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與絕望抗爭的魯迅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與絕望抗爭的魯迅   
mfcat






加入时间: 2004/03/12
文章: 217

经验值: 25


文章标题: 與絕望抗爭的魯迅 (559 reads)      时间: 2004-4-02 周五, 下午1:31

作者:mfcat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幹嗎老愛說魯迅呢﹖因為從小是喝魯迅的奶汁長大的﹐難免有一股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直到現在﹐枕邊床底垃圾般的書堆裡﹐總還有幾本魯迅著作的單行本攙雜在裡頭﹐時常翻開著。那天我家的貓路過瞅了兩眼﹐也變成一副懮憤深廣的模樣。

想不明白魯迅何以有那麼大的魅力。魯迅的作品沒有其同代人胡適的明白曉暢﹐周作人的沖淡平和﹐郭沫若的汪洋恣肆﹐林語堂的雅趣閒情﹐茅盾的客觀冷靜﹐冰心的童心不泯。讀魯迅的書﹐是精神上的苦刑﹐常有咬了一口蘋果看見剩下的部份有半截蟲子的那種感覺。

讀魯迅的散文詩。“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猜想那另一株興許是桃樹﹐興許是杏樹﹐興許是梨樹。讀下去﹐“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心中那五彩繽紛的世界悄然失色。單調﹑寂寞﹑空虛﹑惆悵﹐淡淡的﹐卻又排遣不散﹐便是此時的心境。

他給你講“好的故事”﹐講述茅屋﹐狗﹐塔﹐村女﹐云﹐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令你如痴如醉。然後﹐一句“何嘗有一絲碎影”﹐讓你仿彿從皇帝變成了乞丐。他也會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說“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你正讀得舌底生津﹐接下來卻看到
這樣的話﹕“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也許要哄騙我一生”。於是你頓時覺得什麼都索然乏味了﹐甚至疑心自己的任何美好的記憶也都是“哄騙”和“不過如此”。

總之﹐讀魯迅﹐你不會有“世界是多么可愛啊”的天真浪漫。他比任何人都更能激起你反抗黑暗﹑追求光明衝動﹐但同時他也比任何人都更加使你對於反抗和追求的結果產生最深刻的懷疑。

他呼籲婦女解放﹐可是偏要問﹕“娜拉走后怎樣﹖”而答案是﹐除了餓死之外﹐“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他也談到爭取經濟自主權﹐結論是﹐就算口袋裡有了錢﹐也還是傀儡﹐無非被人所牽的事可以減少﹐而自己能牽的傀儡可以增多罷了。他筆下的子君﹐先前也曾發表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
有干涉我的權利﹗”和涓生同居以後﹐養狗﹐喂油雞﹐與房東太太暗鬥﹐活得凄苦而無聊﹐終於和涓生分手。走了以後便死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總之是死了就是了。”

至於家庭生活中的魯迅和許廣平﹐據研究者林賢治說﹐魯許結合之后的第一次沖突﹐是由于許廣平不甘心像子君那樣“捶著一個人的衣角”過日子﹐想出去社會上做事﹐但魯迅不答應﹐最后﹐許廣平屈服了。記得電視劇《魯迅和許廣平》也有這個情節。原以為﹐以魯﹑許的文化修養,兩口子脣槍舌劍定然妙語連珠﹐但從書上和電視上看到的﹐魯迅竟是一聲不吭地獨自生悶氣。

在尋常百姓家﹐男人掙錢女人理家本是普通的事。偉人和新女性也不能不食人間煙火﹐飯總要有人做﹐孩子總要有人帶﹐倘若許女士不主理家務﹐魯迅的《三閒集》怕要變成《三忙集》了。不過魯迅是反傳統的“真的猛士”﹐不至於僅為憐香惜玉或因為自己無暇分擔家務就違背許廣平的意願吧﹖他之所以害怕在自己家裡聽到娜
拉的關門聲﹐無疑是基於對娜拉出路的悲觀看法。他說過﹐“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 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這可看作是對魯許沖突原因的詮釋。許廣平的“屈服”﹐想必是理解了魯迅的無奈。正如魯迅的詩句所說的﹐“此中甘苦兩心知。”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塑造了娜拉的易卜生也了解這點﹐所以當許多覺醒的婦女感謝他給她們以新的啟示的時候﹐他躲躲閃閃地答道﹐“我寫那篇并不是這意思﹐……”魯迅則坦白承認自己的吶喊“弄清了老實而不幸的青年的腦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覺﹐使他萬一遭災時來嘗加倍的苦痛”。而最先嘗到這加倍的苦
痛的﹐自然是他自己﹐他的心從來沒有安寧過﹐而且不讓讀者心安。他筆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魏連殳﹑華老栓﹑子君﹐乃至《故鄉》裡的閏土﹐無一不使人深深感覺到無助和窒息。

傳說古代有一種酷刑﹐是在刑場上豎立一根很高的銅柱﹐讓犯人抱緊銅柱﹐行刑的人在銅柱底部燃起炭火﹐銅柱被燒熱﹐犯人受不了﹐就只能順著銅柱向高處爬﹐熱量不斷向上傳遞﹐犯人也不停歇地向上爬﹐作無望的奮爭。最後﹐或者精疲力盡﹐或者到達頂端再也無處可逃﹐終於跌落到炭火之中。這個傳說總是讓我想到明知無
路可走卻終其一生與絕望抗爭的魯迅。

“千古文章未盡才”﹐這是明末夏完淳哭他的內兄錢漱廣的一句詩﹐郭沫若曾引用來評價聞一多先生。這其實也正是我們心中對魯迅先生發出的浩嘆。先生僅活到55歲﹐當屬英才早逝﹐故而后人常有“假如魯迅活著”的話題。然而我們又慶幸魯迅死得其時﹐免得後來看到許多被他不幸而言中的現實﹐加深他的絕望和悲哀。



作者:mfcat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mfcat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2558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