阅历还不够的原因吧。

其实在我冷眼旁观,拜鲁教并不是云儿、我或其他人可以破除的。大概中国人只要存在下去,拜鲁教就会流传下去。其原因很简单:老鲁虽然决非什么思想家,但却是不世出的艺术家。他的杂文和小说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吸引力,具有极高的娱乐价值,能风魔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如果幽默和刻薄恶毒只是鲁文的特点,那鲁迅决不会如此成功。他的成功在于,鲁文和一般讽刺幽默作品不同,显得非常“深刻”,而这所谓“深刻”并非他深刻揭露了什么人文现象之后隐藏著的复杂机制或原理,而是具有深厚久远的余韵,让你在阅读很久后还能牢牢记住并不断反刍上来,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可乐。

这就是浅薄辈把鲁迅误为思想家的根本原因所在。他们不知道“深刻”并不构成思想的充分条件。例如老芦这篇文字当然也算“深刻”,因为它指出了鲁迅成功的秘密何在,而这似乎还是见余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但您能说出本文运载了什么了不起的思想么?Nothing, absolutely nothing!

本文之所谓“深刻”,只在于我的观察力。但深入的观察力并非思想家的标志,其实是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共同具有的基本素质。鲁爷的“深刻”,其实只反映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深刻观察力而已,与思想毫无相干。

如果鲁爷只有深刻的观察力也不会如此成功。最根本的秘诀还在于他出类拔萃的艺术表达力。他的本事自己也说了,乃是用极简省的笔墨,说出事情的本质,由此写出许多警句来,显得既非常深刻,又妙趣横生,可以让你反复吟诵而乐此不疲,全然忘记了去思索那些非常机智的话究竟有何道理。即使有道理,那又有什么意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多次引用过的那句(说明,以下举例全为记忆,并非原文):

“见到短袖,立刻想到半裸,立刻想到全裸,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群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力,唯有在此一层上才能做如此的跃进。”

这话给你的第一感觉就是刻薄,其次就是滑稽,最后的感觉却是深刻之至。这综合效应就是让你永记不忘,却忘了问一下自己:这判断限定的“中国人”是否成立?即使成立,那又有什么指导意义?记住了这句话,究竟能对“医治国民性”有何助益?

又如:“报上登的名人结婚广告,我大抵是不看的,因为那不过是性交广告”。

Again,这话非常刻薄,但也非常滑稽,也非常准确,最后就让你觉得非常深刻,一辈子也忘记不了,却忘记了那根本就是一句废话,什么意义都没有。

再如:

“即使是英雄,恐怕也要性交,但如果哪个妓院把那英雄的画像供起来,书之曰:‘性交英雄’或‘性交祖师’之类,便是笑话了。”

这话的魔力和上述的完全一样,非常刻薄,非常滑稽,非常“深刻”,但什么意思都没有,根本也就不可能类推到其他问题上去。

如果明白了这道理,则不难看出,拜鲁教徒们其实是把鲁迅作为艺术家的魅力当成了思想家的深刻。正因为大家都陶醉在鲁迅那种奇特的艺术魅力之中,才根本不会有人如云儿那样去搜剔破绽。

例如《文学与出汗》就是这样。那文字我看过无数遍,根本没有注意到她说的那些问题──你只顾开心还来不及呢,哪有功夫去琢磨那些不相干的事儿?

例如那文字我至今记得的只是“同样是出汗,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出的是的香汗,‘蠢笨如牛’的工农出的是臭汗。”你只会觉得逗乐还特有道理,根本就想不到,从这“出汗”上,如何可以推导出“贾府的焦大是决不会爱上林妹妹的”,又如何可以根据这一点,推导出“只有阶级性,没有普遍的人性”这一般性的结论来。

所以,阅读思想家的著作和阅读鲁迅的文字,注意焦点完全不同。对前者你只会设法理解掌握人家的意思,琢磨那是否成立,但后者完全是用来观赏的。两者使用的大概是大脑的不同区域(留待老非指定)。正因为此,尽管我对思维破绽非常敏感,但我还从来没去琢磨过鲁迅著作中的千疮百孔,直到我写《论费厄泼赖应该速行》。

我想,明白了本文揭示的“深刻道理”,恐怕拥鲁派与倒鲁派可以歇口气了罢?和春秋战国争鸣的“思想家们”一样,双方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和鲁爷那些“深刻教导”不同,本文的“深刻”,在于它揭示了国人普遍的智力贫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艺术家我比不赢鲁爷,作为“思想家”我可是胜他多多:))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3.314518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