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社会主义的真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社会主义的真谛   
国情研究室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社会主义的真谛 (517 reads)      时间: 2001-11-07 周三, 上午9:3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社会主义的真谛





云中君



  

  

内容提要 本文以全新的观点,为中国人所习闻惯见的“社会主义”作了正本清源的重新阐述。指出社会主义本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些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也有贡献。指出社会主义反对的是资本主义和其它一切反自由、反平等、反民主的专制主义、极权主义,而不是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不是要让人民失去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而是为了让人民实实在在地享有这些权利。指出最先进的阶级乃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其它阶级。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民主的手段,以股份的形式让每一个无产者都能掌握一定份额的社会生产资料,从而真真实实地成为企业、国家的“主人”,从而在政治和经济上真正、完全实现平等,并从而让无产阶级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最终消灭阶级。……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定义







社会主义(Socialism),一种提倡全人类社会实行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思想理念和国家制度的原则。社会主义主张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国度、不论财产多寡,人人享有以不损害他人同等权利为限度的充分的个人自由;主张在社会和国家事务中一律平等地享有所有的政治权利;主张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提倡互利互助的协作精神和关怀弱者的仁道精神。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



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原意是“同伴”、“善于社交”,最先为意大利传教士使用,到十九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方为当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广泛运用。1878年6月6日,日本《东京每日新闻》首次用汉字意译,1902年9月15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期上首次翻译过来。英文为Socialism,该词前缀social为“社会的”之意,ism为“学说、思想”之意。中义意译即是“社会共同利益至上的学说或思想”。



资本主义(Capitalism),一种企图以个人的财产和生产资料的有无多寡来分配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的思想理念和国家制度的原则。资本主义主张越富有则社会地位越高,享有的国家政治权利越大。没有财产和生产资料则不得或极少享有国家政治权利。这是一种反自由、反平等、反博爱和反民主的学说和制度原则。



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自的起源







社会主义无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合理公证的社会学说和政治学说。它产生的历史相当久远。最早产生这一思想理念的是我们古老的中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仁,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原始的社会主义理想。这一思想学说,就是要求人人在社会人格和国家制度方面平等,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社会财富,并关爱一切弱者。已初步具备了社会主义的思想特征。有人认为古希腊时的柏拉图有了“共产”、“共妻”等社会构想,认为也是社会主义,但是我们认为他仍然主张社会等级制,所以并不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最早起源之一。欧洲的社会主义学说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的人道主义和十八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民主主义。



虽然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欧洲出现得较晚,但作为一个系统的学说,这一思想学说在欧洲发展得最快,理论也最为丰富。这是与从十六世纪以后,欧洲的社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快于中国相关的。在欧洲,社会主义一开始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和社会运动(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和社会运动,一是因为这一思想学说的创立者绝大多数都是资产阶级成员,二是因为实际一开始就从事这一运动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由于这一思想理念符合了全社会各个阶级的普遍利益(除了特权阶层),因此无产阶级后来也逐步加入到了这个运动中,并成为这个运动的主力军。社会主义的理论一开始针对的是封建专制主义,其后针对的是一切反自由、反平等、反民主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及国家制度。它反对一切特权,包括少数人的特权和多数人的特权,以及阶级的专政,如资本主义和一切独裁政治等。



近代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此前,欧洲经历了14世纪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中,新生的资产阶级以理性和人道主义为武器,推翻了欧洲的神权专制制度,唤起了人性的觉醒,人的自由价值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但是,专制的封建王权仍然压制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压制着人的天性和权利。资产阶级便再次发起以争取“人权”、限制和废除王权专制与贵族专制为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且明确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口号,开始了民主主义运动。



然而,资产阶级中有两类思想对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作出了不同的解说和政治要求。



早期的思想启蒙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和以后的尼采、斯宾塞、斯彼兰斯基、穆拉维约夫等人,他们只代表了大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利益。他们虽然反对专制王权,但他们希望建立的国家是大资产阶级的贵族式的统治。伏尔泰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而不是社会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平等,认为人类应该分成支配人的富人和服侍人的穷人;孟德斯鸠也主张对选举权有所限制,对社会地位卑微者应取消选举权。他们这种以财产和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程度来限制人的政治权利的思想与学说,是主张实行部分人的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是一种继王权的个人专制后的少数人的或说是贵族的特权专制。它正是资本主义的起源。



而洛克、卢梭、罗伯斯庇尔和巴贝夫、赫尔岑等人物,他们代表了社会最下层的中小资产阶级和无产者的利益,他们提出“人人平等”,和社会契约论等平等主义思想,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战斗口号,反对以财产和受教育程度限制人的政治权利。他们这种要求人人平等地拥有政治权利的思想与学说,是要让全人类不分种族、性别、贫富及受教肓程度而普遍享有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权利。它正是社会主义的起源。



早期的社会主义就是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的社会民主主义。以后的社会主义学说其本质只是对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等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与丰富而已;并且,其基本原则仍然是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它的理论来源十分广泛,除了人道主义、民主主义,还有费边主义、自由主义、古典哲学、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各种修正主义学说等。在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其理论还包涵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基督教思想。马克思主义曾经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来源,但由于它含有许多理论错误,近代的修正主义已基本取代了其理论地位,欧洲各国的社会主义对其采取的是批判地吸收的态度。



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来源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有人性论、阶级学说、国家学说、经济学说等等。







三,社会主义的目的







社会主义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社会理想与民主的政治制度,经济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经济民主而达到人类“均富”的经济平等,在社会财富极大地富足、社会资本普遍地社会化的条件下,进而实现阶级的消灭,达到天下大同。



社会主义的政治目的最终是为了人类的每个人的人格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经济上的民主与平等。







四,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主要是自由、平等、博爱(互助)。



社会主义把自由看成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了自由,才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才能实现社会平等,才能发挥每个人的社会劳动积极性,才有利于各种利益要求的顺畅表达,而最终合理有效地进行社会协商与调解(民主)。



社会主义对自由的理解是:



(1)自由是人类普遍应当享有的个人的和集体的自决权,它是人的自然(赋予的)权利和由自然权利衍生出来的社会权利。社会主义认为,如果从社会学角度来解剖人,可以依照人的属性划分为自然属性的人和社会属性的人。作为自然属性的人,人是造化的生物,天然地享有生存和行动的自主权,这包括对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权,个人幸福追求权。这一系列基本自然权利,人们称之为“人权”。人权并不是由他人所赐予的,而是因为人是自然之子,是自然赐予,所以说是“天赋人权”。是自然赐给了每一个人聪慧的大脑,让每一个人可以不受限制地思维;是自然赐给了每一个人修长的腿脚,让每一个人可以不受限制地去行旅;是自然赐给了每一个人灵巧的双手,让每一个人可以去干他想干的事;是自然赐给了每一个人善言的嘴,让每一个人可以表达他想表达的一切;……。在作为一个自然属性的人的同时,人又是社会属性的人,又必然地把自然属性的人的自主权延伸到社会属性的人,赋予人以社会属性的人的自主权(即民权,或公民权)。这样,每一个人不光具有了自然属性的人的自主权(人权),又具有了对社会事物的思想权和意见表达权,对所生活的社会制度和国度的选择权,退出社会(隐居)或参与社会(入世)的选择权以及社会管理的参与权(统称作民权或公民权)等等,等等。所有的自然属性的人的自主权和社会属性的人的自主权的总和,我们称之为“自由”。



(2)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民主的手段把社会改造成一个自由的社会。



(3)自由意味着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使自己成为唯一性的和独特性的自我,而不必与他人一致。它认可持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把一切以强制的手段进行统一的做法斥为专制。



(4)自由不是无拘无束,而是要求在“平等”的限度内的自由;没有平等的自由,必定要蜕化成为特权。



(5)社会主义强调自由的作用,特别认为公民个人利益的积极追求与表达,是民主程度较高的标志,是保证民主决策正确的前提条件。个人的自由如同人的每一个神经细胞,只有神经细胞保持正常的兴奋,国家这个神经中枢才能正确地感应外界的反映。



社会主义对平等的理解:



(1)作为自然属性的人,上苍未曾私阿一人,众生皆为自然之子。因此,人本无尊卑之分,老天给每一个人赋予了同样的自由权,任何人不得因自已有自由权就利用这自由权去侵夺他人的自由权!而且,这平等是无前提的。任何有限的“平等”都不是真正的平等。特别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平等”是有限的平等,其实质仍是阶级专制,社会主义不承认它。



(2)平等就是尽最大可能地给每一个人提供同样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具体的就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政治和社会共享机会的平等,享受社会保障机会的平等,要求制定收入、财产和权力合乎本身利益的分配政策的平等,要求在接受教育、培训和文化权利诸方面的同样便利的平等,等等。



(3)平等不是“平均”。社会主义的平等观并不排斥社会竞争;相反,它保护竞争,并主张在竞争中给予优胜者较多的物质与精神报酬。



(4)平等是对人的人格的尊重。人只有有了平等的地位才能有完整的人格。



社会主义对于博爱(互助)的理解:



(1)人类为了更有效地追求幸福,更加有力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的协作。这协作又称之为“互助”。“互助”产生了人类社会。互助才使得人类在自然面前,具有更大的能力,才使得整个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相信,只有相互协作,才能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更丰足的社会财富,去满足全人类的需要,最终消除阶级差别而让阶级消亡。



(2)这种“互助”所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既“利我”又“利他”原则,是社会主义基本的协作方式。



(3)社会主义的互助应该遵循自愿、公平的原则,反对一切理由的强迫劳动和欺诈行为。



(4)社会主义在施行以上的互助协作的同时,还提倡一种无私无偿(或要求较少回报)地救助弱者和承担其它社会公益事务的高尚行为,这就是博爱。







五,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







社会主义把民主看成是它的生命,认为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对于社会主义,既是它的实现手段,又是它的目的,更是它的本质、理论核心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一切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博爱(互助)等,皆是通过民主这一手段来实现的。



社会主义民主的上述关系,是基于“主权在民”的思想和与它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的精神。它反对对民主加以任何的前提限制。它认为民主的能行与否不取决于人的财产多寡和文化知识水平与政治素养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各人的利益要求。只要一个人有认识自已的利益要求的能力,他就有表达和追求这一要求的权利,就有和其他与之利益相冲突者在各种利益分配上进行和平斗争与取得最后调解的权利。



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内容有:



(1)政治民主



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内容,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最为关键的条件。政治民主旨在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它推崇议会民主,并要求在国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中遵循以下原则:



A,每一个人都有利用各种传播媒体进行表达和宣传个人思想主张的权利;



B,每一个人都有结社和宗教信仰的权利;



C,允许众多政党和不同政见组织或反对派的存在,每一个政党和不同政见组织或反对派都有参与竞选并组成政府的权利;



D,每一个人都有对政府行为进行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的权力;



E,每一个人都有以和平的手段谋求推翻自已不满意的政府的权力;



F,每一个成年的智力正常人都有参与国家机构成员选举的权利和被当选的权利;



G,国家机构成员的选举、投票遵循自由和秘密原则,并实行一人一票制;



H,遵循多数获选原则,同时尊重少数派的权利;



I,实行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制衡;



J,实行独立的司法制度及公开审判制度。



(2)经济民主



社会主义认为民主也适用于经济生活,这体现在:



A,社会主义的自由原则决定了它认为各种所有制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B,社会主义认为社会的分配办法不应当由生产资料所有方单方决定,应当由劳资双方及社会共同协商制定,国家有权通过调节税收,对社会财富实行二次分配;



C,所有的生产者及其他们的组织如工会等有参与制定生产经营管理和劳动报酬标准的权利;



D,社会成员有权参与一切经济计划的制定,并实施监督施行。



(3)社会民主



社会民主是为了让社会成为自由的社会。其内容是:



A,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基本的社会权利,如迁徙、旅行、通讯、交往、聚会、就业、就医、就学的权利,以及废、疾、老、孤免于劳动而获得生活来源的权利,失业获得足够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



B,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4)国际民主



社会主义不只是要将本国人民从专制的制度与权力下解放出来,而且要把全世界人民从专制的制度与权力下解放出来;不光要在本国实现自由、平等、博爱(互助)的民主价值观,并且还要支持世界一切国家地区实现自由、平等、博爱(互助)的民主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是一个国际性的运动。它主张:



A,谴责和反对国际上所有的专制制度与权力,声援一切要求自由、平等与民主的力量;



B,主张国家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反对强国压迫弱国;主张和平与对话,反对和惩治侵略战争与种族灭绝;反对核战和生化战争;



C,削减军费;反对军备竞赛;



D,重视联合国的作用,尊重和履行联合国的一切宪章、公约和决议。提倡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有均等的发言权与表决权;



E,扶助不发达国家,免除穷困国家的债务。



六,社会主义阶段划分



社会主义并不是某种具体的社会或国家制度模式,它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如果认为它是一种具体的社会或国家制度模式,那么在阶级消亡之前都不会有社会主义了,——因为阶级的存在就是还有不平等存在,而不平等是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社会主义的进程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民主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还没有在国家中取得一定的政治地位,社会主义的任务是宣传普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思想理论,领导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向一切专制制度与政权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推翻专制统治,争取自由平等,争取普选进入议会和政府,并力争在议会中尽量多的得到议席,成为多数。第二阶段是民主社会主义时期。此时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和领导人物已由民主普选进入了国家与地方各级议会,此时其任务是竭力将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实现所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理论学说。











评论者:符德赛  主题:先生,不知文章的后半部分为何不见了。可否续完?谢谢! 回复日期:2001-11-1 23:50:01



如题。











评论者:小民  主题:狗屁不通,指鹿为马。 回复日期:2001-11-2 0:19:22



如题。











评论者:社会医生  主题:深刻反省社会主义 回复日期:2001-11-2 7:49:06



社会主义时期是将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的过度时期,而不是共产主义制度的运行时期。这一时期的改革速度越快,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建成就越早,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就可以越早地得到发挥。社会主义时期是改革时期,改革时期没有优越可谈,它只有将改革全部完成之后才可以体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社会主义者”的错误是他们认为在改革过程中——即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时期)就可以体现出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由于“社会主义者”对共产主义这一完整事业的多层次分割,使共产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无限期地停止在社会主义阶段,使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被永久地埋没起来。



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就好比是对一种生产设备进行一次彻底的技术改造,社会主义时期就是对设备的改造时期,设备全部改造完毕也就相当于实现了共产主义。设备在改造过程中是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其生产能力的,在改造过程(社会主义)中它甚至不如原来的(资本主义等)生产能力。只有在设备改造完毕之后,即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之后,才能全部发挥新设备(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能力。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的崩溃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作为一种过度制度存在的问题,而是把社会主义这种过度制度当成一种成型制度了进行应用的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成型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也是一种成型的社会制度,而社会主义制度只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向共产主义制度进行过度的制度,而不是一种成型的社会制度。过度之前是资本主义的,过度之后是共产主义的,而社会主义则没有存在的可能和意义。将一种生产设备改造到一半就把它当成改造完的设备去进行使用,而且说这是在改造前和改造后中间的一个新的设备品种,其结果会怎样呢?其结果就是它不但不能发挥新产品的生产效率,而且把老产品的生产效率也破坏掉了——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如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根本原因。













评论者:云中君  主题:社会主义的真谛[续] 回复日期:2001-11-2 8:48:20





七,社会主义对各阶级的观点



(1)对资产阶级的观点



社会主义本来是由资产阶级中开明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创立的政治学说。由于它既符合占资产阶级大多数的中小资产者的愿望和利益,又符合除专制特权阶级而外的、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所有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并为除了专制特权阶级而外的、无产阶级在内的所有阶级的日益广泛的接受。无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家对其学说参与了发展和丰富。



资产阶级创立社会主义学说,一开始(民主主义阶段)是针对封建专制的。在推翻了专制制度后,一些开明激进的资产阶级人物,继承了反专制的优良思想传统,同时也是出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于生产的日益社会化的需要,他们继续开展了反对以资本统治为特征的另外一种专制——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确是历史的进步。它的进步就在于以崭新的社会化的大生产替代了自然的小农经济和小作坊,把劳动力从封建王权的束缚下和对土地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让劳动者的劳动积极得到提高。然而,资产阶级中的一些资本主义者,却要求劳动者在摆脱了封建王权的束缚和对土地的依附后,重新束缚和依附在资本的统治之下,让劳动者处于一切听命于他们的地位,以便他们更多地满足对利润的巨大贪婪。这些资本主义者多是资产阶级的“贵族”和不开明者,其中尤其以早期的、和封建专制政权关系和利益往来较为密切的金融资本家,以及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工商资本家为主要人物。而作为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的中小资产阶级如洛克、卢梭、傅立叶、欧文、圣西门人等,他们或是继承了资产阶级革命时的理性精神和人道主义道德与思想,或是代表了在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于大工商资产者较弱的地位的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或是由于他们在社会生产中看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互助协作性;或是看到了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因而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改良,给予无产阶级以权利上的让步和经济上的改善,而换得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秩序的和平安定、劳动效益的提高以及个人财产的安全。于是纷纷创立各自的民主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思想学说。然而不管他们创立社会主义学说目的何在,社会主义确实是代表了人类全体的利益方向。



社会主义认为,资产阶级除了少数顽固的资本主义人物外,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阶级。它的先进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资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真正的代表。资产阶级比起其它劳动阶级,它受教育的普遍性最广,受教育的程度最深,因此他们掌握了最多最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他们的种种发明创造,为社会生产力带来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资产阶级不光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创造发明者,而且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天然组织和管理者,出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还是积极使用新的科学新技术的决策者和领先者。



第二,资产阶级是先进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真正代表。资产阶级运用他们的最新生产力工具——机器以及现代化技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类积累了无穷的社会财富,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第三,资产阶级是真正大有前途的阶级。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分配的日趋合理,以及信息、科学技术作为新的资本形式的出现与教育的日益普及,资本日趋社会化,而不是越来越为少部分人所垄断。这就为无产阶级成为新的资产阶级成员从而真正摆脱赤贫,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与机遇,从而有可能使得资产阶级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而使无产阶级队伍越来越小。



第四,资产阶级是具有自我革新能力以不断适应各种新的社会形势的阶级。资产阶级所组织的生产和自身对利益的追求,必须依赖于无产阶级和其它劳动阶级的有效协作,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依赖于社会的安宁与稳定,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必须随时随刻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迅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各方面的状态和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以保证自身有长久的生命力。资产阶级几百年来越来越壮大的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资产阶级是垂死的阶级”这一论断不够正确。



(2)对于无产阶级的观点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一切处于弱者地位的阶级,在政治、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实现自已与其它阶级同等的权力和地位。无产阶级是社会中处于最弱地位的阶级。它除了劳动力而外,常常一无所有。因此,保护无产阶级的权利和地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自身有一个最主要的欠缺,就是它较少掌握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在为无产阶级争取与其它阶级的同等的权力和地位的同时,还为它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的平等,以使得无产阶级早日有能力登上政治舞台、并摆脱贫穷,跻身于有产者的行列。



(3)对于一切专制阶级的观点



社会主义允许一切不反民主的思想、阶级和权力存在;它明确地反对一切反民主的专制的思想、阶级和权力存在。这种反对可以是和平的、渐进的,也可以是暴力的。



暴力革命较和平渐进式的改革相比,它往往会给社会和人民会带来严重损失,因此,暴力革命只有在专制者以暴力相加,拒绝社会向自由、平等和民主进行变革时,不得已而为之才是合理的。



并且,在专制政权推翻后,应当立即实行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暴力只可以推翻专制,而不能用它来建立成一个民主的制度和政权。建设民主制度和政权的途径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那就是民主!



社会主义拒绝任何的“专政”。即使是多数人的专政也被认为不符合民主的涵义,认为那仍然是一种专制。



八,社会主义的世界观



社会主义是多元的学说体系,它不要求以任何一种世界观作为它的基本世界观,并认为强求世界观的一致,有背于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互助)等价值观。它强调的只是对自由、平等、博爱(互助)等价值观的认同。



九,社会主的人性论



社会主义认为人性或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质的特性。人的本性就是自尊、自由、自主和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社会主义的一切理论学说皆是本着人性的,是尊重人性的。它是道德的体现;而道德是人类理性的结果。理性则是人类文化在人的心灵的积淀,并通过这一积淀促使人向人的本性作自然地回归和推己及人的广泛认同。



社会主义就是人性的普遍回归与普遍认同。



十,社会主义的阶级学说



社会主义承认历史和现代都有阶级存在,阶级之间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但是,社会主义否认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全部都是不可调和的关系。它尤其认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是既相互矛盾斗争,又相互依赖合作的关系。资产阶级在特定的时期内(阶级消亡前)社会生产主要依赖无产阶级去进行,因此,资产阶级不可能无限度地去扩张自己的利益需求,他们必得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作出必要的让步,以最大可能地协调劳资关系,以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无产阶级由于既不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术,又不掌管生产资料,仅凭单纯的劳动力,根本不可能创造出先进的生产力和实行更先进的生产关系。他们在与资方争取更大利益的时候,也不得不考虑自身弱点,考虑资方和企业在强大的社会竞争中的生存问题,以避免因企业倒闭而导致自身的失业。社会主义赞同无产阶级同资本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认为只有斗争才能争得与资产阶级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同时,社会主义也赞赏资产阶级为社会的平等与民主而对无产阶级作出的明智的让步。



社会主义把各种专制阶级看成是罪恶的阶级,人民在它的统治之下,它与其它阶级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暂时的,是次要的,而斗争是主要的并且是十分激烈的,有时是你死我活的。



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为了加强自身的力量,应当结成独立的工会和政党。



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方式应是采取游行示威和罢工等和平的方式;而对极权专制的斗争,除尽可能进行和平斗争手段外,认同暴力革命的合理性。



社会主义赞成阶级平等原则,认为一切阶级都有追求自己的利益要求的权利,但是任何阶级都不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要求时,去妨害和剥夺其它阶级对本阶级利益要求的追求权利。



社会主义把最终消灭阶级看作是民主的最终成功和社会主义全面实现的标志。



消灭阶级的途径是先要以民主为手段,提高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经济权利,缩小各阶级在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经济权利上的差别。阶级差别中最主要的差别是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消灭这一差别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是由国家开办国有制业让无产者间接成为企业的主人;甚至也可以是由国家向部分最需扶助的人发放股份,让他们脱离赤贫。股份制企业是现代社会生产关系中最具民主特色的企业形式,它让企业的员工成为名符其实的企业的主人,同时又是企业的雇佣劳动者,使得劳动效率有所提高,管理成本有所降低。它的一切生产资料并不为某个自然人具体地拥有,却又实实在在地为每一个股东提供所有者的应有权力和利益。这种所有制既是个人私有(股份及其收益个人所有),又是集体所有(企业为集体所有),还又是社会所有(股份不可抽逃,只可向社会转让)。它巧妙地避免了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容易发生的管理层腐败贪污、生产效率不高、缺乏市场竞争等弊端,又十分有效地消除了单纯私有制企业分配由生产资料所有者单方决定的不公,还又照顾了人的自我发展的个性。社会主义应该大力提倡这种企业形式,并在法律和政策方面有意识地促进这类企业的资本股份普及化,力争使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企业股份的拥有者。因此,社会主义可以通过竭力提高无产阶级的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的水平,大力促进资本的社会化进程和股份制经济的发展,来热切地鼓励所有的无产者以自己的勤劳所得的收入和掌握的科学技能、最新信息为资本,参股或创立股份制企业,从而尽早成为资产阶级的一员,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缩小,最终消亡。



十一,社会主义的国家学说



社会主义认为,国家不应该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社会主义的国家是全社会各阶级、阶层、各种不同利益要求者进行利益分配的协商调解的民主工具,是阶级、阶层、各种不同利益要求者之间关系的调节枢纽,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管理者。并且认为国家是社会和人民的仆役;社会主义要求国家忠于人民和社会,而不是要求人民和社会忠于国家。并且认为,只有国家的利益保挂与社会利益相一致,才为合理合法。



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中立的,它并不是属于某一个阶级所有的,而是全社会所有的。一切阶级、一切个人都可以利用它为自己服务。



社会主义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因此,只有切实经过全体公民普遍的、直接的、自由平等的选举而产生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所谓“普遍的”是指一切智能正常的成年者,无论性别、种族、财产有无多寡、受教育程度、所属阶级阶层,都有参与的权力;所谓“直接的”是指参与选举者不得用威胁或欺诈的方法,获得代替他人投票的权利;参选者应亲自投票,因本身缘故不能亲自者方可委托他人代理;所谓“自由平等”是指作有公民皆有提名候选人和自荐为候选人的权利;所有公民皆有权成为候选人;选举投票前应当经过公开竞选辩论,让选民洞悉每一个候选人或竞选者的施政主张。



社会主义主张国家权力应有所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是国家的基本权力,实行分权治国,是保证永久民主,防止权力因过于集中而导致专制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社会主义认为,国家的最终决策,应是各阶级、各利益集团进行充分斗争与协调后的“合力”的结果。而进行这斗争与协调的最关键的场所是享有立法权的议会。因此,它特别重视议会的作用,认为它是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的最为重要场所。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政治民主,就是为了通过民主的程序,争取民众的信赖与支持,而得到选票合法地进入这个场所,并占有尽可能多的席位,以期不断利用议会表决通过一系列的体现社会主义精神的法律和决议,让国家的性质和社会环境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十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



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收益分配权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个人垄断的矛盾。社会主义认为不能简单地将私有制看成是造成了社会的不自由、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在很多的单一的公有制国家中,不平等依然存在即可证明。这些实行公有制的国家,就是因为不实行民主,把分配权垄断到了极权者手中,社会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平等。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消灭私有制不是贴切的办法,而是应该就船下篙地打破分配权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个人垄断,让分配的过程民主化和社会化。



社会主义承认私有财产的个人拥有是合理的,但是在资本家的雇佣劳动中,劳动力市场总是处于买方市场状态,处于对资方有利的地位,因此,这种雇佣劳动的价格看似是由雇佣双方自愿公平决定的,实质是买方单独决定,卖方被迫接受的。因此,社会主义在承认私有财产的个人拥有是合理的同时,认为雇佣劳动中由资方单独决定劳动力价格是不合理的,而应该允许被雇佣者组成工会,由比个人力量更加强大的组织参与分配的决策。不仅如此,还应该由社会通过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规定劳动力的最低价格,并通过税收的调节作用,以社会福利事业的方式对被雇佣者进行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



社会主义承认资本家的投资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调查、决策等行为是劳动,而且是高度复杂的劳动,资产投资人在给予了被雇佣者及其他合作方合理的报酬,和承担了法定的税收后,有权获得相应的较高比值的利益回报。社会主义并不把这看成是一种不平等,相反,它认为一来这可以刺激社会的竞争,使企业和人才不断优胜劣汰,而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加快积累,从而为提供更多的可分配资源,增加无产阶级收入,为他们日后成为股份制企业的股东之一或独自创业,从而脱离无产阶级而成为企业的真正主人更多地做好准备;二来,资本家所获的利润回报虽为巨大,但这些利润所得并非完全被资本家用于挥霍享乐。它除了满足有限的基本生活和一定的享受外,他们必须不断将它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以确保他们在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而扩大再生产又将带来更多的再次利润回报,资本家所获的再回报利润,除了满足有限的基本生活和一定的享受外,他们仍必须再次将它们投入扩大再生产,如此良性循环不已。很显然,作为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享乐需求总是有限的,所谓“广厦虽众,夜宿一间;仓廪虽实,食不过饱”,而对社会生产的扩大,对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对社会财富的进一步积累,益处却是难以估算的。



十三,修正主义及当今欧美社会主义的实践



社会主义从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到马克思思想出现前,欧洲的社会主义处于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思想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理论首次得到系统化。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所缔创的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尚未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正忙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仍然较低的生产效率使得可供分配的资源仍然大为欠缺,而市场竞争却是那样地残酷,这使得资本家对被雇佣者不得不十分的凶猛。而马克思去世后,那些原来只顾忙于原始资本积累、此时仍未被竞争搞跨了的资本家,已站稳了自已的阵脚,并通过兼并使得同行业企业数量少了,企业规模却大了,出现托拉斯等特大型企业组织,这就有效地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此时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减轻了,可供社会分配的资源也大大地丰富了,再加上无产阶级的不断斗争争取,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和劳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无产阶级初步享受到了资产阶级所缔创的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好处,使得阶级矛盾大为缓和。而以上这些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所未曾见到的,马克思主义的许多观点和论断都是在没有看到这些景象的情况下作出的,很多已与实际不符。因此,马克思之后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修正”,以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持这种观点是思想家最主要的是伯恩斯坦,他认为社会主义要注重的是社会改良,而不是暴力革命,提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教条,要求反对教条主义。他反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即将崩溃的论断,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出走改良的、阶级合作的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在伯恩斯坦坚持要对马克主义进行“修正”的同时,也有另一些社会主义者坚持信奉马克恩和恩格斯的一切观点。此后,人们逐渐地把伯恩斯坦的社会主义学说称之为社会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而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学说称为共产主义。在伯恩斯坦和欧洲许多社会主义者眼里,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都是要加以反对的极权专制的东西。



社会主义在欧洲早已取得非凡的成功。自1863年5月23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政党“全德工人联合会”在德国成立以来,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挪威、瑞士、瑞典等欧洲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的信念早已深入这些国家人民的心田,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互助)等价值观念至今已在这些国家的社会中被广泛地认同。社会主义政党在选举中得票率总是很高,在议会中所占的议席总是很多,许多社会主义政党如法国社会党、瑞士社会党等是长期执政,或者是成为第一、二大党而较流执政或联合执政,如德国社会民主党、英国工党等。这些社会主义政党实践着社会主义的思想学说,使得国内经济强大而人民富裕幸福,社会安宁和睦,可以说国家和社会已完全步入社会主义之途。相比之下,共产主义政党并未能得到欧洲人民的广泛与持久的拥护和支持,每届选举所得选票极少,在议会中所占议席总是了了无几。而通过暴力革命夺取了政权,并依靠枪杆子维持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如苏联、波兰、保加利亚等,最终也没有能逃脱被人民“选择”下台的命运,而从重新步入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们坚信,人类未来仍然属于民主的社会主义;我们坚信,只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才会开出人类万世的太平和幸福!



草成于2001.7.8星期日半夜02:4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46697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