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散文写作经验谈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散文写作经验谈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散文写作经验谈 (1358 reads)      时间: 2004-10-04 周一, 上午8:03

作者:芦笛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散文写作经验谈


芦笛


我记得在此坛写过篇文字介绍过自己的一得之见,但刚才在自己电脑里找了半天没找到。坛子里肯定没有,因为我那阵和07致气,一怒之下删得干干净净,只得再来写一番。

之所以写这玩意,是老幽以为我误解了他,为我启蒙了一番,还怕我多心,说什么“过头了”的P 话。其实我一点没误解他。他说的是作者在写作时常常进入疯癫状态。我从来没这种体验,只是有时在写散文时感情很投入,并举了<拥抱>为例,那并不是说我的亲情,同样是写作时的情绪。至于像他那样因为自觉写出佳句来而如疯似狂的状况却从未有过。

一般来说,我写政论很冷静,甚至连打架都很少动气。让我困惑的是,网友们得到的印象却是我这人很容易激动,写出来的东西感情四溢。我到现在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写那些东西时我的心态,跟写科研论文也差不多,用脑而不是用心。

文学作品也基本如此。我只在写作流露真情的散文时很投入、很激动,如<拥抱>、 <聚也匆匆,散也匆匆>、<害怕友情>、<妻子的新衣>、<情深胜海>都如此。但如果是写小说那种虚构的东西就很冷静,并不会给carried away。或许就是为此,然然小丫头曾说,我大概太习惯于逻辑思维了,不适合写文学作品:)这或许是真的,虽则我很不服气。

这些话当然不能算写作经验。我想说的话,其实是老幽引起来的。他看了我的<妻子的手>和<拥抱>后都觉得不满意,认为我没写够写透写具体。这评论让我发现两人对写作的理解完全不同。

老幽的写法,在我看来,颇有点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味道,那就是一件事一定要从多角度写,写得越透彻,越具体,越活灵活现,便越成功。这当然是一种文学流派。但我本人不喜欢这种写法。我觉得,好的散文应该有那么几条:

第一,简炼。

第二,含蓄。

第三,隽永。

第四,语言平淡清新,归璞返真。

第一条规定了散文不能写得很长,否则读者会丧失兴趣。基于这个原则,我的散文一般都不长,和政论完全是两回事。

第二条说的是含而不露,要留给读者充分想象余地,忌讳把事情说得很透,让读者一览无余,顶多只能点到为止,一定要“引而不发,跃如也”。总之,写散文和写政论完全不同,后者一定要使读者彻底明白你的意思,而前者切忌不留余地,把所有的话都说完,让读者没有自己的创作余地。

如果用绘画来比方,则政论应属于古典派的西洋油画,而散文则像国画的写意山水或草木花卉,只能寥寥数笔,要“留白”,也就是留出读者的想象空间,以读者的想象来完成那副画,不宜浓墨重彩或工笔细描。

第三条则要求写出所谓“余韵”来。在我看来,好的散文应该是读者看完后还能芬芳满口,有含英咀华的余地,掩卷之后还仿佛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在我写过的散文中,<白鸽子>的结尾我是最满意的:

“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出去看,看那首写在蓝天上的洁白的自由颂。最后
那天早上,我把它们赶起,它们刚刚在空中盘旋了一圈,对面楼下站著
的战士们就开火了,四五枝汤姆枪一齐对著它们吐出了长长的火舌。

刹那间,雪白的自由魂在空中爆炸成一团粉红的薄雾。羽毛纷纷扬扬,
化作零乱的雪片。

我大叫一声,跌跌撞撞地冲下楼去。跑到楼下,却哪儿也找不到完整的
尸体。满鼻是辛辣的硝烟味,耳畔响起战士们响亮的哄笑声,不知是谁
得意地唱起了小调。

从那天起,我再没作过养宠物的梦。”


文章到此嘎然中断,作者再不说一句话,再不抒发什么感慨,从而造成一种余韵,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去感受。

第四条要求的则是语言功夫。我理解的语言功夫,不是余秋雨那种浓妆艳抹,靠华丽词藻眩花读者的眼睛,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语言大师林斤澜然。记得我当初写了<流星>,贴在某个内部文学沙龙中,某个外行赞之曰:颇有大师余秋雨之风,让我气得发昏章第十一。不过那评语也有点道理。该文确实雕凿太甚。我自己也不是不知道,正是为此才很不满意那篇东西。

对语言运用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是<邑水寒>:


“我家门口有条不大不小的河。枯水季节时,上学懒得大兜圈子过桥,
就从河里涉水过去。河水清清的,冷冷的,河底的细沙挠得脚心痒痒的。
低头看看,自己的小影子倒映在河水里,大腿入水的部位彷佛多了一个
关节,又象是折断了。抬起小脚丫来,水里的脚看上去比平时短了一截,
煞是有趣。”

这里的“河水清清的,冷冷的,河底的细沙挠得脚心痒痒的”完全是儿语,然而韵味也就在于此,后来又再度出现:

“在异国他乡,夜夜合眼就见我那无限温馨的故乡。梦中的河永远是我
涉水而过的那条,河水清清的,冷冷的,河底的细沙挠得脚心痒痒的。
布被秋宵梦觉,那冷冷的痒痒的感觉还依稀留在腿上。看著窗外远处峨
特式教堂的尖顶,乡思便如潮水般袭来,只想再入梦境,去寻回我那故
乡的河。”

成了一种反复咏叹。

同样的儿语也在该文中用过:

“再大些,就帮小姐姐去河边投衣服。大人忙,顾不上,洗衣服是小姐姐
的事。贫民窟里有口井,洗衣服就靠井里的水。但投衣服要打那麽多桶水
上来,就不是小姐姐力所能及的事了。於是小姐姐端著大盆的衣服,我端
著小盆的衣服,姐弟俩吭赤吭赤抬到河边,站在石阶上投衣服。姐姐投大
的,我投小的。姐姐认认真真地投,我偷偷摸摸地玩,让衣服在清洌的水
里搅起一个个漩涡,顺流而去。正玩得开心,却听得姐姐紧张地喊:

‘别站在下面那级石阶上!小心!会淹死的!’”


请注意,这里基本是孩子的话,例如“小姐姐端著大盆的衣服,我端著小盆的衣服,姐弟俩吭赤吭赤抬到河边,站在石阶上投衣服。姐姐投大的,我投小的。姐姐认认真真地投,我偷偷摸摸地玩”完全是一种孩子式的重复,但恰好显示了童趣,使往事回忆更加逼真。

该文的结尾则与<白鸽子>完全不同,用的是一连串的排比句,把感情层层推进,然后嘎然中止:

“啊,家乡的河,梦中的河,被乡亲们冷漠地自豪地谋杀了的母亲河!”

类似的技巧我在<妻子的手>中再度使用过:

“我无言,只是默默地抚摸着她的手,那指节粗大,青筋突起,肌肉发达
的劳动人民的手。”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写散文的一点体会,限于篇幅,只能谈一般的技巧要求,没来得及谈布局谋篇的问题,更没谈立意。其实立意很重要。好的散文的立意,应该是某种人生感悟。这感觉许多人都有,但没仔细想过,或想过但没能力理清楚或准确表达出来。你代人家说出来后,自然就会引起强烈共鸣。

例如散文<油彩>的主题是在最后点明的:

“以后,年轻时代的梦想一个接一个破灭。我终于悟出:生命之树常灰,
是因为梦想过于五彩。哥德讲过一个故事:一个鞋匠当了小人国的驸马,
安富尊荣,却始终郁郁不乐,因为他虽然变成了小人,心中却有原来那
个大尺度在,所以最后还是逃回人间,再去做他的臭鞋匠。人生的许多
烦恼,实际上是那个大尺度在作怪,它让你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不管
别人活得怎样晦暗,自己的生命决不可能是灰色的素描。等到千辛万苦
之后终于挤出了五十颜六十色的油彩,你这才发现,哦,原来自己还是
那个只配在白墙上胡抹乱画的无知顽童。”

那就是该文唯一有价值的地方。因此,我觉得,哪怕你语言功夫寻常,只要有深刻的感悟,并能适当准确地表达出来,也一定会是好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做不到含蓄隽永也无妨。

当然这说的是抒情散文。如果是老幽写的那种记叙文则又当别论。在那种情况下,使用巴尔扎克、雨果式的浓墨重彩,连大厨炒菜那种事都写上洋洋一大段,当然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这种金华火腿上多了,只怕读者腻了味。所以,愚以为还是要节制使用。另外,老幽的散文总有感情强烈甚至溢出之感。我个人不是太喜欢这种写法。当然这只是个人偏见。欢迎老幽反驳并交流一下自己的写作心得。


作者:芦笛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2739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