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旧作:就中文问题再答老吃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
|
|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就中文问题再答老吃
芦笛
吃兄(或“吃得凶”)的帖子见到了。我这两天真是太忙,匆匆写几句吧。
一、“象形文字”
我并没说中文是象形文字,你看清楚了再吃,啊?我说的是中文是表意文字,这当然也只是对其主要特点的概括。其实汉字虽有“形声”、“会意”、“假借”等六法,但它既不是象形文字,也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
讨论中文的起源必须牢记在心的,是汉语是单音节语言的这个事实。我们的老祖宗没有发明拼音文字,不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而是拼音文字根本就用不上。汉字之所以发明出来,不是如老吃猜的那样是为了给音节注音,而是为了象其他文字一样地记录语言。不幸的是咱们的语言是单音节语言,因为用相同的声音去说几个不同的概念,如“仁”、“人”、“道”、“盗”、“闲”、“贤”等,祖宗们便无法用拼音文字来直接记录语言,只能靠形象上的不同来区分不同概念,於是汉字就只能成为表意而非表音的符号。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正因为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光靠声音无法区分不同的概念,所以汉字的标音作用比起形状上的区分就是很次要的。“已、己、巳”,“戊、戌、戍、戎”、“天、夫”,“未、末”等字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汉字虽有某些指示发音的功能,但这种功能非常原始和不完全,只有一小部份汉字是用靠不住的偏旁指示发音,而且不可能象拼音文字那样随时代和地域而变。由此导致学童必须花很多年的时间去逐个记住生字的发音和它们的正确写法。
所以,中文根本不是音符,不能象乐谱一样让人看著就能唱出来。它不能指示不同音节的发音,而主要靠形状上的差别来区分不同概念。当然,它早就脱出了象形文字的原始胚胎,能够指示复杂的没有具体形状的抽象概念,如“仁”、“道”等等。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视觉符号,和阿拉伯数字没有什麽区别,都是以某种符号指示某个意思,可以脱离发音而存在。我将二者相比,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老吃说阿拉伯数字近于拼音,理由是它们可以拼出无限多的数字来。此话我不能同意,因为用汉字也能组合出无限多的数字来,所用的数码也只比阿拉伯数码多上五六个而已。阿拉伯数码是用来组合出不同的意思的,并不是象字母一样靠不同组合来标出不同的声音。
总之,我的意思是:阿拉伯数字和中文的相似之处,在于不管用什麽声音念它们都不会影响其意思,后者依赖于使用者的共识而不是发音。所以,我觉得老吃的“汉字是音节的注音符号”一说不能成立。
举个眼前的例子:本坛的一桑,他的姓咱们念“zhongcun”,而人家自己念出来则完全不同,可不管怎麽念,那“中”和“村”的意思彼此的理解都是一样的,这难道能说它们指明了音节的发音?单音节的汉字日本人能念出多音节来,难道还能说汉字是“音节的表音符”?你能说日本人发的音是错误的麽?如果那算错,大概除了阿拉伯人谁也不能用阿拉伯数字了。要是老师不教“中村”那两个字的发音,谁又有能耐掌握了某个规则和基本音素便能读出它们的正确发音来?这两个字无非是一种视觉符号,它们和其他视觉符号(如交通牌上的符号)的区别是,它们和声音密切联系在一起,但本身并不记录声音。在这点上,可以说它们与阿拉伯数字一模一样。
二、语言与统一
这个问题我原准备在文章里详谈,这里只能随便说一下:
首先,我说的“统一”,首先指的是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并不完全是指国家的组织形式。
其次,我早就说过多次,我并不以为国家统一就是什麽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我现在赞成统一,主要是怕国家分裂引起战祸,荼毒生灵,并不是认为国家的统一高于人民的福祉。
第三,必须承认,汉族是世上文化最单一(homogeneous),精神状态最identical的民族,而没有中文这个工具,这种状态决不会产生,就是产生了也无法维持下去。因为汉字的惰性,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们讲著几乎完全不同的语言,却被迫使用完全一样的文字,阅读同样的书籍,使用同样的文字交流,形成了同一文化,这不仅使得汉族变成了单一民族,而且竟然使原古朝鲜、安南也奉行孔孟之道,这些都是汉字威力的最好例证。
第四,语言是区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不但写在斯大林的“民族”经典定义中(“居住共同地域,使用共同语言…”,顺便说一句,我完全同意他的定义),而且是欧洲民族主义者的认同标志。威廉一世统一德意志、希特勒统一欧洲德语民族的主要根据就是语言的相同与地域的邻近。德国和奥地利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但语言文化上的同源性使得两国人民两次公投同意合并(第一次是在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举行的,为列强无理否决。第二次是希特勒搞的,但国际公认没有大规模的舞弊、强迫。两次投票,绝大多数人民都赞成合并),如果没有中文这表意文字,汉族也就决不会共享同一书面语言,必然要分裂成许多使用不同口语和文字的民族。
第四,汉字至今是维护“汉族作为单一民族”的最有力的纽带,如果改革后的汉字成了拼音文字,中文就要立刻土崩瓦解,不下五十年就要冒出至少十几个“亚中文”来。谓予不信,请去看香港人的报纸,上面那些用香港白话写的文章,我敢断言吃兄一定看不懂。中共失去了当初改革汉字的热情,在全国推广普通话,说到底就是这个原因。其实,对於南中国的人来说,现行“白话”中文完全是后天教育学来的一种死文字,跟日常谈话没有多少相干,这种趋势再维持个百多年,咱们又得来一次“新文化运动”。
第五,英、美、澳、加使用同样语言的事实,不是否认语言是区分民族的重要标准的反证,因为这些国家的人民并不“居住共同地域”。
三、外来语的引入
我谈汉字的第一篇文章,就举出了音译外来词汇的大量例子。古代有“狮子”、“葡萄”、“琵琶”,“佛”、“菩萨”、“涅般”,近代有“沙发”、“引擎”、“烟士披里纯”、“普罗塔尼亚”、“布尔乔亚”、“马达”、“摩托”、“摩登”、“苏维埃”、“爱克司光”、“盘尼西林”,等等。可惜近代造出来的这些词一个也没流传下来,连已经幸存下来的如“引擎”、“盘尼西林”等都给政府有意枪毙了。
造成这些词难以存活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我看来,是中国人太习惯于望文生义了,无法猜测出意思来的词就不受欢迎。我在坛上写文章,有意用“费厄泼赖”这个音译词,然而和我讨论的人从来不跟著用,却用“公平”这个词去代替它。由此可见我们对不能一目了然的词汇就是不能接受。
我曾建议过恢复所有曾经流行的音译词,以后引入外来语时一律使用汉语拼音,但这个建议恐怕不会为当局接受,也不会为广大人民欢迎。大众总是喜欢一种通俗易懂的东西,什麽“苏维埃”、“布尔乔亚”的玩意儿是注定要短命的,而“火车”之类的词无论造得多荒谬,却能照样流行至今。我真搞不懂:为什麽佛教的许多术语的音译又可以生存下来,莫非古人比现代人还开明、在接受外来概念时还更注意防止失真?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觉得必须大声疾呼,让人们充份认识到望文生义会引起智力的堕落。这里再重复一下以往说过的话:因为用“无产阶级”取代“普罗塔尼亚”,导致伟大领袖说出“雇农是农村中的无产阶级”(《怎样分析农村阶级》)这种蠢话来,甚至把流氓、土匪、乞丐也说成是什麽“流氓无产阶级”,其实根据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是在某个历史阶段才产生的、与一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特殊阶级,并不是洪七公统率的丐帮那样一文不名的人。在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只有中产阶级在不断成长壮大,而白领阶层在代表现代生产力如信息产业和生物产业,经典的无产阶级早就不再存在了,工人阶级也处在萎缩过程中。
必须指出,这种“无产阶级=无产者=没有财产的人”的概念,几乎烙在了每个国人的头脑中。网上好手龚克平先生(重贴时说明:龚克平就是我那不成材的马师弟)写过一篇《台海评述》(载《华夏文摘》),其中有段连锁推论,让我至今都没法忘记。他说:大陆为什麽出了那麽多坏事,是因为中共上台,中共为什麽上台,是因为人民要搞无产阶级革命,为什麽要搞无产阶级革命,是因为蒋介石把大陆的黄金都运走了,让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无产者。照他这麽说,无产阶级革命应当首先在中国西南山区那些原始部落里爆发才对,因为那些“野人”才真正是什麽都没有、连锁链都没一根的“无产阶级”。类似地,如果“共产主义”以音译词汇流传下来的话,则不但国民党没法骂我党“共产共妻”,恐怕后来大跃进中刮的“共产风”也就不会如此轻易地就深入农村干部的心。
四、语言与思维
我不明白在这上头吃兄有什麽要跟我争论的,语言当然影响某些思维活动,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点也不反对吃兄的意见。
例如中国人从来没有“权利”这个概念,从古到今咱们讲的就是服从,“在政治上与朝廷保持一致”。后来把鬼子的这个概念翻译过来,又弄得毛病百出,以致“人民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这句话竟给翻译成“天赋人权”,导致毛主席他老人家以为那是“人的权力是老天爷给的”,抛出个经典笑话来:“什麽天赋人权?我看是人赋人权。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幸亏伯达同志有点文化,发表最新指示时把前一句话给去掉了,这才避免了出国际洋相。等到伯达倒了霉,老人家又愣是要弄个“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笑话出来,真是千手观音都堵不住。说来可笑,最近我又在网上看到了有人质疑“天赋人权”的说道,可见流毒无穷。
我这里再重复一遍我过去的话:中文在语法上是原始的,缺乏许多反映现代复杂生活的词汇,新造的词汇又容易引起望文生义的肤浅误会,所以,作为艺术语言,它非常成功,然而作为运载精密、准确、复杂、深邃的思想的工具,它真是不堪负荷,必须大幅度地加以改进。现代中文虽然比古文明确得多,然而仍不敷应用,与咱们模糊思维的传统交互为用,妨碍了中国出大思想家。但是,没有理由认为中文会影响我们的形象思维和数理思维活动,吃兄应当正视这个问题。如果你要坚持这一点,我想必须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来。
2001年1月25日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