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危险的倾向-从某网友关于林思云关于张纯如的评论的评论说起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危险的倾向-从某网友关于林思云关于张纯如的评论的评论说起   
笔名123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4/02/21
文章: 884

经验值: 5992


文章标题: 危险的倾向-从某网友关于林思云关于张纯如的评论的评论说起 (322 reads)      时间: 2004-11-22 周一, 上午6:37

作者:笔名123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按:看到云儿的帖子很有点恼,根本是胡说八道,居然赢得这么多叫好。说不得,用旧ID上来。这两天新语丝“讨论”得很热闹,大家不妨去看看,为什么“讨论”二字要加引号。Smile

危险的倾向-从某网友关于林思云关于张纯如的评论的评论说起

张三

有一位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在中国只要碰到日本问题,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脑子也会忽然停止运转。现在看起来,这个判定的适用范围,好像既没有国内外的区别,也没有教育程度的区别。

桂铭的评论大致分三段,大概而言:第一段:无法读懂中文、日文,不到日本,也能研究南京大屠杀;第二段:日本确实有“恐怖的气氛”;第三段:日本人争论数字,“是想钻逻辑的空子”。

探究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是在探究一个还有着许多活材料的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之所以六十多年过去,至今争论不休,就是因为缺少严肃、实在的基础工作,对原始材料,包括证人、证物,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张纯如女士每一句中文都需要他人翻译,这样的在中国待25天,到底有多大效果,尚且值得怀疑;何况根本没有去一个更重要的,应该有着更多原始材料的地方 - 日本?张纯如扮演的角色,分明是一个提起控诉的检方的角色,要指控活生生的对方,难道是可以在图书馆、资料库里面得出结论的吗?

关于所谓“恐怖的气氛”,桂铭花了很多笔墨,来叙述“抵触所谓民族尊严利益的言论,不会受到欢迎”,但是不明白这和张纯如所描述的“在日本,如果表明自己对中日战争的真实看法,他可能会,也一直会受到失业的威胁,甚至生命威胁”,有什么关系吗?难道“查资料研究南京大屠杀”,就会受到威胁吗?张纯如女士是从哪里知道的?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应有的态度吗?随便举一个例子,广受尊敬的王选女士,在日本为侵华战争的中国受害者索赔,多年奔走,她的主要支持者,不是中国人,而是500多位完全义务服务的日本律师,他们不仅出力,而且出钱。他们中间的哪一位,受到这样的威胁了?一百年来,战争受害者遍布全世界,类似的官司,也有不少在欧洲、在美国进行,试问有过哪个受害者,得到过某个国家的公民,更不要说是施害国的公民,这样自发的帮助、如此规模的帮助?这是所谓“恐怖的气氛”的一部分吗?

历史考证,和任何其他科学门类一样,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作为根据。你有逻辑的空子可钻,就证明你的观点有问题。观点有问题,为什么不可以质疑?观点不以数据为根据,以什么为根据?以感情、以传闻为根据吗?在法庭上,是会钻逻辑空子的一方可能胜利,还是喊口号,或者痛哭流涕的一方?在法庭上,不讨论数据,讨论什么?

观点不能代替事实,主观不能代替客观,屁股不能代替脑袋,感情不能代替理性。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质疑某个事实,背后是什么动机,根本无足轻重。政治正确,并不自动带来事实正确。没有精密的、公认的事实,即使可以通过语言霸权和公众情绪得逞于一时,毕竟不能经受历史长河的考验。南京大屠杀的确切人数,可能永远无法查清,追根溯源,其最根本性的原因,是当时的政府和民众缺乏统计意识。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数字,是中国人的错,不是日本人的错。

前代付出无数鲜血得来的教训,难道在我们这一代身上,还要重复吗?我们难道还要继续教育后代,数字不重要、逻辑不重要,口号才重要吗?为什么尊重数据、尊重逻辑的学术辩论方式,在日本问题上,会忽然变成例外?这样的辩论方式,居然连受过良好西方科学训练,素来温和理性的网友也会认为是“冷静有力”,难道不令人震惊、深思?

反日和反美,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种倾向。反美,往往只是对于强势的一种反抗或者嫉恨,这往往会随着情势的改变而改变,而且,这在西方其他国家也非常普遍,只是程度的不同。反日情绪,和反美有着根本的不同,而和纳粹时代前后德国民众的反犹情绪,非常危险地接近。水晶之夜,过去整整66年了。对600万犹太人的屠杀之所以成为可能,不是因为大多数民众一向对犹太人满怀仇恨,而是,他们对犹太人不怀好感,对极端分子歧视、仇视犹太人的行为,予以容忍和谅解。不是个别分子的极端,而是公众的容忍,最终,成为了法西斯主义最合适的温床,成就了奥斯威辛的屠杀。对于反日,哪怕是谣言,哪怕是造假,- 像张纯如女士有些地方那样,- 不是得到大多数中国公众的赞许,就是默认;至少,不反驳。不反反美,反美也会自动消退;不反反日,民族就可能走向危险的边缘。反反日,远远及不上反反美时髦,也根本没有利益可言,但是,远远比反反美重要,这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甚至也不是为了中国这个国家,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
附一:

也评林思云关于张纯如女士的评论

xxx读书论坛

送交者: 桂铭 于 November 18, 2004 16:29:36:

回答: 林思云:小评张纯如女士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由 majia 于 November 18, 2004 11:38:58:

林思云的文章,在介绍中日不同视点时,很挑战中国人的一般对中日关系的认识,颇有启发性。有些文章我是欣赏的。但是,林思云关于张纯如女士的[南京大屠杀]一书的评论,觉得有些偏颇。

林思云怀疑张纯如无法读懂中文日文,以至无法客观获得和分析有关史料。这点有点牵强。在美国,有大量的关于二次大战的资料,包括中文日文,我相信还有更多的英文资料,因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并非始于张纯如。前人的研究,一定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另外,我相信张纯如在写作过程中,一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其本身了解中文和日文资料的语言局限,应该不至于影响她获得资料的能力。面对资料,分析概括的能力更重要。实地考察虽然有助于资料收集,但在通讯发达的现代,不一定需要进行实地考察。钻图书馆、档案馆、数据库也许更重要。因此,林思云对张纯如女士的这两点责备,没有严格的逻辑依据。

对于“恐怖的气氛”的辨析,我在日本生活过,日本的确在社会治安方面非常平和。日本虽然是言论自由的国家,但是民族意识太强,因此如果是抵触所谓民族尊严利益的言论,不会受到欢迎,以至被大众接纳。谈论南京大屠杀,仍然是玮避的话题。我参加过东史郎的演讲会,我很钦佩他和组织者(中小学老师)的良知和勇气,但我知道,他们并没有被大多数日本人接纳。一些知识分子和工场主,还是顽固地认为日本没有做南京大屠杀那样的事情。得罪这样的人,不会有好日子过。

我不知道林思云有没有接触到这类人。张纯如感到“恐怖的气氛”,并不是没有她的道理。我知道很多中国人不喜欢林思云,甚至有相当多的人可能“痛恨”,如果身处这样的氛围,我相信林思云也会感到“恐怖的气氛”,尽管我知道林思云也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在日本,我没有遇到和听说过有中国人在日本查资料研究南京大屠杀,也许是我从事的学科的局限吧。我倒是建议林思云不妨去查查日本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再判张纯如“造谣”不迟。

日本的确有教科书提到南京大屠杀,我也专门看过。但是,讲得非常简单。林思云提出这样的质疑,并不能推翻张纯如的有关叙述。正如林思云自己承认的那样,的确有日本人在极力抹煞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概念。他们提出的杀人数字不精确说,就是想钻逻辑的空子。他们总是用Nanjing incident来替代Nanjingmassacre,就是典型例子。日本有些教授的日本人优越论很强,他们不能容忍南京大屠杀对他们的后代的民族优越意识的破坏,林思云不能否认这点。

每年日本都要大张旗鼓地纪念广岛长崎原爆和冲绳战役,但从来没有集会来纪念在亚洲因为他们的军事行动造成的大量平民的死亡。对原爆的纪念的目的只有一个:日本是战争的受害者。好处是,必须反对战争。日本希望把战争罪行和大屠杀普遍化,这样就会淡化南京大屠杀对大和民族的自豪感的损害。

立场决定认识,这是共性法则,无人能外。还好,林思云无意否认南京大屠杀。但是,仅凭对张纯如的几个叙述的不严密的辨析,便推断张纯如是“造谣”、“感情用事”,实在太自以为是。

附二:

林思云:小评张纯如女士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暨张三按)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worldlook&idArticle=45373&flag=1

作者:笔名123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笔名123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93531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