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读《什么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有感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读《什么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有感
河边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标题:
读《什么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有感
(555 reads)
时间:
2015-3-21 周六, 上午1:31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读《什么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有感
进坛来本想把我的下里巴人了结掉,却因为读了老希贴出的老芦的两篇旧作改了主意,先把我读了老芦的《什么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下称《价值》)的感想写出来就教诸位,如果老芦能看到,或许会有兴趣回来教导我等干面包,那就是我对本镇的贡献了。
老芦的《价值》一文看来是批易明的文字所作。老易究竟说的啥我不清楚,只能从老芦的引文里略知一二。我以为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首先还是需要从弄清楚个人所用语词的所指入手。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文艺作品、思想性、艺术价值。我就从这三个词介入,厘清一些概念后再谈《价值》。
一、艺术作品(art work)
艺术(art)指的是人通过特有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这劳动的结果就是作品(work),合起来就是艺术作品。艺术有很多分支,包括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等等。现代艺术作品的门类更多,凡是一项特有的技能通过创造性劳动得出的结果都可以算得上艺术作品,例如街头演出的霹雳舞,台上演出的杂技,一堆烟头拼出的图案,都是艺术作品。
那么,从表现的意义上来说,这些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归为一类?我以为绝大部分人都同意的是,艺术作品表达了美和情感。换言之,艺术作品虽然也有物质形式,但和一般的商品或资源不同,后者满足生存需要和延伸(加强)人的生物功能,而前者只用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例如,食品用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汽车用来延伸人的运动功能。其他如住房、衣物、飞机、枪支等,莫不如此。但是小说、绘画、音乐却既不是生存的需要,也不能加强人既有的生物功能,但它们可以给人带来美或情感的满足。(这里的“美”包括在对比于“丑”的基础上发生的认识。)艺术作品作为具体的物质产品,因此都需要通过感官才能被人所欣赏。
传媒学大师麦克卢汉根据艺术作品对于人的作用方式,进一步说,“艺术是过时的传媒技术的另类应用”。将他的观点展开说,就是艺术作品都是向人传达信息,所以使用的所谓“特有的技能”本质上都是传媒技术,不过是将原来为着特定的信息传递而用的技术分离出来,通过创造性劳动成为艺术产品来表达美和情感而已。
例如,古人在部落间发生战争时,同一部落的人会同声重复唱一个短调来区分敌我,后来这个传媒技术被更好的通讯手段替代(例如以一定节奏敲打竹筒),结果歌唱就被创造性利用来表达美和情感,声乐就产生了。再如,古人最早在洞壁上画条鱼表示出门打鱼去了,等有了更好的表达方法后,画鱼在墙上就成了另类情感表达了。而由于文字作为传媒技术出现的最晚,其承载的信息也最丰富,所以文学成了艺术作品里表达能力最强大的艺术作品。
二、思想性
在界定思想性之前,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思想性指的是人类特有的智慧特征,或者说思想性是人类大脑活动的特征。理解了这一点,自不难理解人类艺术作品作为人的大脑的产物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思想性。从“艺术是过时的传媒技术的另类应用”来理解,如果不同的传媒技术的信息承载能力不同的话,用该技术来创造的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就会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丰富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最为丰富,交响乐比乡村小调丰富,等等。同时,由于不同的艺术作品所依赖的感知通道的不同,能够引起的美感和情感也会不同;人们对依赖单一感官和多重感官的作品的感受也不同。这中间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电影了。
思想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对于它的理解不能简单地以思维形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区分来理解。其中关于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原、人类的共同价值观等一类思想属于深度层次的思想,而今天要买几斤米、明年要去哪儿旅游、穿什么样的衣服更得体等一类思想则属于较浅度的思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指思维表达的符号特征,并不等于思想内容的深浅或不同。一部哲学著作里的思想同样可以通过电影和小说来表达。
但就情感和思想的分别来说,两者之间却有一个很大却容易为人所忽视的不同:人的情感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和恒定性,思想则有更多的演进性和时代性。例如,性爱的情感是建立在稳定的生理发育基础之上,所以原始而恒定,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但是对于陌生人的爱却是随着文明的进步演化而有内容的不同,有宗教的爱,有世俗社会的普世价值下的爱,所以有时代的特征。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它问世的时候具有挑战性禁锢的思想性,可是今人读起来却完全没有这样的体验了。再如中国大陆文革时流行的手抄本,那些作品的思想在当时和当今应当是一样的,但在两个不同时期的读者中却无法感受到同样的思想性。
因此,艺术作品无可避免地会有思想性,但是艺术作品更适合于保存情感而不是深层次的思想。某次在朋友家吃饭,朋友见他老大不小的儿子盘子里剩了不少,就教育儿子要珍惜粮食,随口来了两句“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儿子看着他一脸茫然。我问朋友他的儿子是否穿打补丁的衣服,朋友说当然不会,那样多难看。我说,扔掉旧衣和倒掉吃剩的饭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小时候不是饭要吃净,衣要打了补丁再穿吗?
正因为上述原因,现时代里可以打动许多人的文学作品以思想性是当代的为多;旧时代流传下来的作品以情感性是永续的为多。其他艺术作品恐怕也是如此。
三、艺术价值
在谈艺术价值之前,首先要谈谈艺术作品的形成。前面关于艺术的界定里,说“艺术是使用媒介技术的创造性劳动”。进行这种劳动的人是艺术家,劳动产品是艺术品。照理说,应当是艺术家创造了艺术品。但是由于艺术感受是主观感受,人言人殊,因此艺术价值也就成了一个无法客观评定的标准。所以,一幅在中国卖得好的中国山水到了美国就可能无人问津。陕北的农民也未必喜欢钢琴乐而不是唢呐小调。这就出现了艺术家是他的艺术品得到社会承认后才成为艺术家的现象,因此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是共生的,这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特殊之处。你无法说某个数学家是他的命题的产物,也无法说熊彼德的经济学思想造就出熊彼德。但是毕加索一定是在他的画卖出去后,才成为艺术家的。在那之前,他就是“画画的”。
一句话,因为艺术价值的主观性,所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是共生的。但不同的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主观性又有不同。例如文学作品的价值评判依赖共同的语言,这就有助降低文学作品的艺术评判的主观差异;又比如说汉语言的人轮到对于用样的画作进行价值评判时,所持的标准会有很大的差异,而谈到书法时,价值标准的差异就会小些,毕竟会写字的人远远多于会画画的人。结果在商品经济时代,能否成为艺术家在不同的艺术行业里对于艺术作品的主观价值的依赖度就大不一样。文学作品、电影、歌曲等容易出现“热门作品”,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就很难出现“热门作品”。有些艺术作品在其作者生前没有得到很高的价值判断,作者死后反倒被其作品封为伟大的艺术家,就是这个道理。
博物馆、画廊、展览馆等是现代社会造就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地方,专职的“艺术作品猎头”是潜在艺术家的救星,有钱人的期待和收藏倾向是领导市场的幕后推手。但是,如同文学作品和电影这样的有大量消费者的艺术作品,则是另一种情形。所以,市场经济下的“艺术价值”成了一个虚拟词,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制定价值标准的人。
没想到一下写了这么多,还是把对《价值》的看法留到下一贴去谈吧。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4033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