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作者青近军:从孟良崮战役中读出点启示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作者青近军:从孟良崮战役中读出点启示
加人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2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3891
经验值: 330971
标题:
作者青近军:从孟良崮战役中读出点启示
(488 reads)
时间:
2002-3-16 周六, 下午11:28
作者:
加人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青近军---
从孟良崮战役中读出点启示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
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都没有赶到位,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
至少有这么三点吧:
(一)真正去做一件大事,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的话,计谋、战略、策划类层次东西,常常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做”或“实行”的效率才是第一位的。
这里,并非否定计谋、战略、策划这一类高级智力活动及其成果的重要,相反,任何大的事业的成功,都要起始于计谋、战略、策划,都是离不开计谋、战略、策划。
之所以说它们常常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有二层意思:
第一,一般来讲,真正想干大事的人,基本上都属于高智商群体。对于高智商的人来讲,基本都会拥有干某大事所需的有关文化与知识。因而,在高智商群体中,谁拥有这些有关文化与知识,并不能构成他的一种特别优势。因此,这些高智商的人们之间的较量、比斗、竟争,都不会是在来源于有关文化与知识的计谋、战略、策划等方面,而只会是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些计谋、战略、策划了。
当张灵甫将他的部队拉上孟良崮之际,不仅陈毅、粟裕顿时明白了张的战略意图,就是远在南京的蒋委员长也一下子懂得了此举的深谋大计。然而,决定胜负结局的却不是张灵甫“将计”而来的妙策。
当然,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弱智者,那么你的高智商派生出来的计谋、战略、策划,相当多的时侯则会起获胜的关健作用。不过,在能有成千百万的人(包括来自山沟里的青年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今天,在知识的传播快得令人目不暇接、信息量也如海如洋之际,尤其在已进入市场竟争机制社会的今天,你最好是认为:没有人的智商会比你低!这才会使你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任何聪明的计谋、战略、策划、理论,都不能孤立地来评价其正确与否,而必须将它放到它所要发挥作用的整体范围中去考察,才能决定其高明与否。
有些计谋、战略、策划、理论在局部时、或在纯理论推断时、或在某一段时期时,是正确无比的。但若将它投放到某一个周期较长的很大的实践领域中,可能就显出了它的片面、甚至是错误。例如,高智力集中的电脑软件业的企业,常常能获得超常的暴利与超常的发展,这无疑是这些企业的CEO们,在其包括产品价格等企业决策上的正确。然而,这些CEO们的正确决策却绝不是可以照搬到所有企业、尤其是照搬到那些规模巨大的传统产业的企业中去的。若照搬,结果就只能是失败者为多。
张灵甫在孟良崮将计就计而布下的“中心开花”战术,从军事理论上说,应该还是很不错的。只是他没有想想,他这一战术在当时国民党派系林立、各军师主官心目中都以保存实力为上、而蒋委员长的权威对战场上的将领常常鞭长莫及无可奈何的大环境下,会能有什么正确的获胜结局吗?
前段,有些经济学家对深沪股市发表了很多指责性论述,仅从他们的论述本身来看,当然是正确无比。但,若想想中国目前的整体情况与深沪股市发展的历史,那么,他们的指责性论述是否正确,显然就得打上问号了。
(二)一个人的性格,的的确确是决定他能否做成一件大事(或也包括不大不小的事?)的关健。
“性格决定命运”一话是培根说的。说了几百年了,看来还真是颠补不破的大真理!
对有些事情,尤其是对人们较大的社会活动中的某些问题,如仅在理论层面上来争争议议,不是往往分不清高下,或就是常常让能说会道善写的人占了便宜。这,在古代已有纸上谈兵的赵括与当代的各种大学生辩论会,做了此理的根椐。
然而,事情若一进入到实践的层次,仅凭理论的武器,就往往会显出它的苍白与底气不足,而很大程度上会让“性格”高居行事的首位。很多的事,并非理论的错误,而实实在在是人们没有做好它。很多明明都懂得了的东西,在实践中,人们就是不能或不敢照“理论”行事。
为什么不能或不敢按本认为是正确的理论行事了呢?
害怕出错。
因为,理论一进入实践,它就不再是孤立的一种“理论”了,而将有无数的其它因素伴随着它,去影响实施这种理论的人,从而使他会处于茫然之态,并再无纯执理论时的潇洒、坚定。
所谓性格,其实,就是人们的人生经验被锻炼、凝变后成为的某种下意识的习惯行事本能。
在激烈博奕的股市,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对某一只飚升猛涨了的股票,你明明早在其启动之时就已经分析得知其上涨的概率极大,但你却偏偏不敢买入它,而只留下日后的遗憾;对某一只你已赚了钱、而其走势已露“头部”之态时,你却往往仍对其依依不舍,不能果断卖出,导致结局反赢为亏。
这是为什么?
显然,不是股市知识的障碍所致,也不是操作技能的缺乏造成。
有人说,是因为“怕”,因为“贪”。而这股市中的“怕”与“贪”又是人的什么东西呢?不就是性格吗!
所以,我们切切要听从培根的告戒:注意你的性格,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虽然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这只是说它“改”的艰难罢了,人的性格并非绝对一成也不变的。因为,除了人
体内的某些物质能先天的决定人的某种程度的个人性格之外,大量的后天因素更决定了人的独特性格。
对此,
请参考培根关于性格的另一段论述: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论)行动;注意你的(言论)行动,它会变成你的
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
(三)千万不要将自已的命运,寄托于那些自已无法控制、而其变数又很大的因素。
一个人工作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不可能只单枪匹马闯天下,真当一个孤家寡人,你总得有自已的朋友、同事、亲人,还有上级。你要做成一件稍大点的事,虽然自力更生是你的主要基调,但也不可能不依靠他人与外界的帮助。此条,完全是不言而喻的公理。
如果我们的工作事业命运是因为自已的努力不够,或是因为某一大环境条件太差,而导致了失败,对此,我们应该认栽,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后努力再战就是。
但,如果我们的工作事业命运是因为别人的错误,而造成了悲惨结局,那么,我们则要先煽自已几个大耳光,再说下文。
.
作者:
加人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015312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