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理性两难 |
 |
北京小左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6、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理性两难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曾提及“神秘主义”。按冯所谓的神秘主义就是西方所谓的非理性主义,也是我们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一切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个人哲学,即都是把认识主体的个体经验或体验当做“认识”。因此庄子才可以说“子非我,焉知吾不知鱼之乐”的话。中国古代非理性主义十分发达。即使到近代,如王国维先生这样的纯实证主义的大学问家,当其初研西方哲学时,对于康德的“纯理性”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而一见叔本华则“心有戚焉”。而当代中国八十年代兴起“文化热”,所引介的哲学家也多是现代西方的个人主义哲学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吧。
从文明兴起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开始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传统。例如,老、庄道家一派讲“绝圣弃知”;儒家孟子一派讲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又好凭己意胡解书,这都是典型的非理性思想。从道家的老、庄传到南北朝隋唐佛家的中国禅,再到宋明儒家的心学,再到近代张君劢一流的新儒学,尽管彼此门派不一,但非理性主义哲学竟然都能适应其中,延绵不绝。可想而知、中国非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强大势力了。西方哲学本无非理性传统,直到近代从德国古典哲学分出一支,始蔚为大观。从黑格尔哲学中出发的谢林、费希尼直到叔本华的厌世主义、尼采的超人意志而入现代哲学。二十世纪的代表人物和流派有柏格森的生命张力说、佛洛依的精神分析说、海德格尔的向死亡之本真、萨特的存在主义等,都各领一时风骚。其兴起,最初大约是对基督教世俗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统治权的反动,同时也反映了个人意识的觉醒--现代个人主义哲学最初发生和兴盛于专制主义大行其道的德意志,这决不是没有原因的。
非理性主义的共同特征,都是以直观的个体体验建立其知识体系和人生哲学。通过引起人们感情体验的共鸣以求得认同。所以非理性主义是“以情感人”和“不可理喻”的哲学。不同于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分别强调逻辑推理和实践(事实检验)的验证,非理性主义者以主观瞑思而求真。其“求真”的方法根本不同。例如,宋代的朱熹讲究“格物致知”,即研究具体的事物以求得知识,这是经验的方法。明代的王阳明也去“格物致知”,但王什么具体的事情也不做,只是对着竹子、坐在地上“格”了七天七夜。其实他只是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当然什么也没有发现,于是王宣布“格”(即具体研究)是不可能发现什么的,因为人的精力有限。王阳明要发现竹子的“本真”,最终没有发现竹子的“本真”,他不知道这竹子由生而死、生机一片就是竹子的“真实”了。没有什么抽象的“本质真实”!
非理性主义学派在人类历史上层出不穷,但往往及身而没,没有传人。究其原因,这是它“理性两难”结构造成。非理性主义所谓的“直观感情”和“个体体验”就是康德的感性认识或我所谓的“主观知识”,本来无法用语言文字等逻辑工具完全表达或传达--绝大多数非理性主义者根本反对使用逻辑工具来表达其哲学,他们这样做,无疑很符合其哲学理论。然而逻辑工具毕竟是几乎人类表达自己思想的唯一手段,非理性主义为了传播自己的哲学,也不得不借助和使用语言和文字。于是总是陷入“道可道、非常道”的困境中。反对使用理性工具,同时又不得不使用理性工具,这就是非理性主义的“理性两难困境”。不借助理性工具、别人无法搞懂其思想;如果借助理性工具、则失去其本来意义。于是,非理性哲学的著作中往往充塞着各种晦涩的语句、半仙的预言、难以理解的类比、举例和以至杜撰的名词。搅在一起让人难以索解--这一切尤以后来的注释者为甚--因为多数非理性哲学的创造者都还是有感而发,能够做到内容平实,后来人则不能理解原创者的时代要求,只能追求其哲学形式了。
中国禅就是这种“理性两难”的最佳说明。中国禅讲究“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因为语言文字都只能表面和割裂的描述人的直观个体体验--事实上,形式逻辑本身也只是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割裂和表面的描述--在这一点上,中国禅和一切非理性主义学派都是正确的。但他们多走了一步,因为理性工具的不完善,他们拒绝使用理性工具。所以中国禅“说不得”,说出来就落了下乘。中国禅的大师们常以沉默不语、所答非所问、甚至当头棒喝之类的肢体语言来传达其体验,叫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中国禅还是留下大量机锋和语录,小和尚们可以学会“棒喝”却无法“意会”其要旨,中国禅最终还是衰落了。
非理性主义多反对“科学”的哲学。例如柏格森认为“科学家只能用形式符号叙述客观,但是哲学家用直观方法而将本身加入客观之内。”西方近代“非理性主义”的先驱、“感觉论”者,例如贝克莱、马赫等人尚要以“经验的感觉论”和科学哲学在世界观上争锋。但至二十世纪,科学哲学在世界观方面完全胜利,非理性主义只能退到“人生观”的领域了。现代非理性主义实际上只把探讨人生、人生价值、终极关怀之类当做哲学的内容。
当代已经进入科学时代。现代哲学是“科学哲学”,其主流如逻辑实证主义、实验主义等流派,只把“客观知识”做为研究对象。可重复性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由于个体主观体验的不可传递和不可重复的特性,逻辑实证论将其排除于研究对象之外,这就很正常了。科学的具体学科,如生理学和心理学可以研究人类的个体体验的规律,但人们无法把握和预见具体的个体体验发生情形。所以尽管我们知道“物伤其类”的“经验”,但读《琵琶行》时,还是无法感受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情。更有甚者,若干时间之后,白某自己恐怕也无法体会他当日的心情了。科学发达和非理性主义的“理性两难困境”的共同结果,使得非理性哲学在现代不得不走向衰落。现代的个人、其知识拥有量远超古人,纯粹个人体验感觉多归于宗教信仰或求治于心理医生;研究个体体验的学问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而人类个体感觉如何转化为人类整体的客观知识、以及客观知识的知识体系和规则,才是科学哲学或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