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读李志绥回忆录有感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读李志绥回忆录有感
图雅全集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读李志绥回忆录有感
(1482 reads)
时间:
2002-2-02 周六, 上午7:02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读李志绥回忆录有感
鸦
黎安友教授给李书写的前言,表现出相当的西方优越感(比如说李医生的穿戴和风度都表现了他是受过西方教育的皎皎者),又沿袭目前最时髦的调子,首先把毛定义为暴君。我怀疑从这个预定的调子出发去评论李书,会不会丧失西方治学最标榜的“客观精神”?黎教授被认为是研究中国政治的权威,给一本重要的史料书作序,说出话来却这样缺乏治学精神,颇为令人失望。
与黎先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的家庭妇女。家庭妇女很会议论人。她们言词锋利,往往一语中的。我研究这是为什么,发现在这个岁数上,她们多数都成了婆婆,事业有成,见过了不少兴衰之事。自然失去了少女的浪漫色彩,而充分具备了科学态度。她们最成功的一点,是从不首先假定议论对象是神,或者鬼。而是当成跟她们自己一样的人,这使她们目光敏锐,明察秋毫。所以应当给评论家们提一个建议:对毛,能不能暂不定为伟人,或是暴君呢?帽子拿在手里,想什么时候戴就什么时候戴,最好等广大群众都想通了之后再戴,这不是更具有力量吗?
手拿帽子读李书,可以发现毛是一个普通的人,是受苦受难的众生中的一个。中国人在他的治下受苦,可他自己苦也没少受,特别是心理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毛和被他送上断头台的对手,以及在大跃进中饿死的人一起遭受了惨痛的折磨。没有一个人诚心要把事情弄到这么糟糕,毛就曾经多次设想造成一个“人人心情舒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也是他之后的每一个领导人的愿望,胡耀邦的提法是“宽松”,邓小平的提法是“永不运动”。和平时期,哪一个国君不想把国家治理得富强一点?至于老百姓就更不用提。李医生到乡下去,问农民有啥理想没有,有一位便摸一摸他的棉袄,说,我的理想就是能穿上您这袄。这是一个证据,证明农民并不是非天下大乱而后快的(尽管他们有一部造反的历史)。
可见人人不舒服的局面,与其说是哪一个人鼓秋出来的,不如说是一个集体创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用金观涛氏的“系统论”,可以大致证明如下:毛时代闭关锁国,大陆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外部的力量比如老美,苏修,蒋介石虽然敌对,可是它们的作用是正面的。毛就说过,把台湾摆在那不打,可以加强咱们的内部团结。外面的人都帮你家的忙,你家里的人干吗还过苦日子呢?结论只有一个:这是系统内部出了毛病。许多人说是啊,实在不行那就赖制度吧。可是仔细一想,制度的建立和维护者还是人。毛或者任何一个独裁者总不可能单独运作制约好几亿人的系统吧。
读完了李书,觉得毛的个人品质不象许多人传说的那么坏。他为人处事的方法固然独特,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中国文化的。比如到苏联访问,有人偷香水,秘书搞突然袭击搜查大家行李。毛说糟了糟了,万一搜出来可怎么办?人家偷,就是不想让大家知道吗。这种顾及大家面子的做法,就是典型中国式的思维。又比如给身边的人调解纠纷,基本上是本着和事老的态度,以疏导和化解为主。李医生虽然对毛的一些生活作风不屑,但他还是充分信任毛的。有一次他和江青掐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找毛告状,希望能讨一个公道。跟一个女人人打架,却到她的先生那里找公道,不能不说这个先生当得大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在中国,人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毛泽东。而从毛泽东身上,也可以找到每一个中国人。巴金十多年前提出要建文革博物院,并且反省自己,这思想我直到读了李书才反应过来。也许这还归功于近年来对某些民运人士的行为的观察。独裁人士和民运人士站在对立的两端,但两者在许多事的做法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比如气量吧。粱漱溟挑战毛曾用了一句著名的话:我就要看看你有没有这个雅量。所谓雅量,是指听取不同意见。共产党公开宣称,并且也证明了没有这个雅量。他们是挂狗头也卖狗肉的。那么民运人士又有没有这个雅量呢?一些自称民主派的人批评毛,可他们自己也好象得了毛的“被迫害妄想症”。对于他们来说,某些问题绝对没有讨论的余地。比如,应当怎样认识毛?民主对中国到底合适不合适?他们对这些问题的任何进一步探讨都投以怀疑的眼光,觉得探讨的人有为共产党张目而对他们不利的企图。他们有时表现出来的顽固和不近情理完全类似共产党最僵化的元老对四个坚持表现出来的态度。
再举个例子,学联最近把骆宁给弄下去了。也不知他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这个职务一共就一年的任期,椅子没坐热就得走,再说他也当不了两天了,把他弄下去干吗呢?毛泽东说他没有让粱漱溟发言的雅量,可民运人士竞选失败,有没有让人把椅子坐热的雅量?
读李书的感觉跟电影“活着”,北岛的诗“空袭”相通。电影“活着”讲的是普通子民,李志绥回忆录讲的是中国皇帝,北岛诗“空袭”是讲个人,可是三者给人的感受却都是恐怖。李志绥先生书中所有的人都好象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你可以感觉到黑暗中有不少对炯炯的眼睛,窥测你的行止,一旦你失足,马上就会传来毛骨怂然的笑声。李先生不必说了,经历了历代御医的苦恼。一个典型的场面:毛病了,叫了两个大夫来,确诊为肺炎。毛不肯相信(!)自己会得这个病,发起脾气来,立马要把两位打成林彪的特务。连医学科学都得屈服于毛的主观意志,更何况人?在这种条件下生活,自然谈不上什么安全感。
那么位置较高的周恩来又怎样呢?也不舒坦。毛病危,周和江青在恻,毛对周说,我不行了,以后全靠你了。江青忌妒到双眼喷火,周则紧张到全身肌肉强直,说不出话来。这对我多少是个震惊。周当时七十多岁,一生经过的风浪不知凡几。以前我读过一本书,描写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周如何带了暗杀队,把顾顺章一家八口杀掉,剁块,埋了起来。可以想见,要把周吓到话都说不出来,甚至大小便失禁的地步,这个恐惧的分量不轻。
但是本书最震惊我的还是毛。毛做事大有秦始皇的气象。比如文化大革命,中美建交,类似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修长城,好坏不论,起码是不计毁誉,敢为天下先。跟秦皇不同的是他还有相当的浪漫色彩,少年一句“独立寒秋”,老年一句“谈笑凯歌还”,如何的豪情。毛的讲话大多从容不迫,点到为止,犹如神龙之不见首尾。四八年中共名将粟裕认为毛对豫东战场的战略有问题,到延安面陈。毛生了气,拂袖而去。叫人给粟裕送了一碟剧辣的辣椒。粟裕只吃一口,便吃不下去--盖天威难测,前路未卜也。毛在高级干部面前的威势可以略见一斑。
可是李书告诉我们,在种种强大的表象之後,是一个相当软弱的,被女人欺负的毛。这跟他公开的形象大相迳庭。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到,毛简直没有一刻好过的时候。在政治舞台上,他必须注意刘少奇,林彪这种重量级的对手。刘少奇曾在一个时期内达到了相当目中无人的地步。八大时胆量已经大到不提毛的领导,四清时竟发展到在众多的下级面前跟毛脸对脸地唱反调。民主的人或者会说,听听反调怎么啦?死不了人吗。这种思想是幼稚。中国也好,苏联也好,党内斗争永远是残酷的。失势就意味着完蛋,家破人亡,万劫不复。搁谁也不干。如果看看刘少奇在历次党内斗争中的辣手,我们就会明白:把毛和刘少奇的位置颠倒一下,刘少奇绝不会比毛更手软的。所以我觉得没法子怪毛手黑。连李医生这局外人,也在书中愤愤不平地说:刘邓他们确实太过分了。
在身边这个小天地,应当可以松口气了吧?不价。在残酷政治斗争的背景下,身边任何人的背叛都可能致命。如果有三个身边的人,对好几件事都表示了相同的意见,毛就不得不怀疑这三个人搞小集团,而且会对自己不利。从历史的经验看,毛也有道理。林彪斯大林不都被自己的女儿出卖过吗?毛的太太不是让汪东兴逮捕的吗?给毛录音的不正是杨尚昆吗?对大跃进不满的不是最受宠的政治秘书田家英吗?反对斯大林最力的赫鲁晓夫,恰曾是斯大林最信任的人。客观地说,不管是谁,事关自己的存亡,都会特别地谨慎。所以毛出行怕暴露,说话怕录音,游泳怕中毒,看病怕陷害,怕了一辈子,到了老年终于成了“被迫害妄想症。”电影“活着”中的福贵,倒霉到每次转身都会发生一个不幸,可是连他的处境也不足以用来形容毛。也许只能用北岛形容自己的诗句吧(记不全):
经历了空袭警报的恐惧
我把影子挂在衣架上
摘下老谋深算的怀表
。。。
一个个噩梦,象深水炸弹般爆炸
--听见了我的恐惧
哀哉老毛,贵为一国之尊,心理上却跟寄蚁命于乱世的福贵如此相似。如果我们抛开政治有色眼镜,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中分析李医生书中所有的人,包括毛的行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合情合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活着”的需要。无论是谁,只要神志正常,又恰恰是他们当中的一个,处在当时的环境中,行为也会跟他们类似吧。
把民族的苦难归结到某个个人,某个政党,这是一个偷懒的方法。翻开海外的报章杂志,往往充斥了这类论调。今天揭露阴暗面几乎成了搞民运的同义语。不管是历史的,现实的,凡坏事都是共产党干的。毛是共产党的首领,理所当然的万恶之源。于是挖空心思,从毛的个人品质上找出毛病来。好象毛跟女人睡觉可以解释为什么大跃进饿死许多人,弄清了毛吃几碗红烧肉,中国的事就解决了似的。这种思维方式跟共产党诉苦大会的思路也差不多,无非是以为控诉了“万恶的旧社会”,新社会就自然而然地走向繁荣昌盛了。
当然,这种思路不限于搞民运的。今天的政治地摊上主要有两派。一派出售只有民主制度才能救中国。另一派出售共产党干得还不错,不妨继续让他们干下去。李书一出,没见到谁根据李书提供的新材料,认真地思索一下以往之怪现状,尝试着以尽量客观的方法进行探讨。倒看到大家立刻分为两派。按照己方的既定观点,一派大骂毛的个人品质,一派大骂李的个人品质。好象把某个个人骂倒了,己方就可以得售了。有趣的是这种思路跟邓小平如出一辙。他也是把中国的问题归结为:毛主席晚年犯了错误,有了家长制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邓的弦外音是:个人出了毛病,制度还是好的。可是他的话音没落,马上便重复了跟毛一模一样的错误。比如有一次他竟然挤兑耿彪说:他懂什么?这不完全是老子训儿子的腔调么?
把问题归结为制度是一个进步。李书使我们再一次看到,独裁制度在毛的周围造就了一支吹牛拍马,慌报军情的大军。关于拍马,可以参看刘亚洲的一篇文章,谈到被毛除掉的刘少奇,正是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的人,据说“此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差点儿把杨家岭大礼堂的天灵盖给掀翻了”。把一个人吹捧到神的地位,而且长期地,不余遗力地,孜孜不倦地吹下去。不但自己吹捧,而且带动大家一起吹捧。这是毛周围许多高级领导的典型行为特征。刘少奇如此,林彪又何尝不是?他们把毛吹成神,又发现他实际不是神。这时想把过去的吹捧收回来都来不及了。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正是他们的吹捧给他们掘了坟墓,正是成了神的毛把他们吊在绞架上。
谎报军情表现最突出的得属王任重。为了迎合毛的“大跃进”狂想,他竟然命令铁路沿线数百里的人民穿上花衣服,在铁路附近招摇,以便给乘车经过的毛留下莺歌燕舞,共产主义就要实现的印象。下这么大的功夫伪造现实,只有烽火戏诸侯可以与之相比吧。二战时期盟军预定在诺曼底登陆。为了欺骗希特勒,在另一地点做了许多坦克,大炮和兵营的模型。可那是为了欺骗敌对一方啊。是什么力量,使得毛的部下如此猖狂地欺骗?
毛不是弱智者。李医生谈到一次有人请示毛可否把他的话经常录一录,他马上就说:不要利用我来推卸责任。能在一句话之间把部下的用心看得如此明白,实在不能说是昏庸。毛在努力地分辨谁在说真话,谁是言不由衷。比如对林彪,文革初期他有清醒的判断,明白人家不过是“为了打鬼,借助锺馗”。事实上毛直到死头脑都还清楚。他明白不能把总理的缺给左派和右派的任何一方,而应当给华国锋这样的老实疙瘩。他也知道他死后江青这种人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而右派会翻天。
毛的智力还表现在政治斗争上。他的政治斗争手法达到艺术境界。比如跟刘集团的斗争吧。刘少奇盘根错节,几乎使毛成了孤家寡人。毛要全歼刘集团,其难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战役。但是在战略上毛巧妙地利用了历年来群众对共产党有积怨这一点,和人民群众结成暂时的同盟军,让群众起来斗刘少奇的人马。这样既打倒了强大的政敌,又把群众历年的不满全部转移到了刘的人马头上去。在具体实施上则先不暴露打刘集团的战略意图,而以攻三家村作为火力侦察,分清敌我阵营。在一段时间内使局势若明若暗。让敌人在黑暗中摸索,而自己却处于可进可退的主动地位。当阵营分清,觉得有必胜的把握的时候,他才抓住工作组和群众的对立,发出致命的一击--“我的一张大字报”。一公开亮相,立刻争取了广大的群众。接着并不给刘喘气的机会,发动大串联,连续八次接见红卫兵,终于达到了原定的战略目标。用毛自己的话,是:盘根错节,顷刻瓦解。他的善后工作也做得不错,几条三言两语的“最高指示”,把学生送到乡下,把干部送去劳改,群众在文革中获得的权利马上冰消雪化,不再成为政权的威胁。
总之从李医生的书可以看出,毛绝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昏君”。而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君主。不单毛,邓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般而言,独裁者之所以成为独裁者,都是因为他们有相当的个人能力。可是这并不能防止他们犯天下独裁者的通病。可见在他们的背後,有比个人的道德品质更普遍的力量在起着作用。这个力量的最直接来源就是制度。制度比个人更有力量,在制度面前,个人渺小而不足道,从他们的道德品质上去找问题的症结无异于缘木求鱼。
无论多有能力的人,总难免有出错的时候。正如不管多么好的孩子,长时期的溺爱总会把他宠坏。独裁者坚持了独裁制,作为回报,独裁制保护独裁者。独裁制度有“楚王效应”,它可以保护君主的错误,把它们放大,并且卓有成效地贯彻。“楚王好细腰,世人皆饿死”,不难看到毛的个人好恶如何被放大到全国。毛好斗,偏激,全国人民也崇尚互斗,最狂热的时候,连家庭成员也自相残杀。毛鄙视知识,全国就涌现出一大批以不学无术为荣的基层干部。毛说一声“深挖洞”,全国人民就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土拨鼠。
毛和邓这些人都曾对自己的政权不满,并且寻找一套解决办法。毛对李医生说“共产党内的好人都死光了,剩下的都是坏人”。在行动上,他也确实是谁都不相信。邓也曾在刚上台的时候容忍过一段揭发阴暗面的民主墙。毛发动反右和文化革命,固然是政治斗争,但也确实含有“为共产党纠正错误”的意图。但是每当人民被煽动起来,形势危及他们独裁者的地位,他们都是毫不犹豫地采取断然行动。当右派的矛头指向毛的时候,毛马上翻脸,不惜给人民留下卑鄙无耻的形象。六四时全世界的镜头都照着邓,他说了一句相当本质的话:政权都没了,还谈什么国际影响?
可见独裁制度是一个相当狭小的框架,没有多少转身的余地。事实上,正如刘少奇在神化毛的同时,也为自己钉好了绞架。狭小范围内生活的独裁者,在受到独裁制保护的同时,也把自己象犯人一样单独囚禁了起来。独裁制度塑造他们的性格,长期囚禁使他们成为孤独者,他们性情暴躁,胆小多疑,如同蚕一样做茧自缚,却永远不能羽化。
但是还不够。把问题推到制度身上,不能解释为什么使得世界上这么多种政治制度中,唯独叫做“独裁”的这一种在中国大行其道。中国的问题应当还有比制度更深刻的原因。本文的开始列举了一些例子,可以看到站在完全相反的政治立场上的中国人群体,在政治上的行为极为类似。蒋介石和毛泽东代表不同的意识形态,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走向独裁。毛死了,邓上台,两个人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独裁制仍然被选用。现在邓要死了,江泽民又在调集人马。陈希同倒台显示新一轮的政治斗争正在紧锣密鼓地登场,江已经决心成为新一代的独裁者。活生生的戏一出出地演,大家却仍然在津津有味地钻研毛的床上品德。这个局面太具讽刺性。
张国焘曾经记述在一大初见毛泽东的情形。毛身材高大,操着湖南口音,逢人便提一些十分拐弯的问题,对方答不出,他就哈哈大笑,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但是事经数十年,不是别人,而正是好斗的毛被推到了最高岗位,这绝不是偶然的。在一群好斗的人当中,只有最好斗而且最善斗的人才能被筛选出来。毛不过是群体特征的一个集中体现,是中国人的一个代表罢了。观察民运的多次分裂和斗争,和共产党的情形极为类似。不观察民运,只观察--比如说--笔者参加的电脑网络。发现这一个临时集中起来,不带政治目的和权力结构的中国人群,竟然也在掐着跟共产党和民运人士相类似的架。看来,鲁迅把问题归结到国民性和中国的文化,也许是有他的道理的。
笔者无意在这篇文字中批评任何个人。只是觉得海内外的学问家,使用多量的灯油,写滔滔不绝的文字,但是仍然缺乏对一个基本问题的分析:中国引入西方各式各样的制度,不自毛泽东始,更不自民运人士始。从上个世纪到今天,无数的人作了无数的努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什么民主致富这一本经传到中国后总是被念得走了样?难道是广大的国人不乐意发财吗?更深沉一些的人研究民主制度为什么比独裁制度好,他们为中国的将来规划美丽的蓝图,甚至排定向理想过渡的计划。遗憾的是这些蓝图和计划得到的反响实在太微弱了。看了李书之後,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大概是计划的制定者对中国还缺乏基本的了解吧。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正是如此!
--
cmp
- (158 Byte) 2003-9-21 周日, 上午1:47
(381 reads)
关于连接
--
九哥
- (430 Byte) 2002-2-02 周六, 下午10:18
(414 reads)
想图兄与共产官府交情定不一般,何不推荐此书国内公开发行以馈国人?
--
homerun
- (0 Byte) 2002-2-02 周六, 上午11:55
(495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7544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