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再为加人献驴皮:略谈苦难与深刻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再为加人献驴皮:略谈苦难与深刻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再为加人献驴皮:略谈苦难与深刻 (808 reads)      时间: 2004-4-17 周六, 上午6:37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再为加人献驴皮:略谈苦难与深刻


芦笛


加人打定了主意要利用我,为此公开号召大家都来利用老驴。这小子不愧当过几年我的奴才,把前主子的心地摸得清清楚楚的。我这人其实不在乎让人利用,只是别太过份,不要以为对方是“敢度”(沪语,“憨大”),可以随便宰割。

过去有位前朋友借鸡生蛋,自己没写作能力,拿老芦去作进身之阶,想让老芦为某网站CEO作终身奴隶,弄了个卖身契来逼我签。我什么都答应了他,说我的文字一定不会贴到别处去,而且一定会在篇末注明“请毋转贴”字样,但人家还是要逼我签字,缠得我走投无路,只好乾脆不开信箱。事后该人还要倒打一耙,造出离奇的谣言来污蔑我,甚至糟蹋到我太太孩子头上去。这些烂事,也只有大陆人做得出来,这就是我多次在网上劝告大家千万不可和中国人交友共事的原因之一。

话休扯远,却说老加问我:“苦难与深刻是否有必然联系”。这话我太太早就在《芦婶的话》中讲过了。她说:

“比方说他(芦按:指老驴)说琼瑶的那些话我就不同意。我不但喜欢琼
瑶,还喜欢亦舒。是的,人家写的都是他说的‘茶杯里的风暴’,没你的
深刻,可这正是人家的福气。你要让西方人写回忆录,没谁写得出深刻的
东西来。人家没受过那些罪,你要人家深刻也装不出来,是不是?生活就
得象琼瑶、亦舒小说里那样的充满软性,中国有张贤亮那些‘劳改文学’,
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记得阿·托尔斯泰在巨著《苦难的历程》前引用俄罗斯谚语作为题词:

“在清水里洗三次,在盐水里泡三次,在硷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乾净了。”

如今老加想把这话改成“我们就深刻了”,来请示我这“大尸”如此改动是否违宪。

那么,到底苦难和深刻之间有无联系?我的感觉是,当然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不是明确的逻辑关系。近似说来,“经历苦难”似乎可以说成是“思想感受深刻化”的必要条件。换言之,不经历苦难的人思想不会太深刻,但经历过苦难并不一定就能让人变得深刻起来。

以网人为例即可立即看出这点来:网上有影响的写手们,基本上是“老三届”知青。这些人的一般水准似乎要高出没有受过类似折腾的人,因此,不能否认,是苦难的经历让他们变得深刻了。拿我自己来说,如果我没有过青年时代的经历,绝对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些折磨我的问题,更不会去读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今天无非也就是个一般专业人士而已,跨出专业去便一无所知。

但在具有类似经历并不就必然具有类似的深刻度,只要随便看一眼网上的老三届知青就能明白此点。王司令那侏罗纪公园逸出的恐龙不必说,胡主席又何尝不是胡话满口?谁要是对此有怀疑,请参看拙著《胡主席语录选注》。至于走上大学讲台的工农兵哲学家就更不用说了,我到现在也无法明白那种智力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因此,似乎可以在此使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需要为他那科盲补充解释的是,这儿的“条件”,指的其实是逻辑学上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那“根据”似乎也是指“必要条件”。所以,如果用西方人能明白的话来说就是:“外因和内因都是使得变化发生必要条件。”

(顺便在此扯点闲话。上高一时,小芦攻读伟大领袖毛主席著作入了迷,一日去请教政治老师:“河水把石头冲走了,您说那是外因还是内因起作用?”老师瞠目良久,斥曰:“不许把毛主席哲学思想庸俗化!”吓得我转身便逃,到现在也不明白她为何认定那“河水”是庸俗的,兴许她见过的河流都是严重污染的脏河,漂满垃圾粪便吧。)

这儿的“内因”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是两方面,第一是主观的敏锐感受能力;第二是敏捷的思考能力。这两条缺一不可。

第一条说的是,首先,你必须有感知苦难的主观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样敏感。青年时代的小芦就发现了这一点。记得我对一个比较迟钝的同学说:“同样一件事,对你来说是一滴水,对我来说是汪洋大海。”对中国农村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中国农民是何等麻木迟钝,“闰土”那样的人比比皆是。

因此,首先要感受到苦难,觉得再也无法容忍,这才能唤起你上下求索、“升天入地觅之遍”的内在动力,形成巨大的疑问,煎熬得你日夜不宁,去苦苦思索那些问题。

很明显,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敏感,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由痛苦逼出来的旺盛求知欲。

第二条说的其实是正确的思维方式。这问题我已经说得很多了,请参考拙作《读书经验谈》。要言之,是否具有合理的思维方式,是思考是否深入正确的前提。而要建立合理思维方式,一方面当然得看本人天资,另一方面还在于青年时代是否受过严谨的思维训练。

看一眼胡主席语录便能明白这一点。该同志思考面极广,想的问题很多,惜乎不懂正确的思维方法,于是不但谈不上深刻,而且错谬百出,尽是智力笑话。

要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最重要的一条是找对路子,也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材料。王司令和XXX先生之所以成了我家那只长不大的僵猫,我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像伟大领袖一样,一头扎进故纸堆里去了。这其实最坑人,不但败坏了心术,而且一劳永逸地毁灭了思维能力,是地地道道、道道地地的南辕北辙,车越好、马越快,离楚国也就越遥远,“越懂国故越反动越愚蠢”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这就是我一再呼吁“不读或少读中国书”的原因。

以上所说,其实只能是个近似规律,不能说死,只适用于我辈庸人,决不适用于大师辈。否则立刻就要导致“西方人没有经受过大陆人那样的苦难,一定不会有大陆人那样深刻”的荒谬结论。

我到西方后,看了两本印象最深的书,都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写的,一本是《动物农场》,一本是《1984年》。看后只觉得目瞪口呆,受到了极大的physical震撼:老芦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思索20年,所得竟然还没人家的一半深刻,而该同志只参加过西班牙内战,根本就没有在极权制度下生活过的第一手经验!人和人的区别,端的比人和猿的区别还要大!

所以,芦氏理论其实是相对论,只能在某个限定的文化圈中成立。所以,同样生活在华人文明中,大陆人的思想一定比台、港、新的华人深刻。但如果出了这个文化圈,该理论就不再成立了,因为论深度,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几乎没有可比性,山谷里的劲松,长得再高也比不上山顶的小草,所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此径寸荫,翳此百尺条”是也。

还必须为此理论再加个限定,那就是,它只适用于社会科学。记得有人说过,文革摧毁了教育,导致中国科技界人才凋零,却导致文科人才辈出,促成了解冻后的文化繁荣。所以,真正受文革之害的人是理科人士,文人其实是沾了光,积累了创作所需的丰富生活经验。我觉得此话确有道理。如果老芦在西方一帆风顺地长大,现在大概早就是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了,岂还会是这不良不莠的“废了儿”?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1261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