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 警告次数: 2
加入时间: 2011/11/28 文章: 928
经验值: 35819
|
|
|
作者:鹰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美国伯克利大学历史系教授谭凯(Nicolas Tackett)于2014年出版的《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The Destruction of the Medieval Chinese Aristocracy)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对唐代墓志的分布和对墓志内容的统计分析,并得出了全新的观点:在安史之乱之后乃至藩镇势大的中唐晚唐时期,门阀士族虽然经历了多次冲击,科举制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但统治阶层的核心仍然是由贵族所把持。而在黄巢起义之后,门阀士族几乎被一扫而光。本来代表着权贵出身的墓志在这一时期之后,因贵族群体四散而亡,鲜有人还有能力和精力为家人妥善安葬、撰写墓志碑文,所以墓志数量急剧下滑。也就是说,门阀士族走向灭亡不是因为忽视政治军事权力的“自我毁灭”,也不是因为庶族地主和高级军官们与士族地主之间的上层倾轧,更不是靠国家政权推行科举制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而是黄巢起义这一农民革命的结果。
另一位著名美国学者也通过数据统计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汉学家姜士彬(David G. Johnson)的《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对门阀士族的发展做出了数据统计,结果是:东晋时期最高级官员出自大族所占比例的平均值接近75%,西晋、南朝和隋代最高时则接近74%,而北魏、西魏和北周都超过了75%,东魏北齐的比例则在60%左右,唐朝初期降至56.4%,后期则为62.3%。而在北宋的第一个世纪里,宰相来自这个群体的比例只有大概2.5%。
也就是说,美国学者通过对高级官员出身的分析和对社会上层人士墓志铭的分析结论是相同的,都揭示了门阀士族的灭亡是黄巢起义这一次农民起义的结果,所有上层倾轧和各种改良运动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都是不大的。
然而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震动了中国史学界的研究结论其实并不新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战争热的时候,持黄巢起义埋葬了门阀士族这一观点的学者并不是少数。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史学界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不断的攻击农民战争对于古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黄巢起义埋葬了门阀士族这一观点便越来越鲜有人提及。他们的观点都忘了一个毛泽东主席指出过的最浅显的道理:
【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作者:鹰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