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China2025
迷思之二:“国家攻关万能论”
毛泽东时代“两弹一星”的研发模式可以被概括为,中央重视、国家攻关、全国支援、重点突破。所谓的“国家攻关”,靠的是集中政府财力和全国的技术人才和实验条件,不惜工本,以达成项目目标。这是集权国家的体制优势,只有在集权国家才可能做到。毋庸置疑,这种模式可以针对有限的重点项目实施攻关,有可能取得重要进展,当然也有可能遇到瓶颈而搁浅。
“国家攻关”的优势是不计工本,缺陷也是不计工本。因为不计工本,凡是能得到“中央重视、全国支援、重点突破”的项目,就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进展,对此中国的军工企业和研究机构都深有体会。所以,如何将各研究机构的计划中项目列入中央的“攻关”范畴,是军工科研部门的首要任务;至于项目总成本,军工科研部门则往往不太关注,只要立了项,就成了“钓鱼工程”,以后再和中央政府慢慢讨价还价,不愁要不来资金、外汇。这种科研开发模式可以适用于军工领域,因为军用装备的开发只有中央政府一个“买家”,开发靠中央,似乎也无可厚非。
然而,民用产品的研发,如果也走“国家攻关”这条路,那就未必行得通。且不说中央政府并没有无穷的资源可以包办所有行业的技术研发需要,更关键的是,民用产品的用户是千家万户,研发出来的产品有没有商业价值,要看用户是否买账。在经济改革之前,中国闭关锁国,老百姓只能买国产品,哪怕质次价高,大家也只能掏腰包;但经济改革之后,进口商品开始挑战国产品,落后的国产品就失去市场了;一旦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外国消费者只看设计、性能、可靠性和价格,而国产品的研发如果不计工本,根本就没有商业价值,在国际市场上过不了价格竞争这一关。“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填补国内市场民用产品的空白,而是要到国际市场上争夺外国消费者,这种情况下,一种中国产品是否有商业价值,中国政府的评价毫无意义,一切取决于国际市场竞争。
当中国谈引进外资时,强调的是“中国制造”成本低廉,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但一谈到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高科技研发,马上就“切换”到“国家攻关万能论”,强调不计工本的“长项”。这种思维混乱,源自对民用产品技术开发的无知。在民用产品领域,“国家攻关”并非“万能”,因为政府的决策官员和科技专家不了解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也没有成本和市场消费承受力的概念;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或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国家攻关”模式不计工本的国内优势,实际上会变成国际劣势,因为中国产品的外国竞争对手不仅更了解国际市场用户的需要,而且拥有成本优势,外国公司能在国际市场上“攻城略地”,除了产品性能优良外,主要还靠“节约工本”。
那么,在民用产品领域,谁应该是技术开发的主角呢?当然不是政府来组织科研公关,而是企业自主研发。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经济界又存在着第三个迷思。
Shanghai Yangshan Deep Water Harbour Zone, Wikimedia, Alex Needham((Public Domain))
迷思之三:“背靠政府企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