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社會的進步與熵增原理(旁白,是进步还是退步?生物界本身就是熵减过程,只有无生命的世界才是熵增的,人类正在走向灭亡)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社會的進步與熵增原理(旁白,是进步还是退步?生物界本身就是熵减过程,只有无生命的世界才是熵增的,人类正在走向灭亡)   
邑水寒
警告次数: 5






加入时间: 2018/10/23
文章: 1320

经验值: 40437


文章标题: 转帖:社會的進步與熵增原理(旁白,是进步还是退步?生物界本身就是熵减过程,只有无生命的世界才是熵增的,人类正在走向灭亡) (327 reads)      时间: 2019-6-17 周一, 下午3:09

作者:邑水寒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社會的進步與熵增原理



作者:時東陸



如果我們能看到橡皮筋的分子結構,我們會發現它的結構在拉緊和放鬆的狀態時是不一樣的。放鬆的時候它的分子結構像一團亂麻交織在一起。而在把橡皮筋拉長的時候,那些如同鏈狀的分子就會沿著拉伸的方向比較整齊地排列起來。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兩種狀態:一種是自然,或者自發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結構呈「混亂」或 「無序」狀。而另一種是在外界的拉力下規則地排列起來的狀態。這種「無序」 的狀態還可以從分子的擴散中觀察到。用一個密封的箱子,中間放一個隔板。在隔板的左邊空間注入煙。我們把隔板去掉,左邊的煙就會自然 (自發)地向右邊擴散,最後均勻地佔滿整個箱體。這種狀態稱為「無序」。

  在物理學裡我們可以用「熵」的概念來描述某一種狀態自發變化的方向[熊吟濤,1964;Cengetl & Boles,2002]。比如把有規則排列的狀態稱為「低熵」而混亂的狀態對應於「高熵」。而熵則是無序性的定量量度。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結論是:「一個孤立系統的熵永不減少。」換句話說,物質世界的狀態總是自發地轉變成無序;「從低熵」變到「高熵」。比如,當外力去除之後,整齊排列的分子就會自然地向紊亂的狀態轉變;而箱子左邊的煙一定會自發地向右邊擴散。這就是著名的「熵增定律」。然而第二熱力學定律僅僅是在科學上應用於物質世界。那麼它是否可以用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定義人類社會狀態的「無序」程度,然後尋找它在歷史進程中的自然走向。

  但是如何來定義社會狀態的「無序」程度呢? 這也許是問題的關鍵。因為我們必須首先定義什麼是相對更加「紊亂」的狀態。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極為簡單的例子。就用大家熟悉的圍棋。如果我們先把白子在棋盤的一邊擺成一排,然後緊接第一排再用黑子與其平行也擺成一排。我們按照這種規則繼續排下去,就可以得到黑白相間的平行排列。我們也可以每兩排,或三排黑白子相間地排列下去。或者在棋盤上畫出大小不同的區域。在每個區域中放入完全白色或黑色的棋子。以上這些排列都可以定義為「有規則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對應於「低熵」。如果我們把這種排列完全打亂,比如把黑子和白子混亂地排放在一起,那麼這是一種相對「紊亂」 的「高熵」狀態。而混亂的極端是黑白子完全「均勻地」混合在一起。如果我們可以在人類社會中找出和棋子對應的狀態來,那麼就有可能定義社會的熵並進一步分析熵增現象。

  對於人類,我們可以從文化的、政治的、社會的、道德的、還有商業的等幾個方面去分析和觀察。我們首先來討論文化的狀態。從圍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有規則排列的棋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黑白棋子之間我們可以定義非常清楚的邊界。對於混亂排列的情況,邊界的定義就發生一定的困難。對於完全均勻混合的黑白棋子,我們無法定義任何邊界。我們可以認為文化也是有邊界的。一般來說,文化的邊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與國家的邊界吻合。比如,我們比較容易定義法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區別。當然世界上還可以找到許多文化的邊界,如非洲文化和中國文化等等。這種情況類似於圍棋的一種有規則的排列。或者可以說,如果世界的文化是相對有序的,那麼它處於一種相對低熵的狀態。我們現在來分析文化隨時間的變化。

  我們僅僅就近代而言,比如20世紀初到二戰之後的時期,世界有清楚的文化邊界。在每一個區域文化內部我們可以觀察到均勻、相似的文化。如果從中國北部進入前蘇聯就可以檢驗到清晰的文化邊界。但自從60年代以後,許多新文化運動在世界上蓬勃發展。尤其是美國的人權運動、反戰運動、嬉皮士、搖滾樂等等的發展,匯聚成一股所謂的波普大潮。波普文化的一個特點是反傳統。傳統的文化的特點是等級森嚴,框架束縛,禮儀繁複,沉悶死板,權威至上,從而留給個人極小的思維和活動空間。而波普文化崇尚個人自由,藐視權威,刪繁就簡,輕鬆瀟灑,活潑動感。搖滾樂也許是波普文化的先鋒和旗幟,自從它在50年代誕生就很快響徹全球。而波普文化也隨著搖滾樂傳遍世界。波普文化的傳播跨越所有文化邊界,從而使各個文化不僅受其影響而且向它看齊。在今天的世界,從北美到南美,無論是歐洲還是非洲、亞洲或者澳洲,我們都可以看到、體會到波普文化的存在和深刻影響。波普文化可以具體反應在人們的服飾(比如簡便的T-型衫和牛仔褲)、飲食習慣(比如快餐)、娛樂喜好(好萊塢電影與DJ舞)、思維方式(獨立與自力)和行為方式(流行的西方禮儀)等等。這種波普文化是所有傳統文化的現代混合體。它打破所有文化界限,使各文化之間的現代邊界更加難以區分開來。我們可以在任何以上的文化區域中隨機地找到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我們發現在這些人身上本文化的特徵在逐漸減弱,而取而代之的是相似的波普文化特徵。

  從某種意義上講,波普文化實際上是把每一個獨立而且分割的文化「均勻地」混合起來,形成一種相似的現代文化。50年代之前,在各個傳統文化相對獨立的狀態下,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有規則的,低熵的。由於波普文化打破了這種平衡,世界的文化就開始變得「均勻」起來,即高熵的狀態。所以可以說世界文化是向更加均勻的「統一」文化發展,從而符合所謂的熵增原理。

  在20世紀上半葉,世界大多國家還處於不民主的狀態,甚至是獨裁政治。獨裁統治與民主社會的根本區別之處在於它的思維基礎的不同。民主社會是基於個性主義思維,強調個人的至上尊嚴和一切私有的神聖,包括個人的權利、財產、思想和隱私。而獨裁統治的思想基礎是所謂的權威主義,崇尚皇權的偉大和絕對。所有臣民都必須無條件的服從集權的統治。權威主義的社會內部一定有特定的規則。它要求所有的人都與統治者同步,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行為上。權威主義要求社會的整齊劃一(比如軍事化)。這是一種十分有序的社會。在獨裁的狀態下,如果我們把世界按國家分成不同的區域,那麼在每個區域內部都會有整齊的排列,無論是思維的還是行為的。而每個區域之間的排列取向可能不一樣。這有些像排成黑白方陣的棋子。顯然這是一種有序、低熵的狀態。

  正好與權威主義相反,民主社會以每個個人作為基本單元,而且人人各異。由於個性主義的思維,每個個人可以得到極大的自由空間,所以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地取向。這種狀態類似於把黑白棋子完全打亂的「混合」狀態。我們可以想像把每一個規則排列的獨裁社會統統打亂,並讓每一個人獨立思維。這樣從廣義上看,就是一個均勻的世界了。這種均勻的混亂狀態就是無序、高熵的狀態。

  我們可以在近幾十年來世界民主的趨勢中發現社會的發展的確是熵增的。世界自 70 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完成了向民主社會的轉化。這種從獨裁向民主的轉化首先是從歐洲開始的,包括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然後是拉丁美洲,比如阿根廷、烏拉圭、秘魯、玻裡維亞、巴西、洪都拉斯、愛爾賽爾瓦多、尼加拉瓜和墨西哥。80年代東歐各國也相繼發生了向民主的轉化。在亞洲,這種民主的發展也是從70年代開始的,比如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南韓、 蒙古以及尼泊爾。由於這些發展,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指出:「這個世界在1984年比1954年更加民主了。」用物理學的說法即:「現今的世界,熵比過去增加了。」

  社會的熵增還可以從等級的結構變化觀察到。在民主社會誕生之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等級和等級觀念。等級的觀念早在中世紀的宗教社會就已經完善地建立了。大約在公元1000年,大部分的歐洲都接受了基督教。在基督教社會中,等級嚴格。最高的是教皇,然後是主教,其次是修道院長和修道士。這種西方宗教權威主義十分類似東方的君王權威主義。維持西方宗教權威的是基督舊約中的思想,而東方的君王權威主義是與孔孟思想一脈相承的。然而,社會的等級還可以通過家庭血統、經濟地位、教育知識和種族地域等許多方面建立起來。無論是維多麗亞時代的貴族還是古代中國的士大夫都生動地反映了古典世界的等級森嚴。而這種等級的結構是一種典型的「有規則」狀態。

  自從個性主義的思想產生之後,這種有序的等級就發生了向「無序」狀態的自發轉變。尤其在二戰之後,隨著民主社會的建立,為每一個個人提供了更為自由的空間。而個性的生存與發展是與權威主義相斥的。個性主義首先挑戰權威,並認為個人才是最偉大和神聖的,從而使等級的觀念愈加淡泊起來。尤其美國社會,由於歷史很短,並沒有形成像歐洲那樣的貴族社會。在「美國夢」的意識裡,強調無論什麼出身,來自何種文化,只要個人努力,找到機會,發財致富,就是社會承認的英雄。當代的社會,沒有人可以成為絕對的權威,也沒有人再把等級看得十分重要了。從森嚴的等級到「人人平等」的社會,我們又觀察到熵增的趨勢。

  道德的發展在近20年來突飛猛進。傳統的社會充斥清規戒律。從婚嫁到戀愛,從同性戀到婚外戀,從商業倫理到媒體管制,以至刑法都按照社會文化的不同有嚴格的法律條文和道德規範。比如婦女再婚是東方古典社會的禁忌。而色情於媒體上的氾濫在50年代以前還是受到極大的限制。但是當今社會,公眾道德的規範甚至對一夜情和網戀都已經大大地放寬了底線。許多在舊時代無法想像的事情現在已經是時尚,比如自由戀愛。道德的寬化現象使許多禁區開放,實際上是對許多社會禁錮的去除。這種道德上的「鬆弛」也是從有序到無序的自發演變。

  經濟和商業的變化也十分生動地反映了社會的熵增。傳統的商業模式是以區域的方式進行的。每個商業單位,不僅規模很小而且無論從市場和管理都各自相互獨立。所以在每個商業單位之間有鮮明的特色和十分清楚的界線。而當今的世界,盈利的壓力要求所有的商業體系盡可能地擴大和連鎖,否則就很難生存。比如許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早已經是跨國性的,很難說某個大公司僅僅屬於某個國家。這種商業模式的特點是消除區域的特色而建立一種統一的經營理念和全球性的生產規模。或者說,就是把彼此不同的商業體「均勻地」混合起來,從而實現由「有序」到 「無序」的轉變。

  對於社會熵增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恐怕是人類的混居和移民。50年代前的世界,人類大致是分居為主。每個國家都是自己清一色的臣民。即便是美國,黑人和白人也相互嚴格分開。如果把世界想像成一個碩大的圍棋盤,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國家之間清楚的邊界和在各邊界內黑白有序的排列。如果我們能認識到熵增的道理,便在那個時代就可以預示:世界的各族人群一定會逐步混合起來而導致無序的狀態。近20年來的移民潮使各個國家吸收了大量的外族人。尤其當代社會通訊和交通的發達,世界比50年代前變得「小」多了。各個文化的人們更加容易交流和理解,並不感到文化界線的障礙和阻隔。旅遊業的興盛更使我們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找到同胞和朋友。

  當今世界最時髦的口號就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它傾向於解除各區域的邊界,削弱文化的特色,推行統一的理念 (無論是政治的、商業的,甚至是信仰的)。這種思潮的基礎是個性主義,這種社會的形式是民主政治,這種商業的模式是資本主義,這種文化的時尚是波普。按照富山的說法,這是所謂的「歷史盡頭」和「世界大同」。自人類文明產生以來,在自然外力的作用下,社會如同拉長的橡皮筋,並顯示出剛性、有序的特徵。在社會的層面上文化主幹清晰,等級層次分明,道德條理森嚴,權力君王至上,並且按國家劃分出邊界清楚的區域。這是一種物理上典型的有規則的狀態。

  隨著歷史的發展,根據熵增定律,這條繃緊的皮筋會慢慢鬆弛,並呈現一種均勻的、紊亂的無序狀態。現代的世界,網絡密佈,波普流行,等級削弱,道德寬化,權威掃地,個人至上。由於文化的均勻化(homogenization) 和橫向擴散(如同打開隔板向右邊擴散的煙),世界上大多區域的人們可以用一種十分共同的思想理念相互交流並且認同。比如環保意識、健康理念、人文關懷、世界安全、藐視權威、性別尊重、種族平等、心理衛生以及放棄死刑等等。這樣一種全球「統一」的文化理念標誌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既然物理學研究的是自然界最一般的規律,如果我們把人類社會也考慮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那麼由於熵增,社會一定會永遠進步的。

  但是熵增原理指出:僅僅是對於一個「孤立系統」熵才是增加的。孤立系統的定義是與外界不發生任何相互作用的系統。然而我們是否可以把人類社會或者地球考慮成為一個孤立系統呢?古典的科學家曾把熱力學第二定律應用到整個宇宙,認為總有一天宇宙會達到一種完全均勻的平衡,一切變化都會停止。這就是所謂的「熱寂說」。對於人類,顯然我們無法把其考慮成一個完全孤立的系統。無論是宇宙的輻射還是地球人類向外空發出的物質都是與外界的一種相互作用。而且,對於世界上許多宗教人群,更有一種來自超越人類的,遠在天外的,神明的影響。 這些無形的「外力」就像拉伸橡皮筋的力一樣,可以使某個歷史時期產生所謂的「熵減」現象。但是,分析整個人類文明史,社會熵的總趨勢是增加的。

  或許,上帝真的放鬆了對人類的管制,於是社會便徒然鬆弛起來。

作者:邑水寒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邑水寒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61918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