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下里巴人经济学(6):“剩余价值”真的早就被批倒了吗?(中)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下里巴人经济学(6):“剩余价值”真的早就被批倒了吗?(中)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下里巴人经济学(6):“剩余价值”真的早就被批倒了吗?(中) (723 reads)      时间: 2015-3-17 周二, 上午1:27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下里巴人经济学(6):“剩余价值”真的早就被批倒了吗?(中)

谢谢light转的樊功(弓)批判剩余价值的文章。我先把它链接放在本文的末尾,建议读者看完本贴后再去读一下樊弓的批判,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对于Captain nino的质疑,我没看明白你究竟问的是什么,最好展开一下,例如你眼里的哲学和科学的定义是什么等等,要不然在这样一个大话题下面就几行字,没法把握你的意思。

老沙认为 “在经济政治等社会学领域,既没有如数学一样的绝对精确体系,也没有如科学一般的可试验证伪,所以河网最后的问题是伪命题”。 看了我的原帖,我想沙弥是指我最后一句“资源的价值判断究竟是否存在着标准的问题”是个不成立的问题。我以为沙弥此话错了,首先错在对于数学理解的片面,忘记了数学除了对于如牛顿力学这样的体系作确定性描述外,还可以在有限样本空间内对不确定事件作概率性描述。数学在量子力学上的应用就是如此,不是一样给出规律性描述不是。在概率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统计学难道不是早已用在社会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上了?这是沙弥的逻辑所存在的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是对于“可试验证伪”的理解,在我看来同样是因为上面理解中的混淆导出的结论。

下面再继续谈“剩余价值”的批判。谈论“剩余价值”却没有看过《资本论》让我觉得心里不安,于是上个周末花了时间生平第一次读起原著来。虽然手上有电子版的Moore & Aveline的1887年译本,还是去本地的图书馆扫了一下,不想这家小小的有150年历史的图书馆还真有一本老旧的资本论。



这本书够老了,是小号的尺寸,已经重新装订过了。装订时将该书书名和图书馆的索引/作者都印在书脊上,而封面和封底上除了封面贴了电子标识外,就再无其他内容。打开书一看,才知道这是Moore & Aveline译本的1906年的再版本。算起来近110年了。



不过,我还是先读手上的Otto Ruhle写的缩略本,并用Francis Wheen的马克思评传为参考。实话说来,读原著的感觉一是原著没我想象的那样难读,二是原著说的和从批判上读到的有的相去太远。

一、从R1-M-R2到C1-M-C2

下里巴人经济学所介绍的古典经济理论可以用这个R1-M-R2表达式来描述:R即具有多用途的稀缺资源,M即对于资源的稀缺性进行测定的货币。如前所述,两种不同资源R1和R2的交换是自愿互利的,所以是公平的。在市场经济中,这种交换通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分次完成的。这个过程中,资源成为商品出售,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所以是C1-M-C2的过程。

例如,我的劳力作为C1拿到市场上出售,经过雇佣劳动换成工资M,我用工资购买商品C2 来满足我的需要。从古典经济学的意义上来看,这个交易过程在自愿的基础上同样是公平互利的。不过,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的起点并不是从“劳力-货币-商品”开始,而是从资源的交换开始。即前面在系列(3)里介绍过的:有甲、乙二人,每人每天工作10小时来生产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衣服。每人所需的食物量都是同样的一份,衣服也是同样的一件。如果两人都是在生产食物和衣服上各花5小时,这两人之间就不会有交易产生,因为没有“双赢”(即互利)的出现。如果甲生产食物更在行,乙生产衣服更在行,结果甲用4小时生产一份食物,6小时生产一件衣服,而乙则正好相反。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甲和乙的交易,由甲专门生产食物,乙专门生产衣服,两人进行食物和衣服的交易的结果,各人就会每天少工作两小时。

这个互利的结果在市场经济的最初时期是闲暇时间的增加,或者是劳动强度的降低等“利好”结果。在古代中国这样的有数千年发达农业历史的地方,由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大部分人是为自己劳动,出卖劳力的少,所以交易都是小规模的资源(商品)交易,靠提高劳动效率经过市场交换来积累财富的极少,钱的主要功能还是表现为资源稀缺性的度量功能。但是,当商品生产的效率可以大幅提高---例如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最初的短暂商品交换后便发生了贫富差别的快速扩大,出现了很富和很穷的人。富人的标志不再是吃的好和穿的好,而是拥有大量的货币。此时,货币的功能也开始变化了,不再只是度量资源的稀缺性,而是成了商品的抽象,可以随意变换成商品。

社会资源的使用,尤其是教育、公共权力、舆论媒体等,都出现了商品化,也就是人们说的金钱的操控作用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是在这个背景条件下出现的。

二、M-C-M’

马克思的过人之处是他提出了古典经济学所没有预见到的问题,即资源的交换在市场经济下由R1-M-R2过渡到C1-M-C2,最后出现了M-C-M’。马氏的理论是说,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欧洲,金钱成为资本,即富人手上拥有的大量货币,这些货币经过M-C-M’的(货币-商品-货币)过程增值,结果通过M'〉M来实现。这中间的增值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而从这个M-C-M’过程来看,这个剩余价值的产生除了来自于商品C,再没有其他的途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商品的属性,提出商品的“两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进一步指出使用价值的不变性和交换价值的可变性。例如,一只龙虾在北美东北部卖价是10美元,净盈利5美元,运到中国南方成了卖价20美元,净盈利10美元,这就是交换价值增加了。马克思说,这个价值的增加来源于劳动。假定这个龙虾搬运过程是通过一家公司实现的,这中间的劳动显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随之产生的增值的分配一定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中间有出主意的、报税的、抗箱子的、管理的等等,有点脑筋的人都不会认为抗箱子的出的苦力最多,他应当分利最多吧。

我还没有将《资本论》的第一卷都读过,不敢说马克思在某个章节的确说过,商品的增值都是最下面的干苦力的人的创造。不过,只就我读过的而言,我确信马克思不会说这种违背常识的话。可惜,我们很多人就是相信马克思愚蠢至极,竟然创造了一个如此不值一驳的荒唐理论,并且天下还有那么多人相信这个荒唐理论而坠入深渊。要说荒唐,这才是荒唐。这也是我行此文的目的:我们讨论问题不可道德先行,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祸害就断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一派胡说。其他问题上都是如此,否则难免走出一个谎言再走进另一个谎言。国人如此,西人亦无例外。所以麦克卢汉(M. McLuhan)才特别强调,研究问题必须“不做道德判断”。

最后说几句庞巴维克用他的利息理论对于剩余价值的批判。庞氏的利息理论当然有其价值,这是没有疑义的。从古典经济学的定义出发,借出去的钱应当收取的利息没有客观标准可以依据,所以利息总是不同的。既然有了这个界定,庞巴维克的理论至多可以质问马克思的M〉M’剩余价值是否把利息计算进去了,但是却无法定论说,如同上面的龙虾贸易里,那增值的部分都应当是利息。

樊弓教授:剩余价值之迷思  
http://www.hjclub.info/bbs/viewtopic.php?p=2867793

(待续)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93711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