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 南人北人(作者:趙無眠 )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 南人北人(作者:趙無眠 )
原心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ZT - 南人北人(作者:趙無眠 )
(426 reads)
时间:
2003-11-29 周六, 下午9:33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民族﹐這是對外說的。咱們關起門來﹐其實老打內仗﹐俗稱“窩裡斗”。這毛病是從老祖宗那裡一直傳下來的。炎黃子孫﹐炎帝和黃帝本是兩兄弟﹐卻勢同水火﹐不共戴天﹐一直殺到山崩地裂。
炎帝後來到哪裡去了﹖不知道﹐好像逃到了南方。那地方植物豐茂﹐才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他的子孫和部下﹐也就繁衍成“南蠻”﹐成了今天的南方人。而黃帝一夥兒佔據了中原﹐以正統自居﹐發展成今天的北方人。
南人和北人﹐都是中國人﹐都是漢族(咱們主要討論漢族)﹐骨子裡卻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語言就不一樣。所謂“南腔北調”﹐其差異大概跟德語和法語之間的差別差不多。僅憑這一條﹐就可以將漢族分為南﹑北兩個不同的民族。事實上﹐就有人這麼分過﹐元朝時人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西方人﹐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他們的“漢人”﹐是中國北方的漢族﹐或漢化的外族﹔“南人”則是前朝南宋的遺民﹐雖說也是漢族﹐卻又低了一等﹐屬于人下人。
南人為什麼這麼吃虧﹖因為打不贏北人。歷史上無數次南征北伐﹐南征勝于北伐要多得多。並非南方經濟落後﹐並非文化差一大截。中國的情況跟美國南北戰爭時的情況不一樣。美國的確北方比南方發達﹐重工業﹑商業都在北方﹐南方只種種棉花花生。中國是農業社會﹐地理﹑氣候是影響經濟的主要因素﹐南方因而往往較之北方發達和富庶。如戰國時代的楚國﹐經濟實力一度遠遠領先其他諸強﹐而有問鼎中原之說。不料反遭強秦欺凌﹑吞沒。三國時孫吳也富甲一方﹐佔盡地利﹐終不敵晉軍長驅直入。南北朝時﹐南朝比北朝繁榮﹐結果統一于北周。宋代﹐南邊的宋國經濟超過北邊的遼﹐遼超過更北的金﹐金超過最北的蒙古。結果是金滅遼﹐繼而滅北宋﹔蒙古滅金﹐進而滅南宋。整個一個不講道理。
明末時滿人崛起于東北﹐與南邊的大明帝國對峙。南邊經濟文化之發達﹐豈是天寒地茫的關外游牧﹑漁獵經營方式可比。武器也先進﹐當時有一種領先世界的“ 紅夷大炮”﹐相當于海灣戰爭時的愛國者導彈﹐一炮轟過去﹐就把那邊的開國元首努爾哈赤打死了。但大明帝國最終為滿清所征服。國共內戰﹐國民黨盤踞著富足的南方﹐共產黨則割據著北方的鄉村﹐南邊有飛機﹑坦克﹑軍艦﹐卻也都擋不住南下的共軍。國民黨的失著﹐就在于沒有把共產黨消滅在南方﹐而讓他們七沖八闖突了圍﹐長途跋涉到了陝北﹐漸漸發展成北方的強敵﹐無可收拾。
也不是從沒有反過來過。曹孫劉赤壁之戰﹐秦晉淝水之戰﹐蔣介石領導的第二次北伐﹐都是南方打敗北方的著名戰例。但這樣的情況實在太少﹐而且差不多都只勝于某一次戰役﹐或一場有限的小規模戰爭。相對于歷史上北人創造的那麼多的輝煌戰績﹐南人值得驕傲的勝利實在太少了。
是不是南方比北方缺乏人材﹖顯然不是。翻翻歷史﹐看看四周﹐南方的人材也真是太多了﹐什麼才都不缺。俗話說﹕惟楚有才。而江浙一帶﹐也是狀元﹑才子的著名出產地。近代以來尤其是二十世紀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幾乎盡出于南方。是不是南人比北人懦弱﹐經不起打﹖好像也不是。事實上﹐南人是很經打的。從最早的炎黃大戰起﹐就從不曾老實認過輸。炎帝一脈﹐都是寧死不屈的勇士。精衛填海﹐誇父追日﹐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刑天落首仍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繼續戰斗﹐總之都是好樣兒的。屈原投江﹐是不願做亡國奴。每逢外族入侵﹐總是北方輕輕易易丟失大片土地﹐再輪到南方來艱苦抵抗﹐因而南方著名的抗戰英雄特別多﹐岳飛呀﹐文天祥呀﹐史可法呀﹐等等。不象北邊﹐一下一個漢奸石敬瑭﹐一下一個漢奸張邦昌﹐一下一個漢奸吳三桂。南邊好容易出了個漢奸秦檜﹐也是一頭來自北方的狼﹐據說是北邊專門派到南邊來搞破壞的。當然後來還出了一個汪精衛﹐南得不能再南﹐這個不假。但他只是求和﹐既沒割讓領土﹐又沒改易國號﹐更沒有引狼入室。似乎這漢奸也當得比北方人稍有些骨氣。
北人打贏南人的重要原因﹐我想是馬。古時候打仗﹐馬是不可或缺的戰斗員。所謂“兵強馬壯”﹐“糧草先行”﹐“天下兵馬大元帥”﹐“馬上得天下”﹐都是這個道理。民謠還說﹕“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一匹名馬﹐竟可與一代名將相提並論。南方不產馬。電影《決裂》裡老師上課講“馬尾巴的功能”﹐遭到南方學生的抗議﹕我們連馬長什麼樣子都沒見過﹐你老講它的尾巴作什麼﹖不僅馬﹐連驢都少見。好事者帶了一頭驢入黔﹐還引起當地老虎一陣騷動﹐以為來了怪物。諸葛亮南征孟獲﹐人家找不到馬﹐只好把水牛﹑大象也趕到戰場上去充數﹐豈能不敗﹖北方產馬﹐也慣于馬上作業﹐所以打來打去﹐以蒙古騎兵最為厲害﹐鐵蹄蹂躪歐亞大陸。以前沒有坦克﹐騎兵隊的作用就象坦克群集團沖鋒﹐步兵怎麼擋得住﹖象俄羅斯這樣強悍的民族﹐拿破侖﹑希特勒都打不過它﹐唯獨被蒙古軍隊打得一敗涂地。何況咱們還有的是漢奸。
南人因為缺馬﹐就要從北方引進。如果南邊和北邊是一個國家的時候還好說﹐南糧北運﹐北馬南調﹐只是國內資源調濟﹐或者干脆就叫國內貿易。如果不幸分成南北兩家﹐就不好辦了﹐等于是核武器出口﹐不光國際貿易﹐還牽涉國家利益與安全。我把好馬都給了你﹐你不是好來打我嗎﹖所以﹐不給。你要你到那堆老弱病殘中挑去。當然老馬也並非一點用也沒有﹐你被人家打敗了它可以帶你走出荒漠﹐這叫老馬識途。老馬為什麼識途﹖它是人家那兒養大的﹐門路熟。
不論什麼原因﹐北人的贏多輸少﹐久而久之養成了一種大大咧咧﹑滿不在乎﹑昂視闊步的氣勢。他們認為這就是男子氣概﹐他們認為應該自稱“漢子”。你經常聽人說﹕“北方漢子”﹐沒聽說過“南方漢子”。經常聽說關東漢子﹑山東漢子﹑西北漢子﹑河北漢子﹑天津漢子﹐沒聽說過廣東漢子﹑湖南漢子﹑福建漢子﹑江蘇漢子﹑上海漢子。上海那地方嬌滴滴的﹐還出什麼漢子呢。魯迅一頭扎在上海住那許多年﹐結果也才住出來“四條漢子”。 北人叫漢子還有一個原因﹐是北人身材比南人高大。北人為什麼高大﹖據說是吃面吃出來的。南人吃米。這是又一條應該和北人劃分為兩個民族的重要依據。西方人吃面﹐因而高大﹔同屬一個種族的印度人吃米﹐相對就矮一些。南人與日本﹑東南亞一帶吃米的民族相近﹐而北人則與西方歐美人相近。北人跑到國外﹐天天吃面包不會覺得有什麼膩歪。南人就不行﹐非弄點米吃吃不可。以前北方供應大米有限﹐去那邊工作的南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吃不慣。南人認為面只能拿來做點心﹐永遠吃不飽。北人則認為吃大米既奢侈﹐也不頂餓﹐有“三十裡糕﹐四十裡面”之說。北方的糕是米糕﹐吃了跑三十裡就沒勁了﹔吃面才跑得遠﹐要跑四十裡才蔫。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個飲食結構以及吃法的巨大差異。總的來說﹐北方飲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細。你要聽到一個北人會做菜﹐那才奇怪﹐就跟聽到一個南人吃得隨隨便便一樣。南人一吃得隨隨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邊佔了絕大部份﹐流派紛呈﹐只給北邊剩下京菜﹑魯菜兩個系﹐嚴格說來﹐還是為了保留北人的粗獷風格才給劃出來的﹐根本不能與川菜﹑湘菜﹑粵菜﹑淮揚菜相匹敵。南人到北方開餐館﹐是豐富和弘揚民族的食文化﹔北人到南方開餐館﹐不過是讓鮮活玩藝兒吃膩了的鄉親們別忘了家常口味﹐有點象開憶苦餐。
北人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南人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得爛爛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燙得溫溫的。南人喜歡吃青葉子菜﹐幾天不吃就拉不出屎﹔北人無所謂﹐光吃肉也能拉屎。北人喜歡吃餃子﹐這是他們對中國飲食的最大貢獻。南人喜歡吃餛飩。餃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個。餛飩要湯碗﹑調料齊全﹐一口只咬半個。南人喜歡吃蔥﹐北人喜歡吃蒜﹔南人吃泡菜﹐北人吃咸菜﹔南人吃辣椒是為了祛濕﹐北人吃辣椒是為了驅寒。南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人是干辣﹑酸辣。北人把吃讀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 ﹐叫“噎”﹐叫“夾”﹐叫“塞”。南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吃各種各樣的茶﹐北人只喝花茶就夠了﹐覺得花茶既香且濃﹐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人專門放進去騙北人的。北人不懂欣賞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龍井﹑碧螺春﹐以為太淡﹐要細抿慢嚼才似乎有那麼點味﹐不適合牛飲。
北人吃得簡單﹐與地域物產有直接關系。北方崇尚簡朴﹐南方追求華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點造成的。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掛在牆上﹐顯得溫馨暖和。南方則掛不出這種效果﹐看了會渾身燥熱﹐還老去聞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人喜歡毛皮﹐耐寒。南人不喜歡﹐灰扑扑的見了就打噴嚏﹐容易生蟲。南人喜歡竹制品﹐又涼快又經得起漚。北人洗澡叫搓泥﹐要積出泥一樣的肥垢來了才去搓一次。南人洗澡叫沖涼﹐一冒汗就去沖。南人睡床﹐北人睡炕。北人來客都往炕上請﹐客人留宿與主人一大家子濟濟一炕。南方不興這樣睡覺﹐睡不踏實。最後南床統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現在北人來客﹐也不是動不動就請人家上床。
北方唱戲熱鬧喧天﹐有些劇種干脆是“吼”出來的﹐如秦腔。南方唱戲抑揚頓挫﹑一唱三嘆﹐許多劇種近似于民間小調﹐如黃梅戲﹑花鼓戲。北劇講究真功夫﹐適合演帝王將相﹐演歷史劇。南劇玩弄小情調﹐更適合才子佳人﹐民間傳奇。北劇藝術的代表是京劇﹐特點是男人扮女人。南劇藝術的代表是越劇﹐特點是女人扮男人。北方的女人唱京韻大鼓﹐也能唱出一股英雄豪氣。南方的男人唱評彈﹐居然咿咿呀呀嗲嗲的仿佛是小鳥依人。所謂北人比南人更具男子氣﹐除了吃出來﹐還有很大一部份程度是唱出來的。北人唱歌是燕趙悲歌﹐蒼涼﹑悲壯﹑激越﹑凝重﹑悠遠﹐南人唱歌是輕快﹑玲瓏﹑婉轉﹑親切﹑淒惻。中國人可以根據不同的情緒份量唱南戲或北戲﹐唱南歌或北歌﹐哼南調或北調。
樂器也分南北。北人吹嗩吶﹐嗩吶是在天上跑的﹐吹的時候頭往上揚﹐扭脖聳肩﹐直抒胸臆﹐造成把曲調送上去的動勢。所以嗩吶聲可以跨過黃河﹐飛越崇山﹐黃土地黑土地的﹐有輻射力穿透力。南人吹簫﹐簫是游走的﹐吹的時候要靜如處子﹐低頭瞇眼﹐緩吐長音﹐隱隱約約﹐如傾如訴﹐似有似無﹐余音繞梁而三日不絕﹐有一種底韻。南人不適合吹嗩吶﹐住得密﹐一吹難免噪鄰聒舍﹐反顯得輕薄﹑浮躁。北人也不適合吹簫﹐北人吹簫干脆沒聲﹐別人以為你跟他一樣是沉默的大多數。北人拉板胡﹐一來可以就地取材﹐二來也跟嗩吶一樣﹐音色明亮。南人拉二胡﹐二胡在制材上取南北之所長﹕南方的蛇皮﹑竹子﹐北方的馬尾﹑松香。因而表現力比板胡要豐富﹐也流行得多﹐既可以拉《良霄》﹑《病中吟》﹑《二泉映月》﹑《江河水》﹑《空山鳥語》這樣典型的江南名曲﹐也可以拉一拉《賽馬》。
外國人只知中國功夫﹐多半弄不清這功夫還分北派與南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這也是地域不同造成的。北方廣袤﹐腿腳施展得開﹐可以飛騰起來打人﹐這樣比較暢快抒情。南方環境狹窄﹐小路小徑小樹林小走道小巷子小裡弄的﹐只好將側重點放在拳頭上﹐以便近身搏擊。南拳北腿誰厲害﹖這個難說﹐歷史也沒有給出一個結論。關鍵在于你練到什麼程度。不過我想﹐能集南北二派之長的拳家比只通一種門派的武士勝算要大得多。李小龍就是一例﹐他是美國長大的南人﹐善用南拳﹐但腿技亦極佳﹐拳腳交加﹐融會貫通﹐都服了他。泰拳的厲害我們也聽到過﹐其特點也是拳腿並用。泰國那地方大概更擠﹐到處是廟宇﹐挨不得碰不得﹐就把南拳折縮成肘﹐把北腿折縮成膝。短兵器雖不如長兵器那麼張揚﹑瀟灑﹐卻更加凶險﹑陰狠。南拳可以把你打倒﹐北腿可以把你踢翻﹔而要是你突然捂著肚子半天直不起腰來﹐那肯定是中了人家肘﹑膝的暗算。
在都沒學過武藝的情況下﹐北人打架應該比南人略佔上風﹐因為個頭大。俗話說﹕“身大力不虧。”不過打架並不完全憑借力量﹐機靈和勇敢往往更為重要﹐可以很大程度地彌補力量的弱勢﹐贏得主動。一般而言﹐南人比北人靈活些﹐這是環境逼出來的﹐不靈活就要挨打。相對于南人﹐北人有點象傻大個。當然﹐在更高大的人﹐比方人高馬大的老外面前﹐北人又靈活起來了﹐沒功夫的也多少能比劃幾招南拳北腿。電影裡盡是這種小打大的故事﹐小個子靈活了一陣﹐就把大個子打倒了。人類的搭配很奇妙﹐不然經過若干年下來﹐世界上就都是恐龍了。
我不想說南人比北人聰明﹐那聽起來有點象種族歧視。北人也有聰明之極與雄才大略之輩。南人只不過人材出得遠較北人為多而已。如前所述﹐上個世紀以來﹐除了政治家﹑軍事家﹐還有那麼多的大作家﹑大詩人﹑大學者﹑大科學家﹑大實業家﹑大革命家﹐出自南人。以作家為例﹐二十世紀重量級的北人就出了老舍一個﹐其余都是南人。要不要一一數出來﹖我看沒這個必要﹐那會弄出一本厚厚的大辭典來。要數就數北人﹐北人真正是“屈指可數”。
南人別看個子小﹐卻比北人要激烈。北人做慣了亡國奴﹐對不起﹐這詞兒有點刺耳﹐然而歷史就是這麼記載的。漢以後﹐五胡亂華﹐主要亂的是北邊。唐末五代﹐安史之亂﹑藩鎮之亂也主要是北邊﹐又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大開北大門﹐致使後來外族頻頻入侵中原﹐分別建立遼﹑金各國。北邊居民和塞外﹑關外﹑(長)城外諸多民族長期相互征伐﹑臣服﹐融合血緣與文化﹐形成新的生存形態﹐這也是事實。但也就漸漸地看淡了所謂民族氣節﹑愛國情操﹐反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現在打得不可開交﹐到頭來還是一家。“萬裡長城今猶在﹐讓他三尺又何妨”﹐何苦那樣寸土不讓﹑寸利必爭呢。外族﹖咱倆誰跟誰呀。說不定俺自己就是一個外族﹐俺曾祖父是鮮卑人﹐外婆的姐姐嫁了個吐蕃人﹐外公是契丹人﹐姑奶奶被女真人給擄走了﹐又好像不是給擄的是她自願的﹐後來在那裡生了一堆孩子﹐再往上查查﹐俺祖先還是個匈奴人呢……。
南人就不同﹐最低程度也要“避秦”﹐找個桃花園躲起來﹐遠離現實﹐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多時候是節節抵抗﹐打不贏也打﹐祖國的大好河山豈容拱手相讓﹗南宋一朝百五十年﹐都是在復國主義的仇恨與亡國危機的懮思中度過的。打﹐還是和﹖這是區分忠臣與漢奸的試金石。要是換了北邊﹐早把這國恨家仇拋之九霄雲外﹐與人家一道建立大什麼共榮圈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誰還記得你是哪家的王師﹖行行好拜托了﹐讓俺過幾天安生日子﹐少來惹事﹐歇著吧您哪﹐跟真的似的。
南人的反抗﹐使習慣了北人屈服的入侵者惱羞成怒﹐遂有血腥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與南京大屠殺。南人流血﹐北人流浪。“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我的家在山西﹐過河還有三百裡。”南人即使屈服也是暫時的﹐這“暫時” 或者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或者上百年﹐最後總要由南人起來革命﹐“驅逐韃虜﹐光復中華”。
南人往往各自為陣﹐不象北邊喜歡搞大一統。這樣容易被人各個擊破。光是從語言的角度就能看出其差異。北人僅一種方言﹐即北方方言﹔南人有幾種方言﹖八大方言都有。就算是同一種方言﹐如吳越方言﹐上海話與蘇州話就大不一樣﹐杭州話與南京話也相去甚遠﹐寧波話與無錫話更是雞同鴨講。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遠地方﹐隔幾十裡或者翻一座山換一種口音也是毫不足怪的。語言的繁復雜陳﹐雖然表現了文化的多元與豐富﹐畢竟容易流于瑣屑﹐不能形成大的氣象。南京﹑杭州都是好地方﹐為什麼在那裡建都的王朝不是苦命就是短命﹖“國語”范圍狹窄是一個重要原因。
北方方言覆蓋地域遼闊﹐音調也好聽。尤其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國語”﹐字正腔圓﹐就是比各種各樣的南語好懂﹑好聽﹐連罵娘都跟唱歌似的。我自己是南人﹐平心而論﹐我就不怎麼喜歡我的家鄉話﹐以為生硬和粗鄙。也不喜歡吳語﹐太軟。也不可能喜歡閩語﹐永遠不知它咕嚕些什麼。最不喜歡粵語﹐我在廣東住過五年﹐至今仍未能將粵語同日語分清楚﹐只知道它們都使用漢字。粵語的表現力據說很強﹐不輸北京話﹐這個我相信。但它的發音方式有問題﹐廣東是鼻咽癌的高發病率區﹐有腫瘤專家認為﹐這與廣東話一些字的發音有關系﹐長期沖擊﹑刺激某個黏膜部位﹐容易造成病變。滿清王朝被推翻之際﹐國會投票選國語﹐而議員以粵籍佔多數﹐本擬選廣東話﹐經孫中山苦口勸說﹐最後仍定為北京話。
實際上﹐所謂普通話﹐又叫國語﹑官話﹐是一種人造語言。北京話只是其基礎﹐並沒有任何地方的居民操這樣的方言。中國語言的統一是分兩次完成的﹐第一次是“書同文”﹐即統一文字﹔第二次才是“字同音”﹐即統一語言。前後相距差不多兩千年。中國人幾乎都懂至少兩種語言﹕一是普通話﹐一是方言。普通話也有缺憾。比如它只有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加輕聲一共五聲。這樣就省掉了一種“入聲”。用普通話讀舊體詩詞﹐許多的音律韻味就要大打折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絕﹑滅﹑雪都是入聲﹐普通話卻讀成陽平﹑去聲﹑上聲﹐韻律不通﹐味道索然。有人認為﹐入聲只古漢語才有﹐現代漢語中已然消失。說這樣不負責任話的肯定是個北人。入聲並未從現代漢語中消失﹐南方的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吳越方言﹐都大量保留著入聲的發音。你要南人去念剛才那首詩﹐就有一種北人無法領略的語境。
用一種文字和語言統一“漢語”﹐無疑是北人的功勞。北人的能耐就是這樣﹐南人你去創造﹐你去發現﹐你去辦特區﹐你去摸著石頭過河﹐等你摸得象個樣子了﹐咱再來大而化之﹐來個“江山一籠統”。你說吃辣椒﹖這沒啥稀奇﹐咱也吃﹐吃不完一串串掛在窯洞門口﹑掛在屋檐下﹐顯示紅火與熱烈。你說睡床﹖好﹐咱洗完澡跟你一塊兒睡。你說入聲﹖什麼入聲﹖咱聽不明白﹐我看就免了吧﹐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都是炎黃子孫﹐愛國不分先後……。
北人也不是一點東西都不發明﹐咱們中國的磕頭禮﹐就是北人搞起來的。有什麼考據﹖南方潮濕﹐到處是泥﹐古代又沒有什麼柏油﹑水泥可以把地面弄干淨﹐自然條件似乎不適于養成下跪的習慣。南方人見了尊長顯貴﹐無非打個拱手﹐作個揖﹐唱個大喏便是。而北人就不一樣﹐納頭便拜。北方地面干燥﹐拜完起身拍拍膝蓋上的灰土﹐又可以清清爽爽站成一個模樣。當年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把兩個哥哥殺了﹐他父親李淵既驚且懼又悲傷﹐李世民就跪下來﹐伏著吮吸父親的乳頭。這是古鮮卑族的遺風﹐表示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鮮卑族原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這種禮節應是對牛羊駝鹿一類動物幼時跪著接受哺乳的形態的模仿。後來漸漸蔚為風氣﹐帶進中原﹐流傳全國。南宋文天祥被元軍俘虜﹐見元朝重臣拒不下跪﹐其理由是﹕下跪是你們北方人的禮節﹐咱們南方沒這規矩。
中國歷史上風行過好一陣子的婦女裹腳運動﹐也是北人的創造。南方又濕又熱﹐有什麼必要裹腳﹐如何裹得住﹐這念頭怎麼動得起來呢﹖下雨﹐或者盛夏﹐南人都穿木屐﹐也就是日本人穿的那種﹐有利于天足的發展。南方多水田﹑池塘﹑河汊湖泊﹐婦女下田勞動﹐到河塘邊洗衣漿衫﹐只有打赤腳。不象北方﹐干什麼活兒都可以不脫鞋﹐適合裹腳方式的推廣﹑流行。裹起來能御寒﹐也不至于漚出一股教人掩鼻的無名之臭。北人于是充分利用了這一地理優勢﹐把女人的腳裹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
南人和北人﹐怎麼不比較一下性格﹖當然是可以比一比的。其實上面說他們的各項﹐就已經說得差不多了。還要用專門形容性格的詞兒去形容嗎﹐那反倒有些作難。比如﹐說北人豪爽﹐你沒見過南人豪爽起來也是很可怕的。而且北人也有不豪爽的﹐《水滸傳》裡打虎將李忠就是一個﹐要他拿些銀錢出來周濟人家﹐他好不情願﹐掏半天掏出一粒小的﹐這算什麼豪爽﹖又如白衣秀士王倫﹐都做成山大王了﹐還那樣小鼻子小眼的﹐容不得人﹐反被林沖給殺了。就是這林沖﹐也不是個豪爽的人﹐人家把他的老婆都調戲過兩回了﹐氣兒都不敢吭一聲﹐還不如一群潑皮手腳痛快﹐才幫他把人家衙內給閹掉。又比如﹐說南人性子急﹐北人就不性急嗎﹖燕人張飛如何﹖只見他一天到晚急得要死﹐最後終于死在急上。
還有個最不好界定的是﹐南人北人怎樣劃分。地理學家通常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分南北。要是真能這樣一刀切﹐咱們的討論也就完了。可惜情況遠非如此簡單。軍隊守黃河大鐵橋﹐橋北邊的士兵發棉大衣﹐橋南邊的士兵只發棉襖﹐可見軍隊後勤部門是按黃河而不是淮河來劃分南北的。國共內戰﹐連吃幾大敗仗的國民黨希望能劃江而治﹐也就是以長江為界﹐重演南北朝的故事。而咱們平時說的江南﹑江南﹐也指的長江以南。如此一來﹐武漢喏大一個城市便要分為兩半﹐漢口﹑漢陽的居民算北人﹐武昌的居民算南人。象什麼話﹖其實﹐南北是相對的﹐漸變的﹐亦此亦彼的。以廣東人為例﹐他們把所有的外省人都叫做“北佬”。于是我這個南人﹐就當過五年的北佬。別說武漢﹐整個湖北都應該算是南方。連河南都有南方之嫌。五十年代的大區行政建制﹐河南省屬于南方局﹐後改為中南局。河南是中原大省﹐地理位置居中﹐兼有南北的特點﹐因而也最沒有特點。歷史上﹐它有一塊是楚國的領土﹐有一塊屬于韓﹑魏的地盤﹐那是戰國時代。後來分分合合﹐一下這邊一下那邊﹐也沒個准。總的說來﹐以北邊居多。從生活習俗上﹐我們把河南人算作北人﹐大抵是不會錯的。
以河南為中心﹐上古時代即以東夷﹑西羌﹑南蠻﹑北狄稱四方各族。是否有鄙夷﹑小覷之意且不論﹐反正那時還沒漢族呢﹐更談不上大漢族主義了。漢族的形成﹑演變﹐實際上也少不了這些夷羌蠻狄的加入。前面說過﹐北邊漢奸多﹐漢奸的一個好處是﹐不遺余力地進行族際間的融會貫通工作﹐抹殺民族的文化特點﹐使大夥兒彼此彼此﹐一個鍋裡吃飯﹐一個炕頭睡覺﹐一種語言說話。南邊的情況則較為復雜﹐彼此之間不易溝通﹔對于更南的蠻夷民族﹐他們又成了強者﹐因而只需要採用懷柔政策即可安撫﹐用不著仿效“胡服騎射”的故事。諸葛亮北伐打不贏﹐南征可是有一手﹐七擒孟獲﹐跟玩兒似的。這樣﹐南人也就沒有能夠博採眾家之長﹐而形成長久多元﹑各派紛呈的局面。自清以降﹐中國稱“五族”共處﹐即漢滿蒙藏回。實際上中國遠不止五族﹐大約有五十多個民族﹐“五族”只是統稱而已。其中﹐藏人雖地處西南﹐歷史上卻與北人建立的唐﹑元﹑清諸朝﹐也就是鮮卑人後裔﹑蒙古人﹑滿人政權﹐來往甚密﹐關系不清不楚﹐而與宋﹑明等南方或偏南方政權十分冷淡﹐沒什麼來往。藏族屬于高原游牧民族﹐文化關聯更親近北方﹐實應劃為大北方的范疇。這樣﹐除了漢族﹐代表中國的“五族”幾乎都是北方民族。而漢族又可分為南北兩族﹐以北人代表“正漢”。其實﹐五十幾個民族﹐大部份分布在南方﹐卻被“五族”忽略不計。
從人種學的角度來劃分﹐北人屬于蒙古人種﹐南人則多為馬來亞種。馬來亞種也是蒙古種的一個分支﹐所以叫“亞種”。近世有人指人種學為偽科學﹐也許是的。因為它無法解釋混血人的種族歸屬﹐其次也容易掉進種族歧視的深淵。但其根據人類各個族群的生理特征及血緣關系﹐作一個大致的分類﹐也還不失于一種科學的方法。我在廣東生活的時候﹐有一次幾個分別來自東北﹑西安﹑河南的朋友和我一起議論廣東人怎樣“排外”﹐排斥我們“北佬”。他們越說越氣憤﹐脫下鞋襪﹐檢查各自的腳趾頭﹐最小的腳趾旁邊都長了個什麼東西﹐而廣東人是不長的。“你脫﹐你脫﹐”他們叫我﹐“你肯定也長了。”我遲遲疑疑地脫下一瞧﹐沒長﹗那一瞬間我大為尷尬﹐仿佛我成了越南人﹑印尼人﹑馬來西亞人﹑爪哇人。做一個越南人﹑爪哇人固然也風情萬種﹐但我本來是中國人﹐就因為腳上長不出第六根趾頭﹐便要判屬異鄉﹐這叫什麼道理﹖
中國進入現代社會以後﹐人口流通加劇﹐南人北住﹐北人南遷﹐雖有“橘逾淮而北為枳”之謂﹐畢竟將南北雙方的距離縮得越來越小。南北通婚也成常事﹐血緣融合的結果﹐使得人種學的界線愈見模糊不清。別說腳上多長個把趾頭﹐就算長的全是手指﹐也不能說明北佬就比南佬好﹐或者南佬比北佬好。頂多人家說你像猴子﹐有返祖現象。本來南人北相﹐或北人南相﹐叫有福﹐是大貴之相。現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像我我像你﹐貴人大概也會越來越多了。
來源:澳洲在線 編輯:由之 作者:趙無眠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96888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