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馬英九: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紀念「五四運動」八十五周年(zt)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馬英九: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紀念「五四運動」八十五周年(zt)   
赵夭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馬英九: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紀念「五四運動」八十五周年(zt) (200 reads)      时间: 2004-5-05 周三, 上午6:1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紀念「五四運動」八十五周年
馬英九


民國四十七年,「五四」代表人物胡適先生在中央研究院院長就職典禮上致詞說:「〔五四〕那時,我覺得世界上二、三百年來有一種公開趨向,朝科學民主這個方向走,朝新的科學方法走。那個時候,我的朋友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擁護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我要說這樣的話:…把抽象的名詞人格化了,也就容易偶像化了;偶像化了,便會盲目的崇拜。…當時我的朋友陳獨秀因只認得兩個名詞,不知道科學是一個方法,民主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生活的習慣。」這一段四十七年前說的話,對今天的台灣仍然非常適用。總統大選前後社會不安,族群對立、民眾情感的撕裂前所未有。如果這種民主就是我們「生活的方式」、「生活的習慣」,相信很多人寧可不要這種民主。然而無法否認的是,半世紀以來台灣人民辛苦建立且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出現這些負作用,跟原先民主被認為會帶來和平、認同和幸福感的認知背道而馳。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民主不只是理念更是生活方式

事實上,民主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天賦人權的自然權利,本質上是先驗的理念;二是具體的政治制度,以及長期運作所累積的經驗、慣例和社會、文化的約束力量。前者是人權信仰的確定,後者則是憲政、法治與與生活文化長期的塑造。顯然胡適先生所主張的民主著重的是後者的實踐,因為,只有後者實現了,前者的目標才能真正達成;因為,在人類歷史上,不斷有各種形式的激進主張者利用前者摧毀了後者,從而建立了恐怖政治;納粹標舉了日耳曼的主權與自由、布爾什維克也提供了無產階級民主,而且言必稱人民,而各種宗教狂熱者也以禁制的手段,配合美麗的詞藻試圖在世俗的世界中強塑他們心目中的天堂。這些,當然都不是胡適先生所主張的「民主的生活方式」。

總統大選的後遺症

在這種認識下,我們必須指出,這次總統選舉的過程帶來了不祥的徵兆。執政者反覆灌輸公投與制憲是「普世人權」,是「愛台灣與支持民主」,賦予至高無上的道德光環,鼓動人民的原始情操,從而建立無人敢於挑戰的政治與思想權威。然而這種刻意把特定的政策主張賦予先驗道德地位的作法,不但不是民主的深化,反而正迅速腐蝕民主政治多元與包容的內涵,破壞政府理性決策的機制,帶來了新的強人政治的隱憂。平心而論,過去國民黨執政固有諸多缺點,不過到了後期,已經看不到醜化政敵的文宣,多元開放的言論市場迅速成形,技術官僚也已發展出一套理性決策的模式,行政中立雖仍不完美,但確已漸趨成熟。這是兩千年政黨輪替得以和平進行,社會運作得以不輟的重要原因。不幸的是,今天的執政者正在一步步的減損這些極其珍貴的政治文化資產。我們清楚地看見一套固定的政治手法,執政者將每一場選舉當成窄化人心的政治運動,把「民主」、「愛台灣」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先驗地位,任何不同意的人都成了這些價值的反面,政治競爭者遭到狂風暴雨式的抹黑。執政者可能因此贏得選舉,並收攬一切道德光環;但是,這種勝利讓台灣充滿怨恨與疏離,本質上是民主的退化與道德的墮落,並形成惡性循環,如果不予扭轉,終有一天會摧毀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政策主張不宜神化

台獨與統一,同樣都是一種政策主張,都應受到尊重,但也應受到合理的質疑;同樣的,公投是民主制度的一環,應該受到制度所根據法理的制約;制憲事涉憲政原理,當然也應該受到法學、政治哲學與文化思辨的挑戰。然而我們現在卻看到,「台獨」、「公投」與「制憲」現在正逐漸發展成三位一體的新神學,一種不容任何人質疑的絕對道德,執政者可以輕易地以這種新神學偶像的身分,扭曲理應中立的行政機制(如中選會),使公眾噤聲,並以「民主」的名義無限地擴張權力(如早先主張無法源也可辦公投、稍後又以有嚴重違法爭議的公投綁住總統大選)。

儘管執政者提出「團結台灣」為當前要務,但多流於口號,並無具體行動,而實際上卻持續朝鞏固其新神學的方向邁進,意味著這種「團結」仍是以強制他人認同其價值為主要途徑,拒絕屈從者很容易被指為「破壞團結」;反對者更可能被扣上類似「發動流產政變」的大帽子。此所以美國智庫學者毫不客氣的指出,台灣發展出的民主,還沒有理性辯論公共政策的能力。坦白說,一旦沒有理性包容,民主就只是獨裁的一種包裝。

回歸真民主─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因此,英九希望利用「五四」八十五周年的今天,探討台灣此刻所面臨的民主危機,並強調真正的民主應建立在「憲政的自由主義」(constitutionalliberalism)之上,包括法治的精神、理性的態度、人權的保障、與包容的文化。這些力量的成長無法依賴政治先知,不能透過政治神學,甚至無法依靠選票立即達成;相反地,它們有賴於朝野政治領袖的自制,憲政和法律慣例的建立、公眾人物正面的示範等等,長期累積形塑而成,最後成為胡適先生所指的「生活方式」。

對於今天的台灣,英九要特別強調的,就是「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沒有理性包容,就沒有民主,也就難以達成團結。的確,推動真正民主文化的困難,在於它無法提供激情的訴求、缺乏「畢其功於一役」的精神號召、沒有戰鬥語言所鼓動的高亢情緒、也沒有絕對道德包裝所散發的誘惑;相反地,由於理性與包容,真正的民主態度有時會被誤解為怯弱與逃避。不過,為了落實台灣真正的民主,我們應該義無反顧,選擇這條有別於執政者的民主實踐之路,並視其為「五四」精神在此時此地的正確體現。(作者為台北市長)

【直擊現場】93.5.4
紀念五四 馬批扁?!
紀念五四運動85週年,馬英九發表「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專文指出,不要把每一場選舉當成「窄化人心的政治運動」,呼籲回歸理性包容,是否批扁?馬英九說,他想說的話都已寫在文章裡...



【中正大學謝大寧教授】93.5.4
知識分子怕了嗎?
跨越各領域的民主行動聯盟今天成立,將組論述隊伍,選擇議題,成立行動小組,透過網站平台,抒發理性論辯聲音;面對當前由政治人物主導的語言粗暴及民粹操弄,參與者知道環境險惡,但已作好準備了...


中央社


紀念五四運動八十五週年,台北市長馬英九今天發表「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專文指出,不要把每一場選舉當成「窄化人心的政治運動」,呼籲回歸理性包容。馬英九上午答覆媒體詢問時表示,他想說的話都已寫在文章裡,只要細讀就會明白,不必由他解釋。

馬英九連續幾年都在五月四日發表專文,紀念五四運動,今年的專文並引用五四代表人物胡適的「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質疑「執政者將每一場選舉當成窄化人心的政治運動」。

馬英九在文中表示,「台獨」與「統一」都是一種政策主張,都應受到尊重,也應受到合理的質疑,公投與制憲同樣應受法理制約或文化思辨挑戰,這些政策主張均不宜「神化」,真正的民主應建立在憲政的自由主義之上,有賴於朝野政治領袖的自制、憲政與法律慣例的建立、公眾人物的正面示範,長期形塑而成胡適所說的「生活方式」。

面對媒體詢問,馬英九說,他的文章是公開發表,沒有「暗批」或「暗指」任何人,他想說的話都在文中說得很清楚,「大家細細讀就知道了」,不需多做解釋。



李應元:扁李平民總統不可能成新神學偶像
中央社


國民黨副主席馬英九今天指出,台獨、公投、制憲正發展為三位一體新神學,執政者可輕易成為新神學的偶像。民進黨副秘書長李應元說,陳水扁總統、前總統李登輝都是平民總統,遭媒體批評,不可能成為新神學偶像。

馬英九在﹁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紀念五四運動八十五周年﹂一文中指出,執政者把﹁民主﹂、﹁愛台灣﹂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先驗地位。﹁台獨﹂、﹁公投﹂、﹁制憲﹂現在逐漸發展成為三位一體的新神學,執政者可以輕易成為新神學的偶像。

李應元表示,扁李兩人喜歡和民眾在一起,都是平民總統,也受到媒體的批判,不可能成為新神學偶像,馬英九的說法顯然是言重了,而且也誤解言論自由的真諦。

他強調,陳總統希望催生台灣新憲法,正是希望打造台灣健康的憲政體制,這是民主深化的必要程序,何況中國國民黨也贊成憲政改革。

他強調,在言論自由受到保障的台灣,尊重馬英九等人的言論,有關﹁愛台灣﹂、﹁公投﹂、﹁新憲﹂的論述,也是言論自由的層次,不一定每個人都贊成,但是要尊重每個人的言論自由及意見。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8384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