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从《木兰》引起的风波谈起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从《木兰》引起的风波谈起
丁林旧作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从《木兰》引起的风波谈起
(315 reads)
时间:
2002-1-20 周日, 下午6:51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木兰》引起的风波谈起
丁林
看到一条新闻:今年春节,由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大片《木兰》在中国从天津开始上
演,4月份将在北京登场。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是每个中国孩子所熟悉的民族女英
雄。我们从小都能琅琅上口地背诵这首流传了1500年的《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
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惜”,“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所以,动画片《木兰》在中国上
演,真可以说是一件“木兰回娘家”的盛事了。
可是,美国迪斯尼公司怎么就推出了一个中国古代女英雄呢?
在美国,迪斯尼每年都推出一部动画大片,这已经成了一个惯例。这里的孩子也就像我们的
春节联欢会一样,年年都盼着一个新的动画大片出场,这种盼望已经形成了一个压力,逼着
迪斯尼每年绞尽脑汁,要端出一台面目一新的大戏来。在我来到美国以后,迪斯尼每年推出
的动画大片,几乎都是表现传统白人文化以外的题材。从《风中奇缘》中美丽的印第安女孩
,到《狮子王》对于非洲文化登峰造极的艺术推崇,都在无形中熏陶着生活在多元社会中的
美国孩子。所以,去年迪斯尼推出一个中国《木兰》来的时候,在美国谁也没有感到惊奇,
只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迪斯尼和麦当劳餐馆有约定,每年的动画大片,在遍布美国的麦当劳餐馆都有宣传。那时,
只见麦当劳餐馆里个个都飘扬着设计简洁的中国建筑装饰,当然还有英姿飒爽的“木兰”形
象。“木兰”不仅像“狮子王”一样创造了很高的票房记录,“她”还被选为杂志的年度风
云人物,成为美国孩子的新偶像。
但可别以为这是件讨好的事儿。异族文化题材一向都是地雷区。并不是美国的白人见到异族
文化不高兴,他们倒是早就习以为常,乐观其成。“炸窝”的都是片子所涉及的异族文化。
他们往往是敏感的,疑心疑惑,唯恐自己被“妖魔化”。所以,一不小心,就要出“政治问
题”和“外交风波”。比如在几年前,迪斯尼的动画大片《阿拉丁神灯》中,有一段阿拉伯
强盗诙谐的歌词,被阿拉伯国家抗议,闹成一场国际风波,结果迪斯尼马上修改,好不容易
才息事宁人。
今年的《木兰》刚刚出炉,在美的华人就提出服装不对:明明“木兰”是个中国英雄,电影
里却错用日本服装。好在迪斯尼经过多年教训,早就在细节上严加防备。《木兰》摄制组都
有华裔专家。他们马上摊出一大堆资料,证明不论是“木兰”,还是她的“战友”,穿的衣
服统统“师出有名”,都有出土的中国陶俑、泥俑、木俑为据,件件都是中国货。这才平息
一场“妖魔化”质疑。
但是没想到,这头刚应付过去,另一个强烈抗议又“异军突起”,直直让迪斯尼栽了个大跟
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迪斯尼也不想想,这“木兰”是怎么当上英雄的呢?她是替父从军
去了,也就是打仗去了。可打仗能没有对象吗?这当然不能,问题就出在这“作战对象”上
了!
《木兰诗》是北朝的民间文学,这一仗相传打的是匈奴人。匈奴是古代居住在汉民族以北的
一个民族。历经1500年的战乱和演变,匈奴本身也七零八落,已经没有一个独立的匈奴族。
它的一部分后代据说已经融入蒙古,另一部分西迁,遥遥而去,离开了他们当年驰骋的疆场
。可是,匈奴虽然消失,而今天生活在土耳其和中亚的大量突厥人,却认定匈奴就是他们民
族的先人。也许,就是当初在战火之后,疲惫地骑着战马西去的那一拨。认祖归宗在哪个民
族都是大事,于是,迪斯尼在这里又踩响了一个地雷。
土耳其泛突厥民族主义的极右派,一个叫做“民族行动党”的认为,迪斯尼在“天使化”花
木兰和汉民族的同时,却严重“妖魔化”了突厥人民的祖先——匈奴。迪斯尼的这种做法,
“严重地伤害了突厥人民的感情”。他们在土耳其首都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木兰》
越是在国际上获大奖,就越是糟蹋了世界上所有突厥民族今天在国际上的形象,还使得今天
的突厥新一代,对自己的祖先和历史产生“民族失落感”,“后果不堪设想”。他们指责迪
斯尼凭什么“把突厥人的祖先描绘成残暴成性,而把汉人就塑造成爱好和平的角色”。他们
强烈要求今天的土耳其总统及文化部长,代表政府谴责迪斯尼。这下,迪斯尼又该傻眼儿了。
说起来匈奴还真有理由给自己叫屈。1500年以前的南北朝,且不谈中国的概念,就是汉民族
本身,也是四分五裂,各路英雄加好汉,今天是这个灭了那个,明天又是那个灭了这个,与
周遭少数民族的冲突,也是今天你杀过去,明天我杀回来。鲜有现代意义的“残暴成性”以
及“爱好和平”的概念。整个人类都还处在一个尚武的“英雄时代”,老百姓爱不爱和平都
由不了自己,都得跟着打仗去。
木兰一定生活在一个民族界限非常含混的地区,拉锯战乱之中,她自己的归属也许都是不确
定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汗不是汉民族的称谓,它在古代是柔然、突厥、蒙
、鲜卑等民族对于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也许,木兰的家乡也曾经长期在突厥的统治下,他们
甚至习惯称呼可汗更甚于称呼皇上。反正不管归了谁,可汗也罢,皇上也罢,凡是一打仗,
就是“大点兵”,老百姓早给“点”糊涂了。
在《木兰诗》中,我们看到一个可爱的平民女孩,热爱家庭,眷恋红妆,可是在大点兵的时
代,她别无选择,毅然替父从军,把自己逼上战场,去适应一个原本并不属于她的“壮士”
生活。战火一息,她迫不及待地回到故乡,回复原来的自己:“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历经1500年,至今魅力不
减,大概正因为在一个野蛮的时代,木兰却表现了人类最美好最人性的一面。也因为如此,
《木兰诗》和其他民族的史诗一起,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可是,异化的人类,早已不能满足这样一种自然的美好。随着国家民族“大义”地位的上升
,像木兰这样一个农家女儿的个人生活的意义就只能随之下降。木兰只有越来越多地被赋予
民族英雄和爱国壮士的内涵,她在当今社会的“存在价值”才能够体现。于是,木兰逐步升
级,终于升华为一个强势的民族英雄。而突厥人出于同样的理由,以国家民族“大义”一叶
蔽目,也就只能为他们15个世纪以前的祖先形象锱铢必较,而无法欣赏一个表现了人类共性
的古代汉族女孩的美好。至今为止,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它的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
木兰》已经上演了一个月,生意极为惨淡,每场观众只有“小猫三只两只”。
不知为什么,爱国热情越高涨,神经反而越脆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假如被人指出祖先
曾经野蛮,后代就要痛不欲生。假如今朝自己的形象受到批评,则一定要倒回去痛斥别人的
祖宗。以致当年强悍的匈奴后代,今天居然不堪一个动画片之一击,这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倒过头来,我忽发奇想,假设在1500年前,南北朝以及之前的一片混战之中,假如木兰失去
了她爱国主义的背景,而只是一个荒唐战乱的牺牲品,不知木兰是否还能保住她“替父从军
”的光彩?还真玄。《木兰诗》本身并没有对战争性质作任何评判,我们甚至不知道这场传
说中的战争究竟确切地发生在哪朝哪代,这个想法可真叫我捏一把汗。再退一万步讲,假设
“点兵”点走了木兰的,是一个真正的突厥可汗,假如她替父从军,是驰骋在匈奴的战马上
,会不会就轮到我们来声讨迪斯尼,声称《木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再往下我已经不
敢再想了。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83646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