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写在世纪之交(17)出身歧视与种族歧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写在世纪之交(17)出身歧视与种族歧视   
胡平文章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写在世纪之交(17)出身歧视与种族歧视 (672 reads)      时间: 2002-1-24 周四, 上午12:2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写在世纪之交

──个人经验与思考的陈述



胡平



(96)出身歧视与种族歧视



问:提到中国的出身歧视,不少人会联想到美国的种族歧视。你认为这二者有什么相同和不

同之处?



答:这两种歧视都是着眼人的先天性因素。但严格地讲,只有种族歧视才是强调先天生理遗

传;出身歧视,从理论上说,是强调后天环境影响。当人们说“干部子女血管里流的血是革

命的”、“地富子女骨子里就是反动的”,这里的“血管”、“骨子”只不过是比喻而已。

出身歧视的理论依据并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而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革”

中的陈伯达把“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浑蛋”这付对联批判为“反动血统论”。由于

陈伯达是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所以此话特别有权威,又由于反动血统论这顶帽子很大,人们

觉得很痛快,于是“血统论”这个名词就流传开来并沿用至今。其实,出身歧视并非血统论

。因为它并不是强调某种先天的生理因素。不久前读到一篇文章,一位当年深受出身歧视之

害的作家写道:“我从来不相信人的思想观点是可以通过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话说得很优

雅,但一望而知是在重复陈伯达式的批判。除非我们把血统论一词也看作比喻,否则我们就

误解了出身歧视的真实依据。



问:这个提醒很重要。人们追述历史实在要多加小心。否则,我们将给后人留下一幅歪曲的

图画。依你之见,出身歧视和种族歧视还有什么区别?



答:美国的种族歧视,看来主要是人们的社会习惯心理。中国的出身歧视,却明显地是统治

者刻意制造的产物。在美国,本来就有不少白人瞧不起黑人。美国的立法、美国的政治,常

常不是加深这种歧视,而是减少这种歧视。美国的两百年的历史,基本上是一个不断地弱化

和消除种族歧视的历史。如果说到了今天,美国的法律已经保障了种族平等而社会上仍然存

在某些歧视现象的话,那正好证明这里的毛病不是在政治上而是在社会上,不是执政者的恶

意而是部份民众的陋习。中国的出身歧视相反。另外,种族歧视是基于对被歧视者能力的轻

视;而出身歧视却往往是基于对被歧视者能力的嫉妒。在出身歧视下,你越顽强、越能干,

你的遭遇常常只会更坏而不会更好。还有,倡导种族歧视的人,也许真的相信对方的人种低

劣;但推行出身歧视的中共领导,又有几个不是“黑五类”出身?当然,坏事就是坏事,即

便做坏事的人出自真诚。然而,如果做坏事的人自己其实都并不相信那个使坏事成立的原则

,显然就更加恶劣。



(97)分化与矛盾的演变



问:根据你个人的经验,阶级路线的深入贯彻在同学中都造成了怎样的分化和矛盾?



答:我的个人经验免不了有局限性。譬如说在我们学校,干部子女就很少,高干子女更是凤

毛麟角。十九中本不属贵族学校,四周又没有什么党政机关大院。所以其学生绝大多数是一

般平民子弟。另外,十九中既然不是重点学校,因此,出身不坏而又学习冒尖的学生比例也

不高。我这里尤其指高中部。其他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出身不坏学习冒尖的谁个会报考你十

九中呢?成绩优秀而被分到十九中来的人,十之八九都是家庭有问题。倒是有些原十九中的

初中毕业生,有条件进入重点学校的,出于对母校的感情而继续在母校读高中──每年十九

中都要花很大气力动员这样的学生报考本校。这类学生中又是以中间阶层的子女为主。也许

,那是因为他们比出身好的优等生更在意未来的档案鉴定。出身与学业俱好的学生也有几个

,大都是个性比较老实的,否则就去考重点登高枝了。这就形成了如下一种格局:从家庭出

身看,干部子女够不成一个群体,所谓“红五类”大部份都是普遍工农子女;“黑五类”子

女的比例高于平均水平。从学习成绩来看,成绩好的学生,“黑五类”的比例较高,中间阶

层子女次之,“红五类”子女较少。我这一班的情况更特殊,全班四十几个人竟是来自近三

十所不同的初中。因此上述格局的特点表现得尤为分明。至于在全市或全国范围内的格局如

何,我不能轻下断语。



在高一上半年,班上同学的分化与矛盾还不明显。这大概也和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彼此生疏有

关系(事实上,我们班一直要比同年级其他两个班松散一些)。在当时,只有出身不好的同

学才对出身问题比较敏感。我最初结交的几个朋友几乎都是学习好出身有问题的。这不是说

“黑五类”子女更有群体意识。我们并不是有意地只和同属“黑五类”子女的人交朋友。但

使我们彼此接近的因素是我们都爱学习,我们都对出身歧视不满。而这后一种感觉是别人体

会不深的。



班上有三位在初中时就入了团的老团员。他们组成一个团支部。团支书(兼班长)是本校出

身,学习成绩、组织能力都很出色,家庭属于中间阶层。起初,我和另外几个“黑五类”同

学还满怀希望地积极争取入团。但到头来一个都没入成。那时候,“黑五类”子女入团并非

全无机会。不过这位团支书缺少发展我们的热情。这也难怪。早在开学的第一天,他就了解

到我们几个的背景,以当时的政治气氛,以他的谨慎个性,如果他和你原先就是好朋友,你

的这个背景不足以妨碍彼此之间的友谊,但既然你们原来互不相识,那么,你的这个背景就

妨碍了你们成为朋友。换句话,在当时同学之间的一般性交往中,家庭出身尚不足以构成障

碍,但是在更深层的交往中,它已经形成了一道薄薄的隔膜。



隔膜迅速地增厚。而且由一道变成了两道。高二那年,在上面的直接授意下,团支部发展了

几位“红五类”子女,并且很快地由他们接替了负责职务。班委会也成了“红五类”子女的

一统天下。新任团支书是个工人干部子弟。也是毕业于本校的,直到高一时在班上都还是个

不引人注目的角色,据说上初中时还有点受气,他是在阶级教育活动中崭露头角的。一半是

上面的着力提拔,一半也是他那被唤醒的勃勃雄心。他突然变得十分努力,学习成绩有一定

提高。他最大的特点当然是在政治上,所谓“阶级感情深”、“立场坚定”,其表现之一便

是出身歧视观念相当强烈。他对“红五类”出身的同学很关心,尤其注意强化他们的“阶级

觉悟”这种排它性的群体意识。对于中间阶层子女,例如前团之书,则抱着一种混合着嫉妒

与轻蔑的复杂情绪,不时地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到了高三,班上“红五类”子女都入了团

。不论在人数上和在职务上,他们都显著地胜过了中间阶层的子女。可是,前团支书由于学

习好、人缘好,仍然有很高的威信。于是,新老支书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了。当然是新支

书采取攻势,攻击的理由自然是说对方的“红”中掺假。恰巧本校高年级有位同学,也是中

间阶层(或许家里有点不大的问题)出身,老资格的团员,又是校学生会主席,高考时意外

落了榜,他又没有象原来保证的那样下农村。于是在校内引起一番议论。这种事例当然不只

一个。所以它就使得象前支书一类人的处境变得有几分被动。本来,这位前支书是有批支持

者的。因为有不少同学看不惯新支书的跋扈,同时也由于新支书的成绩毕竟还不算优秀而有

些瞧不起。不过,由于前支书的个性偏于谨慎,遇事宁肯退让。所以团内的矛盾不致于公开

爆发,但那种紧张气氛是我们都能感觉到的。尽管在那时,我们已经成为局外人。



新支书对“黑五类”子女十分猜忌。尤其是对我本人。记得一次政治课,老师讲到要无条件

服从上级领导。我提出问题:万一上级领导错了呢?这位新支书立刻就联想到我是在为我父

亲鸣冤叫屈。我和新支书争论过好几次。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一出,我说这是学

术问题,怎么扯到政治上去了?他当场就声色俱厉地反驳我。那种神情,分明是认定我也有

政治问题。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98)两种逻辑



问:这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小世界。我相信你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细节。问题是,在这种充满

不安与冲突的行为背后,人们都是怎么想的呢?我首先想了解的是,大家对阶级路线是怎么

想的?



答:有人喜欢阶级路线。有人不那么喜欢。甚至暗中反感。但是就在不喜欢阶级路线的同学

中间,也会认为它多少还有些道理。



最初,共产党讲阶级路线,强调的是出身剥削阶级家庭反动阶级家庭的学生要受到更多的剥

削阶级、反动阶级的思想的影响。这种解释的说服力很低。因为一般“黑五类”子女搜索枯

肠地找不出什么父母教过的反动话。而且我们也知道,大部份工农家庭的父母也绝不是天天

给子女宣传毛泽东思想。换言之,在当时的家庭中,长辈教诲子女的话总是大同小异,但是

后来共产党改为强调阶级感情,情况就显得不大一样了。新社会给你们家带来了好处,你当

然会更喜欢;新社会给你们家带来了坏处,你当然就不那么喜欢。这套逻辑似乎有力一些。

这是一种自我暗示。它能诱发你本来未必有的一种情绪。



此外,阶级路线又是一种自我证实。共产党对“红五类”子女说,新社会给你们带来好处,

所以你们一定要喜欢它;因为你们更喜欢它,所以它更信任你,要给你们特殊的优待。在这

里,共产党宁肯多讲感情、多讲利害,而少讲理念、少讲原则。因为后者更带普遍性或公共

性和开放性,前者更带私人性和排他性。如果你说,新社会好,好就好在它最公正、最合理

;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一切公正理性的人都会同等地喜欢它。如果你说,新社会好,

好就好在它给某一部份人带来了恩惠;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受惠者将更喜欢它,而

受损者将会仇恨它。



问:其实,共产党是两种逻辑都讲。而前一种逻辑未必讲得更少。



答:也许如此。这并不要紧。问题在于,从前一种逻辑──新社会是最公正、最合理──出

发,我们认为我们是热爱新社会的,其热爱程度决不低于别人。据此我们自然就会反对歧视

,对受歧视感到委屈,认为歧视是不公正。可是根据后一种逻辑,我们就必须承认“红五类

”子女的阶级感情要比我们更深厚了。倘若如此,那么共产党对“红五类”子女更容易信任

,从而使他们在各种事情上享有某种优先性,也就象是顺理成章的了。



基于上述考虑──当然,绝大多数人在当时不曾考虑得这么清楚。只是有种模模糊糊的感觉

,很多人就陷入一种矛盾:他们既不能否定阶级路线,但又不愿意接受它。



(99)优待与歧视



问:不同出身的同学对此考虑会不会有不同的侧重呢?



答:可能会有的,“黑五类”子女反对歧视,但可以承认给别人一点优待。



问:如你所说,优待不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歧视吗?



答:是,也不尽然是。譬如有的地方明确宣布优待少数民族考生。别人七十分才入选,他们

六十五分就入选。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仍会认为那是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优待,而不是对自

己的歧视。这当然和数量多寡有关系。少数人得鼓励,多数人并不感到受侮辱;当大多数人

都得到奖励时,剩下的少数人就难免不觉得遭轻蔑了。



在红五类子女方面,越是强调获恩则喜的情感倾向,他们也就越是相信自己对新社会无限热

爱。反过来,他们也就越是怀疑别人的“阶级感情”。“共产党杀了你的父亲,你怎么还会

热爱共产党呢?”我想,那位新支书当年一定就是这么想的。



问:可是,这种推论不是建立在最自私的个人情感因素之上的吗?



答:当然。所以,“红五类”子女中,越是自私的人,越是极端的出身歧视者。更何况在这

里还可以名正言顺、大义凛然地顺手牵羊,发泄其妒贤害能之心呢。这就驳斥了长期流行的

一种观点,按照这种观点,共产党的过错在于把人性设想太高尚。其实,共产党现实政治运

作一再显示出它把人性估计得有多么下贱。



(100)公正原则的意义



问:撇开对共产党革命、对所谓新社会的是非评判,你刚才提到的两种逻辑确实使人感到困

惑。因为它们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贯彻阶级路线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答:关键在于,当时的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两种逻辑的内在冲突。讲情感势必有偏私,讲

公正就必须不计情感。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只能讲公正、讲理性。西方司法女神的形象是,手

持天平,蒙住双眼。天平表示公正,蒙住双眼表示不问亲疏。一个公正的社会,必须对一切

人都公正。在需要强调忠诚的地方,它也只能依据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不能去想当然地推断

别人的内在情感。当然,人就是人,人总是有情感的,自己有情感,看人也会有情感。因此

在实际事务中,你无法避免情感因素对判断和抉择的影响。但是作为制度、作为法律、作为

任何普遍形式的规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65104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