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教师节风声】逸风:一位普通教师的六月二十三日──我的“分校”暗访记录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教师节风声】逸风:一位普通教师的六月二十三日──我的“分校”暗访记录   
洪哲胜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教师节风声】逸风:一位普通教师的六月二十三日──我的“分校”暗访记录 (529 reads)      时间: 2004-7-15 周四, 上午8:27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一位普通教师的六月二十三日
──我的“分校”暗访记录

逸风


┌────────────────────────────┐
│题记一│
││
│生命中最富于意义的事情往往就在我们日常的质朴的生活中│
│显现,可能我们没有注意到,没有看得见。但是当我们富于│
│爱心和善意去教育孩子的时候,在我们把自己的生命赋予教│
│育业的时候,把我们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相联系起来的时│
│候、这种平平凡凡的生活,尽管表象里没有激情,其实有着│
│大爱,有着伟大的人类运行法则和道德法则。│
││
├────────────────────────────┤
││
│题记二│
││
│我有一个教育理想,就是我们所培养的孩子,不是为考大学│
│而培养的,不是为光耀门庭而培养的,而是要有健全的精│
│神,有了这健全的精神,我们的孩子就是初中毕业,也能正│
│视自己的行为和社会地位,而不会形成对社会和人生的变态│
│心理。当我们培养的孩子将来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能兢兢业│
│业,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能把自己的个人行为放在更深的范│
│畴内进行思考,能多为他人的利益考虑,能为全社会和国家│
│的利益考虑,能不以个人的患得患失而忧虑,能健康地生活│
│成长,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
│的。│
└────────────────────────────┘

──────────────────────────────
2004年6月23日,星期三,晴,闷热
──────────────────────────────


§§一、今天早上


今天早上是同事大李给我打的电话铃声把我吵醒的,他说要我给他签
个到,我说我还在睡觉,可能赶不上了,叫他叫别人代签吧,很不好
意思。之后我迅速起床,洗了把脸,刷了牙,几乎在几分钟内解决好
了。此时时间已经是快7点半了,我赶快冲下楼,跑向车棚。昨天是
端午节,我回老家时加了一点油,这个摩托车平时我根本不骑的,因
为从学校家属院到学校步行也就几分钟的路程。我推出破摩托,骑到
学校,踏着铃声进入教导处,签了到,还好,大申的还没有签,我就
代劳了,哈哈。

今天我一天无课,每到星期三都是我最舒服的日子,但是今天不一
样。来了一封邮件,有两份《中国教师报》的样报,上面刚刚发表我
的一篇小文章。组里面开始热闹起来,要求我请客什么的,我应酬
着,心中暗想还是不发表好一些,本来是偷偷地写一些东西,发表了
就再隐瞒不住了。所谓偷偷,就是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什么了,这是
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性格特征的。你想,当一位大学中文本科毕业学士
学位的做了多年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乞求你帮忙替写论文或者要求你的
文章后面缀上他/她的名字的时候,你是作何选择呢?你会感到自己
很尴尬,而他/她没有这种感受。人心难测,就是你好心帮忙的话,
熬了夜,费了很多精神,白了几根头发,为他/她发表了“他/她的大
作”,说不定他/她在口头上感激的同时,在内心有种阴影,这种阴
影在他/她心中留存着,会一辈子算计你。人言道:人情练达是文
章,处处留心皆学问。本人人情不能练达,留心也难以变成自己的学
问。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本身太复杂,象我这样的书呆子在处理许多
人际上的事情时候很难以达到某种高的境界。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不
能样样精通,所以有些事情只能顺其自然了。

本来今天我计划着继续翻译我的书,这样一来平静的心态又打乱了。
有一位女教师还带着小孩子,前天学前班放假了,她就把孩子带到了
学校,她还是第四节的课,我想我又完了。这个小孩子上学时候还可
以,我可以在办公室里看书或者写作时忍受一下他母亲一个人的拉家
常时候的吵闹。如今他一放假,我要在办公室里忍受两个人的喧嚣。
最近我刚看到一则消息,说一位美国教授经过11年的跟踪研究,得出
结论说,就单亲家庭里的孩子来说,单亲对于孩子的成长的影响并不
大,影响孩子最大的莫过是孩子母亲的素质。今天观察真的有一点相
信这位别致的美国教授的结论了。这个小孩子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其
一,喜欢旁若无人,自得其乐。这一点还没有什么的,最使我难受的
另外一点是这个孩子特别喜爱母亲,与母亲形影不离。而她的母亲一
般上不愿意违反学校纪律,早来晚归的。严格按照学校的考勤制度办
事。看来我的一个上午时间又要在孩子和他母亲的吵闹声里度过了。
我对他们之间母子情深也表扬过几次。同时在他母亲不在他身边的时
候鼓励孩子做到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嚣,看来我今天的“鼓励疗
法”也不一定会奏效。但愿我能耐得住性子。

我翻译的是一本关于华德福教育的书籍,华德福教育是上个世纪初期
产生的基于人智哲学(一种精神科学)的教育运动,我感到华德福教
育理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育思想理念,之所以着手做
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出发点可能是自己内心有一种“殉道”精神
吧,否则,何苦自己找苦吃呢?这本书真是难啃的很,里面基本都是
理论,很晦涩,难揣摩。偷偷模摸地翻译半年了,只翻译了一半。9
月份要完稿,看来很难准时交工了。所以我打算加快进度,这几天翻
译的挺顺利的,谁知道又碰到困难的地方了,书中拗牙的句子多的
是。可能是书的作者与翻译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异问题。此生可能遗憾
的是选择了教育,选择了教育也没有什么,特别遗憾的是爱上了教
育,爱上了教育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是对于一直有问题的中国教育的
难以割舍的关注。有句歌词叫做:因为爱,所以离开。我自己不知道
什么时候能够离开所衷爱的教育。在4月份时候我申请的美国纽约的
一所大学接受我这个穷教师,愿意提供全额的schorlorship和work-
study,还有一个诱人的Master Offer。有些东西在很刻意追求的时
候不来,去美国深造是我高中时候的梦想。现在在不经意的时候来到
了,很兴奋,但是又有很多无奈。本不愿意放弃,也只得放弃。幸好
能够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找到可以共鸣的东西,使自己内心又多了
一点学会放弃的从容和坦然。而不知道我为什么不能从容地对待教
育?为什么这么牵动自己的内心?象我这样一介草民为什么不去思考
一些正常的生活需要的东西,却要用自己有限的小脑袋里的几个可怜
的脑神经来思维这些大而无当的抽象的东西?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在杞
人忧天,很冒傻的。所以感到因为爱,所以离开。但是真的能够离开
吗?

在办公室里我一直在忍受着孩子和他的母亲的喧闹声,这是一个大
组,有17个人在办公,有些时候,领导很愿意追求一种大而全的东
西,比如集体办公、很正经地开会等,开会时候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东
西,也必须叫所有教师都来齐了,才开始开会,耽误很多个人的时
间,但是领导肯定在诸位教师都能乖乖的听话的时候有一种心理上的
满足感,否则会心里不痛快,更有甚者,会在暗地里给你小鞋穿。我
决定先停下来自己的工作。想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周围的事情,
平静一下自己的内心,也省察一下自己。发现自己的确不能成什么气
候,想当初毛泽东在长沙做学生的时候怎么就能在十字街口读书呢?
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力呢?想到这里,自己很是汗颜。天有一点热,流
汗是正常的。突然想到“无事生非”这个词语,好象一句英语叫
“Make the sleeping dog lie”与这个成语很类似。我内心笑了
笑,但是这个内心的笑也是掩饰不住的,我做不到“喜怒不形于
色”,这也是种境界问题,也与自己的个性有关。在那边坐着的柳老
师看到我闲了下来,就招呼我,我就到他旁边,找个椅子坐下。我和
柳老师有时候总是有一些话说的,他是教历史的,见解总是有些深
刻,所以我喜欢和他交换一下对一些社会上或教育上的现象的看法。

这次有一些突然,我们聊着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就聊到了我校里的
“分校”事情上了。我现在作一下说明,我所在的学校现在是三大
“板块”──普通高中、初中和“分校”,我们整个区就这么一所高
中,是我们这里的最高学府。我校的初中现在又称为“总校”,另外
一个是在总校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但是也在同一个校园里的被称为
“分校”。分校是我们区里教学改制的一面旗帜。据说为了审批我们
的分校化了很大的一番工夫的。我私下认为,分校其实就是为了升学
把成绩好的学生通过考试选拔出来,并进行专门考试训练的学校。目
的是为了升学率,也是为了完成上边下达的升学指标所进行的近视
的,我想也是急功近利式的非正常的教育资源的重新组合。目的就一
个:提高考试成绩升学;手段也是一个:考试训练;教学方法也是一
个:灌。如同为了一个伟大的特殊的光荣的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特种
兵训练一样。


§§二、办公室里的模拟采访


下面我以“记者问”的方式来写出来我们大概说的东西,许多柳老师
的话里有我自己的思考在内,并不是纯粹的柳老师的话,特此说明:


问:柳老师,你的孩子在分校还可以吧?
柳:孩子在分校的课业比以前更加繁重,学生上分校无非是为了考市
重点高中,而一中在全市范围内仅仅收350名正式学生,这350名
学生中据说里面有70名关系指标,也就是说正式录取的仅仅有
280名学生;其余的都是所谓的择校生,也就是高费生,目的也
是要钱,要1万8到2万4,还成立了一中“分校”,其目的是司马
昭之心,人人皆知。就是利用自己的名校身分,多从百姓口袋里
掏钱。现在考一中要比高考考重点大学还难,你想想,全市有多
少初中生以及各种名目的分校生要参加这场竞争?但是如果你不
叫你自己的孩子上一个初中分校的话,你就必须让孩子留守在原
来的学校,享受着低一等的教育资源,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和成长
是一种伤害。

问:留守在原来的学校和上“分校”有这样大的差别么?
柳:区别很大,整个区各个初级中学的学生抢着来上分校,掏着高
费。其实并不是原来的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多么的低,也不是原来
的学校的师资就很差;当分校把总校班里所有成绩好一些的学生
选拔走以后,原先班级里的学生心理上会有这样的阴影,家长可
能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谁愿意自己的孩子生活在阴影中,除了
孩子真的不争气外,能够考上分校的学生家长也会勒紧裤腰带叫
自己的孩子去分校上学的,分校这样就根本不缺少生源。这样做
反而使考不上分校的孩子心理上蒙上阴影,认为自己是“差
生”,自暴自弃,本来不是厌学的开始厌学,本来厌学的更加不
学习,班级纪律靠班主任的强制手段在维系着,教师也很下气,
无可奈何,有一些有心学习的学生也被这种情绪笼罩着,导致许
多相关的问题的出现,这与班风萎靡有关。

问:柳老师能否举例说明一下呢?比如成绩下降的学生实例。
柳:比如我校有一名学生,原来在总校时候的年级排名是第4名,因
为考上分校后,家里贫穷,付不起每学期840多元的学费,就留
守在总校,这次统考,与分校原来的同学相比落后了几十分;这
个肯定与班风有关系,当然也与自己的心理素质有关系。其实,
分校这样做已经坑害了大批的学生,特别是处于初中这个年龄段
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正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心理承受力
有限,意志力薄弱,腻烦心理严重,如果没有正确的疏导的话,
他们在学业上又没有什么所成,在将来走上社会,对社会只能造
成压力,不利于健康向上的社会的形成和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的话,真是贻害无穷呀!

问:柳老师,你对现今某些短视行为的危害分析得很透彻,现在我想
问的是,你是否也在害怕你的孩子重蹈这样的覆辙,而不得不把
孩子送到“分校”?你作为本校一名工作了多年的教师,又是市
级优秀班主任,做工作又兢兢业业,为我校立下了汗马功劳,你
的妻子和父母都在农村,家庭负担也很重,再说,在建设“分
校”教学楼的时候,我们全校教师也每个人都集资5,000元来支
持分校的建设,学校是否考虑象你这样的教师子弟不收学杂费
用,或者减免部分费用呢?是否有得到一些优惠呢?
柳:我对于孩子上不上分校的问题,我也考虑了很多,因为每学期这
么多钱,一年两学期,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花费,正是
因为我考虑到留在总校的可能性的后果,所以我才下决心让孩子
到分校去就读;象我这种心态的家长不在少数。但是本人作为一
名本校的教师,在这里工作很多年了,也取得了很多荣誉,送走
了多少的毕业生,大家都知道我在班级管理上下了多少工夫,我
做的是有良心的工作,就是功劳不提,苦劳总是有的吧?学校对
于本校教师子女的入学问题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一个子也不能
少交。这样做伤了多少教师的心?当然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地区的
教育部门对于教职工的疾苦不关心,也不管不问,我们的教育管
理缺乏太多的非人性化的东西,其实就是把教师看作是升迁的阶
梯,拉套的牛马。我就自己而言,没有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在心理
上的优越感和自信心。

问:你孩子上分校时候,交了多少费用?
柳:去年是每学期840多元,今年可能要涨到每学期1,300多元。

问:为什么学费又涨了?
柳:这个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是利益驱动。绝对不是家长的腰包鼓
了,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以便于将
来有个好的前程。他们之所以愿意把孩子送到分校来的主要原因
是这次改制后,好学生都走了,听说好的教师都调到分校了,自
己的孩子如果留守在总校的话,就是对自己孩子的不负责任,是
毁坏自己的孩子的前程,基于为了孩子,他们也要咬牙把自己的
孩子送到分校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越是好学生越要交高
费用来上学,其他的在总校的中等学生又在丧失学习兴趣,后进
生更是破罐破摔了。在教育上一直在研究的对付两极分化的马太
效应在这里愈演愈烈了,这简直是教育的大倒退,是对真正教育
实质内涵的反动。

问:分校的学生,包括你的孩子是否感到自己上好学校的幸福?或者
说,是否他们会有什么优越感呢?
柳:这个问题需要问一下学生自己才对,我不好说明白。但是就我的
经验来分析的话,分校学生可能没有时间来体会这种优越感或者
幸福。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那里其实是
“应试教育”发展到极端的产物,也是教育市场化的毒瘤。学生
每周的上课时间要有64节之多,每天上午4节,下午3节,晚上3
节,每周只是在星期日下午休息,这个还不算上早读的时间,大
部分学生被要求提前到校进行早读。你算一下有多少属于孩子自
己娱乐玩耍的时间。去年上晚自习是4节,比现在还厉害呀。正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孩子们真苦呀!每一次考试和测验就给学生
排名次,学生的心理负担可想而知的。有一个去年在总校时候年
级排名前3名的女学生,后来进入分校后不能适应这种紧张激烈
的竞争氛围,上了一段时间后,成绩下落了,学生的家长只好叫
她又回到总校原来的班主任那里。再说班主任的变更更是孩子成
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在她回到总校后,我想,班级中的不利因
素还会影响她的发展。

问:我知道这个女孩子,她是我的亲戚。关于分校教师的配置是怎样
的呢?现在他们的情况如何?
柳:分校教师的来源是从区里各个初中借调过来的,当然主要的来源
还是总校的教师。他们在拼命地劳作的同时,在工资、奖金等各
个方面与原来一模一样,他们却还要在超负荷的状态下运转着。
有一些教师还是希望回去总校,认为分校工作重,纪律严、课时
多,甚至晚上还要开会。有一些小课教师,不得不在总校和分校
之间奔波着,因为两方面都有课,负担很重。现在有关部门要求
分校“四独立”,既财权、人员、场地、管理都要独立。变成名
副其实的民办公助学校。现实是分校的教师都是本区在编人员,
如果独立的话,这些教师就要脱编,这是分校教师都不乐意的事
情,要牵涉出很多问题。

问:面对分校现象带来的这么多负面的东西,难道国家教育有关部门
没有注意到吗?
柳:前一些时间,在河南《教育时报》上有一篇文章说过这件事情,
称之为“某地分校现象”,随着分校现象的出现,学生的流失率
一直在持续增长,这是一个恶性的怪圈。另外分校举办的红火不
是一方校长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对教育上的急功
近利心态而导致的教育严重偏离正常的运行轨迹。在社会的压力
下,在教育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家长对孩子的不正常的高期望
值,学校的声誉又要与升学率挂钩,某些不能懂得什么是教育的
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又要给校长下任务,要求立竿
见影的升学效果,否则校长的职位就面临着危险。行政部门过多
地介入教育,是导致教育趋向非理性发展的原因所在。而正规的
教育主管部门,并不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正确指导作为自己的目
标,而是向学校“伸手”的多。比如有一些教研科室的人员,基
本起不了研究指导教学的作用,这些人员的素质根本甚至不能与
学校里一线教师的素质相比,怎么去指导别人呢?在教育上真正
做研究和学问的能够有几个?

问:依柳老师的看法,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如何正确引导现在很普遍
的“分校”现象呢?
柳:有许多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认为国家有关
部门一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可能还没有拿出具体的措施而已。
现在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薄弱学校的投入严重不足,教育
方针的落实不力,下面教育行政官员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严重漠
视,家长的素质问题和对教育知识的无知等等都是制约真正的素
质教育难以实施的拦路虎。这些拦路虎问题不解决,中国的教育
问题将要严重制约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全民族的素质也难
以提高,社会问题也就更多。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发生,国家应该
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坚决杜绝与真正的教育实质相左的作
法,集思广益,全民都要关心教育,力争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
教育型社会。


§§三、碰到老同学


上午我们讨论了一节课,大概是从10点左右开始我就爬在办公桌上大
概写了一个草稿,写草稿的同时不断地忍受着那个孩子发出来的各种
噪音。约11点20分,我大概写完了,然后我去了趟厕所回来,碰见我
原来的同学侯老师,她现在是分校初三的英语教师,我就与她搭讪:

“老同学,感到你比以前更苗条了,怎么保持身材的呀?”

“不要开玩笑了,我快累死了,哪有你轻松潇洒呀!”她的声音有一
些沙哑,可能是讲课多形成的习惯性咽炎,这是教师的职业病。

“哦,是累苗条了?我说我怎么一直想减肥不见功效呢?原来累也是
减肥好办法呀;回头向你学习呀。”我在开玩笑,其实我在心里想,
我整天在网络上既写东西又看东西,也很累的,我可能是精神上的
累。

“哈哈,你的老毛病还没有改,又开什么玩笑?每周20多节课,你试
一试。”

“完了,如果叫我上20多节课,你还不如杀了我算了。真是太恐怖
了。”

“好了,我来给你算算,我每天白天两节课,每周从星期一到星期
六,共12 节;每周两个晚上的夜课,每晚3节,共6节。在加上星期
日上午4节。不带早读的3节,每周有22节呀。你说我累不累?”

“好象是从地狱里来的呀,你让人好心疼呀。哈哈,不过你有补课费
吧,要么这么辛苦做什么?”我一直在诱导她说话。

“哎,别提了。去年每节课还补助2元钱,现在全国禁止乱收费,不
敢收学生的钱了,学校也不愿意出钱,我们一直在奉献自己呀。怎能
跟你比呀?”她看样子很失落。

“不是说学生成绩好了,最后给你们奖金么?能培养出这么多好学
生,你应该感到满足吧,起码是内心幸福呀。”

“学生?哎,不要说了,现在在全市有多少个分校和好的初中,竞争
这么激烈,后天就要中考了,谁知道会怎么样呀?这不,我叫学生今
天先回家休息一天半天的,准备中考,但愿有个好成绩呀。”

“好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呀!哈哈”

“好了,我不给你贫嘴了,我要赶车,我们回头聊了。”

“好的,再见!”


§§四、中午时分


我离开学校,骑着破摩托回到我的父母家里。学校离老家不远的,骑
摩托也就是10来分钟的路程。父母刚在田地里拔过玉米苗回来,都很
累。我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我一直不在父母身边,二老也真是辛
苦,我把早上没有洗的碗洗了,把米和一只烧鸡蒸上后,我信步走出
家门。这个时候大约是12点过几分的样子。其实,我这次回来家的一
个自私的目的是想见一下两年前我曾经给她补过课的一个女孩子,她
今年上初一,就在后街。尽管我们在一个学校,但是一年了我也没有
见过她,当时她母亲找到我家 ,说什么也要我给她的正在上小学五
年级的女儿讲英语,我没有办法,放下自己的事情,在暑假给她讲了
将近一个月的《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小女孩的勤奋好学实在少见。
悟性也很高。她上分校的时候,我亲自找校长,要求把她给录取的,
其实她一定能考上的,只是她的母亲不放心,我才去找校长的。所以
我今天心里想要问一下她关于她在分校学习的情况。

我踱到她家门口的时候,就看见她母亲在门口向北张望着,我知道她
在等待她的放学。

“你在望你闺女呀?”我问她。

“哎吆,赵老师今天回家了?吃了?”她看到我显得很高兴。

“没有,我刚蒸上米,出来溜溜。哦,我忘记你的女儿的名字了,叫
什么呀?”

“卢慧杰。很感谢你给孩子辅导英语呀。她现在英语很好的,还一直
看英语书,好多书,上次比赛得奖,得了很多英语书,看不过来
呀。”

“现在她还没有回来?”我明知故问。

“是呀,她昨晚也没有回来,她班主任打电话说太晚了,不叫回来,
和她一起睡。”

“哦……”

“就是回来也只吃一点东西,然后就开始学习。”

“不午睡么?”

“不午睡。”

“晚上学习到什么时候?”

“多数是学习到11点多,有一次我睡了一觉,她还在学习,当时已经
2点了。”

“挺用功的,身体吃消么?是不是作业太多?”

“不知道,大多数时间她在学校写完作业的,在家里看辅导书多一
些。”

“你当妈的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呀,这样下去怎么会行?”

这个时候,卢慧杰回来了,她骑着一辆自行车,还和一位女同学一起
骑车过来了,不远处,我就看到了她,感觉她的脸色和同伴的相比显
然有点青,我想是营养不好的问题。见到我,她也没有来及打招呼,
就把车子骑到院子里去了。我和她妈妈在后面跟着走进院子。

我逗她说:“怎么见了老师连招呼也不打了?不愿意认我了?”

“赵老师您好,我还没有来及给你打招呼呢。”

她家的院子是典型的农家小院,除了一些散落在水池边的待洗的几件
衣服外,很整洁的。院子里有个菜圃,西边有个葡萄藤架,挂满了一
串串未成熟的葡萄,很好看。我有意试探她,问道:“好葡萄呀,熟
了后给我送一些,好么?慧杰?”

“好的。”

“心里不心疼?”我一边哈哈笑着。

“不会,你是我英语老师呀。”

“我以前是你的老师呀,现在不是了。”

小姑娘有一些扭捏,但是我看出她对我还是很真诚感谢的。其实我也
不喜欢攫取这种廉价的感谢。人只要内心有爱就行了。就是一个没有
受到很高的教育的老农,内心存有对人的感激和爱,也是人生的真
谛,何必去强求别人一定对自己所做的有帮助的事情的感激呢?不过
我在这里并没有索取感激的意思,我只是想用话来逗逗她。

“现在学习很紧张吗?”我开始转移话题了。

“是啊。”

“感到在分校好吗?”

“也好也不好。”

“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我说不清,在分校很严,学习要用劲,时间太紧,现在习惯了,和
原来在小学不一样的。也和总校不一样。”

“哦。”

“英语有什么问题吗?《新概念》二册学完了吗?”

“有一半了。一直想快点学完,就是没有时间。有一些问题不懂,想
问你,也没有时间去问。”

“英语考得好么?”

“好。很奇怪,我不是很喜欢上课听英语老师讲语法,语法很重要
吗?我在做题的时候,没有想什么语法,但是都能做对,而我的同桌
就不一样了,做题时候老给我说一些语法,说得我我有点迷糊。你说
这是怎么回事?”

我知道她在学英语的时候受我的影响太大的缘故,我的教学与其他中
学教师不是很一样的,我看到她身边有个凳子,就指着凳子给她解
释:

“哈哈,真是我的得意弟子呀,你看那个凳子,我可能是讲课时候不
愿意把凳子拆开给你讲凳子的结构,而是审美地赋予凳子以灵魂的方
式来讲凳子。别的老师可能要把凳子拆开了,一条腿一个枨地讲给你
听,本来完美的东西变成了一件件没有美感和灵魂的部件。你看哪种
方法好呢?”

“不知道,也不是很懂。”

“这样说吧,你知道鲁迅吧,无论什么地方你见到鲁迅的文章,你就
会感到这是鲁迅的文笔,因为他的语言里有灵魂。英语也是语言,语
言是有灵魂的,如果我们忽视语言的灵魂,就失去了语言的味道。所
以,你的学习英语的方式是正确的,如果你什么时候感到英语语言里
的美的时候,你的英语的精通就指日可待了。但是我希望你也要虚心
地多学习语法知识,这样就会如虎添翼了,既有美感体验,又有对结
构的深层理解。进步就会快的。”

“我基本理解了,也就是方法不同,赵老师你是审美教学,她是机械
装置教学。”

“也可以这样说,你很有悟性的。”

“听你妈妈说有个小记者团要你参加,你怎么不愿意参加呢?”我
问。

“我没有时间。”

“你的理想不是哈佛么?如果你想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话,就必须多参
与社会活动,这是锻炼自己社会能力的机会。哈佛是不会要书呆子的
呀。以后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公益性事业。”

“好的,等我有时间的话,我会参加的。”

“我想要你一篇作文。就叫《我的平常的一天》吧,把自己一天里所
做的事情都写一下,我想看看。你能做到吗?好的话,我推荐发
表。”

“那不是流水帐么?”

“我要的就是流水帐,呵呵,我想你的流水帐肯定有你的特色,我刚
才说过,语言是有灵魂的,你的文字能反映出你内心深处的东西。”

“好的,我考试完了后,我就写。现在正准备考试,没有时间。”

“好,我等着看你的流水帐。”我高兴地说。

其实我要她的作文是想通过她来研究一下分校的一些情况。然后她的
母亲给她端出一碗面条,叫我吃,我坚决不吃,看着她皱着眉头,又
要了一个空碗,把面条挑出来一半,才开始吃,我和她们顺便又说了
一些家常话,就离开了她家。


§§五、下午来到初二办公室


下午到校后我把中午的情况写了个草稿,又踱到总校初二年级组。我
想打听/关心一下我的表哥的女儿冯华芬学习情况,想见一下她的班
主任张老师。一时她不在,就和吴老师聊天。

“领导来吴某人这里有什么高级指示?”他比较喜欢调侃。

“呵呵,开国际玩笑,我这一辈子都成不了领导。我们顺便聊一会
儿。近来可以吧?”我问道。

“你指哪个方面,是个人生活?还是其他?”

“我就知道你没有正经话,个人生活方面我不愿意知道,你班里的学
生还好吧?”

“班里不错,我的管理能力你还不知道?谁敢在我的手下乱来?”

这一点我知道的,吴老师是很有手段的,比较强硬。

他用眼睛瞄了一眼正在办公室里挨另外一位老师批评的学生,笑嘻嘻
地说:“他们都是大老粗。哈哈……”那个挨训的男生长得的确有点
粗壮,脸色很黑,象是农村来的学生。

然后我们相互留了电话号码,我又问:“班里情况还好吧?能有多少
学生考上一中?考好了我要你请客呀。”

“你是什么意思?腌齄我的吧?现在的情况你又不是不清楚。分校把
成绩好的都抽走了,没有领头的了,原来中等的学生已经蘖不拉机的
了,全无斗志,心态上没有什么信心。原来的差学生现在更差。学也
不学了,要么等死,要么出乱子。全凭我的手段硬才维持着纪律。”
他对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方法很有信心的样子。

“我们是为你们高中输送大量人才的呀,你应该请客才对。”他又补
充说。

“好的,回头叫管高中的校长请客好了。哈哈……”我说。

我很能理解我现在所教的学生的情况,正因为是个普通高中,所招的
学生底子差,对于学习基本没有兴趣。在高中阶段给他们树立信心更
加困难。普通高中教师一直叫苦喋喋,埋怨初中教学的失败,没有培
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学习能力,高中的老师们对于这样的学生失望的太
多。这些学生是在小学一直到初中时间内经过一次次考试的洗礼后上
来的,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已经全然丧失信心了,完全是一个失败者
的心态进入高中的。高中说白了其实是为高考专门设置的预备役训练
学校,素质教育在这里等于空白,学生的素质培养交给高中教师,简
直是不可能的,光高考任务和指标的压力就够受得了。既然是为了考
试,那么就还进行考试训练,而考试训练正是这些在以前经历太多考
试失败后的学生所厌烦的,所以高中生活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普
通高中学生厌学情况十分严重,教师的苦口婆心全部白搭,一点作用
也不起。尽管我把英语说得多么轻松易学,说能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
什么是语言的美,语言的灵魂。但是英语课堂上不学习的占大多数。
他们上高中时候的新鲜感已经丧失了。连翻看课本的勇气也没有了。
当然有一些学习上劲的学生学习起来还是轻松的,关键他们已经拥有
了兴趣。面对许多不愿意学习的学生,真的难以面对他们在精神上的
失败,正缘于此,我真的想离开;有一种爱,就叫做离开。因为挚爱
他们,而我又无能为力,面对太多的教育上的从小一直摧残到大的这
么多孩子的残缺的灵魂,我感到坐卧不住,寝食难安。有什么教育比
屠戮孩子的灵魂和精神更让人心痛的呢?

我们就这样顺便聊了一会儿后,见张老师回来了,我又问了一下我的
侄女的学习情况,她说现在一切都好,在总校全年级能够排到前3名
的样子。以前冯华芬在分校的时候,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在情感上无
法与新的教师相融合,就回到分校原来张老师的班级,又开始新的进
步了。我国正是有很多象张老师、前面提到的柳老师这样兢兢业业的
教师在教育业上孜孜不倦地耕耘着,才使得我们的教育还没有丧失全
部的真正的意义,是他们使我们的教育艰难地行进着,是他们在平凡
中奉献着自己的一点一滴的才能,浇灌着自己周围的力所能及的需要
甘露的幼苗。是他们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的脊梁,也是我们民族振兴
的希望。但是他们也是最需要关怀和理解的人,是最需要得到尊重的
人。而现实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很多。


§§六、后记


我写这个日记体的报道,有种渴望是呼唤真正教育的回归,回归到从
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和大学,在进行我们的教育的时候,
能够以培养他们的精神为目的也就是现在国务院所提出的道德教育,
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来讲,成绩不是
一切,我们需要家长、校长以及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把原来的短视
的教育孩子的观念放弃,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尽管是初中毕业,
只要有健全的灵魂和精神意志,就是在十分平凡的做清洁工的工作也
能以很热爱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做事情的话,也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
是对国家有用的事业的话,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国家的利益和国家
的前程考虑的话,我们就有必要认为,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所
以评价教育的成功不是有多少个学生进入了北大和清华,也不是有多
少名学生被我们的学校送进了所谓的重点中学。我呼吁,请认真反思
我们的教育,请不要再伤害我们的下一代了,不要再伤害我们民族得
以发展的未来后继人才了。再这样摧毁我们的学生的心灵的话,我们
在以后有何面目见我们的先人?目前存在的许多教育问题也伤害着校
长和老师。面对着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感到自己有责任
说出自己的话,这样做也可能会呼唤更多的对教育上关心的或者投身
到教育的有志之士站出来为中国的教育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正如同
有一首歌里所唱的,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将会拥有美好
的明天。

(以上文中所用的教师名字基本上是化名。请谅解)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59718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