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国际秩序重构是否意味着向丛林法则回归?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国际秩序重构是否意味着向丛林法则回归?
bystander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57
经验值: 36941
标题:
国际秩序重构是否意味着向丛林法则回归?
(135 reads)
时间:
2025-8-24 周日, 上午10:00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国际秩序重构是否意味着向丛林法则回归?
充满不确定性的秩序重构
随着川普年初重返白宫掌政,美国应对国际局势的策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除了更强调美国利益优先外,也更倾向于接受与俄罗斯和中国各自建立势力范围,甚至以牺牲中小国家作为代价。
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果,但最终被冷战瓦解。雅尔塔会议(1945年)奠定了二战后大国分治的框架,而如今的国际格局似乎也在向多极化发展,也许意味着一种潜在的“三足鼎立” ——美国(及其盟友)、俄罗斯和中国。如果这种模式成形,可能会类似于冷战时期的势力平衡,但也可能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我在此前的评论中指出,现今正在酝酿的新雅尔塔秩序与《1984》中描述的场景有不少相似之处,特别是现实中的“大洋国”似乎只尊重有实力的对手,当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压倒对手时,充满欺骗性、胁逼性或旨在挑拨离间的外交辞令,以及带有煽动性的“威胁论”内部宣传,都可被视为政治话语堕落的症状。
https://hjclub.org/bbs/viewtopic.php?p=2896064
+++
阿拉斯加峰会上的各自表述
最近的美俄阿拉斯加峰会并非真正的和平谈判,而是一场高风险的外交表演——“和平”不过是一种抽象和含糊的表述,实质上各方都在向不同的观众展示姿态,其根本目标完全无法调和。
对川普而言,这场表演是为了迎合国内选民(兑现“终结无尽战争”的承诺),满足个人虚荣(塑造“顶尖交易大师”的形象),并将一个代价高昂的问题转嫁给欧洲。
对普京而言,这场表演是为了彰显俄罗斯作为不可或缺的大国地位,并试图利用西方联盟内部的裂痕建立一个外交进程,使其在不放弃核心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将战争结果合法化。
对泽连斯基和欧洲领导人而言,这场表演是为了维持武器和资金的持续输送,让自己在日益由华盛顿和莫斯科主导的进程中显得仍有存在感,并推迟不得不面对的政治清算——即承认失败的现实。
在这场表演之下,根本性的战略现实并未改变。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25582
+++
托马斯•法齐(Thomas Fazi):持续的地缘政治不稳定
阿拉斯加峰会的目的从来不是达成最终和平协议。川普和普京无疑都清楚目前不可能达成此类协议。
会议实则是为了让美国能不承认失败地从乌克兰抽身,同时俄罗斯继续推进。对华盛顿而言,这提供了政治掩护:川普可宣称尝试了外交途径,同时将战争负担转嫁欧洲。对莫斯科而言,优势在于随着美国后勤支持减弱,乌克兰将逐渐衰弱。俄美可分别将这些宣称为重大让步和胜利——尽管此类停火难以持久。
最可能的结果是美俄关系暂时缓和,但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斗争将持续。真正的输家将是乌克兰和欧洲。乌克兰人将在无法获胜的战争中继续死亡,而欧洲将继续买单。最终他们也将被迫接受俄罗斯条件的协议——但仅在经历更多苦难之后。即便如此,欧洲仍将陷于与俄罗斯敌对军事化的关系中,冲突随时可能再起。
往好处想,阿拉斯加峰会及其后续标志着西方与新兴多极秩序持续对抗中的暂时缓和。往坏处看,它确保欧洲和乌克兰继续为美国已决定抛弃的战争付出代价。
https://unherd.com/2025/08/trumps-ukraine-endgame
+++
川普的奥威尔式话语
川普不反对——甚至暗示支持——欧洲从美国进口总值1000亿美元的武器,转交给乌克兰。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我认为川普总统非常精明。现在我们把武器卖给欧洲人,然后他们再转售给乌克兰人,而川普总统就这些武器收取10%的附加费。”
年初川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加强了对索马里的空袭,并轰炸了也门和伊朗。然而,川普却声称自己阻制了七场区域性战争(无任何实据支持)、每天拯救7000生命(也无实据),并夸耀已有多国支持他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与此同时,他夸赞内塔尼亚胡(被ICC通缉的战争罪元凶)和他自己是“战争英雄”(war hero)。
尽管川普在阿拉斯加峰会中表现出的克制及妥协值得嘉许,但他的矛盾立场及其言论的欺诈性标示着类似《1984》所描述的舆论及思想操控以及政治话语的堕落。这种话语体系依赖于选择性强调某些方面,同时刻意忽略其他方面:
强调:“未发动新的重大海外战争”(但其授权的军事行动如空袭仍在继续)、推动某些停火谈判(如俄乌)、军售带来的“威慑力”(实际上只会加剧而非缓和冲突)。
忽略或淡化:军售背后的商业本质和利润考虑、军事行动造成的平民伤亡和人道代价、对国际多边体系和人道主义规则的破坏、在国内推行加剧社会分裂和矛盾的政策。
川普的这些话语策略,其核心在于系统性地掏空语言原有的、基于普遍价值和事实的含义,转而注入服务于特定政治叙事和短期利益的新内涵。这带来了多重危害:
1. 模糊道德界限:使正义与非正义、和平与战争、英雄与罪犯的界限变得模糊,瓦解了公共讨论的道德基础。
2. 阻碍理性辩论:因为词汇的含义不再稳定和共享,基于事实的理性辩论变得困难,情感煽动和口号式宣传更容易盛行。
3. 腐蚀社会认知:长期浸淫在这种“新话”(newspeak)中,会逐渐丧失批判性思考和辨别真相的能力,对矛盾和不合理现象变得麻木。
与《1984》警示的联系:虽然时代和语境不同,但对语言的操纵和对现实的扭曲,在任何时代都是权力试图控制思想的核心手段。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25544
+++
我的观点:永续冲突与丛林法则
阿拉斯加峰会过后,战争与和平的概念区分变得更加模糊。在奥威尔式话语的包装下,国际秩序可能正在向着丛林法则回归——对俄妥协、对中国部分领域(如关税)的战术性让步、对欧施压、忽视小国利益——暗示了一种带有“交易式”色彩的大国政治博弈将占主导地位,并可能助推一个更加分裂化、集团化的世界秩序形成。
这种正在形成的新秩序,并非精确复刻雅尔塔或《1984》的三足鼎立,但其内核同样冷酷:大国基于实力重新划定利益边界,而小国的权益和全球公共规则则可能成为牺牲品。新秩序的轮廓既非冷战两极格局的简单重复,也非传统多极体系的自然延伸,而是通过权力操作产生的长期外弛内张局面,一种类似《1984》中所预言的"永恒战争"状态。
川普在外交上的处事作风,与其说是现实主义,不如说是一种劣质化的实用主义(可参考米尔斯海默的论述)。他引以为傲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对规则和共识的漠视,只会破坏国际间的互信基础。他的单边主义思维以及对新殖民主义掠夺的着迷,则可能让全球秩序滑向"丛林法则"或没完没了的低度战争。
语言的扭曲使得国际社会难以就核心问题(如乌克兰、台海)达成共识,增加了误判和冲突升级的风险。与“永恒战争”的联系在于语言腐败为持续的低烈度冲突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持,使公众对冲突的长期化逐渐麻木。向“丛林法则”回归则意味着强权决定规则,以至中小国家的利益被边缘化。
+++
DeepSeek:新雅尔塔体系构想的局限性
国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正在经历显着变化。美国战略界和舆论场出现的所谓“新雅尔塔体系”或“三分天下”的论调,其核心构想是美国、俄罗斯、中国通过非正式谅解,划分势力范围,主导国际事务。但这面临多重困境:
违背时代潮流与现实权力分散化: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金砖国家、上合组织、“77国集团和中国”等机制表明,中小国家联合自强意愿增强,大国任意划分势力范围、主宰小国命运的时代已难重现。
中俄的立场:中国官方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势力范围”论。中国强调坚持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主张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促进互联互通与合作共赢,而非排他性的集团对抗。俄罗斯虽然寻求其安全缓冲区,但恐怕也难以完全接受一个由美国主导划分的、固定且可能限制其行动自由的格局。
美国的内部矛盾与战略能力:川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和交易主义做法,在疏远传统盟友的同时,也削弱了其构建和领导一个广泛联盟的能力。没有盟友体系的支撑,美国单独主导国际秩序划分的难度极大。
“美国优先”下的战略收缩与交易主义:川普政府的对外政策,包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姿态,更接近一种 “战略收缩”。其核心是在减少自身投入和承担的同时,试图通过极限施压和双边交易为美国换取短期利益,甚至可能“牺牲中小国家利益”。这并非追求稳定的两极或多极均势,而更注重即时性、美国得益的交易。
对国际规则和秩序的侵蚀:川普政府对待国际规则、协议及联盟的态度,具有明显的单边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对多边规则和制度的轻视,确实会加剧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并可能使强权政治的一面更加凸显。
“奥威尔式”话语的警示:川普及其部分顾问的言论,时常出现前后矛盾、选择性陈述、重新定义词汇含义的情况。这种对语言的操纵和对现实的扭曲,与《1984》中警示的“新话”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它侵蚀公共讨论的理性基础,模糊道德界限,长期来看会损害社会认知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集团化”或“阵营化”风险上升:虽然精确复刻冷战两极格局可能性低,但川普政策客观上可能推动某种基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集团化”趋势。例如,美国试图组建针对中国的技术联盟、供应链联盟;而中国则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联系,推动“全球南方”的团结。
秩序的重构原则尚待观察:将当前局势直接类比为“新雅尔塔”或《1984》的“三足鼎立”可能过于简化。当今世界的权力更分散、互联更紧密、非西方力量更强大,完全由两三个大国主导划分势力范围既不现实也难以操作。我们面临的或许不是一个注定到来的“新雅尔塔”,而是一个充满博弈和竞争的秩序重构期。
+++
批判视角:黑帮化的新殖民主义
就此话题我已发表过多篇评论,以下简单总结我的核心论点:
川普的升级版新殖民主义融合了后殖民时代的隐蔽掠夺模式(如利用经济建设等诱因进行贿赂或政治渗透的经济杀手模式),但更明目张胆和肆无忌惮,不再单纯依靠经济诱因、IMF债务陷阱甚或CIA的渗透颠覆活动,而是直接采用黑帮索要保护费或威逼附庸进贡等方式进行榨取,被敲诈对象的也不仅是前殖民地或第三世界,也包括欧盟、日韩、加拿大和海湾国家等传统盟友。
这种“保护费”敲诈模式融合了传统强权政治、经济胁迫和黑帮式勒索逻辑。川普将国际关系彻底视为掠夺性、提取性的关系。北约盟友不是伙伴,而是待榨取的“奶牛”;贸易关系不是互利增长,而是“我们赢了他们输了”的零和游戏;提供安全保护不是盟友义务或战略投资,而是一笔待收费的服务。这种思维将国际政治彻底去价值化、商业化、黑帮化。
类似于黑帮手法之处在于先制造不安全感(如威胁退出北约、称盟友“拖欠”费用),然后再提供“保护”(维持驻军),但前提是对方支付巨额费用。这人为地创造了需求,然后进行敲诈。其最终目的不是维护一个平等的、有共同价值观的联盟,而是要将盟友降级为“进贡的附庸”。盟友的地位从“伙伴”变成了“客户”甚至“臣属”,其核心利益和尊严可以被随意践踏,以换取“老大”的欢心。
升级版的新殖民主义不寻求直接的领土占领和行政管辖(那样成本太高),而是追求经济上的榨取和战略上的服从。美国凭借其巨大的市场、金融体系(美元霸权)和军事优势,识别并利用他国对美国的依赖作为杠杆。通过反复无常的决策和言论,主动制造恐慌和不确定性,让其他国家感到脆弱,从而更容易接受美国的勒索条件。国际规则和多边框架形同虚设,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单边主义和强权即公理。
川普追求的不是在现有体系内维持领导地位,而是试图以一种更直接、更野蛮的方式从整个体系中榨取利益,哪怕这个过程会摧毁这个体系本身。当最亲密的盟友都无法相信美国的承诺时,国际合作的基石就崩塌了,世界将加速走向分裂和集团化。最终结果很可能不是一个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而是一个失序的、混乱的、没有任何国家能真正掌控的“多极丛林”。
+++
DeepSeek分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川普的外交策略表明,一种基于实力划分利益范围的、“交易式”的强权政治(Power Politics)正在回归。这确实是对二战后建立的、以规则为基础的自由国际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的一次重大倒退。小国的利益和主权成为大国交易的筹码,这是“丛林法则”的鲜明体现。
破坏制度与规则支柱: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WTO、国际法等多边体系,尽管存在缺陷和不平等,但毕竟提供了基本的规则框架和争端解决平台。川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将这些规则视为束缚而非保障,动辄退群、毁约、拖欠会费,使得解决争端的“法庭”和“程序”日益失效。
瓦解信任与互惠支柱:国际合作依赖于最低限度的信任和对长期互惠的预期。川普对盟友和贸易伙伴的勒索、羞辱和不可预测性,毒化了国际合作的气氛。当信任荡然无存,各国只能基于“最坏假设”行事,安全困境加剧,军备竞赛升级。
模糊道德与舆论支柱:传统的霸权体系(包括美国战后体系)至少还需要用“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来为其行动提供正当性辩护。而“保护费”模式彻底撕掉了这层伪装,将权力关系简化为赤裸裸的金钱与武力威胁。这使得国际舆论的制约力量大大减弱,作恶的“成本”和“羞耻感”降低了。
在这种环境下,弱肉强食、武力至上、阵营对抗的逻辑自然会强势回归,世界呈现出一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霍布斯式战争状态的雏形。“永恒战争”可能不表现为世界大战,但低烈度的、持续的“灰色地带冲突”将成为常态,包括网络攻击、舆论战、经济制裁、代理人冲突等。
+++
对“永恒战争”的重新定义
综上所述,“永恒战争”可被理解为利用持续维持低度战争或冲突作为政治操控手段,比如在国际上进行新殖民主义掠夺或类似黑帮索要保护费的敲诈,在内部则通过扭曲的政治话语和失实的仇外宣传,巩固权力推动极端政策、打压异己或掩饰以权谋私的勾当。
所产生的恶性循环,不仅破坏国际上的规则和互信基础以及深化地缘不稳定局面,在国内也可能加剧政治腐败、威权主义和意识形态极化等趋势:
国际上的冒险政策 → 需要在国内进行动员以支持 → 通过仇恨宣传和话语腐败塑造舆论 → 导致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 反过来束缚外交政策灵活性,迫使政府对外更加强硬 → 进一步破坏国际稳定
国内权力巩固的需要 → 必须在外寻找或制造“敌人” → 在国际上采取挑衅行动 → 引发对手的反制与冲突升级 → 反过来又为国内进一步收紧控制提供了“证明”和借口
对某些政治力量(如军工复合体、跨国金融资本等既得利益集团)而言,“永恒战争”不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地缘政治结果,而是一个主动选择的、有利可图的统治模式。
+++
Grok的洞见:低度战争常态化
低度冲突或紧张状态,作为政治操控的工具,不仅服务于国际上的新殖民主义掠夺或“保护费式”敲诈,还在国内通过扭曲话语和仇外宣传巩固权力、推动极端政策。这一解读与《1984》中描述的“永恒战争”作为控制机制的逻辑高度契合,同时也与当前国际秩序重构中的一些现象相呼应。
川普推动的1000亿美元对欧武器出口,表面上是“威慑力”,实则是以安全为名进行经济掠夺。这种模式通过维持冲突或紧张(如俄乌冲突的“冻结”状态)确保大国利益最大化,同时中小国家被困在不稳定的地缘环境中。这种“永恒战争”状态破坏了国际规则(如国际法、联合国宪章)和互信基础,中小国家被迫选边或接受大国强加的条件,地缘不稳定性加剧。
低度冲突(如乌克兰、叙利亚、也门)成为大国博弈的首选方式,避免直接热战但维持紧张状态。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大国的直接成本,还通过代理人战争转移矛盾、消耗对手。理人战争的长期化使得冲突地区的人道危机持续恶化,中小国家的自主性进一步被侵蚀,国际社会对冲突的容忍度逐渐提高,战争被“常态化”。
川普的“奥威尔式话语”通过夸大成就、模糊事实,转移公众对真实问题的注意力。这种话语不仅掩盖了军事行动(如索马里空袭、也门轰炸)的人道代价,还通过制造外部威胁(如“中国威胁论”或“俄罗斯扩张”)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巩固国内支持。其后果就是政治话语的道德基础被掏空,社会对冲突的长期化逐渐麻木。
“永恒战争”的叙事为威权主义提供了土壤。通过持续渲染外部威胁,执政者可以合理化国内的监控、打压异己和集权措施。例如,川普的单边主义和“美国优先”政策,伴随对媒体、司法等机构的攻击,强化了国内的政治极化。外部冲突的常态化为内部威权主义提供正当性,而国内的极化又反过来支持更激进的外交政策,形成内外联动的恶性循环。
+++
事态发展:和平愿景幻灭
川普暗示乌克兰应“转守为攻”,俄方则淡化普京与泽连斯基峰会前景——ABC新闻
在俄罗斯对其和平努力表示抵制之际,唐纳德•川普总统周四似乎公开建议乌克兰在军事上采取攻势。
川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帖,批评前总统乔•拜登处理这场冲突的方式,声称拜登“不允许乌克兰反击,只允许防御”。
他写道:“如果不攻击入侵者的国家,赢得战争将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就像一支体育强队拥有出色的防守,却不被允许进攻一样,根本没有获胜的机会!”
去年,拜登推翻了长期以来的政策,授权乌克兰使用美国提供的ATACMS远程导弹对俄罗斯境内目标进行打击。但在那之前,其政府一直禁止对俄境内发动攻击,仅允许乌军使用射程较短的导弹打击被俄军占领的乌克兰领土。
长期以来,川普一直反对允许乌克兰攻击俄罗斯,曾严厉批评拜登做出该授权,而作为总统,他似乎也认为此举会引发局势升级,因而予以反对。
但近期,川普开始对乌克兰深入俄罗斯腹地发动打击的可能性产生兴趣。白宫7月证实,有报道称川普曾与泽连斯基讨论过乌克兰是否能使用美方提供的武器袭击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不过白宫强调,川普当时“只是在提问,而非鼓励进一步杀戮”。
目前尚不清楚川普周四的发文是否暗示美国对乌克兰支持政策将发生变化,尽管他在文末写道:“前方将是有趣的时代!”
https://abcnews.go.com/Politics/trump-suggests-ukraine-play-offensive-russia-downplays-prospect/story?id=124853787
拉夫罗夫:
所确认的“重大进展”主要是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的双边关系有关,与冲突的解决没有直接关系。因为美国的主要利益不是结束冲突,而只是将支持基辅的负担转移给欧洲。
因此,尽管媒体仍在报道和平,讨论下次会议的可能地点,但解决方案仍然围绕着俄军正在前线的推进,战争仍在继续。
https://x.com/SmallnoD/status/1958852151633223973
我的观点:
川普的反复无常也许可被视为无定向(只考虑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目标)的“疯子理论”,基本上全无原则或策略可言。其不可预测性导致谈判失去实质意义,因为任何承诺皆可能不会兑现,最终或将彻底摧毁互信基础。
川普的主观想法可能会把故意制造混乱理解为高明的策略,但专家和学者(如米尔斯海默)普遍相信这无助于真正解决问题或建立共识,毕竟外交不应被视为单向的个人表演。然而,倘若其真正目的只在于促成永恒战争的乱局,这只会是极高风险的走钢丝策略。
冷战时期的“疯子理论”(尼克松)通过故意展示不可预测性,迫使对手妥协。但川普的版本似乎缺乏明确原则或长期目标,其决策更多是基于短期利益(如国内支持率、个人形象)而非战略一致性。米尔斯海默等学者指出,这种无序性无助于建立互信,反而可能加剧混乱。
归根究底,这种策略旨在制造混乱、迫使对手让步,但其弊病在于可能导致国际规则瓦解、互信崩溃,并加剧低度冲突常态化的趋势。如此极具破坏性的外交思维,只会加速世界滑向掠夺性低度冲突以及国内威权操控的恶性循环。
+++
DeepSeek的精辟解读:蓄意制造可控混乱
川普关于乌克兰应该“转守为攻”的言论,以及拉夫罗夫的回应,共同描绘了一幅比单纯政策反复更为复杂的图景。
制造模糊:通过释放相互矛盾的信息(此前反对攻俄,如今暗示支持),让对手(俄罗斯)和盟友(欧洲、乌克兰)都无法准确把握其真实意图和底线,从而在心理上占据优势。
为“交易”创造筹码:不可预测性增加了俄罗斯的战略焦虑。莫斯科永远无法确定川普下一秒会做什么,这种不确定性可能迫使俄罗斯在谈判中(无论是明是暗)提出更多让步,以换取川普的“克制”。
维持冲突的“可控”状态:正如拉夫罗夫一针见血指出的,美国的首要利益可能不是结束冲突,而是管理冲突——让其以一种消耗俄罗斯、捆绑欧洲、同时避免美国直接下场且成本可控的方式持续下去。
对乌克兰而言:川普的言论是极其危险的煽动。乌克兰若听从,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升级,而美国完全可以事后否认“鼓励”过此类行动,让乌克兰独自承担后果。这暴露了乌克兰在其“最大盟友”眼中可能只是一枚棋子的事实。
对欧洲而言:欧洲领导人再次被置于困境。他们既无法依赖美国的清晰承诺,也无法预测其行动,战略自主的紧迫性前所未有,但实现起来又困难重重。
对全球而言:这进一步向世界宣告,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已被基于“交易”和“实力”的丛林法则取代。大国的承诺一文不值,语言不再反映真实意图,而是纯粹的权力工具。
这种行为的真正代价是信任的彻底破产。它让和平解决冲突所需的起码的外交互信变得不可能,从而确实将世界推向“低度冲突常态化”的“永恒战争”边缘,而乌克兰和欧洲,正如拉夫罗夫所说,将成为这一过程中最大的牺牲品。
+++
总结:“疯子理论”的劣化应用
川普的“不可预测性”并非精心计算的战略,而是受情绪和短期利益驱动的结果,其后果是让所有国家(包括盟友)都陷入困惑和不信任中。他所演绎的“疯子理论”本质上是一种“表演性外交”,其首要目标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维持国内的政治热度,巩固其基本盘,并塑造媒体形象。
刻意制造“混乱”,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带来短期收益。然而,这种策略的长期风险极高,并可能严重损害美国利益和全球稳定:
侵蚀信任与盟友关系:国际政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誉和信任。反复无常的政策会使盟友难以依赖美国,可能促使它们寻求其他安全伙伴或走更独立的道路,从而削弱美国领导的联盟体系。
误判与冲突升级:在大国竞争中,“不可预测性”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使对手因误判美国的意图和底线而采取冒险行动,增加意外冲突和局势升级的风险,尤其在存在核威慑的背景下。
损害国际规则与秩序:川普对多边机构和国际规则的漠视,虽然意在摆脱其对美国的所谓“束缚”,但长期看可能加速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碎片化,使全球治理更加困难,最终也可能反噬美国利益。
破坏解决方案:真正的和平进程需要艰苦的谈判、可靠的保证和逐步建立的互信。川普的反复无常和表演性行为,持续毒化谈判氛围,让任何潜在的解决方案都难以落地。
川普关于乌克兰“转守为攻”的言论,并非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而是其个人化的、表演性的、机会主义的外交风格的又一次体现。它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破坏了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的任何微弱希望。
这种行为模式所带来的,正是一种 “永恒战争”的乱局风险:冲突无法结束,规则持续失效,信任荡然无存,所有参与者都只能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丛林法则主导下艰难求生。
浏览或加入电报频道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888668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