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从需求曲线看张汪之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从需求曲线看张汪之争   
yqy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从需求曲线看张汪之争 (397 reads)      时间: 2002-2-02 周六, 上午5:11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需求曲线看张汪之争

1。在近当微观经济学中,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不是作为基本假设而给出,而是从经济系统中各人收入(incme)及他对各种商品的偏好(preference)推导出来的。以一最简单的例子做说明,假定系统中只有两种商品X, Y, 分别以x, y表示某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消费量;又假定这人的收入为i, 而他的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u表示。当 X, Y的价格分别是p,q时,这消费者的决策问题就是:(注:我们这里只考虑十分简单的所谓partial equilibrium 模型。)

max u=u(x,y), S.T. px+qy = i

其中u(x,y)是这人消费x单位的X和y单位的Y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感”。上面是一个“条件最大值”问题,在很一般的假设下,可以解出最优解(x,y),即对两种商品的需求量,它们都依赖于价格p, q和收入i:

x=x(p,q,i), y=y(p,q,i)

如果我们只对商品X的 需求函数有兴趣,可以将收入i和Y的价格q视为固定参数,只考察x和p的关系:

x = x(p,q,i) = f(p)

这里f就是这个消费者对X的需求函数了。它的图象是(x,p)-平面上(第一象限)的一条曲线,在一般情况下斜率是负的 ,即f为减函数- 这表明当其他经济变量不变时,X的价格越高,这个消费者对X的需求量越小。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X提价后,Y变得相对便宜,所以 决策人宁愿多花点钱买Y.(此即subsititution effect.)

顺便指出,关于效用函数u, 我们假定它是二元连续的,有递减的非负偏导数(边际效用递减),并且是准凹的(quasi-concave)。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假定使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需求曲线有负斜率,即斜向右下。至于经济系统对 X的整体需求曲线则由系统中全体消费者的 需求曲线叠加而成,因而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也有负 斜率或 即斜向右下。

当X的价格提高后,除了上面提及的 subsititution effect,还有所谓income effect。因为价格指数的提高造成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或real income 的减小,消费者可能会同时减小各种商品的消费量。但是,如果X是所谓inferior good, 那么,消费者real income 减小时反而会增加对X的消费。当X非常inferior时,income effect 的影响幅度可能会超过substitution effect 的影响幅度, 从而 X的价格提高反而导致对 X的需求量的增大。这时我们称X为giffen good, 因为Giffen在研究爱尔古代兰经济时,发现当马铃薯提价后,绝大多数 消费者不再花费得起消费奢侈品,而将剩下的钱都消费在主食马铃薯上,结果对马 铃薯的 需求量反而增大了。这是经济学家第一次发现斜向上的 需求曲线。

2。 除了giffen goods 外,需求函数为增函数的情况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消费者缺乏商品的质量的信息,而把价格当作反映质量的真实signal. 在这种情况下,抬高价格有可能会增加销售量。但这时的需求函数已不是古典经济意义下的关于一种homogeneous 商品的 需求函数, 因为消费者心目中认为他付高价时是选择了同类替代品中的优质者。而当他消费过商品了解了其质量后,他对这一特定商品的 需求函数马上就变回价格的减函数了。

需求函数为增函数的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炫耀性消费”了(conspicuous consumption)。大款们带着情人到“情人礼品店”买礼品可以作为一通俗例子。如果某种口红或香水没有标价,大款问价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卖者回答的价格越高,大款大概越容易慷慨解囊。因为付高价可以换来情人的好感。

3。回到对教育的需求问题上来。第一,教育显然不是giffen good. 第二,作为一种signal, 学位或文凭的价值并非由它的“价格”所显示,而主要依赖于签发单位的名气,对此不存在“缺乏信息”的问题。第三,学位和文凭虽可用来“炫耀”,但不可能通过高价造成“炫耀性消费”,因为同一所学校签发的学位,不管你为此付出多大的经济成本,它的signaling value 是大致一样的。更为重要的是,“炫耀性消费”必须是社会上只有极少数人才花得起的,否则 它的signaling value就不够大,“炫耀”的目的就达不到了。因此作为社会的整体是不可能有“炫耀性消费”的!

兹将结论归纳如下:需求曲线的确可以斜向右上,但这只是个别特殊情况,对教育的需求不在此列。以上结论对学过微观经济学的人来说是最粗浅的常识,实在很难理解张汪二人为何老是对之纠缠不清。

最后引用一本初等微观经济教科书的一段话作结:

?.. the Law of Demand was an empirical regularity, not a theoretical necessity. Although it誷 theoretically possible for a demand curve to slope upward, economists have found few, if any, real world examples of a Giffen good.?(J. M. Perloff, Microeconomics,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199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92937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