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孙中山与日本黑龙会合作分裂中国的一些历史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孙中山与日本黑龙会合作分裂中国的一些历史   
自由歇手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孙中山与日本黑龙会合作分裂中国的一些历史 (179 reads)      时间: 2004-8-01 周日, 上午8:0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日本黑龙会1901年2月3日成立,其宗旨是:“回顾东亚的大局和帝国的天职,为实行兴隆东亚的经纶,挫折西力东渐之势,目前的急务是先与俄国开战,在东亚将其击退,把满洲、蒙古、西伯利亚连成一片,建设经营大陆的基础。”(14)黑龙会的创建者和领袖是内田良平。

从黑龙会的宗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凶恶的侵华组织,其目标是先击退1900年庚子之变中出兵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俄国势力,进而吞并东北三省、蒙古和俄国的西伯利亚,这一地区有著名的大河黑龙江,所以定会名为“黑龙会”。黑龙会通过公开的舆论鼓吹和私下游说高级军政官员,对推动日俄战争的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日俄战争的结果终于使日本侵华势力侵入我国东北。值得一提的是,黑龙会的领袖内田良平1894年就曾经建立“天佑侠”组织,深入到朝鲜东学党起义军中,对推动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起过一定的作用,可以说是日本对外侵略的急先锋。

这个凶恶的侵华组织黑龙会以及它的领袖内田良平,与中国同盟会以及孙中山建立了相当密切的合作关系。内田良平1898年就通过宫崎寅藏与孙中山相识,1900年到新加坡帮助孙中山组织广东惠州起义。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再到日本,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同盟会成立筹备会就是于7月30日在东京内田良平家中召开的,会上内田良平正式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不久当时的黑龙会会员后来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灵魂北一辉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内田良平在《日本之亚细亚》一书中提到孙中山1906年以来曾对日本朝野人士游说,以中国革命后在长城以南建国,满蒙让给日本,作为日本援助中国革命的报酬。(15)1912年2月初南北议和成功的前夕,孙中山、黄兴通过森恪与日本政界元老井上馨、山县有朋等商谈由日本提供给革命党一千万到二千万日元的援助,换取中国以某种形式把东三省让与日本,由于2月12日南北议和成功,这一意向无形打消。实际上,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巨大的反对力量,这一意向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孙中山、黄兴曾有这样的意图,经由日本学者久保田文次、藤井升三和中国学者俞辛焞的考证,应该是确实的。(16)

那么何以孙中山和同盟会与日本一部分侵华势力能够形成如此密切的关系呢?有些学者难以理解这一点,曾经竭力加以辩驳,但黑龙会是公开的政治团体,以黑龙江命名,有各种公开出版物宣扬其侵略主张,内田良平更是通过著述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侵略思想,如果说孙中山和同盟会不了解内田良平与黑龙会的侵略立场,那就过分牵强了。既然了解其立场,而又过从甚密,必然要对合作的基础和条件达成某种共识,这与同一时期康有为坚决拒绝与孙中山见面形成鲜明对比。那么,要和以并吞满蒙为根本目标的黑龙会达成合作的共识,除了出让满蒙还可能有什么合作条件呢?



当时国家和民族分裂的危险是十分紧迫的。日本和俄国本来是为侵略我国东北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的死敌,然而一旦经1907年和1910年密约划分势力范围,双方竟然一变而成为以瓜分中国领土为目的而密切合作的伙伴,武昌起义爆发不久的1911年10月23日,日本驻俄大使本野一郎就与俄国总理大臣商议瓜分中国满蒙,谈话纪要中有:“根据一九O七年及一九一O年两次秘密协约,日、俄两国关于分割满洲和蒙古的问题已经预有设想。只要时机一到,两国即可根据一九O七年协约中规定的分界线分割满洲;并可进一步商谈如何分割蒙古的问题。”(32)10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议:“确立帝国在满洲的地位,以求满洲问题的根本解决。为此,帝国政府必须经常策划,不遗余力;一旦遇到可乘之机,自应加以利用,采取果断手段,实现上述目的。”(33)10月28日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致密电给内田康哉外务大臣:“帝国政府亟须当机立断,下定决心……趁此绝好时机,亟应在华中、华南建立两个独立国家,而使满清朝廷偏安华北……维持满清朝廷于华北一隅,而使其与南方汉人长期对峙,乃属对帝国有利之上策。”(34)1912年1月13日,日本驻俄大使本野一郎致电内田康哉外务大臣:“关于清国时局问题,俄国总理大臣态度相当激越,锋芒所示,颇有一欲时机既由日、俄两国协商,一举分割满洲、蒙古之势。”(35)可见日、俄两国趁火打劫的决心是很大的,中国国内动荡时间越长,它们实现阴谋的机会越大。

鞑靼长期以来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因此“驱除鞑虏”的口号给蒙古族的心理冲击不亚于满族,蒙古王公对武廷芳的质问最足以反映这种疑惧心理:“共和国将仅以十八行省组织之乎?抑将合满蒙藏回共组织之乎?如诸君子欲合全国共谋组织,则满蒙藏回土宇辽阔,几占全国之大半。其人民习惯,只知有君主,不知何谓共和,更深惧诸君子少数专制之共和。……即使诸君子所见不远,怀挟部落思想,谓我蒙古去之不足惜……则我蒙古最后之主张,未便为诸君子宣布。”(36)1911年11月30日,外蒙古在俄国的策动下,以库仑活佛哲布尊丹巴的名义宣布独立,而后哲布尊丹巴在亲俄派杭达多尔济等的怂恿下登极称帝,中国官员被驱逐,汉族商民倍受虐待。(37)1912年1月3日,乌里雅苏台的札萨克图汉宣布独立。在外蒙几次派兵侵袭和日、俄两国的策动下,内蒙古也渐渐呈现不稳迹象,1912年1月中旬乎伦贝尔盟在俄国策动下宣布独立,哲里木盟郡王乌泰也积极准备叛乱。(38)1912年1月底,变乱已经蔓延到北京附近,在日本浪人川岛浪速等的策动下,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等蒙古王公接受日本贷款,谋划发动叛乱:“关于蒙古举兵事,刻已步步准备就绪。喀喇沁王已决心于数日脱出北京(三万发子弹已于昨日领取运出)。喀喇沁王与川岛之间所订密约以及借款合同抄本,今日寄上。此项借款,约定以卓索图盟五旗内(注:指喀喇沁三旗,土默特二旗,在今天赤峰市附近)所有矿山为抵押,贷与日金二十万元整。因该区将成为举兵之根据地,故贷与款额较他项借款为多。……此次所贷款项,大部分将使其用于举兵。”(39)在川岛浪速与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订立的十条契约中, 规定独立后任川岛为总顾问,一切文武事宜都与川岛商量决定,未经日本允准,不得与俄国往来,这实际上是日本阴谋建立“伪满洲国” 的第一次尝试。(40)

国家民族的分裂往往要引发大规模的民族冲突和种族仇杀,这对各族人民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分裂意味着要在两个民族聚居区之间的民族杂居区域中,人为划出一条原来并不存在的国境线,这时杂居区中的甲族必然想要驱逐乙族以使本地划归甲国,相应的乙族也想驱逐甲族以使本地划归乙国,民族仇杀就这样难以避免地爆发,几乎每一条新划出的边境线,都是由大量的鲜血凝成。1947年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分治,举国狂欢,但是从这一天开始,沿着一条在36天里匆匆划定的边境线,两侧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向相反的方向面对面地奔逃,1400万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即使在英印国军队的监视下,仍有大约50万人在相互的沿途劫杀中丧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无道理最悲惨的灾难之一,而且在双方有争议的克什米尔,战火绵延半个世纪至今未熄,且不用说由敌意而产生的军备竞赛给两个国家带来的沉重负担了;最近南斯拉夫的国家分裂和民族仇杀引发了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等一系列大的冲突,已经使数万人丧生,这一地区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

辛亥革命时期在内蒙古的变乱地区,大量汉人遭到驱逐和烧杀。(41)当动乱波及西藏时,拉萨“人心惶惶,谣言四起,番言杀汉,汉言杀番,各怀疑惧”,(42)不久冲突爆发,藏军“不分玉石,见汉即杀”,(43)西藏各地汉人处境极惨,“参赞陆兴祺及师周自印度迭电中央及川、滇求救,情词哀切不忍闻。均以大局未定,不能顾及,而汉商民居藏者被屠杀几尽,藏番势力遂东渐及康”,“中国难民避藏番屠杀,流亡于哲孟雄(注:今锡金)、印度各境者,为驻藏办事长官陆兴祺分起资遣回国,至四年冬始毕。”(44)如果不是全国政局很快稳定下来,灾难无疑还会蔓延更深更广。

在这样的民族冲突中没有胜利者,冲突各方都要遭受难以愈合的重大创伤,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严重负面作用。清代三百年,汉族人口出现巨大增长,相对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宗教(约40%男性当喇嘛)、婚俗、性病等原因,人口依旧很稀少,(45)(46)汉族人口大量移居少数民族区域的压力虽封禁亦不能阻止,特别是晚清改封禁政策为放垦政策后,移民过程大大加快,形成了大范围的民族杂居区,因此一旦国家分裂,民族仇杀很可能以非常大的规模爆发,给各族人民带来的灾难将是不堪设想的。
不仅仅是满、蒙等少数民族,即使是很多北方汉人,由于受共和思想影响很少,对革命极不理解,一时也是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最具危险性的是当时握有奉天军权,能够左右东北三省去向的张作霖的态度。1912年1月26日,南北和谈已接近完成,张作霖主动访问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落合谦太郎,称:“目前东三省兵马实权全在本人掌握之中,断不容许革命党之类南方人任意蹂躏,如北伐军之类,何足挂齿;即袁总理,如有确实迹象证实其已附和共和,本人绝不听从其指挥……日本国如能以德相召,则东三省民众,必将人心趋向,有所依归。本人认为与其将东三省委于南方人之手,勿宁让予外人更为了当。”(47)1月31日张作霖再次传言落合:“袁世凯终已逐渐附和共和,皇帝退位当不可免,东三省亦将失去足以拥戴之主宰。身为北人而附和南人之共和,甘受其制,本人宁死亦不屑为。果如此,尚不如依附日本为佳。”(48)2月3日张作霖第三次传言落合,称:“日昨已以统领名义致电袁世凯,阐明如下立场:如果皇帝退位,成立共和政府,本人即不听从指挥。……吾人已失去应为之效忠之皇帝,则依附同种之日本,乃属理所当然。……本人将拥戴肃亲王归依日本国。”(49)张作霖对日本人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但对比起来,当时似乎革命党更令他感到不安。

那时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形势判断颇为准确:“皇帝将早日退位并由袁世凯建立临时政府。但是这个转变可能带来严重的困难;有迹象表明,蒙古人和北方各省都不愿意心平气和地接受这项解决办法。”(50)2月12日清帝退位后,东三省继续悬挂龙旗,不久以后张作霖在袁世凯的重金笼络之下,才逐渐改变了态度,可见作为旧官僚的袁世凯不管其动机如何,确实为说服北方各省赞成共和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在民国初年才会被称为缔造中华民国的四大伟人之一。

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对革命党的疑惧是由革命派长期的狭隘民族主义宣传和革命初期的暴烈行为造成的,虽然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阐明了五族共和的国策,1月28日还特别致电劝慰正在策划叛乱的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等蒙古王公,其中甚至有“汉、蒙本属同种” 的亲切表示。(51)但是,“驱除鞑虏”载在誓词,“八月十五杀鞑子”言犹在耳,一纸宣言、几封电报怎能化解多年形成的隔阂。满、蒙、回、藏各族的取向基本上由其上层人物所左右,南北议和成功使革命军北伐得以取消,以清王朝的总理大臣袁世凯出任民国总统,使各族上层人物多少感到获得了一定的安全保障,觉得旧日的地位利益仍可保持不变。而袁世凯对一直蒙古问题极为重视,软硬兼施,充分玩弄其笼络手腕,任命贡桑诺尔布为民国的蒙藏事务局总裁,晋封亲王,对其他蒙族上层人物也大量加封,使内蒙王公数量“比清朝时的数额增加了几倍”,(52)终于使内蒙王公们放弃了分裂的图谋,而且不少逃往外蒙的蒙族也陆续返回内蒙,后来经过谈判外蒙也于1915年6月7日取消独立,承认中国宗主权,承认外蒙为中国领土。(53)
清帝退位意味着将清朝政府原有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地移交给民国政府,保持了主权和领土范围的连续性,所以英国和俄国虽然阴谋策动西藏和外蒙古的分裂,但仍然不得不声明承认中国在这两个地区的主权,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主权。清代中央政府与各大少数民族的政治关系向来由清帝在理藩院的协助下直接处理,为此清王朝特别在承德避暑山庄行宫附近修建了外八庙,以接待各族上层人物,而理藩院例来由满蒙王公大臣主持,汉族与各族的政治联系一向很少。直到退位,清帝一直以蒙、回、藏族的保护者自居,1912年2月3日清帝“授权袁世凯与民军商酌退位条件旨”中还特别提出:“蒙古、回、藏之待遇,均应预为筹划。”(54)因此2月12日清帝以退位上谕中:“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的表示正式和平退位并承认中华民国,(55)对抑制各族分裂倾向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不可低估。

革命爆发之后,国内外各种促使国家分裂的力量都在急速地化合作用,南北统一迟一天达成,国家分裂和由此引发的民族仇杀的危险就增大一分。所幸经过全国维护国家统一的绝大多数政治派别的共同努力,南北议和终于取得成功,使国家转危为安,顺利实现统一,当时唯一激烈反对南北议和的只有头山满、犬养毅、内田良平、北一辉等与中国革命派关系密切,来华参与革命的日本人。(56)以往的论著多强调南北议和的妥协性,强调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另一方面,世事向难两全,惟其妥协,惟其不彻底,才能够容纳国内多数派别的意愿,使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得以大体维持,避免了国家分裂和民族仇杀的巨大灾难,因此南北议和的重大历史意义是应该得到公正评价的。


(14)赵金钰:《日本浪人与辛亥革命》15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5)同上书73页

(16)俞辛焞:《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501-516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

(17)李白贞:“共进会从成立到武昌起义前夕的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一)502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

(32)《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10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33)同上109页

(34)同上112页

(35)同上134页

(36)渤海寿臣:《辛亥革命始末记》二,903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37)唐在礼、唐在章:《蒙古风云录》,《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21、23、35页,吕一燃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38)郝维民:“辛亥革命与内蒙古政治”,《辛亥革命在各地》426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

(39)《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88页

(40)俞辛焞:《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409页

(41)《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二辑298、313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42)前驻藏陆军军官袁铄、何化南等:《藏事陈略》,《民元藏事电稿 . 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146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

(43)“蔡锷电政府据殷承献电陈在藏官兵遇害情形”,同上书80页

(44)尚秉和:《西藏篇》,同上书139、142页

(45)孟榘:《乌里雅苏台回忆录》,《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305页

(46)张植华:“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二辑221页

(47)《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72页

(48)同上书74页

(49)同上书77页

(50)《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册247-249页

(51)《孙中山全集》第二卷48页

(52)博彦满都:“辛亥革命时期的内蒙古”,《辛亥革命回忆录》(六)425页

(53)《中俄蒙协约》第二条,陈箓:《恰克图议约日记》,《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178页

(54)《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7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5)同上72页

(56)俞辛焞:《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127页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27861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